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发生在工地上的事情只是一个小插曲。
在确认了这次洪水并没有对根据地造成太大的损失之后,李兆直接下令进行黄河防治的第二阶段。
对于李兆想要集中大量物资堵住花园口决堤处的行为,根据地上下尽管知道问题的严重性,但仍旧有些不太情愿。
认为谁弄得,就该谁补救,而且他们这不是没有受灾么,对于贾鲁河和沙颍河两岸的根据地民众来说,并没有见过商都和中牟洪水情况他们认为依靠下游的小水利工程完全可以抵御黄河的洪水侵袭。
至于说枯水期还是丰水期的问题,他们也知道,但不管是谁,都有侥幸心理,这点在集体化的根据地之中更是因为集体的无意识行为而更加加剧。
甚至就连在蔡州的王兰都认为没有必要去在这个时候将宝贵的人力物力用在重新修河坝上面,而是用在军队和战争方面。
要知道为了抵抗洪水,李兆甚至下令蔡州提供的武器减少来生产生活物资。
这在他看来是完全本末倒置的。
“所以,我们还是按照大帅走之前留下的标准,还是将军工的产能恢复?”这不,他在来到陈州开会的时候就这个问题问了刚刚从尉氏北部回来的李静善。
希望这个亲临过一线的上司给他一个答复。
“我知道你和在座很多同志的看法,你们都认为我们不需要太多的准备,我虽然没有去过商都和中牟,但那里的情况我从难民们那里也有过一些了解。”李静善知道根据地的想法,事实上她身边一些并没有去过一线的部下和同僚们大多都在见识了洪水之后,认为不过如此。
对于防汛工作并不上心。
“还是按照大帅说的办,军工产量方面,除火药外尽量的减少到正在犯罪之上的水平,一切为了河坝的建设,虽然说往年黄河的丰水期都在夏天,但我们不敢拿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来做赌注,所以尽量还是趁早修好河坝,大帅那边也已经北渡黄河了,他会和金军的主力寻求决战,来让金军明白,我们不是像宋军那样好啃的骨头。”李静善说着李兆对接下来工作的安排。
虽然李兆并不在乎皇帝的虚名和世袭罔替,但他的权利可是要比这片土地上之前任何时代的统治者都要大。
完全是说一不二的,而且他也在培养着自己的嫡系,其中李静善就是李兆嫡系在政府的代言人。
她的话,基本上就代表了李兆的意思。
而剩下的干部在听完这些话之后虽然认为李兆有些过了,毕竟民众什么时候享受过如此的重视?
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群众,从来都是被当做韭菜,一茬割完了还有下一茬,别人家的孩子,永远都死不完。
不过这也让很多人对人民军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如果连人民军如此重视民生的势力都得不到天下,那么这个天下还是亡了得了。
“是不是有些军事冒险了?”预备役留守的戴于有些担心。
“不算是冒险,毕竟金军虽然看起来强大,但他们的动员能力有限,主力还是完颜氏族的力量,剩下的都是一些墙头草。”回来主持根据地防务的白伟明信誓旦旦的保证着。
作为曾经金军的一份子,他多少明白金军的情况,虽然他是在给这帮人吃定心丸,但基本上说的没错,只不过金军还没有遇到过这种问题。
“大帅那边有多少人?”戴于直接问道。
他对于总参谋长并不服气。
“五千人,大帅将那些中牟、商都难民之中的乡兵武装了起来,让他们作为后勤兵布置在后勤线上,至于大帅的主力则是打算寻找金军主力了。”白伟明介绍着人民军的布置。
对此,戴于更加担心了。
“老白,我打算动员根据地的民兵北上支援大帅,毕竟现在洪水并没有形成,所以我们也没有必要让民兵们滞留在沿岸,你说呢?”戴于想了想之后说着他的请求。
虽然他目前是根据地民兵的负责人,但在白伟明这个总参谋长在的时候,他并不能做出什么决定。
“你只能动员一半的兵力,甚至一半都可能不行,我们需要大量的人力来对河坝进行维修,同时还要防备其他方向可能的敌人。”白伟明想都没想就拒绝了戴于的请求。
中原就是这点不好,作为四战之地,必须防御来自各个方向的威胁。
虽然赵宋的军队就那样,但也要比根据地的人民更强,起码他们有武器盔甲。
而不是根据地的老农,只有一把农具。
“是我疏忽了。”戴于最后还是选择了闭嘴。
“我知道大家的担心,但我保证,大家的担心都是多余的,大帅在北方必胜,这点是毋庸置疑的,我们接下来只需要保证后方不受到威胁,一切都好说。”白伟明保证的同时期许着这些干部。
俗话说将是兵的胆,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他还是心知肚明的。
他可不希望这些干部们第一个怂了。
“那要是宋军趁机攻过来怎么办呢?”王兰说着他担心的一个问题。
李兆带领人民军北上的消息虽然被封锁了。
但在使用了水攻之后,宋军难免不会对人民军发动攻击,毕竟按理说,这正是宋军攻击的好时机,就算是人民军并没有因为水患受到影响,但赵宋方面仍旧会前来试探一番。
“不会的,金军算是在帮我们的忙了,赵宋根本没有机动兵力可以用于对我们发动攻击,各位不知道吧,赵构那个狗东西还在向南逃亡。”高武这时候阴恻恻的说道,同时他眼神不住的盯着李静善。
倒不是说他对李静善有什么想法,而是他从李兆那里得知了李静善的背景,所以对这个半皇族有天然的敌视,并且开始更加不信任李静善了,而且也不想让她身居高位,毕竟那样一来统治者还是没变,这是高武所不想看到的。
“而且根据王善那里得来的消息,金军是兵分三路的,其中河东部队直指潼关,他们是想要控制黄河的源头,来让赵宋方面不再做出这种用黄河的方案,当然,也有可能是他们打算占据黄河上游之后利用黄河。”李静善无视了高武如同刀子般的眼神,说着她的情报。
对此,这些干部们虽然不知道李静善哪里来的底气,但仍旧松了口气,他们在高武说话的时候,毛都炸起来了。
虽然他们在座的都自问德行无亏,但天知道这个特务头子会不会来欲加之罪。
而且说到底,监察部门就是他们的天敌,面对自己的天敌时,就算是再怎么强大的个人,也会害怕,更何况这些半年前还不过是一介白身的干部们根本没有经验面对特务头子。
而李静善的平静却让他们感觉学到了东西,毕竟高武也是和他们一样的人民军干部,不会无端做什么。
事实上赵宋还是有一些机动兵力的,但大多都是赵构的御营,现在这位赵宋的皇帝可是非常缺少安全感,根本不敢把自己的御营送到前线,这让赵宋不管是在哪个方向都得依靠厢军和边防军作战。
“所以只要大帅能打赢金军,那么我们暂时就安全了呗?”有一个叫做郝琼的官员问道,他是根据地最大农业工具厂,第一农具制造厂的厂长。
当然,主要是以手工业为主,生产锄头、铁锹和犁。
他是在和刘浩部作战时被救下的太康县村里的木匠,后来成为了一农厂的技工,只是他的前几任厂长因为多多少少犯了些错而被判刑或撤职之后,本来作为技术骨干的他被提拔成为了厂长。
而且干的有声有色。
当然,这并不全是他的功劳,而是集中生产之后带来的便利,李兆认为之前那些厂长老犯错的原因是他们脱离了群众,所以干脆,把鞍钢宪法在根据地的各种厂子里面推行了。
在干部参与劳动,工人参与管理之后几乎所有的根据地作坊都焕然一新。
毕竟只有真正参与到劳动之中去的人,才明白他们劳动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然后如何解决这些困难。
“没错,所以事儿就是这么个事儿,大家伙该怎么弄怎么弄,还有,最重要的我差点儿忘了,能加班的单位,以后尽量加班,只要顶过这一段,我们就恢复过去的作息,当然,别太累坏了,身体才是我们造反的本钱。”李静善看着差不多了,说着她的最后计划。
对此,这些干部们也是咧了咧嘴,其中以郝琼反应最大。
“我们现在已经一天工作五个时辰了!”他几乎是在拍桌子了。
“现在有困难,克服一下,我想工人们也明白,现在我们需要保卫根据地,不是么?”李静善希望郝琼能够理解。
“克服不了,部长会议主席同志,你看看我的手,我不是推脱,在整个根据地,我的木匠活也是数一数二的,知道木工每天就能干那么多,再多就会出误差了!”郝琼也很有理由。
对此李静善也没办法。
她也会女红,知道活太多人是受不了的。
“尽量,好吧,我说是尽量,也没有逼你们,这是敌人的问题,时不我待,同志,能克服克服,不能克服我和大帅那边说。”李静善尽管也明白李兆的要求是多么的不可理喻,但为了根据地的存在,她还是握住了郝琼那张满是皱着和伤口的手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