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大明祭 / 第十六章 二犯登莱 - 3

第十六章 二犯登莱 - 3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三
  毛承禄去的快,回来的也快。
  第五天,正午刚过,毛承禄就带着船队、从宁远赶回了庙岛。
  “父帅,果不出您所料,那王廷试当真是去了宁远告状......”
  “那袁崇焕有什么反应?”
  “这倒是让儿子感到有些奇怪的地方......儿子赶到督师府的时候,那王廷试一见面,便对儿子破口大骂,告我东江抢掠登莱、劫持官员!儿子自是不忿,遂与他当堂理论。
  那袁崇焕见我两家争执,当即把王廷试申斥一顿,说:“文官不知体恤武将,稍有不合意,就想着弹劾、中伤,成何体统!”便将王廷试喝退。
  接着,袁崇焕又安抚儿子说:“既然你东江缺饷,为何不早点讲来?你东江孤悬海外,自是不比内地,今后东江如再有什么难处,请尽管道来!我这里正有从天津刚刚运到的粮饷,且拨十船津粮与你,以救今日之急。”
  现这十船津粮儿子也已带来庙岛,另外,那袁崇焕又犒赏我东江将士千金、更有许多猪羊酒面,还说,要向朝廷为我东江清饷;
  最后,那袁崇焕又手书一封,让儿子转交父帅。”
  说着,毛承禄便取出袁崇焕书信,交与毛文龙。
  毛文龙拆开书信,浏览一遍,在信中,袁崇焕对毛文龙先是大大地勉励一番,接着又说,希望与毛帅一会,好面议方略,邀请毛文龙来宁远一见。
  “那袁崇焕没有责问你登州之事?”
  “没有,斥退了王廷试以后,那袁崇焕就再未提及此事。”
  听了毛承禄的汇报,又看了袁崇焕的书信,毛文龙大感意外,不由地就皱紧了眉头,背着手在帅帐里走来走去......
  “据你看来...那袁崇焕是如何样人?”
  毛文龙走了几圈,冷不丁突然向毛承禄问道。
  “父帅,那袁崇焕个子不高,相貌也不甚出众,看上去倒也不像什么了不得的人物,在儿子看来,感觉他倒是书生气十足,言谈间,似乎对父帅也满是敬仰,想要竭力结交父帅......”
  毛文龙没有作声,只低着头独自沉思......
  袁崇焕与毛文龙两人虽素未谋面,然而两人交手却是已有多年了:
  两人一个在关宁,一个远在朝鲜,本没什么瓜葛,然而,天启六年的一场大战,却注定要将两人的命运紧紧绑在一起!
  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率六万八旗精兵进犯宁远,袁崇焕坐守孤城,率不足两万守军,“凭坚城,用大炮”,挫努尔哈赤于城下,取得“宁远大捷”!
  消息传来,举国欢腾!
  兵部尚书王永光向天启帝盛赞袁崇焕的功绩,称“辽左发难,各城望风奔溃,八年来,贼始一挫也!此战实乃“遏十余万之强虏,振八九年之积颓”之大捷!”
  天启帝亦下旨称:“此七八年来所绝无,深足为封疆吐气!”并擢袁崇焕升任辽东巡抚,时袁崇焕43岁。
  然而,在褒奖袁崇焕的同时,朝中大臣对毛文龙在此战中的表现却大为不满,纷纷上疏指责,毛文龙更是破天荒、头一回遭到了天启帝的痛斥:
  “奴犯宁远已经三月,毛文龙竟毫不知觉,何云牵制?!毛文龙远据须弥岛,距离东奴巢穴两千余里,距离宁远也是遥不相及,你毛文龙当自审奏报,勿要徒以献俘塞责!”
  (注:之所以天启帝说毛文龙“献俘塞责”,乃是因为,毛文龙多有谎报战绩、杀降冒功等事,每每献俘阙下,而所献俘虏又多是来路不明。
  弄虚作假、虚报战功本是武将邀功请赏的惯用手段,自古有之,就像我们现在的各种“业绩注水”一样,本也不算太了不得,然而,你一次注水可以蒙过去,可你天天注水,长此以往,总有包不住的一天,更何况,毛文龙日献月解,廷献的所谓“俘虏”,多的都可以建起一座“京观”了,可是你东江镇不仅寸土未复,还节节败退,到了天启七年正月后,更是丧失全部陆上之地,报称有15万大军,却坐视属国朝鲜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被后金打垮、签订盟约,(此是后话),这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故此,毛文龙才会受到朝中许多大臣和天启帝的质疑和指责。
  对于毛文龙的献俘行为,到天启六年时,皇帝已是不胜其烦了,遂下旨说,“......(以后对于这些献来的俘虏),着登莱巡抚审实处置,不得滥杀无辜,非真正渠魁,不得送京轻渎!”)
  皇上的斥责是严厉的,皇上的意思也很明白,那就是——“你毛文龙不要再动不动就胡乱拿些人冒充俘虏来蒙朕了!以后还是要拿真正的战绩来说话!”
  毛文龙遭到申斥,心中自是愤恨不平,遂上疏辩解,但在事实面前,东江镇的一个致命问题却是无可辩驳的,那就是——皮岛距离关宁太远,中有群山、大海阻隔,根本无法与关宁进行及时、有效的联络、支援、配合,特别是每年一进入冬季,黄海、渤海结冰,东江便成为与世隔绝的孤岛,根本无法和朝廷、关宁传递信息,更不要说配合作战、相互支援了,如何会有牵制之效呢?!
  于是,因为宁远大捷,天启皇帝的这一褒一贬,便成了两人多年恩怨的发端!
  当年五月,宁远保卫战四个月后,袁崇焕上疏天启帝,建议朝廷令毛文龙移镇,“毛文龙宜择便移镇近岛,东江镇当日近辽东,而不宜日近朝鲜!如此,则东江兵马水可泛棹三岔河,陆可扬鞭南四卫;朝廷但有节制,片纸呼之,翘首可待!”
  (注:三岔河——辽河下游入海段;南四卫——辽南金、复、海、盖四卫)
  而毛文龙却不愿移镇,借口“牵制”,百般推阻,朝中也是争论一片,自此,毛文龙心中便结下怨恨;
  当年夏,毛文龙部将李矿、李钺兄弟因与毛文龙不和,率所部4000人投宁远。毛文龙闻讯大怒,上奏朝廷参劾袁崇焕中军旗鼓徐敷奏,说他以大饷大粮煽动李矿兄弟叛逃宁远,请朝廷杀徐敷奏、李矿兄弟等三人。
  袁崇焕审得内情,“据其所陈,不得已者甚多。”遂上疏为三人申辩、求情。朝廷下旨,“李矿兄弟情有可原,着免去官职,发军前戴罪立功!”
  然而,此举无疑大大激怒了毛文龙,在东江这一亩三分地里,没有人可以和他毛文龙做对!和他做对的人,无论是当年和他一起开创东江的“战友”王一宁、还是对他有提携、赏识之恩的“老领导”登莱巡抚袁可立、以及之后的历任登抚武之望、李嵩、孙国桢、以及后来的参军赵佑、现在的李矿兄弟等等,只要你触动了毛文龙的利益,那对不起,要么下台,要么死!
  毛文龙不依不饶,又连连上疏、多次弹劾,终于在半年多后,使朝廷下旨将李矿兄弟正法。
  毛文龙之所以必要致李矿兄弟于死地,那就是要明确警告东江诸将——“在东江这块地盘,你们只有听我毛文龙的!你们谁也别想逃出我毛文龙的手心!”
  经过此事,毛文龙对袁崇焕的恨意,已是更深一层了。
  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夏,宁锦大战后,袁崇焕仍然希望毛文龙能同意移镇,遂派出参军赵佑、中军旗鼓徐敷奏前往皮岛,与毛文龙协商“移镇”之事。不料,毛文龙却杀心陡起,不久,毛文龙上奏,称“赵佑离奇失踪,徐敷奏拐带东江辽民逃往宁远。”
  天高海阔,朝廷无法调查,“赵佑失踪”一案便也成了一桩无头悬案!
  无疑,“赵佑一案”乃是毛文龙发给袁崇焕的一个清晰信号和明确警告——“东江”,是我毛文龙的“禁脔”,任何人不得染指!
  ......
  “父帅,下一步...我们该怎么办?”
  “哦?”听到毛承禄发问,毛文龙猛地从沉思中醒过神来,他拢了拢颌下的虬髯,阴沉地说道:
  “看来,咱们也该去会一会这位从未见过面的“老朋友”了......
  传令下去!明日一早,大队人马随我一起前往宁远!”
  三日后,宁远
  “平辽大将军左都督东江总兵官毛文龙驾到——”
  随着一声响亮的唱报,蓟辽督师府中门大开,督师袁崇焕身穿大红朝服,率领着一班文臣武将,一起走下台阶,出府来迎接毛文龙。
  “毛帅大驾光临我宁远,本部堂迎接来迟,还请毛帅多多包涵啊,哈哈,哈哈......”
  “毛文龙一介武夫,何敢劳督师大人降阶相迎呢,大人客气了,哈哈,哈哈......”
  毛文龙一身金盔金甲,披一袭大红斗篷,身后跟着毛承禄、陈继盛、刘兴祚等一班东江武将,一个个也是盔明甲亮、威风凛凛。
  二人相见,袁崇焕先是一抱拳,躬身施礼,毛文龙见了,也不参拜,也只是一抱拳,躬身还了一礼。
  辽东文武看在眼里,心中俱是愤愤不平,这毛文龙也特意的无礼了,大明朝官制,“以文制武”,蓟辽督师袁崇焕乃是朝廷二品大员,辽东最高军政长官,节制赵率教、祖大寿、毛文龙三镇总兵,你毛文龙第一次拜谒上官,如何敢不大礼参拜呢?!
  袁崇焕倒也不以为意,仍是满面笑容,他先是给毛文龙介绍了一遍辽东文武,接着又一个个见过东江诸将,随后,便又拉着毛文龙,一路说说笑笑,并肩走进督师府大堂。
  待众人坐定,上茶已毕,袁崇焕便发话道:
  “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啊,早听说毛帅乃我大明“海上长城”,今日袁某一见,大帅果然一派英雄气概,真是名不虚传啊!”
  “多谢督师大人谬赞啊,哈哈,哈哈......不过,倒也不是我毛文龙夸口,我东江开镇八年,这海外情形,也只有我毛某人最清楚!
  人人惧怕他东奴,我毛文龙偏不怕他!那还是先帝在时,我便上疏说过,“但给我东江百万粮饷,不出两年,我毛文龙便可一举扫平了东奴!”
  唉......只可惜,那帮朝中大臣,时时攻讦、百般掣肘,以至于误国至今,实在是可恼、可恨啊......”
  辽东众人听了毛文龙的这番大话,都面面相觑、心生鄙夷,一个个只坐在那里不说话,彼此以目示意。
  袁崇焕倒也不以为意,只是轻轻笑了一笑,随即便接过话头说道:
  “毛帅心中不平,本部堂倒是十分理解,东江孤悬海外,其中甘苦岂是外人可尽知?!前几日,我已申斥登莱道王廷试,作文臣的,今后务要多多体恤武将,不可动辄相参中伤!
  另外,对于东江粮饷,毛帅可能也还多少有些误会,日前,我已派副总兵徐琏去你东江向毛帅做过说明,今日,本部堂还是要向毛帅再当面澄清,自今时起,你东江粮饷、一切弓马、器械所需之物,俱由我关宁负责,本部堂定要亲自督察,定不使东江粮饷敢有半点克扣和延误,这一点还请毛帅放心。
  今后你我两家还当精诚合作,毛帅也无需再忧心粮饷,只需一意进取,以助我袁某早日扫平东奴、恢复辽东!”
  “好说,好说,”毛文龙听罢,打起了哈哈,“有督师大人此言,我毛文龙自当会努力进取,只要我东江粮饷充足,不消大人吩咐,我等东江兵马立时便能一把火燧了那东奴!”
  袁崇焕见毛文龙只是拿些大话欺人,并无一句实话,也是颇为无奈,只得暗暗叹了口气。
  “督师大人,日前,本帅已收得大人与我的十船津粮,文龙今日来宁远拜谒督师,在这里特向大人致谢!
  督师大人军务繁忙,文龙今日不敢过多打扰,改日,文龙请督师大人到我东江一会,到那时,大人再为文龙当面指陈方略,文龙再仔细聆听大人教诲,不知大人意下如何?”
  “好,那本部堂就与毛帅约定,我袁某人不日定会前往你东江,与大帅一会!”
  毛文龙在宁远无意久留,拜谒之后,只三两句就要转回,袁崇焕也不再挽留,便与众文武一起把毛文龙一行送出了府衙。
  督师府,内堂书房
  送走了毛文龙一行,袁崇焕和程本直回到书房,谈起今日之事,程本直不解地问道:
  “大人,那毛文龙暗通东奴,前番阔科被解送京城,乃是被户部黄中色撞破,现刘兴祚来书,也已证得此事,毛文龙欲与东奴勾结,“尔取山海关,我取山东”,毛文龙前后又两犯登莱,咆哮索饷、抢掠乡里、劫持官员,此次若非刘兴祚兄弟暗中相救,王廷试大人恐已为毛文龙所害!
  毛文龙逆行已是昭昭,大人今日何不就在宁远将其拿办呢?”
  “唉......”袁崇焕长叹一声,“我非是不知毛文龙逆行,其倒行逆施、恶贯满盈,不除则必将为祸!
  毛文龙不过一匹夫尔,除一文龙有何难哉,今日几名武士便可使其束手就擒,然我拿办文龙,非为私隙,乃是为我复辽大计。
  恢复辽东有必乘之机,有必由之路,此即国初马云、叶旺取辽东之故事!今日,我欲复辽,必用东江,使其与我关宁,一正一奇,一出关宁、一取辽南,两路出击,方可成功!
  我如今要拿办文龙,正是为了收服东江,使其为我所用。我今日倘在宁远拿办文龙,东江诸将不知其罪,又安肯真心归服?异日,我必得亲赴其地,将文龙声罪正法,使东江众将知文龙之罪,方可收服诸将!”
  “大人所虑深远,不过大人此举......凶险异常,还望大人再要三思啊......”
  “唉......我本无除文龙之心,自去年上任以来,崇焕本欲柔其骨、化其心,使其束身归命于朝廷,一听崇焕节制,痛改前非,则有生无死,无奈文龙毒之所积,已危及我大明江山、社稷,崇焕实属无奈,不得不行此下策了......
  也罢,今日我便再行文与他,与他划定职守,自旅顺以东,今后尽行东江印信;旅顺以西,则行我督师印信,令其进取镇江、旅顺,倘毛文龙遵我号令,则有生无死;如其不然,则有死无生矣!”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