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在魏国全面伐蜀之前,魏国和蜀国都作出了相应的防备。
在258年,姜维听说诸葛诞(淮南第三叛)兵败身亡之后。姜维返回了成都。
返回成都之后,刘禅又重新恢复了姜维的大将军之职。
此前,姜维因为段谷之战中失利。姜维请求刘禅自贬为后将军。但是姜维仍然行大将军之事。直至258年姜维恢复大将军之职。
姜维回到成都之时。汉中一直是蜀国的前线重镇。
因为汉中各营士兵充足,所以姜维可以放心回到了成都。
之前,刘备派魏延驻守汉中的时候,派出的各营兵力很充足。所以敌人来攻打的时候,无法攻下。
曹爽来攻打,王平能够抵御得住,也是因为兵力充足这个原因。
姜维回到成都之后,不仅恢复了大将军之职。而且刘禅谏言。
姜维谏言说:“我认为以蜀国现在的防备,这样防守下去虽然可以自守。但是不能与敌军正面交锋。更别提能大破敌军了。现在不如让敌兵前来之时。就聚集兵力退守在汉寿,乐城两城。让敌军进入不了。臣则是奉命领重兵镇守两城。如果前线有战事开始,臣可以先让流动作战的军队齐头并进。以观察其虚弱处。敌军如果进攻关口不胜,久攻不下的情况下。田里也没有粮食,千里之外的粮食不能运来,不久敌军就会很疲乏。无心恋战,到那个时候,敌军要退兵的时候。臣将两城里的所有士兵,一起出兵,并与在外流动作战的军队一起合击敌军。这便是灭敌之术。”
刘禅听后,大为满意。
于是,刘禅下令让汉中的守将胡济驻守汉寿,监军王含驻守乐城,胡军蒋斌驻守汉城。
并又在先,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等地建起了军营。
在三国历史中,可以看出蜀国在魏国全面伐蜀之前。也作出了相应的防备措施。
262年,姜维见前线暂无战事。姜维便率兵出汉中。前往侯和一带。
姜维这次出征可能是最后一次出征了。不过被邓艾所击败。姜维退出站场,退回沓中驻守。
姜维长年征战。然而没有建立什么功绩。
而这时蜀国朝廷内,黄皓在宫中掌握着实权。他秘密地协助右大将军阎宇,并想着罢免姜维,让阎宇取代他。
这时姜维得知消息后。他上书刘禅弹劾黄皓玩弄权力,要求斩杀黄皓。
但是刘禅因感念黄皓多年陪伴,不忍斩杀黄皓。
于是,刘禅不肯斩杀黄皓。
姜维无奈,又不敢在成都多停留。他怕黄皓进一步陷害自己。
于是,姜维出了成都。从此不敢再回成都。只得在沓中地区种麦避祸。
而魏国这边也有了新的动态。
由于司马昭等人早就想灭掉蜀国。但是他们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机会和借口。
灭蜀的计划也成为了司马昭心中所忧虑的事情。
当时的蜀国已走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了。
蜀国的人口和兵力已不能和先主刘备时期同日而语了。
再加上姜维长年北伐无功。消耗了蜀国大量财力和物力。
蜀国这时已变成了三国中最弱的一国了。
蜀国已成为魏国统治者们眼中的“废铁”。
在当时,魏国的将军钟会也看出了这一点。
当时,魏国的钟会任司隶校尉。司隶的地利位置离蜀国也挺近的。在关中一带,随时都可以从关中南下伐蜀。
钟会在魏国的政治利益夺取之事,没有不插手的。他是司马昭手下的一名“干将”。
诛杀嵇康等人也都是钟会的计谋。
然而现在的蜀国国力已全面疲弊。司马昭召来钟会,两个人一商量,情投意合。觉得此时正是可以讨伐蜀国的有利时机。
于是,他俩在一起勘测地形,观察事态发展。
262年冬,钟会任镇西大将军,假节,都督关中等要职。
司马昭则是下令青,徐,兖,豫,荆,扬等各个州县制造战船,假装做出要攻打吴国的样子。
这一骗,终究骗倒了远在成都的刘禅。他还信誓旦旦地以为魏国永远不会来讨伐自己。再加上身边的宦官黄皓的不断谗言蜜语。
这次刘禅真的“乐不思蜀”了。
可是魏国的小花招。能骗得住刘禅,但是偏不了姜维。
263年,正在沓中种麦的姜维。听闻钟会在关中治兵。企图有所作为。
于是姜维就上表刘禅。主张派遣张翼,廖化分别驻守阳安关口,阴平桥头。防患于未然。
然而好事不长,黄皓听信鬼神。告诉刘禅蜀道艰难,敌军不会到来。就算到了,也会知难而退。
于是刘禅乐而无忧。蜀汉群臣也都不知道此事。刘禅没有告诉他们。
而这时的魏国正在积极地备战伐蜀的一切事务。
但是,该来的总是会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