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迷踪之殇 / 第138章 皇后去世

第138章 皇后去世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孙管家将侄儿的骨灰埋在了他父亲的墓旁后,又马不停蹄地赶赴京城,谁知京城和前些日子大不相同,南京四门都有锦衣卫的人马把手,城里贴满了自己的画像。孙管家想带着小姐的骨灰去见朱全夫妻。无奈城门紧闭,不但进不了城,还有被捕的危险,孙管家万般无奈,只好前往朱全的老家负薪请罪。到了濠州钟离,得知朱全一家全被诛杀,孙管家悲痛万分,他步履蹒跚地来到老爷的墓地旁,嚎啕哭曰:“老爷啊,老爷!老奴对不起您,没有劝阻小姐的复仇计划,使得小姐香消玉碎。如今的奴才,既对不起祖宗,又有负老爷的重托,奴才苟活在世间,还有何意?”说吧,孙管家便咬舌自尽。
  上官伯达的心都碎了,他没有想到,朱茵的付出,是存有计策的谋略,本以为朱茵是上官伯达最最对不住的人。却不想……
  上官的眼前总是浮现出朱茵的样子:当家人决定朱茵和伯达的婚事时,她总是安慰上官伯达不要焦虑,她会竭力劝说家人放弃联姻;她会大度地成全丈夫与玉琴妹妹,那是因为姐妹的同病相怜、同仇敌忾;帮助自己劝说建文皇帝,暗中却为复辟做好了准备;她让陆浩当平复大将军,则是为了建文皇帝的光复大业。
  可是朱茵毕竟是自己最最对不起的女人,朱家对自己有恩,朱茵会猝死,虽说是仇恨装满了她的胸腔,但和自己对她的那一番态度也是有一定的关系,否则,朱茵她就不会有这惨不忍睹的下场。
  想到这,上官不顾一切地去停尸房认领妻子的尸体。有人偷偷地向朱棣作了汇报,朱棣长叹了口气,哀声说道:“不认朱茵,就不是上官伯达。”
  此后的朱棣,不再听从谋士和皇后的建议,他又一次地大开了杀戒,将朱全一家杀了个精光,徐皇后见皇帝违背了太祖生前的遗言,朝自己的朱姓家人下手,悲痛得再次晕阙了过去。诸葛御医见她面无血色,印堂发黑,连忙唤来徐皇后的贴身丫鬟——王雪英,且嘱咐丫鬟蒸煮参汤。
  丫鬟拿出来了丽妃呈送给皇后的高丽人参,她连忙切片蒸煮,慢慢喂服,哪里知道不进参汤,徐皇后还能说会道,一进参汤,徐皇后顿时呼吸急促,生命垂危。皇帝、太子、谋士、上官等人,连忙跑了过来,做临终道别。
  皇后病情加重,皇宫里议论纷纷,有人说是朱棣要害她,也有人说是妒贤忌能,争风吃醋,更有人说是建文皇帝的人要毒死她。
  朱棣忙诏谋士侦办。谋士本想推脱,因自己和诸葛太医的关系铁硬,怕是此事对办案不利。可转念一想,徐皇后是历代最为贤良惠明的皇后。皇帝命令自己查找皇后的死因,自己就要秉公办事,给皇帝和天下百姓一个交代。不管罪犯是谁?只要罪证确凿,就一定要他伏法、认罪。
  诸葛太医是皇帝、皇后的贴身太医,不但医术高明、精益求精且诚心尽力、忠心可嘉。可是谁让他摊到了这样的事情?诸葛太医只能认命,收监问罪。
  人参可治虚咳喘促,自汗暴脱,惊悸,健忘,眩晕头痛。而高丽的人参还具元气虚脱、补脾益肺的效果。
  朱棣问:“皇后的病,用人参是否恰当?”
  “恰当,奇怪的是,人参是用来救命的,不是拿来送命的。朱棣又道:有人参渣啊,可以检查它是否异常?”
  “倒进木桶里的人参渣,当晚就被王雪英送出了皇宫。”
  听谋士说参渣已经被丫鬟送出了皇宫,朱棣就连忙诏令纪纲宫外寻找。而谋士在他临行前还特意地嘱咐了几句。
  通过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纪纲越来越佩服姚广孝了,要不是谋士的先见之明和预先安排,纪纲几有可能就被陈瑛利用,那斩杀菜市的人很有可能就是纪纲。人家都说陈瑛聪明,可聪明反被聪明误,一步错,步步错,他最终还是走向了死亡之路。
  谋士知道,徐皇后的死是否与高丽人参有关,这要等证据在手才能最后确定,可徐贞静与弟弟徐辉祖的死就一定有关系。她曾多次要求朱棣将弟弟徐辉祖释放出来,可朱棣却说:“不是朕不放他,是他自己倔强,不肯离开牢房,而且嘴巴还硬的不行。”
  可就在陈瑛、董明、孙貌等人被抓的那个晚上,徐辉祖咬舌自尽。本就因伤心难受而昏倒在地的皇后徐贞静,在得知弟弟徐辉祖离世的消息后,胸口又像似被人猛然一击。她把自己弟弟的死完全归咎给了丈夫朱棣,说他朱棣肚量太小,没有半点亲情,即使不看在徐辉祖是他朱棣小舅子的份上,至少也要看在妻子徐贞静与他相濡以沫了几十年。
  其实,徐贞静还真是冤枉了自己的丈夫朱棣了,说句良心话,他的这个小舅子,嘴巴要比方孝孺还更硬,要换作别人,不仅自己早没命,还要株连九族。就拿咸宁、常宁、春花三人婚宴典礼来说,朱棣是想趁这般大喜的日子,将自己的小舅子徐辉祖给放出来,而后,让他当个京城的三品文官,谁知徐辉祖一点也不领情,还将自己的姐夫大骂了一通,朱棣实在没辙,只好让姐姐徐贞静来劝导自己的弟弟,徐辉祖的脾气实在拗,硬是将姐姐赶出了牢房。
  可人亲骨肉香,即使弟弟这般,当听到他自杀离世的消息时,那也是悲痛难抑、肝肠寸断。
  虽说徐皇后身体抱恙是由自己的二子汉王朱高煦、三子赵王朱高燧以及王彦、沐昂、沐昕等人谋划毒害成祖皇帝时给引起的,但弟弟在牢里的自杀和春花、朱茵在驸马府邸的猝死也是诱发皇后重病的主要原因。
  且说,纪纲的人马,大都派去追捕牡丹、陆浩。姚广孝示意他别太认真,侦破毒死皇后的大案更为重要,纪纲深深知道谋士的用意,谋士是要自己让给牡丹陆浩一条生路。牡丹是上官的妻子,上官与谋士、郑和关系笃厚,纪纲哪有理由追杀下去?再说不听谋士之语能行吗?那左右逢缘,号称是官场上的不倒翁的——陈瑛大人,不就是败在了谋士的手里么?再说了,徐皇后,她是朱棣多么重要的人,找出真凶,帮皇后报仇,是朱棣眼下最为重要的事情,身为锦衣卫的指挥使,就是要想皇帝所想,急皇帝所急。
  作为妻子,在朱棣竭力为自己“正名”的时候,徐皇后也倾尽全力相助丈夫。永乐元年(1403年)正月,一部《梦感佛说第一希有大功德经》颁行天下。她还编写了《内训》二十篇,《劝善书》一部,都颁行天下,这些文字旨在推行针对女性的教育,并倡导修德劝善,为自己,更为丈夫赢取民心。除此之外,徐皇后还曾经向朱棣要求召见大臣们的妻子,并对她们说:“女人侍奉丈夫,并不仅仅是关心他们的衣食起居而已,应该对他们的前途事业也有所助益。朋友的劝告,不易被男人采纳,同样的话,由妻子来说,就容易入耳得多了。我与皇上朝夕相处,从不以私欲开口,所说的一切都以生民为念。希望你们也能以此自勉。”毫不夸张地说徐皇后是明朝里最为开明、贤惠、且最有建树的皇后。她深得朱棣的无比喜爱和大明朝官员的无比尊敬。徐氏的棺椁,一直被置于南京慈宁宫内未葬,徐皇后是入葬明十三陵的第一人。在明朝,皇后先于皇帝入葬陵寝的为数不多,对皇后来说,这无疑是一种荣誉和恩典。
  朱茵猝亡、牡丹离开,春花临死前的话语,皇后的仙逝……种种画面,萦绕在上官伯达的脑海里。
  自从驸马府出了事端,上官与咸宁就强烈要求皇帝厚葬春花和朱茵。朱棣先是不肯,在谋士姚广孝的说服下,终于同意将她们二人厚葬在金陵紫金山。谋士是这样劝说皇帝的,“春花也是受害者,她只是陈瑛手上的一颗棋子而已,她对公主情如姐妹,况且二人结拜,认皇帝、皇后为义父、义母那都是不争的事实,春花既然逝去,不如善待逝者,也显得皇恩浩荡。”朱棣问:“朱茵呢?”“朱茵确实是建文党徒,但老衲恰是利用了她的身份与目的,查出了陈瑛的企图及董明的不轨,清除了两个隐藏在皇帝身旁的毒瘤,从另外方面来说,她也是大明的有功之士,而且,朱茵还是画师上官伯达的妻子,上官伯达对大明是有过贡献的,况且她是皇帝朱姓的后代,太祖在世的时候,曾经立下了规矩:凡祖裔犯法被诛者,当予后葬也。那朱茵的祖父和太祖皇帝,可谓是亲亲的兄弟呀。要说最坏的人还是陈瑛,马腾府邸与钟山雨巷楼的纵火案皆是他的杰作,陈瑛才是死有余辜。”
  “谋士说得在理,既然这般,朝廷就要好好抚恤马腾的家人,那礼部尚书叶鹤也可释放回府。”
  “皇上马腾没有家人。”
  “朕是不会放过堂弟朱全和他的家人的,朕给过他很多次机会,没想他们父女竟然要帮着建文皇帝光复江山?”
  “万岁万万不可这样做!若是这样,老衲便是历史的罪人。”“为了大明的江山,朕不能慈悲为怀。否则就对不起在靖难战役中死去的将士们。不过,朕会遵照太祖的遗训,厚葬朱全及其家人。”
  姚广孝知道自己说不动皇帝,就连忙进见了病榻上的皇后徐贞静,谁知朱棣表面上答应了皇后的请求,暗地里却派纪纲前往自己老家濠州钟离,诛杀了朱全一族。徐皇后得此消息,恨丈夫违背诺言,朝朱姓家人下手,她难过地再次晕阙了过去。诸葛太医见她面无血色,眼神无光,连忙唤来皇后的贴身丫鬟——王雪英,嘱咐雪英,蒸煮参汤。
  姚广孝处在深深地忏悔之中,这些人的死和自己的计策谋略都脱不了关系,自己再次成为朱棣的杀人工具,自己口口声声说要行大善、念弥陀,可是自己的行为却适得其反,姚广孝这样做,对得起死去的姐姐吗?可是,不这样做,陈瑛的阴谋就会得逞,朱茵的计策就能成功。父子相残、兄弟相弑的场面又会出现,瓦刺的军队就会乘虚而入,外族同治中原的历史就会重演。又不知,会有多少人,人头落地、身首异处;又不知,会有多少人,背井离乡、妻离子散……怎么办?我姚广孝应当怎么办?
  姚广孝尽可能地去挽救自己身边的每个人,他利用皇帝拟令自己负责侦破徐皇后之死的机会,召见了从濠洲刚回到南京的纪纲,要他把心思都用在皇后的大案上。通过此次事件之后,纪纲对姚广孝已经崇拜到了迷信的程度,虽然知道谋士的用意所在,但他还是召回了追捕陆浩和牡丹的锦衣卫将士。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