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大明祭 / 第十七章 君臣斗法 - 3

第十七章 君臣斗法 - 3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三
  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五月,紫禁城乾清宫
  “狂悖!无礼!”
  昏黄的灯光下,崇祯一把将手中的奏本扔到地下,破口大骂:
  “袁崇焕出言不逊,他眼睛里还有朕这个君父吗?!”
  正在一旁的王承恩赶忙过去,一边俯身拾起奏本,又一边不停地宽慰崇祯:
  “皇上息怒,您还是要爱惜自己的身子啊,大臣无礼,您又何必跟他们质气呢?皇上,您先消消气,消消气......”
  说着,王晨恩又赶忙递过茶水,崇祯接过茶碗,一只手拿起茶盖,又指着桌案上那份奏本继续数落道:
  “你看看他说的那些话,分明就是在骂朕、在教训朕!这天底下还有这样的臣子吗?!”
  “是,是,是,皇上教训的是......”
  王承恩忙不迭地连声附和,“这帮读书人就是心比天高,平日里总是一副高人一等的样子,总觉得自己高明,一个个都是死脑筋、一根筋,皇上是得时不时敲打敲打他们......”
  王承恩先是扶崇祯坐到龙床上稍事休息,趁这工夫,又赶忙抓起袁崇焕的奏本,匆匆看了起来,只见奏本中说:
  “......欲强边必先练兵,练兵必先足饷!我不能足兵饷,兵又安肯为我用?!
  今九边兵饷,无处不缺,缺又非止一二月,兵不得一餐之饱,又安能驱之致死地?!
  皇上痛恨虚冒克扣之弊,凡请饷奏疏,俱不蒙温谕;而兵哗索饷,则重处任事之臣。一番兵哗,一番给发,一番逮治。哗则得饷,不哗则不得饷,士兵们哗变不但可以得饷,且又可报平日怨恨,那士兵还为什么不哗呢?!比如,去年的宁远,今年之遵化,哪一个不是由饷而起?!
  皇上罪边臣说:“威惠素著,何致兵哗?!”朝中大臣又责备边臣说:“古有罗雀掘鼠,士无变志。”真是义正词严啊!然边臣之威惠,便是皇上之威惠!惠竭而威又何以立?!俗语云:“饥寒相逼,慈父不能有其子。”况今日缺饷日久,而欲保此不逞之徒以无事,必不可得也!睢阳“罗雀掘鼠”,乃千古不得已之事,而如今却要边兵习以为常,世间还有比这更过份的事吗?!
  (注:不逞之徒——心怀不满的人)
  微臣以为:哗而给饷,何如不哗而先足兵饷,岂不是更好吗?变而惩贪,何如未变而先清贪,岂不是更好吗?
  养兵本为防乱,而如今反以酿乱,如再不早为料理,就真的要大乱矣!饷缺而兵生二心,兵不振而强敌环伺于外,再过一二年,事有不忍言者。
  臣感皇上特达知遇之恩,皇上不以臣不肖,谓我知兵。此则兵之大关键也,臣安敢畏避而不言之于皇上?如今我大明东、西并困,只有保西边无事,我大明方可以以全力复辽;辽事早结,才可以分力以强九边!臣欲早结辽局,又安敢不时时顾念虏情兵势哉?
  臣伏乞皇上能纳臣言,不以臣谋为昧,恕其狂瞽,则幸甚,幸甚!”
  “难怪皇上会生气...”王承恩心中暗想,“现在皇上正在大搞“清兵汰饷”、号召全国人民学习张巡、许远,你袁崇焕倒好,上来就狂怼一通,这还让皇上的脸面往哪儿搁呢?”
  “皇上,想是那袁崇焕缺饷缺的有些急了,这才口不择言,惹恼了皇上,不过...念他也还算是一片忠心,皇上不要与他计较才是。”
  “哼!什么一片忠心!你没见他说,“再过一二年,事有不忍言者!”这分明就是在威胁朕!朕今日之大明,正日新月异、蒸蒸日上,朕不听他袁崇焕的,难道朕的江山就会“事有不忍言者”?!真正岂有此理!
  朕责边将“威惠不立”,他们不思反省,如今倒要责朕“过份”,他出口讥讽廷臣,又岂不知此正是朕之主意?!他指桑骂槐、危言耸听,不过就是想推过、卸责而已!日前,朕不过是责他几句,又驳了他的奏本,他这才心有不满、以图泄愤罢了,这点儿心思,难道朕还不晓得吗?!
  朕就不信,死了他张屠户,朕还就不吃这混毛猪了?!
  王承恩,你这就立刻去给吏、兵二部传旨,叫他们给朕荐举边才!”
  王承恩一听,吓了一跳,当即跪倒苦苦规劝崇祯:
  “皇上,封疆事大,请皇上还是要...三思而行啊......”
  崇祯正在气头上,哪里肯听,一沉脸,大声呵斥道:“休得啰嗦,还不快去!”
  “是,奴才遵旨......”
  这边皇上余怒未消,那边袁崇焕也是心意难平,只短短两天,事情就闹得有些不可开交了,第二天傍晚,崇祯又接袁崇焕奏本,“臣袁崇焕乞归葬父,请皇上恩准!”
  (注:天启四年,袁崇焕父病故,袁崇焕三次上疏,请“丁忧”守制,因辽东战事吃紧,朝廷均未批准。)
  拿着袁崇焕的奏疏,崇祯气得浑身发抖,脸上也是一阵儿青、一阵儿白......
  “去!把几位阁老都给朕找来!还有兵部、吏部尚书......周延儒,都给朕叫来!”
  没多大工夫,首辅韩爌带着李标、钱龙锡两位内阁辅臣,以及兵部尚书王洽、吏部尚书王永光,还有礼部侍郎周延儒都一起急匆匆地赶到了乾清宫便殿。
  几人刚在房中站定,崇祯便劈头盖脸、大声质问:
  “都看到了吧,先是出言无状、讥讽君父,现在干脆又是“撂挑子”不干了,说!该怎么处置?!”
  几人见皇上正在气头上,都不敢说话,只低着头,一个个噤若寒蝉。
  “韩阁老,你是他袁崇焕的座师,又是首揆,你先说说吧~”
  见好半天没人言语,崇祯颇感懊恼,只得点名让韩爌率先发言。
  韩爌,字虞臣,号象云,山西蒲州(今山西永济市)人,今年已年过六旬,乃是四朝老臣,为人中正清直、老成持重,天下素称其“贤”,天启四年,阉党专权,韩爌与阉党不和,愤而辞官;崇祯元年十二月底,受召还朝,出任首辅,主持完成“钦定逆案”。
  “皇上,”韩爌先是躬身行礼,随即便和声言道:
  “袁崇焕性格刚直,出言无状,还望皇上不要与他一般见识,想是他心中有些委屈,一时负气,这才提出要“乞归葬父”......
  如今辽东局势紧张,袁崇焕又身负五年复辽之重任,皇上又岂能让他此时离开辽东?
  袁崇焕一片忠贞,又久历战事,实是我大明朝不可多得的帅才,如今他入辽已近一载,一年来,袁崇焕平定兵变、更定营制、整顿兵马,现关宁正士气高昂、兵强马壮,只待弓甲器械、粮草战马万事俱备,便要渡河东进、收复辽东,值此形势一片大好之时,我朝廷正该鼎力相助,又怎可因些许小过,而尽弃前功?
  老臣虽不谙军旅,然亦知“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还望皇上但持一颗爱才、惜才之心,对袁崇焕好言抚慰,令他“移孝作忠”,我料他必能感皇上赤诚,奋发图强,为我皇上、为我大明立下不世之功!”
  听了韩爌的一番话,崇祯心中稍稍缓和,要依着他的性子,他早已将袁崇焕撤职查办,不过,考虑到辽东的局势,崇祯此时也不得不做些忍让。
  “唉......”崇祯叹了口气,又不甘心地问道:“难道朕大明朝就他一个人才了吗?王永光、王洽,朕前日命你两部荐举边才,你们可有合适人选?”
  王永光、王洽昨日接旨,两人当即就紧急商议了一番,两个人扳着手指头数了一圈,像蓟辽督师这样的朝廷二品大员,满朝文武,今日有资格、有经验、有能力胜任的,只怕除袁崇焕之外,再无别人!
  旧辅孙承宗虽德才兼备,然受马世龙一案以及柳河之败的牵连,非情况危急、万般无奈,孙承宗显是已无法再入皇上法眼;
  王在晋,虽够资格,亦曾出任过蓟辽总督、兵部尚书,也熟悉军旅之事,然元年十二月,受京营总督张庆臻受贿一案牵连,王在晋才刚刚被皇上罢免.....
  剩下的现任几位兵部左、、右侍郎,加尚书一块儿算上,没有一个经历过战阵、去过辽东!
  那再就是他王永光自己了,虽然天启时,他也掌管过两年兵部,可要说到去前方带兵打仗,嘿嘿,只怕打死也是不肯的啊......
  至于说,外地的其他督抚,如张鹤鸣等,还有在家闲置的王之臣等人,那更是不堪一用了......
  当然,还有一些颇具实力、饶有才干的中青年才俊也可考虑,如,梁廷栋、杨嗣昌、洪承畴、孙传庭、卢象升等,尽管他们日后都会成为大明朝的顶梁柱,然而此时,他们最高的也就才做到“参议”,小小四品官职,距离督师的高位还尚远啊,资历远远不够,此时是不可能就出来为崇祯分忧的,平心而论,袁崇焕能在万历四十七年这科进士中脱颖而出、做到二品大员的位置,完全是他凭借个人的勇气和才智,靠一刀一枪、在辽东八年、浴血奋战搏来的,这在当时的大明朝,无人能及!
  ......
  “回皇上,”吏部尚书王永光听到皇上询问,赶忙躬身作答:“臣昨日已与大司马计议多时,我大明朝饱读诗书、能写得一手道德文章之辈虽多,然能统兵驭将、上阵杀敌的帅才却是难得!
  昔日韩非子有云:“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似袁崇焕这般文韬武略、久经沙场的大将之才,我大明朝实是一时难求,还望皇上能爱才、惜才,专任袁崇焕,以使其成就大功、以报皇上。”
  崇祯听了,沉默半晌......对于崇祯来说,像这般要去耐着性子、去隐忍什么人,除去魏忠贤,只怕这袁崇焕便是第二个了,崇祯念及此处,不由地就又想起了自己刚登基的那三个月,在那三个月里,自己韬光养晦、刻意隐忍,担了多少惊、受了多少怕,原本以为除掉了魏忠贤,自己从此君临天下,便再也不必委屈求全,谁曾想,现在又来了这个袁崇焕,为了复辽大计,自己还要不得不委屈隐忍,这皇上当的还有什么意思!
  “哼!早晚一天,朕要你袁崇焕晓得朕的厉害!”
  崇祯在心中暗道一声,又转头向兵部尚书王洽问道:“既是人才难得,你等便要时时留意、刻意历练,今日你部可有此等可造之才报来?”
  兵部尚书王洽赶忙作答:“回皇上,杨嗣昌、梁廷栋俱有边才,可堪大用!”
  “那还等什么,着你吏、兵二部作速计议,妥善委任!”
  崇祯下完旨令,又扫视众人一圈,这才悠悠说道:“朕今日可以先不与那袁崇焕计较,可是袁崇焕心中负气,他不肯为国尽力,又待如何?”
  几人闻言,顿时惊愕,不知崇祯到底是什么意思,众人偷眼看去,只见崇祯坐在御榻上,微阖二目,斜眼低视,冷冷的目光中似正透着一股逼人的杀气,几人不觉一惊,后背不由地便已是冷汗阵阵了......
  “请皇上放心,那袁崇焕必不敢辜负皇上重托......”
  韩爌见势不好,赶忙出来圆场,崇祯摆了摆手,示意几人退下,临了,又意味深长地对韩爌说道:“韩阁老也该给你这个弟子去封书信了......”
  五日后,宁远蓟辽督师府
  几天以来,袁崇焕一直是茶饭不思、夜不成寐,整个人也几乎瘦了一圈,袁崇焕百思不得其解,”这才仅仅不到一年的时间,自己和皇上为何竟会走到了今天这个地步?自己送去的那封奏疏,皇上看了......又会作何感想?对,还是错?也只有天知道了,唉......”
  正午刚过,皇上的圣旨便到了,“览奏,卿父葬事,具见孝思,然封疆重寄,自难图归,着卿弟奉卿母归里襄事,准给与勘合祭葬,钦此!”
  和圣旨一起到的,还有自己的座师——首辅韩爌的书信,在信中,韩阁老给袁崇焕详细述说了那日情形,并对他劝诫、勉励一番,自是不必细说,然而韩阁老信中的一则故事,却不能不令袁崇焕如坐针毡、如芒刺背:
  “南宋高宗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因就接管刘光世淮西军一事,岳飞与朝廷不和,岳飞不满高宗出尔反尔,愤而辞职,上庐山为母守孝。
  高宗前后三封书信召请岳飞,又命岳飞部将李若虚、王贵二人上山,苦劝六日,岳飞始得还朝。事后,岳飞虽有悔悟,上疏请罪,然君臣二人自此生隙。
  宋高宗召见岳飞,虽未加罪,然却说道:“太祖所谓,犯吾法者,惟有剑耳!”
  前有秦武安君白起,后有宋武穆岳飞,虽战功赫赫,皆一代名将,然终是不免身死于君王之手!自古为大将者,不可不引以为鉴!”
  “唉......”袁崇焕长叹一声,仰天问道:“难道为将者,一心报国,都是这般下场吗?!”
  “报——”
  袁崇焕正在房中暗自神伤,忽又有亲兵前来禀报:
  “启禀大人,刘兴祚派家人送来密信!”
  (补注:白起之死——白起,又名公孙起,秦昭襄王时秦国大将,善用兵,屡立战功,受封“武安君”,一代“军神”,又号“人屠”。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白起统帅秦军大败赵国45万大军于长平,坑杀40万赵军,史称“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后,白起本拟乘胜灭赵,秦相应侯范雎以秦兵疲惫,急待休养为由,说服秦昭襄王允许韩、赵割地求和。白起得知此事,从此与范雎结下仇怨。
  当年九月,秦再伐赵,出师不利,秦王欲再起白起为将攻邯郸,白起以“时机不当”为由拒绝领兵,秦昭襄王改派王龁为将围攻邯郸,久攻不下,后又遭楚、魏援军攻击,秦军大败,损失惨重。
  白起听到后说:“当初秦王不听我言,结果如何?”秦昭襄王闻信大怒,强令白起出兵,白起自称病重,不肯就任,后又经几番请求,白起方才带病上路,行至杜邮(今陕西省咸阳),秦昭襄王与范雎商议,因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
  白起临终,仰天长叹:“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未几,又自言道:“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矣......”)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