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前王朝时期约公元前4500年——前3100年(无)早王朝时期约公元前3100年——前2680年1——2王朝
古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686年——前2181年3——6王朝
第一中间期约公元前2181年——前2040年7——10王朝
中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040年——前1786年11——12王朝
第二中间期约公元前1786年——前1567年13——17王朝
新王国时期约公元前1567年——前1085年18——20王朝
后王朝时期约公元前1085年——前332年21——31王朝
表一:古埃及年代表
哈谢海姆之后,统一的埃及经济政治文化均取得了长足发展,奴隶制盛行,奴隶主阶级崛起,被称为“强有力的涅杰斯”的中下级奴隶主势力开始壮大并与亟需打击传统贵族的王权进行联合,进而扩大了自身的政治力量。大约在公元前27世纪时,一位埃及国王对自己立方体形式的陵墓(古埃及贵族陵墓的一般形状,被称为“阿斯塔巴”)表示极不满意,于是便下令在立方体上接着叠加小立方体,从而修建了世界历史上的第一座金字塔。紧接着在随后的500年里,埃及的历代国王都毫不吝惜地发动民众为自己修建这种巨型坟墓,为后世留下了一百来座相同建筑,而金字塔,也成为了埃及文明的象征。
然而,平均每五年一座的金字塔是任何人民都无法承受的徭役,在如此压迫下,埃及人民最终不堪忍受重负,发起了全国规模的大起义,而此时北非似乎也受到了经西奈半岛、来自西亚的游牧民族入侵,于是全国开始四分五裂,地方长官纷纷拥兵自立,埃及历史也进入了第一个分裂时期——第一中间期。
分类时期,中部埃及的赫拉克列奥波里王朝一度有统一全国之势,但在随后的逐鹿中被南方的底比斯王朝消灭,底比斯王朝进而又统一了全国,开始了古埃及的中王国时期。
中王国时期的埃及社会取得了更大的发展,农具的改进、灌溉设施的兴建都使埃及的农业水平大为提高;冶铜、纺织技术的发展使手工业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以及陆运、海运交通的开辟使埃及尼罗河流域之间以及其与西亚、希腊的商业来往大大加强,商品的交换和财富的积累也日益扩大,一个新的、更大的市场正在形成中。
然而,奴隶制的不断发展使得阶级矛盾再次走到了不可调和的边缘。约公元前1786年前后,新的大起义爆发了,埃及历史也由此而进入了第二中间期阶段。在这次起义中,不但贵族遭到了打击,连新兴的“强有力涅杰斯”也成为了人民打击的对象。这次起义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影响上都大于前一次,而另一件事情——西亚游牧民族喜克索斯人的入侵则几乎摧毁了古埃及文明,幸而一则喜克索斯人入主埃及后也主动吸收了埃及文化,二则埃及人在南方还建立许多据点,所以古埃及文明也因此而残存并延续了下来。
直至300多年后的公元前1553年,南方的埃及人才最终将喜克索斯人赶出了埃及,光复了埃及人自己的国家——统一的国家,随后古埃及历史便进入了新王国时期。
以上即为公元前16世纪前的古埃及历史。
本章完。
日期:2012-06-2715:01:33
第三章埃及-西亚-希腊(2):早期两河流域
如果说古埃及的发展轨迹大致以统一为主的话,那两河流域的政治道路则显得过于辛酸和曲折。从公元前31世纪左右起两河流域(主要是南部)内便发展起了众多城邦国家,其中并未出现较为强大的一个或两个,而是数个城邦同时强大,谁也无法取得绝对优势,于是两河流域间出现了一种常见的政治平衡,即几个大邦之间进行博弈,共同主宰本地区的小国命运。类似情况在世界各地区历史上都有出现,近者如中国的春秋战国,远者如一战前的欧洲局势。在相互对抗中,一些强大的城邦曾一度组建了南北两个军事同盟相互对峙,但这种状况并没有影响两河流域的发展进程。直到公元前24世纪,一位出身卑贱的外族混血儿篡夺了一个强邦的权力,然后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最后一统了两河流域地区,此人即两河流域的第一位“共主”——萨尔贡一世,他所建立的王国即赫赫有名的阿卡德王国。
历史上阿卡德王国的威势一度超出了两河流域,阿卡德及其子孙都曾对伊朗高原、小亚细亚和黎巴嫩等地区,降服了这些地区的各种半开化国家、部落、族群,野蛮征服的同时将苏美尔人先进的文化带到了这些地区,间接推动了这些地方的文明发展,进而促进了整个西亚地区的开化。
但是,阿卡德王国残暴的民族政策和奴隶政策都使得统治阶级与本国民众和被征服民族之间的矛盾不断扩大,萨尔贡一世晚年就一度被起义的平民和奴隶包围在了都城内不能动弹,他去世100年后,新登基的国王纳拉姆?辛曾一度中兴王国,阿卡德势力再次膨胀,但在此时王国已经显现出衰败的端倪了。纳拉姆?辛去世25年后,他的嗣位者死于了一场宫廷政变,从此王国彻底大乱。到公元前2191年,来自东北山区的游牧民族库提人终于灭亡了阿卡德王国,从此两河流域地区再次大乱,曾经被萨尔贡及其后人压制的地方势力再度兴起,城邦制度再次复苏:此时距萨尔贡的统一,仅仅180年时间。
然而,由于库提人本身来自落后的山区地区,入主两河流域后也没能积极吸收先进文化,于是他们失去了历史赋予其发展的机会,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停留了70年后即被当地人赶走。赶走外敌后,两河流域城邦之间再次开始了新一轮的竞争,最后由乌尔邦的国王乌尔纳木摘得了桂冠,于公元前2113年统一了南部两河流域,建立了本区域的第二个统一王国,即后世所称的乌尔第三王朝(一、二王朝存在于阿卡德王国建立前)。
乌尔第三王朝的武功似乎不如阿卡德王国强盛,盖因此时的国际环境已大不如之前。萨尔贡时期,整个西亚几乎只有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进入了文明时代,所以他们在面对其他民族时占有绝对的优势。然而,至乌尔第三王朝时,两河流域附近已兴起一系列文明部落,虽然规模不大,但毕竟摆脱了野蛮时代;再加上一些采用了先进武器的游牧民族时常在附近游弋,乌尔第三王朝所面临的外患压力是非常大的,终其灭亡也未能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外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新王朝会比阿卡德王国有所退步。恰恰相反,乌尔第三王朝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在对内统治上获得了较大成功,青铜器更加普遍使用,水利网进一步扩大和改善,农业上还出现了带播种器的犁具。除此之外,商业活动更加频繁,商品种类大为增加,公认的一般等价物——白银也已广泛使用。总而言之,全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政治方面,乌尔第三王朝大大加强完善了国家机器,直接将城邦削弱为了地方行政单位,国王大权独揽,地方旧贵族遭到严重打击。除此之外,乌尔第三王朝还剥夺了神庙的宗教地位,规定神职人员必须接受国王任免,接受国家俸禄,并以神庙经济的受益向国家缴纳贡税,这又大大打击了宗教贵族的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