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复见熹微 / 楔子

楔子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青州城郊一座并不起眼的古朴寺庙里,却常有一些远道而来的青年人前来向李方丈求道。
  说也奇怪,李方丈向众青年布的道并非经书中所述,而是让世人仰慕不己的圣贤大智慧之集成。但方丈对外并不以老师自称,前来求道的人们也不敢枉自称作他的座下弟子,仅以后生自称。
  这些年轻人们身份迥异,有居庙堂之高的新贵,也有远遁江湖的隐士,有公孙贵族,也有白丁布衣。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此聚首。
  李方丈布道之后就不喜再多言,后生们也不忍多打扰,但在临别之时多会问及传道之学乃是何宗何派,李方丈均会直言相告,此道乃前朝圣贤所著,名为“慧心学”,李方丈出身武家,自身武艺与骑射皆绝佳,半路才出家,非学派中的谪传弟子,此学经过多年传播,因各人所悟不同,渐又分为不同支系,虽门生众多,但仍自建体系,奉一人为掌门,门中长老若干。
  此时,正值秋后下午,一向静谧的寺庙里却传来几声欢笑,细听像是一位女童独自在院中欢笑玩耍。极目望去,这女童生得极为出众,肤白如雪,目似星辰,不过七八岁的年纪,却带有几分脱尘之感。
  带着女童过来的是她的祖母,这位祖母气度不凡,容貌秀丽,举止从容。她与李方丈在年少时乃是毕生知交,当她成亲后二人就极少见面了。再见时才知李方丈已剃度出家了。他们这次见面隔上次相聚时已经过去好几年了。
  女童趁祖母与李方丈闲聊之时,偷着跑到后院来,抬眼看着后院那结满一树火红果子的石榴树。
  石榴树下坐着一位小和尚,年纪应该比女童稍长两岁,灰布麻袍穿在小和尚身上,也难掩小和尚眉宇中的俊朗与天然贵气。小和尚对女童的到来充耳不闻,仍静静地坐着看经书。
  女童看厌了石榴,举步朝小和尚走去。静静地坐在小和尚身边,也瞟上经书两眼。“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底下有一行小楷注释“曼珠沙华,彼岸来去。”
  女童不明白此话何意,但想着佛法自有玄妙,不是自己这个小小人儿能妄言的。她见小和尚读得认真,也不好意思打扰他。只偷偷打量了小和尚两眼。
  这不看还好,女童一看就一直盯着小和尚出神了。小和尚再怎么淡然,到底也只是一个孩童而已,不由得转过头来不满地看了女童一眼。
  女童倒不见外,开口便道:“小师傅,你面色泛白,气色清洌,唇却过赤,你是不是有隐疾在身?我能否替你把上一脉?”
  小和尚也不回答,自顾着站起来就往里走,女童也不恼怒,反而仔细端详起小和尚的双腿,继续说道:“你步履虚浮,我刚才细观你面色,你是否有旧年寒疾?”闻此言,小和尚倒是一顿,但仍不答话。
  女童追了上来,还准备继续问诊,祖母闻言与李方丈一起走了过来,祖母对李方丈笑道:“容儿这些年跟着我四处行医惯了,见人就喜欢问诊。”
  李方丈含笑答道:“容儿如此聪慧勤奋,你这是后继有人了。”然后朝着小和尚喊道:“皓安,你过来给白大夫把把脉,白大夫若是能解了你自小的寒疾,也算是你的造化。”
  寺庙中弟子也不算少,只有这个名为皓安的小和尚是由李方丈自小带大,并已得李方丈武艺及骑射真传。
  女童听后,倒也没露出得意之色,祖母看她的目光带了些许赞许。
  皓安双手一合朝白大夫行了礼,白大夫仔细替他把了脉,开了药方后就带着女童准备离开寺庙。
  李方丈带着皓安亲自将她们送至山门口,女童回过身来看了这个不喜言语的小和尚一眼,不知怎的,她莫名感觉到小和尚眼中似有孤寂之色,她心中升出一丝难言的悲悯来。
  女童想了想,从怀中掏出一个小泥人,迅速转身塞到小和尚手中,说道:“皓安小师傅,这个泥人送给你,希望你早日康复!”没等小和尚开口回绝,就快步跑向祖母身边,一同出了山门。
  小和尚握着小泥人,看向师傅一眼,师傅对他轻点着头,小和尚只得将泥人收入袖中。
  李方丈边走边与小和尚说道:“皓安,你尘缘尚未尽,不会长归佛门之中。”这位被称为皓安的小和尚原是青州淮王爷的长子,三岁时被继母请到府中的高人看了面相,说他需入佛门清修,否则不仅自身寿数难永,还会累及父母。
  自那以后,他就被送入了这个寺庙中。但前几天淮王爷奉诏,带着几个孩子包括皓安一起入京面圣,当今圣上与皓安似是投缘,圣上特意叫来钦天监的人再为皓安仔细观相,钦天监的人观后如实回禀圣上,此子命数上乘,还俗才是正理。
  小和尚不解地答道:“师父,您这是何意?”
  李方丈看着小和尚,轻叹一声说道:“你毕竟是皇室之后,你父王刚命人来接你,你等下就随他们回去吧。”
  一向面上自带疏离之感的皓安听了此话,心中大乱,慌忙道:“师父,弟子自小出家,怎能轻易还俗?”
  方丈笑道:“出家本非你自愿,圣意既已下,你就回去吧。”眼中却也带有一丝不舍。
  皓安伏地一跪,心中伤感齐发,静默不言。
  方丈将他扶起,怜爱地说道:“皓安,聚散自有时,你到了该去之时,无需留恋。”
  皓安低着头,片刻后,才红着眼带着一丝鼻音答道:“我若不去,必定会连累师父与众师兄弟,皓安就此向师父别过!”言毕,又准备往地下一拜。
  方丈扶着他,不让他跪下去。边往前走边问道:“这些年来,为师一直带你在村野乡间化缘无数,你现在心中有何所想?”
  那些穷乡僻壤里的村民们木然的脸孔浮现在皓安心中,这些人,衣着褴褛,食不裹腹,常听闻有饿死之人。就是这群朝不保夕之人,每次还会从仅余的粗粮中,拿出一些来布施给他与师父,但师父从不肯收。倒是那些王孙贵族给的灯油费,师父都是来者不拒,他转手就会将这些银两拿去买粮,反而施舍给乡间那些极为贫寒之人。
  皓安回道:“师父,我在佛门中,便知村民苦。我入王府中,亦不会忘。”
  方丈点点头,继续问道:“那你是否想过,你以后要如何做?”
  皓安思索一番,才答道:“来日我若入朝堂,便为民请愿。若禁于青州,则为青州百姓谋福。”
  方丈面带一丝欣慰的笑容,抬头看向当空旭阳一眼,说道:“皓安,你命中注定不凡,你要记住,来日你若登高位,切勿忘今日之本心。”说完,又看了皓安一眼,再道:“以后你也无需再来此找我,你现重归王府,我就放心了,以后我就准备云游四海了。”说罢,转身就走,头也不回地说道:“你且去吧!”
  皓安再也忍不住,朝着师父的身后就地一跪,眼含热泪三次叩首。良久后,才被王府派来的仆人搀扶起来。
  皓安归府,师父云游,与他时常在寺庙中相伴的俗家弟子陆川这几日恰好在外有事,没来得及与他们送别,听闻此讯,气恼不己。好在王府再远也总还在青州城内,山水自有再逢时。但云游四海的师父,就只能看机缘才能再聚了。
  皓安除了一套《慧心学》,什么都没从寺庙中带走。
  他手中捏着一枚小泥人,就此下山。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