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话说高太尉衙内被发配出去的消息传出,京城百姓无不欢声雀跃,庆祝三皇子郓王殿下赵楷为他们除掉东京城中的这花花太岁,赵楷一时在东京城的名声风光无两。
大宋上朝早朝不是什么官都可以参加的、北宋前期,文臣自太子中允(五品官),武臣自内殿崇班以上均为升朝官。神宗改革官制后,文臣自通直郎(从六品)到开府仪同三司,武臣自修武郎到太尉,为升朝官。又改侍从官以上官员每天赴垂拱殿朝见,称为“常参(日参)官”;朝廷各司的朝官,每五天一次赴紫辰殿朝见,称为“六参(每月六次)官”;另一种是每逢朔(初一)、望(十五)赴紫辰殿朝见,称为“朔参官”。
到了微宗赵佶当皇帝,就给废了,因他常常陶醉在自己的艺术创作当中、有事出班,无事退朝就从他开始的。
宋代一年当中法定节假日有76天,加上36天旬休,总共可休假113天其中是春节、元宵节、寒食节、天庆节、冬至,都是七天长假。
赵楷浑浑噩噩的起了身,漱口后,洗了个冷水脸,瞬间清醒不少、穿戴好、朝服。
宋代官服分为祭服、朝服、公服、时服、戎服、丧服等。宋代朝服,也叫具服,朝会时使用。穿绯色罗袍裙、衬以白花罗中单,束以大带,再以革带系绯罗蔽膝,方心曲领,挂以玉剑、玉佩、锦绶,着白绫袜黑色皮履。
皇宫的正殿叫做大庆殿,是举行大典的地方、大庆殿之南,是中央政府办公机关,二者之间有门楼相隔。大庆殿之北的紫宸殿,是皇帝视朝的前殿。每月朔望(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的朝会、郊庙典礼完成时的受贺及接见契丹使臣都在紫宸殿举行。大庆殿西侧的垂拱殿,是皇帝平日听政的地方。紫宸、垂拱之间的文德殿,是皇帝上朝前和退朝后稍作停留、休息的地方。除此之外,分布在大庆殿周围还有崇文院(国家图书馆),政事堂,枢密院安,学士院,太子宫,后宫、御厨房等等。
今日的朝会就是朔望、赵楷来到紫宸殿、看着一些文武官员、围这一个一些官员围着一个十八九的少年不知道在说些什么?赵楷看见那人正是太子赵桓。
赵桓、宋徽宗赵佶长子,母亲是显恭皇后王氏(已故,现皇后是郑皇后)、政和五年(1115年)立为太子,政和六年(1116年)六月,娶朱琏,(也就是赵楷未婚妻朱凤英的姐姐)、朱琏被徽宗册封为皇太子妃、政和七年(1117年)十月,朱氏生下一子,取名赵谌。
赵桓看到赵楷,上前道:“三弟、这伤好了,为兄还担心你会被打成伤残那,今天这么来上朝了、为兄弟还打算去看望你那,没有想到你就来上朝了?”
虚伪、要担心早就去我府上了、在这说这话无关紧要的假话、赵楷看着满脸假笑的赵桓,就知道他没有说实话。
自打赵桓当上太子之后,一直对于这个表现出色的三弟很忌惮,担心赵楷会夺取他这个太子之位,平常少不了与赵楷之间的斗战,这些风言风语都很正常,自古无情帝王家,赵楷对于这些事情也是很无奈。
早朝、百官朝贺拜舞已毕,宣和殿大学士等蔡攸出班奏道:“陛下,今大理国主段和誉、遣大理天清平官李紫琮、副使李伯祥,愿上表称臣。”
当初宋太祖赵匡胤在灭亡后蜀,夺取四川,大将王全斌上奏,乘此机会,一鼓作气,攻灭大理、但赵匡胤却拿起手边的玉斧,在地图上沿着大渡河画了一条线,令宋军攻势到此为止,并说“此外非吾所有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宋挥玉斧”的故事。
其实并不是赵匡胤不想去攻打大理、当时江南的吴越、南唐还没有降服,北方契丹虎视眈眈。新成立的宋王朝面临的各方面压力,而云南偏居一隅,且山高水远,易守难攻,故而就此收兵,方为上策。
后来大宋与大理经济上贸易往来十分繁荣、但政治上却对大理十分的冷漠、宋微宗之前的皇帝前后总共11次拒绝了大理国称臣乞封的请求。
微宗道“大理请臣,众卿,以为应如何处理那?”
中书侍郎王黼道:“陛下、我大宋在陛下的治理下,四海升平,如今大理国主段和誉主动上表臣服,主动上书结好、乃是臣服的表现,是陛下的威德所致,如此盛事,如此诚意,理应照拂,理应同意。”
微宗本就好大喜功,听了王黼的话,也不管之前的帝王如何,就准奏,传圣旨,令大理来使面君、当有殿头官传令,宣李紫琮等一行来使,顿首三呼,呈上表章,就御案上展开。
大理主,臣段和誉顿首顿首,百拜上言:
大理主臣段和誉首拜表上皇帝陛下:臣闻天无所不覆盖,地无所不承载、四海万国,民生其间者,万类千种。其殊风异俗,不可遍举悉识,惟文轨之所通,载籍之所存,其国俗物产,世代变革,可得而考焉、其大宋,自上古圣贤之君法天为治,以道德仁义化导其民,典章制度大备,下及近古,而其礼仪文物,人才财用,亦非诸国可比。
伏惟大宋皇帝陛下,如天如日,照临万邦、君临四海。择万古之典,无善不为,改百王之弊,无恶不尽。
臣西南一蕃、累年以来,尝遣道磨中、罗道等处乞修朝贡、然未允许,臣再三请大宋皇帝陛下,允许和好,容小国仰天涵地育之德,倘蒙圣上怜悯、臣不胜衔感,誓守臣节,愿倾渺渺之力甘效犬马之劳,千秋万世永为大宋天子之臣妾、谨表以闻。
政和八年夏月、臣大理国国主段和誉,上表大宋皇帝陛下。
徽宗御览表文已毕,阶下群臣,称贺天子。天清平官李紫琮等等便取金帛岁币,进在朝前。天子命宝藏库收讫,仍另纳下每年岁币牛马、麝香、牛黄、细毡等物。徽宗回赐段疋表里。
李紫琮道:“大宋皇帝陛下,我主愿每年多奉岁币、马匹,以求娶大宋帝姬、大理与大宋永结秦晋之好。”
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因蔡京建议,徽宗仿照周朝的“王姬”称号,宣布一律称“公主”为“帝姬”。
结亲之前、兹事体大,微宗下令叫光禄寺赐宴;敕令天清平官李紫琮等先回,李紫琮等人退出后,宋微宗问群臣道:“大理国主欲与我大宋结亲,诸卿以为如何?”
一个二十七八的官员上前道:““陛下,臣以为,可也。”
这说话之人,姓王名昂、字叔兴,扬州人,时年29岁,科举原被考官定为第二名,因主考官拟定的第一名为徽宗第三子赵楷,徽宗为避嫌及笼络士子,遂擢王昂为魁首、王昂得入任秘书省任校书郎
王昂继续道:“陛下,大理地处西南,古往今来,四夷未尝尽灭、大理所请现又向陛下称臣,
臣等愚见,可同意大理请求,一来显示陛下仁义威德,二可安抚我西南边陲,保一方平安,三来可增大理年年进纳岁币,於国有益。”
微宗被好大喜欢,一听口显示自己的仁义威,就道:“嗯,王爱卿之言有理,诸卿认为如何?”
出几个文官,上前道:“臣等附议。”
赵楷看了这王昂与王黼一眼,又见没有人说话,这才自己上前道:“父皇,儿臣不认可,儿臣反对和亲!”
赵佶有些疑惑道:“哦,为何那?”
赵楷道:“父皇、当初我太祖皇帝开国之后以来、对大理一直都是不暇远略、以后太宗、真宗、仁宗等六朝无不拒绝大理请臣,今父皇同意和亲已是给了大理恩德,在说那大理国主与父皇年纪无二,此事儿臣不同意。”
王昂道:“郓王殿下,圣人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为政以仁,为政以德,如今大理请臣、我大宋以仁义治国、教化四夷,下嫁公主,以示笼络,使其感大宋恩德,莫敢不从,有何不可?”
赵楷怒视着他道:“你不用给我说什么、圣人之道,教化四夷、大宋疆土是历代帝王和将士们,一刀一枪拼出来的,没有历代帝王的努力、没有将士们的浴血奋战、流血牺牲,何来这大宋天下?行之以仁,行啊,下次若有战争时候,我请父皇把你排在第一线、看你的圣人之道、能否叫敌人退军,敌人可愿意听你讲。”
大宋以文治国、宋朝武人的地位远不如文臣,文官全面压制武将,双方压根就不存在平等相处的可能。大将军狄青又如何,在外面把敌人虐成狗,回到大宋叫大宋那帮文官给虐成狗。狄青最后是惊惧而死,一个纵横沙场的大将,到头来却落得这个下场,能不让人寒心吗?
赵楷这话无疑对武人来说心头一热,赵楷自然知道、治理国家不能单依武人、但如果过分高估文人,优待这些死读书之人、贬低武人、自然会造成战场上的势力、如今国家辽、夏,吐蕃,大宋与辽、西夏的战争一直处于被动这也是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所在、相对这些读书人所谓的仁义来说、战场上还是武将靠谱一些、战场讲究的是生死,但依靠仁义可不行,一个国家强大才能讲仁义,当你军事力量弱小的时候,唯有被打。
赵楷说完这话、之前不敢说话的武将也有几个站出来支持说话、表示对赵楷的支持。
微宗性格优柔寡断,反复无常,对政治问题缺乏判断力、望着殿内的臣子们吵吵闹闹地,
心中也很烦。心烦意乱之下微宗喝道:“莫要再吵了!
微宗喝止了殿内诸大臣的争执后,长长吐了口气后,沉声说道:“朕召你等来,是为了共同商议出一个对策,并非是要看你等在这争吵不休!……蔡攸,这是你提出来的你先来说!”
蔡攸字居安,时年四十有一,早些年因交好当时还是端王赵佶、赵佶继位,是为宋徽宗,信而宠之,赐进士出身,一步步做到宣和殿大学士,蔡攸虽是太师蔡京长子,但并没有多少才学、依靠的给喜欢道教的微宗侧论道家神变之事,演市井yínhuì之戏以邀宠。为了争权,与父亲蔡京反目为仇,互相倾轧。
蔡攸看着赵楷点名自己,朝着赵佶拱了拱手,沉声说道:“臣以为,我大宋乃礼仪之邦,大理想与吾交好,这和亲也不是……”
赵楷闻言忍不住鄙夷道:“蔡大学士,你的意思莫不是同意这和亲?”
见被人打断,中书侍郎蔡攸皱了皱眉,不过碍于赵楷的身份,因此不好发作,只好耐心地问道:“三殿下,依你之见,难道拒绝大理,要和大理交恶?”
赵楷斩钉截铁道:“有什么不可吗?”
蔡攸见赵楷如此心高气傲,不由的讽刺道:“殿下年幼,不知天下格局。如今大宋的主要敌人还是辽国和西夏,对于西南顾及很少。若此时和大理关系僵硬,在大宋西南方作乱,那么纵然大宋有心但也捉襟见肘,顾此失彼。”
赵楷笑着问道:““哦,蔡尚书觉得本王年幼,不知所谓,那本王还想请教一下,这大理国内情况具体如何。”
蔡攸见赵楷如此态度不由自得道:“这大理国原是后晋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合洱海地区贵族高方、董伽罗灭大义宁国建立起来的、到现在已有二百余年、虽不若我大宋强盛,但也算中兴、现在国主段和誉间勤政爱民、倒也是个明君、大理相国高泰明更是骁勇统领数人马平定三十七蛮部起兵叛乱,各方入贡,大宋与之交恶实不明智。”
楷听完蔡攸的解释,开口道:“蔡尚书,可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高于岸流必湍之?”
中书侍郎蔡攸疑惑道:“此何解?”
赵楷笑道:“适才,蔡尚书说、大理相国高泰明骁勇平定三十七蛮部起兵叛乱、想必那三十七部对高泰明恨之入骨,此乃其一、其二高泰明骁勇善战、那不知道大理段氏之人?特别是段誉,做何感想?
蔡攸见赵楷说的如此轻飘,便道:“那是大理自己的事,与我大宋何干?于和亲何干?”
满朝文武对于赵楷的一番大言一头雾水,不知所云、龙椅上的赵佶不知所云
蔡京此时也暗暗惊叹:“郓王足智多谋,恐怕我儿不是殿下对手,这次要要丢了脸面了啊。”
赵楷对着一脸茫然的蔡攸解释道:“蔡尚书适才对于大宋的处境描述无误,但是却也一叶遮目,被形势所蒙蔽、想必大理那三十七蛮部对他们的相国心有不满必定是不满、不过实力弱小罢了,如果我大宋暗中拉拢几个,给点援助,想必未必不敢反对他们的相国吧?至于相国高泰明他不就是木秀于林么、我们就在段和誉和高相国他们两家人身边安排细作,多吹吹耳风,还不怕他大理皇室和这相国之间火并,到时在添一把火,血流成河未尝不可能”。
妖孽,绝对是妖孽。赵楷语惊四座,惊艳众人、那些从未和赵楷打过交道的人也不由得重新打量起眼前的少年,这个道君皇帝最宠爱的第三子。
蔡攸听完赵楷的一番言论后口呆目瞪,望着赵楷,静静站在原地一动不动。
大殿之上的文臣武将则为大理长嘘短叹、使者千里迢迢来到东京寻和亲,却不想遇到赵楷这么个瘟神、恐怕大理他日无宁了,不过这法子确实好,确实妙,如果此法成功,那么大宋西南永保太平。
赵佶收拾心态正襟危坐道:“嗯,诸卿都同意郓王的话吗?”
文武百官异口同声道:“臣等附议。”
赵佶道:“那么此事已定,不予大理和亲,适才楷儿所述,若处理得当,确实能解决西南边陲的危险。楷儿下朝后写封奏折,明日呈上再议。”说完,又给了赵楷一些赏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