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大明祭 / 第十四章 崇祯裁饷 - 3

第十四章 崇祯裁饷 - 3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三
  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正月
  转眼便是新年,在小老百姓们都还在忙着走亲访友、辞旧迎新的时候,大明王朝的皇帝——崇祯,已经又开始马不停蹄地忙碌起来了......
  大年初一,崇祯御临皇极殿,接受文武百官朝贺。
  崇祯抬眼望去,只见从内阁到六部,大臣们可谓是“焕然一新”!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朝堂上风起云涌,先是出了“刘鸿训擅改敕书案”,后又是“廷推内阁人选”风波,再接着就是“钦定阉党逆案”。
  几场“运动”下来,朝里、朝外自然又是一番“大换血”,对于大臣,崇祯从来就不会有半点心慈手软、讲什么“感情”,正如现代“渣男”换女朋友那样,“中华儿女千千万,这个不行咱就换!”崇祯秉持着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以忘我的工作热情,说干就干,撤的撤、办的办,几番动作下来,内阁和六部九卿的长官们已换了近半:
  内阁辅臣刘鸿训获罪,遣戍代州;兵部尚书王在晋获罪免职;户部尚书毕自严下狱;工部尚书李长庚免职......
  六十三岁的老爷子韩爌出任内阁首辅,主持内阁。
  钦定阉党逆案,处理涉案官员共计九等,三百一十余人......
  当然,对于边关,操劳的皇上自然也是一刻不敢忘记,崇祯连下敕谕,严责各边“汰兵裁饷”,不得借口军机、敷衍搪塞!
  经过两个月紧张的清兵核饷,各镇的裁饷方案终于也都出炉了:
  蓟辽督师袁崇焕报称,核定关外官兵七万余名,关内官兵四万余名,关内关外共计十一万余,裁兵两万两千余名,核定军饷共计四百八十万,较往年裁剪一百二十万,以崇祯二年正月为始,户部按此数给饷;
  顺天巡抚王应豸奏称,蓟、密(云)、永(平)三镇裁饷五十万;
  东江镇总兵毛文龙,海面封冻,无奏报;
  ......
  据说,南美洲热带雨林的一只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便可以引发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风暴,是不是真的这样,不太好说,但是,我们知道,任何一次变法、改革或是一项政策的施行,都是有代价的,历史上大多数失败的变法,它们之所以会失败,并非它们的立意不好、初心不善,究其根本,则在于那些改革家们,他们低估了各方利益的冲突,他们无视人性的复杂,而他们的失败,无论于改革者本人,还是对于他要变革的社会,往往都要付出极其惨痛而巨大的代价!
  崇祯裁饷也是如此,霸道总裁总是天真地以为,只要自己一声令下,便可以通行天下、马到成功,而他却不知道,在不久的将来,他和他的大明朝都要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
  方案甫一施行,蓟镇便出了大乱子,自一月开始,各营相继哗变,及至三月,数万将士,更是齐集遵化城外,鼓噪索饷!崇祯闻报,急令巡关御史侯恂查明真相。
  两天后,侯恂一封六百里加急的奏报便飞马送往了京城。
  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三月,紫禁城乾清宫
  奏报送到宫里已是戌时三刻,崇祯看罢奏报,当时便气得脸色铁青、浑身发抖。
  “利令智昏,丧心病狂!”
  崇祯一把将奏疏掷到地上,破口大骂,“我大明朝怎会用了这么一帮狼心狗肺、散尽天良的东西!”
  王承恩连忙小心翼翼地从地上拾起奏疏,一面又赶紧劝慰皇上。
  “你先看一下这份奏报。”
  “是。”
  王承恩拿着奏疏,凑近灯前观看,只见侯恂在奏疏里说:
  “元年末,顺天巡抚王应豸接朝廷谕令,命其裁汰蓟、密、永三镇兵饷。王应豸不思皇上一片良苦用心、着意清理冗兵冒饷,反陡生贪渎谋利之心,竟以“汰兵裁饷”为名,向各镇将领威逼索贿。
  各军将领平日里便多有虚兵冒饷、坐吃空额之事,此时各将为免遭裁汰,竟加意盘剥士卒,扣减月饷,并将所扣银钱半数送与王应豸,以求通融。
  各营士卒本已欠饷数月,今又遭盘剥,心中不平,遂于今年一月、二月前来遵化索饷,时蓟州兵备道徐从治、蓟镇总兵麻登云多方晓谕,乱兵始得归营;然王应豸不思对士卒善加安抚,反威胁予以裁撤,致使众军绝望,乃至各营于三月初八日,齐集遵化西门外五里,伐木立寨,树大旗于寨前,上书“赤心报国,饥军设粮”,鼓噪索饷。
  王应豸见事情闹大,竟听信中军潘立勋奸计,令人在饭饼中下毒,欲尽杀数万士卒!众军察觉,愤然而起,必欲捉拿潘中军,并索全饷。众官无奈,只得给饷三月,众军得饷,犹不肯退,必要王应豸发下赦免誓书,以防朝廷“秋后算账”。
  后蓟辽总督喻安性带兵由关门赶至遵化,将首恶九人正法,并晓谕众军,兵乱始得平息。
  众军虽已归营,然各营听闻“裁汰”之事,人心不安,情势仍万分危急,臣侯恂恳请皇上,速派大臣,妥为料理此事!”
  “皇上,顺天巡抚王应豸抚驭无方,致生兵变,实在是罪大恶极!”
  “朕本欲令他们裁汰冗兵冒饷,哪料想却成了此等蠹虫的生财之道,王应豸克饷虐兵,罪无可赦,此等祸害还留他作甚!
  传旨,即刻命锦衣卫星夜赶往遵化,将王应豸锁拿进京!”
  “东江毛文龙还没有奏报吗?”
  王承恩刚从锦衣卫镇抚司回到乾清宫,崇祯便急切地向他问道。
  “回皇上,海面解冻不久,想是再过几日,毛文龙的奏报就会到了吧......”
  “现各镇汰兵裁饷俱已报朕,独他毛文龙迟迟没有动静,是何道理?!”
  这段时间以来,毛文龙俨然已成了崇祯的一块心病,制又制不得,召也召不得,真正是有些无可奈何,自己有心裁剪东江钱粮,可是前两日,又收到袁崇焕的奏疏,力为东江申辩,崇祯左右为难,思虑多日,竟不知该如何批复......
  袁崇焕在奏疏中说,“登莱道王廷试说东江有兵马两万八千,而毛文龙自己说东江有兵马十数万。臣已多次派人暗中查访,据臣所查,东江兵马实无十数万之多,但也未必只有两万八千之数。只因岛中辽人甚多,辽人亦兵亦民,难以清查。岛中地方狭小,辽人众多,又岂能尽数召而为兵、养之岛中?为今之计,臣当妥议东江当用多少兵马?能养多少兵马?在两万八千之外,其余辽人可安插关外,给与土地,自为屯种,以为军民两便。”
  “王承恩,你看那袁崇焕的建议如何啊?”
  崇祯又思虑片刻,便开口向王承恩问道。
  “回皇上,此军国大事......奴才愚钝,怎敢妄加评论......”
  “说吧,你就随便说说你的感觉,朕恕你无罪。”
  “是,那奴才就放胆直言了......”
  王承恩手捧拂尘,先是在崇祯背后躬身施礼,然后便直起身子,缓缓说道:
  “皇上,如今那毛文龙拥兵海外,渐有尾大不掉之势,自上次毛文龙解送阔科进京以来,毛文龙种种言行,多有可疑之处,其心叵测,实在是难以令人相信。
  为防不测,朝廷正该设法对其加以节制,如今皇上谕令各镇汰兵裁饷,此正是节制毛文龙之法,如今,袁崇焕欲令毛文龙将岛中辽民安置于关外,奴才以为,这倒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将辽人迁往关外,毛文龙便不能借口兵多,再向朝廷多索要钱粮;辽人在关外屯田,又可解我关宁钱粮不足之困;将辽人尽数迁往关外,毛文龙兵马则不难核定,朝廷到时只需按额发饷,便可将毛文龙牢牢控制于朝廷手中,使其无能为害。”
  崇祯听罢,点了点头,“嗯,你说的倒也有些道理......不过...倘若毛文龙不肯将辽人迁往关外,又待如何?”
  “回皇上,奴才猜想......那袁崇焕既然向皇上提出此议,想必他已有成算,皇上不如就责成袁崇焕,令他设法妥为处置便了。”
  “好,就依此议!即刻传旨袁崇焕,令他妥为处置东江事宜。”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