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汉太平歌 / 第一章 颜家村

第一章 颜家村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回到颜家村后,颜景安常想还不如一直在乡下做个村夫。娶妻生子,男耕女织,远离这世间的纷扰。
  注视着眼前一株娇嫩的茯苓,颜景安短叹了一声。
  “苓儿,明日再来看你。”
  稍作停留,便往山下走去。
  下山的路并不好走,好一阵才看到村里的炊烟。
  “家里的饭应该熟了吧。”颜景安摸摸肚子,“要是阿母还在的话。”
  走到村口,几个孩子从身边跑过,一路唱着歌儿,快活得很。
  “千秋万世,长乐未央……”
  领头的大孩子转过身,冲颜景安笑道:
  “喂,阿伯,你会唱这首《太平歌》吗?”
  颜景安驻足。
  眼前的烟火象让他眼眶湿润,喃喃自语:
  “可总归是太平了。”
  “相传四灵最后一次出现,是在黄帝与蚩尤的那场大战。蚩尤三头六臂,铜头铁额,刀枪不入,率九黎部大败我华夏,黄帝只能求助于天神东皇太一和九天玄女,太一命四灵下界以金木水火之神力辅佐黄帝,终在涿鹿击败蚩尤,使得九州平定,四海归一。”
  “那之后四灵去了哪里呢?”几个孩子向老者问到。
  “传说白虎去了不周山,朱雀在衡山,玄武在北海,青龙啊,就在咱们村后山上呢。”老者捏着自己的白胡须,抿嘴笑了笑。
  “祖父骗人,祖父骗人……”
  “几个臭娃子,谁骗人哩,传说青龙在震泽,而震泽呀,就在咱们吴县。”
  “咱们去后山找青龙吧。”朗儿站了起来,剩下的两个小娃也跟着兴奋,“找青龙去咯,找青龙去咯!”孩子们转眼就疯跑了出去。
  “早点回家,太阳要下山嘞!”老者向门外喊道。
  “你看你这三个弟弟,十一二岁了,还疯疯癫癫,不成体统。明日送到冯先生那读书去。”老者对旁边正在织布的少女说道。
  “朗儿和庆儿这对胞兄弟机灵聪慧,读书应该无碍,小贺愚钝,就怕先生也不收他。”
  苓儿抿着朱唇:“我多织些白布罢了,明天当作给先生的见面礼。”
  王苓儿年芳十六,父亲王遂十年前被征兵至今未归,母亲生下小贺难产去世,祖父王始常年依靠拐杖,行动不便。
  如今家里五口人只靠苓儿织布维持生计,好在乡里乡亲平日里也帮衬些,日子还过得下去。
  前些天,家里陆续来了几个媒人要给苓儿说媒,对方是大地主孙家的公子,直夸她这般俊俏模样,与那孙公子天造地设,郎才女貌。可苓儿没有应允,说放心不下祖父和弟弟们。
  “这些年可苦了我们苓儿诶。”王始坐在火炉旁,看着满脸疲倦的苓儿,无奈摇了摇头,若有所思。
  “那颜家小儿有些时日没来了罢,家里的柴都快不够了。”老者语气一转,打趣说:“是不是看上了哪家女子,没空来咯。”
  苓儿在织布机上的手稍停一下,又忙活起来,“谁稀罕他来呢,明儿我自己上山砍柴去。”
  说罢,窗外就传进来一声清脆的少年声音。
  “刚刚谁说要自己去砍柴的,那我把这些柴抱走了啊!”
  “阿兄!”
  苓儿脸上立刻如春风拂过一般,赶忙小跑了出去,门外站着一个眉清目秀的俊朗少年。
  “这丫头。”祖父捋着胡须笑。
  “你这几天去哪里了,人影都见不到。”苓儿微嗔。
  “苓儿是不是想我了。”颜景安冲苓儿嘿嘿一笑,卸完肩上的柴,整齐码在院子里。
  “鬼才想你哩,我是看我家没柴烧了。”苓儿装作不高兴,轻踹了颜景安一脚,然后顺手拍了拍颜景安背上木柴留下的灰尘,两人打闹进了屋子。
  颜景安十年来和母亲相依为命,父亲和苓儿父亲一道被征兵。当年吴王刘濞反叛朝廷,征吴国境内男丁下至十四岁,上至六十岁全部入伍,最终兵败,两人至今生死未卜。颜家母子靠家里二亩薄田,和王家互相扶持。
  “我阿母做的饼,让我给带来。”颜景安将一个包袱小心轻放到桌上。
  “回头替我谢谢颜母。”祖父给颜景安倒了碗水,“喏,颜家小儿,近日都在做些甚么?”
  “大父,我都十七了,还叫我小儿。”颜景安忿忿不平,“最近我去给官府抄卷宗,十日才许回来一次。”
  “你书都不读了罢,抄哪门子卷宗。”苓儿插了一句。
  “书随时都能读,这回每日有三十钱呢,中午还有稻米饭吃。”颜景安说完拍挺了挺肚子,“看我都吃胖了。”
  “瞧你那点出息,话说你这个人怎么也想赚钱了?”苓儿莞尔一笑,“噢我知道了,我记得你说过一直想要把佩剑。”
  “我大汉男儿,怎能没有佩剑,不过这回我另有他用”。
  “什么呀,说来听听。”苓儿凑了过来。
  “还不是要请媒……”颜景安意识到什么,脸蛋一红,突然捂住嘴巴。
  “请什么……!?”
  “没……没什么。”颜景安岔开话,“刚刚在路上看见朗儿他们往后山跑,也不知干什么去了。”
  “大父给他们讲青龙白虎的故事,他们听完就说要去后山找青龙。”苓儿白了他一眼。
  “呵呵,反正我当年是没找到。”颜景安戏谑,“大父尽会骗小孩。”
  苓儿扑哧笑了:“小时候大父还说阿兄出生那天,本来是天寒地冻,一夜之间冰雪消融,所有的树啊,草啊都发了芽。结果就是为了哄阿兄下田帮忙插稻秧。”
  “我可没骗人,不信去问颜母,问村里人,问冯先生。”
  “大父,我出生那天是立春。”颜景安也笑了,“话说他们三个不小了,整天打打闹闹也不是个事儿。”
  “这不刚刚还跟大父讲,明天把他们领到冯先生那去。”苓儿说道。
  “也好,也好。”颜景安看到苓儿脸颊上的汗珠,下意识帮她轻擦了一下,“时间不早了,我也该回去了,娘还在等我。”
  “那你回去罢。”苓儿眼神黯淡了一刹,又忙活起来。
  “苓儿,你跟我出来一下。”颜景安拉起苓儿手腕走出门去。
  “怎么啦?”
  “冯先生心善不收学费,可见面礼还是要备的,我这有一百钱,明天去给先生打一斗酒,买些上好的肉,剩下的给朗儿他们置点笔墨。”颜景安说着把手伸进怀里掏了些钱币。
  “明日我走了,十日后再来看你!”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阿母,你又想阿翁了。”颜景安推开柴门,瞧见母亲手持着针线,微微哼唱着。
  “眼瞅着都十年了,你阿翁生死不明,于我母子不管不顾,想他作甚。”颜母缝完最后一针,用牙咬断,“喏,过来试试。”
  颜景安走到母亲身前,穿上母亲新制的厚衣,倍感熨帖。
  “现在秋风吹得冷,在外要注意保暖。”
  “知道了阿母。”
  “前两天冯先生托人送了些书来,嘱咐你不要忘了读书。”颜母絮叨着,“冯先生还说让你早日回去,读书是正事,大丈夫理应修身齐家治国平……”
  “知道了阿母……”颜景安回应道,又掏出些钱币,“这些时日儿不在,给阿母留些钱补贴家用。”
  “阿母一人在家,也没甚么地方用钱,还是留给你娶亲吧。”颜母笑道。
  “那阿母先替我保管着。”
  颜景安回了屋,看了看冯先生送来的书,转眼天色黑了下来。
  “阿兄,颜姑!”听见苓儿大老远在外面喊。
  “怎么了苓儿?”
  母子二人打开门,看见苓儿急匆匆跑过来,喘着粗气。
  “朗……朗儿他们这……会还没回来,怕是……怕是出事了”。
  “别急,这三小子肯定是贪玩,我现在去后山找找。”颜景安赶忙披上母亲做的新衣,去院里点了个火把。
  “我跟你一起。”苓儿说道。
  “你还是回去陪大父,别让他着急,我怕到了后山伸手不见五指的,连你一起丢掉。”颜景安伸手拂了拂苓儿的头发,“放心吧,等我找到了,看我怎么收拾他们。”
  说完就推开院门走了。
  “好啦别担心,我陪你回去,顺便呀,陪颜姑絮叨絮叨。”颜母顺手给苓儿加了一件单衣,挽着苓儿出了门。
  “苓儿,我问你,你跟景安从小青梅竹马,你觉得他怎样?”
  “我……我觉得阿兄为人很好。”苓儿脸上立马泛了红晕,“平日里多有他照顾,解决了我家好多难事。”
  “哎呀苓儿啊,我不是问这个。”颜母嗤笑,“你看你俩也老大不小了,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你呢也没个爹娘照顾,就让景安以后照顾你怎样?”
  “我……”苓儿害羞得抬不起头来,心里泛起一阵阵波澜,“阿兄在外面见了世面,也不知瞧不瞧得起我这没爹没娘的乡下女子哩。”
  “量这臭小子也没这个胆,这么说你是愿意的咯,那这事儿就成了,我们景安去抄卷宗就是为了娶你嘞。”颜母笑得合不拢嘴。
  “颜姑……”苓儿更加害羞,娇滴滴的就像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心里憧憬着自己出嫁是个什么模样。
  “也不知苓儿叫我阿母是什么感觉?”颜母逗苓儿:“苓儿现在喊我一声阿母听听,看顺不顺耳。”
  苓儿的耳根红的发烫,慢吞吞地在颜母耳旁道了一声阿母。
  “哎,顺耳,真顺耳啊……”
  到了王家,颜母把刚刚和苓儿的谈话和祖父说了,祖父摸着胡须,笑而不语,时不时点点头。
  “不好了!”
  “大父……苓儿!”
  是颜景安的声音,好像受到惊吓,还带着哭腔。不一会门被用力撞开,颜景安瘫倒在地上,脸吓得惨白,捧在手里的衣服也顺势摊开。
  “啊……”颜母看后立马晕倒了过去,苓儿吓得手直捂着眼。
  王始紧锁着眉头,目光死寂。杵着拐杖蹒跚过来,死死盯着滚落在地上的两个头颅……
  “该来的还是来了。”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