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云梦秦律中的规章制度 / 第十五章 官吏管理制度

第十五章 官吏管理制度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官吏管理,是古今中外任何一个王朝、任何一个政权管理国家、治理社会的核心、关键、焦点、重点和难点。
  秦朝统一六国以后,秦帝国通过拜(除)、举荐、征辟、纳赀、军功奖赏、通法考试等形式,从宗亲、功臣、降将、客卿、逸民中任官用吏,建立起了中央、郡、县三级结构的一支庞大的官僚队伍,人数曾一度达到43万之众,约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1.3%。管理好这帮官僚成了秦朝天下的第一难事。在一面肆意扩展皇权宗亲统治、一面又推行封建郡县制的环境下,秦始皇汲取各国吏治的教训,听取李斯、蒙恬等一些铮臣的谏言,对吏治的管理,从官员的任用条件、合规履职,到免职补员、离任审计,从为吏的操守教化、褒优贬劣,到通报批评,连带问责,都作出了合乎潮流的制度安排。从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的有关条文来看,有些管理制度于今日而言甚至还属是建树性的。
  一、选官任吏制度
  1.任免及补缺规定。县廷、都官府和十二个郡,任免官员、副佐和各府属员,每年统一从十二月初一起任免,到第二年三月底截止。如有死亡或因故出缺的,中途可以逐个补齐,不必等到上述规定时间【置吏律1:縣、都官、十二郡免除吏及佐、羣官屬,以十二月朔日免除,盡三月而止之。其有死亡及故有夬(缺)者,為補之,毋須時134】。
  官府的部门长官免职,□□□□□□□该官府应赶快任命长官。如超过两个月仍未任命新的长官,县令、县丞就是违反了法令【内史杂4:官嗇夫免,□□□□□□□其官亟置嗇夫。過月弗置嗇夫,令、丞為不從令135】。
  2.到任履职规定。三个不准:不准无凭(书面通知)就任,不准私相谋划派往就任;不准随带副官辅佐到新任官府就职。即朝廷任用的文武官员,在接到正式任命书以后,才能派他们就任、行使职权;对不该任用而擅敢先行使职权、以及私相谋划而派往就任的,依照法律处理。主官被调任到其他官府,不准把原任官府的副官辅佐任用到新任官府【置吏律2:除吏、尉,已除之,乃令視事及遣之;所不當除而敢先見事,及相聽以遺之,以律論之。嗇夫之送見它官者,不得除其故官佐、吏以之新官136】。
  3.临时代理规定:主官不在,由君子、令史代理,不叫佐、吏代理。即官府的官长如果临时不在,就让地位高、人品好、办事有威望的人或掌管文书事务的官员(令史)代理,不要让官府的辅佐、史官代理【置吏律3:官嗇夫節(即)不存,令君子毋(無)害者若令史守官,毋令官佐、史守137】。同理,建在地方的苑囿的长官不在,由县里安排人代理他的职务,按《廄律》办理【内史杂5:b苑嗇夫不存,縣為置守,如廄律138b】。
  4.入官条件规定:在年龄、户籍方面,任命副职官佐必须用壮年以上的人,不能任用刚编入户籍(新傅籍)而没有爵位的人【内史杂5:a除佐必當壯以上,毋除士五(伍)新傅139a】。
  在纯洁官吏队伍方面,秦律规定:犯过罪而经赦免的文官不能再在官府供职【内史史6:a令‖(赦)史毋從事官府。…140a】;刑徒及下属不得入官;司望敌情的刑徒(侯、司寇)和他们下吏,都不得担任官府的辅佐、史官和禁苑捕头【内史杂8:侯(候)、司寇及羣下吏毋敢為官府佐、史及禁苑憲盗141】。
  5.为官忠诚度规定:官员不得弄虚作假,对弄虚作假者问罪,并永不叙用。按照成例,官吏弄虚作假,其罪在罚384钱以上的,依判决执行,同时要撤职永不叙用【法律答问46:廷行事吏為詛偽,貲盾以上,行其論,有(又)廢之142】;官员不得对上不恭,阳奉阴违。装作听朝廷的命书,实际废置不予执行者,处耐刑,去放哨站岗。听命书时不下席站立者,罚二甲,并且撤职永不叙用【秦律杂抄15:●為(偽)聽命書,法(廢)弗行,耐為侯(候);不辟(避)席立,貲二甲,法(廢)143】;更不得假公济私,利用公车公卒,经商谋利,违者流放。佐、史以上的官员不得把驮运行李的马匹和看守文书的私卒,用于贸易牟利。违者,均加流放【秦律杂抄16:吏自佐、史以上負從馬、守書私卒,令市取錢焉,皆䙴(遷)144】。
  6.离任审计及责任追究规定:在同一官府任职因所掌管事务不同,分别承担所管方面的责任。官府的啬夫免职,如县令已派人核验该官府的物资,则该官府啬夫因核验中问题被罚时,大啬夫(县令)和县丞免责。县令免职,新任啬夫(县令)自行核验查出原来的问题,原任啬夫(县令)和县丞都不能免责【效律8:同官而各有主殹(也),各坐其所主。官夫免,縣令令人效其官,官嗇夫坐效以貲,大嗇夫及丞除。縣令免,新嗇夫自效殹(也),故嗇夫及丞皆不得除145】。
  7.保密制度。能写历史的下级官吏,不准做史官【内史杂7:下吏能書者,毋敢從史之事146】。
  8.官家孩子受教育权规定。不是文吏(世代相传,以文书为职务的官员)的儿子,不准在学室学习,违反这一法令的有罪【内史杂6:b非史子殹(也),毋敢學學室,犯令者有罪147b】。
  9.官印和文件管理。官员找回自己丢失的官印、文件等等,原定之罪不能免。丢失了记书、符券、官印、衡器砣,已受论处、后来虽自己找到所丢失的东西,不应免除所论之罪【法律答问119:亡久書、符券、公璽、衡羸(纍),已坐以論,後自得所亡,論當除不當?不當148】。
  10.“犯令”“废令”处罚。规定不要做的事做了为犯令;规定要做的事不去做为废令。犯令和废令均以犯令论处【法律答问115:可(何)如為「犯令」、「法(廢)令」?律所謂者,令曰勿為,而為之,是謂「犯令」;令曰為之,弗為,是謂「法(廢)令」殹(也)。廷行事皆以「犯令」論149】。
  官员犯有废令、犯令之罪的,免职或调任也也要追究,不予赎免(遝tà)【法律答问116:法(廢)令、犯令,遝免、徙不遝?遝之150】。
  对当甲地官、干乙地活之官佐,按轻微的犯令论处。如,郡县所任用的次官长,在其它郡县做事而不到任管理职务的,如何论处?按轻微的犯令论处【法律答问117:郡縣除佐,事它郡縣而不視其事者,可(何)論?以小犯令論151】。
  二、通告通报制度
  通告通报作为正风肃纪、公开评判官员业绩的一种手段,在秦朝已经形成制度。见之于云梦秦律记载的,有两条:
  ⑴关于公布和执行法律法规的通告【语书1:廿年四月丙戌朔丁亥,南郡守騰謂縣、道嗇夫:古者,民各有鄉俗,其所利及好惡不同,或不便於民,害於邦。是以聖王作為法度,以矯端民心,去其邪避(僻),除其惡俗。法律未足,民多詐巧,故後有閒令下者。凡法律令者,以教道(導)民,去其淫避(僻),除其惡俗,而使之之於為善殹(也)。今法律令已具矣,而吏民莫用,鄉俗淫失(泆)之民不止,是即法(廢)主之明法殹(也),而長邪避(僻)淫失(泆)之民,甚害於邦,不便於民。故騰為是而脩法律令、田令及為閒私方而下之,令吏明布,令吏民皆明智(知)之,毋巨(歫)於罪。今法律令已布,聞吏民犯法為閒私者不止,私好、鄉俗之心不變,自從令、丞以下智(知)而弗舉論,是即明避主之明法殹(也),而養匿邪避(僻)之民。如此,則為人臣亦不忠矣。若弗智(知),是即不勝任、不智殹(也);智(知)而弗敢論,是即不廉殹(也)。此皆大罪殹(也),而令、丞弗明智(知),甚不便。今且令人案行之,舉劾不從令者,致以律,論及令、丞。有(又)且課縣官,獨多犯令而令、丞弗得者,以令、丞聞。以次傳;別書江陵布,以郵行152】。
  本段完整译文见《云梦秦律说的啥》第20章《语书》1译文。大意是:二十年四月初二日,南郡郡守腾通告各县、道(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县)负责官吏:
  为了纠正百姓中损己害国的不良习俗与好恶,圣上制定了法律,下达了补充法律的诏令,旨在教导百姓去掉淫恶行为、清除恶坏习俗,守德行善。但仍有一些官吏、百姓不加遵守,特别是习俗淫侈放恣者未能收敛,这有害于国家,不利于百姓。本郡守将相关法律、诏令、田令和惩办奸私的法规整理、公布于众,意使官吏、百姓了解律令,不要违法犯罪。
  法律公布以来,查官吏、百姓冒犯法律奸诈营私的一些行为、私好和旧俗仍未敛迹改变,而县令县丞及以下官员明知却不加检举处罪,这是在公然违背君上大法,包庇邪恶之人。作为人臣明知不究是不忠;如果不知,是不称职、不明智;如果知情而不敢处罪,是不正直。这些都是大罪,县令县丞不甚了解,是很不应该的。
  现在,本郡守将派人巡视、检举、依法处治不服从法令的人,包括对令、丞也要处分。还要考核各县官吏,哪一县官吏有犯令而令、丞没有察处的,要将令、丞上报处理。
  本文书在各县依次传阅;另抄送江陵公布,由驿站派送。
  ⑵关于官员表现情况的通报【语书2:凡良吏明法律令,事無不能殹(也);有(又)廉絜(潔)敦慤而好佐上;以一曹事不足獨治殹(也),故有公心;有(又)能自端殹(也),而惡與人辨治,是以不爭書。●惡吏不明法律令,不智(知)事,不廉絜(潔),毋(無)以佐上,緰(偷)隨(惰)疾事,易口舌,不羞辱,輕惡言而易病人,毋(無)公端之心,而有冒柢(抵)之治,是以善斥(訴)事,喜爭書。爭書,因恙(佯)瞋目扼捾(腕)以視(示)力,訏詢疾言以視(示)治,誈誖醜言麃斫以視(示)險,阬閬強肮(伉)以視(示)強,而上猶智之殹(也)。故如此者不可不為罰。發書,移書曹,曹莫受,以告府,府令曹畫之。其畫最多者,當居曹奏令、丞,令、丞以為不直,志千里使有籍書之,以為惡吏153】。
  本段完整译文见《云梦秦律说的啥》第20章《语书》2译文。大意是:凡良吏都通晓法律令,没有不能办理的事务;廉洁、忠诚、老实而能为君上效力;他们知道一曹(分科办事的官署)的事务不能独断独行,所以有公正之心;又能够自我约束,不愿与别人分开处理事务,因此不会在办事中去争记功载绩。恶吏则不懂法律令,不通习事务,不廉洁,不能为君上效力,苟且懒惰,遇事推脱(疾事),容易搬弄是非,不知羞耻,轻率地口出恶言而侮辱别人,没有公正之心,而有冒犯之举,因此善于争辩,喜欢在办事时争风头。争竞的时候,就假装瞪起眼睛、握住手腕,显示自己勇敢;说种种假话,抬高语音,显示自己善于治理;说违背事理的话,装作愧悔和无知,恶语猛砸以显示自己奇特;自高自大,蛮横倔强,以显示自己强干,而上司还认为他们有才能。这种人不能不予以惩罚。
  各县、道收到本文书后,应发文书到所属各曹,属曹如不受命,县、道要向郡报告,由郡官命郡的属曹进行责处。过失最多的吏官,由所在之曹向令、丞申报,令、丞认为该吏不公正,由郡官把该员的过失记录在薄藉上,作为恶吏,向全郡通报(志千里)。
  三、道德教化制度
  道德教化(当今为思想建设)是吏治管理的灵魂。秦朝着眼于治国、理政、安民、趋利、远祸的政治目的,制定了为官从政必须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为吏之道》,把官吏的道德教化和操守陶冶制度化、法制化,体现了以法为本、综合为治的特色。
  1.为吏必须遵守的基本德操准则。为官的原则,在于纯洁正直,谨慎镇定,审慎无私,周密祥察,安定不苛,奖罚得当。威严而不暴戾,廉洁而不残酷。不期望事事顺利,不任性决断大事。当宽容忠信,平和无怨,悔悟过失,不要重犯。慈爱下级不欺凌霸道,敬畏上级不冒犯,听取谏议不塞言路。当熟知民众的才能,善用民众的智慧,做好百姓的榜样,以自己的正确行为,带动、引导百姓,宽恕他们的过失,克服他们的奢望。位处万人中央,不颐指气使,名声远播八乡,不显摆张扬,对外交际讲究原则,不圆滑世故。尊重贤达,供养家人,生活于荒野世界如处宫廷一样。人臣家仆纵有重罪大过,也不能乱用酷刑,砍手跺脚。应懂得:怒,可以转为喜,乐,可以转为悲,聪明,能变成愚笨,强壮,能变成衰弱,勇敢,能变成怯懦,刚强,能变成软弱,仁慈,能变成凶残。像强良(虎首人身的神仙)般的神仙完人是没有的。要知晓耳目口的作用,十耳一目,兼听即明。切戒贪图安乐的思想和行为,以免后悔莫及。处事要以忠诚为轴柱,思前想后。位高德众的人(君子)很少出毛病,就是因为他们严于律己,时时鞭策自己不要出差错。要懂得,同样才干的人,律己与否,社会作用是不同的。不要轻视侮辱处于困境的人,不要趾高气扬,也不要萎靡不振。更不要见财货便贪取富贵,见危险便苟且偷生。贫穷之时不恋大富,卑微之时不恋大贵。不嫌贫爱富。总之,为吏之人,要端正操行,修身养性。这样,自然就会祸去福来【为吏之道1:凡為吏之道,必精絜(潔)正直,慎謹堅固,審悉毋(無)私,微密韱(纖)察,安靜毋苛,審當賞罰。嚴剛毋暴,廉而毋刖,毋復期勝,毋以忿怒夬(决)。寬俗(容)忠信,和平毋怨,悔過勿重。茲(慈)下勿陵,敬上勿犯,聽間(諫)勿塞。審智(知)民能,善度民力,勞以‖衒(率)之,正以橋(矯)之。反赦其身,止欲去‖(願)。中不方,名不章;外不員(圓)。尊賢養孽,原壄(野)如廷。斷割不刖。怒能喜,樂能哀,智能愚,壯能衰,恿(勇)能屈,剛能柔,仁能忍,強良不得。審耳目口,十耳當一目。安樂必戒,毋行可悔。以忠為榦,慎前慮後。君子不病殹(也),以其病病殹(也)。同能而異。毋窮窮,毋岑岑,毋衰衰。臨材(財)見利,不取句(苟)富;●臨難見死,不取句(苟)免。欲富大(太)甚,貧不可得;欲貴大(太)甚,賤不可得。毋喜富,毋惡貧,正行脩身,過(禍)去福存154】。
  2.为吏必须具备五个优点:一是忠诚信义,尊敬上司;二是清纯廉洁,没有污点;三是办事缜密,明白得体;四是乐于办事,善于办事;五是谦逊礼貌,不争功劳。五条全部做到了,必获重赏【为吏之道2:吏有五善:一曰中(忠)信敬上,二曰精(清)廉毋謗,三曰舉事審當,四曰喜為善行,五曰龔(恭)敬多讓。五者畢至,必有大賞155】。
  3.为吏必须克服的五个缺点:一是夸夸其谈,口无遮拦;二是看重安逸,只求平安;三是擅作主张,断章取义;四是犯上作乱,不计危害;五是贱视民生,重视钱财。
  这五种缺点,亦可以说成:一是接触民众傲慢摆谱,二是不安心朝事,三是以权谋私,四是执行指示拖拉,五是经营小家,忘记国家。也可以说成:一是对亲朋好友察管不严,形成民怨;二是对举用对象缺乏了解,以利举人;三是办事不当,民众指责;四是嘴巴快行动懒,没有给下级做好榜样;五是妄议、反对皇上,招来杀生之祸【为吏之道3:●吏有五失:一曰誇以迣,二曰貴以大(泰),三曰擅裚割,四曰犯上弗智(知)害,五曰賤士而貴貨貝。一曰見民‖(倨)敖(傲),二曰不安其鼌(朝),三曰居官善取,四曰受令不僂,五曰安家室忘官府。一曰不察所親,不察所親則怨數至;二曰不智(知)所使,不智(知)所使則以權衡求利;三曰興事不當,興事不當則//民㑥指;四曰善言隋(惰)行,則士毋所比;五曰非上,身及於死156】。
  4.为吏必须力戒贿赂、谨思慎言、淡泊禄赏,心存敬畏,忠诚谋事。为吏者必须防备再防备,贿赂不可收取;当心再当心,谋事不可漏错;慎重再慎重,说话不可食言;重视再重视,禄爵不可轻赏。敬畏之心,须得长存。这样治世,当君王就会圣明,做臣属的就会忠诚;当父亲的就会慈祥,做儿子的就会孝顺;全天下做到了这些,就没有管理不好的官吏,没有贯彻不好的政令。这样做人,君王则神明,臣属则高尚。君王圣明,臣属忠诚,父慈儿孝是治国的根本;政策清明,官员正派,上明下贤,是理政的纲绳【为吏之道4:●戒之戒之,材(財)不可歸;謹之謹之,謀不可遺;慎之慎之,言不可追;綦之綦〖之〗,食不可賞(償)。術(怵)悐(惕)之心,不可〖不〗長。以此為人君則鬼,為人臣則忠;為人父則茲(慈),為人子則孝;能審行此,無官不治,無志不徹,為人上則明,為人下則聖。君鬼臣忠,父茲(慈)子孝,政之本殹(也);志徹官治,上明下聖,治之紀殹(也)157】。
  5.为吏必须除害興利,慈愛萬民,心系民生,善理百事。要除害兴利,慈爱万民。对百姓,无罪的不要加罪,错加的应当赦免。对孤寡穷困、老弱独苗,都要视情处理劳役,该赏则赏,该罚则罚。对狂凶悍暴隐入深山、山腰恳荒、崖边磊寨之徒,不要过度征收田赋税收。官府城门、房屋家门,要关紧锁好。要修好官道台阶。诏书传递和平时的祭祀活动,不得迟滞片刻。像钱财债务、小路渡桥、仓库墙垣、沟渠水道、犀角象牙、皮革防蛀、衡器刻标校验、仓储粮食、武器用械、槽坊酒窖、投掷木箭、刀枪剑戟等事项,都要管好,应该收藏的,全部盖印封存;像水火凶盗、钱库军旗、人口繁育、棍杖牢犯、劳役定额、吝啬不恭衣食饥寒衰老病弱者等问题,都要管理;像民房补漏、禁苑修缮、禽畜催膘、珠宝名画等事情,都要办好。对治理民事怠慢骄横、刁难百姓、强改民俗者,对兴办政事得过且过、办事拖延者,对耽误政令延误追究者,对判案不公、管财不不善者,统统按以私废公罪罢官【为吏之道5:●除害興利,茲(慈)愛萬姓。毋罪毋(無)罪,毋(無)罪可赦。孤寡窮困,老弱獨傳,均䌛(徭)賞罰,‖骜(傲)悍‖戳暴,根(墾)田人(仞)邑,賦斂毋(無)度,城郭官府,門戶關龠(鑰),除陛甬道,命書時會,事不且須,貰責(債)在外,千(阡)佰(陌)津橋,囷屋蘠(墻)垣,溝渠水道,犀角象齒,皮革橐(蠹)突,久刻職(識)物,倉庫禾粟,兵甲工用,樓椑矢閱,槍閵(藺)環殳,比(庇)臧(藏)封印,水火賊,金錢羽旄,息子多少,徒隸攻丈,作務員程,老弱‖(癃)病,衣食饑寒,槀靳‖(瀆),屚(漏)屋塗‖(塈),苑囿園池,畜產肥‖(胔),朱珠丹青。臨事不敬,倨驕毋(無)人,苛難留民,變民習浴(俗),須身旞(遂)過,興事不時,緩令急徵,夬(决)獄不正,不精於材(財),法(廢)置以私158】。
  6.为吏必须谦和礼貌,与民同心,以上率下,执行制度。在家要像呆在学堂一样,讲谦和,说话要像发誓一样,讲信用。外出要端庄礼貌,不特意追求仪表。为制度(昭:同诏)能普遍实行而高兴。要慎重执行制度,凝聚制度的实惠。对于按制度办事者,不予苛求,对他们执行制度偏严的问题,不应惩治。与民众相见时,要牵马步行,不要吓着了百姓。策马疾驰时,莫让百姓恐惧,轻车简从时,不要自感卑微。当办的事务,必须把它做好,不存可责之处,工作要讲成就,办事要有时限。处事,就要慎重,让人信赖你自己,施政,就要使百姓得到休养生息。要勤于治理、多听真话、服从制度、听从召唤、带领发动,以上率下。哪怕有高山险阻,也要鼓起斗志,乘势而为。百姓即便教化好了,国臣也不能骄傲。哪个地方(郡、道、县)没有治理好,那里就会政事废弛,制度混乱。要潜心推行朝廷的重大制度,使老百姓众望所归。这样,就如同道路通畅、车行顺利一样,社会就会清明完美,不出毛病,就会迅速兴起,夜以继日。细察民风奸诈,不顺从朝廷是其根本原因之一。田地整修,城池坚固,民心才能安定。正所谓百事成,民心安。让民众无后顾之忧,是为吏的准则。如果民众怨气不断,就会离心离德【为吏之道6:●處如資(齋),言如盟,出則敬,毋施當,昭如有光施而喜之,敬而起之,惠以聚之,寬以治之,有嚴不治。與民有期,安騶而步,毋使民懼。疾而毋諰,簡而毋鄙。當務而治,不有可茝。勞有成既,事有幾時。治則敬自賴之,施而息之。‖犢而牧之;聽其有矢,從而賊(則)之;因而徵之,將而興之,雖有高山,鼓而乘之。民之既教,上亦毋驕,孰道毋治,發正亂昭。安而行之,使民望之。道㑥(易)車利,精而勿致,興之必疾,夜以椄(接)日。觀民之詐,罔服必固。地脩城固,民心乃寧。百事既成,民心既寧,既毋後憂,從政之經。不時怒,民將姚去159】。
  7.为吏必须注重名节,自爱自重。官当得不成功,死了也无好名声;不给百姓富足,贫穷就不会结束。地位、品格高尚的人得不到尊重,社会文明就会缺失。因此,君子应该始终自重。为吏必须警惕再警惕,说话不可食言;三思又三思,谋事不可错漏;谨慎加谨慎,贿赂是不可收受的【为吏之道7:長不行,死毋(無)名;富不施,貧毋(無)告也。貴不敬,失之毋□,君子敬如始。戒之戒之,言不可追;思之思〖之〗,某(謀)不可遺;慎之〖慎之〗,貨不可歸160】。
  8.为吏必须刚正坦荡,表内如一。凡治理国事者,要敢于做到坚定专一,揭发谋私的企图,将谋事布局公开,记录在案。唯肖小之徒喜欢附耳低语蛊惑人心,不敢大声说话,担心被人发现了其险恶用心。凡刚正的人,身上都有表现,百姓根据其表现就能看出他身上的刚直。如果表现不端,民心就会离而远之,难以亲近【为吏之道8:●凡治事,敢為固,謁私圖,畫局陳畁以為耤。肖人聶心,不敢徒語恐見惡。凡戾人,表以身,民將望表以戾真。表若不正,民心將移乃難親161】。
  9.为吏必须任贤用能,善当人梯。掌握国家权柄的人,要慎重思考、不忘给后来者搭好阶梯。如果贤德之人被轻蔑被淘汰,官位临难而继的时候,谁会勇敢担当呐?【为吏之道9:操邦柄,慎度量,來者有稽莫敢忘。賢鄙溉辥,祿立(位)有續孰暋上162】
  10.为吏必须不贪享乐,急事国政。国家的危急,表现在体制层面上。除掉民众的私欲,国事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高官重臣不贪图片刻的游猎闲玩、下级官员能不一门心思急着把事情办好吗【为吏之道10:邦之急,在‖軆(體)級,掇民之欲政乃立。上毋間阹,下雖善欲獨可(何)急?163】
  11.为吏必须知晓民力,举贤任能。要知晓民众的才能,据此提拔任用官员,不要以封官授禄来辅佐吏治。不任人唯贤,酿成能吏难继的局面岂不后悔【为吏之道11:審民能,以賃(任)吏,非以官祿夬助治。不賃(任)其人,及官之暋豈可悔164】。
  12.为吏必须申明大义,义播百姓。要申明大义,用来纠正不正确的认识,要使正义在百姓中牢牢扎根,不存疑议。哪个地方正义坍塌,百姓老是投机取巧,官府的权威就一定会动摇【为吏之道12:申之義,以‖(系)畸,欲令之具下勿議。彼邦之‖(傾),下恒行巧而威故移165】。
  13.为吏必须执行诏令,务求政绩。现将本诏令颁发,旨求治世之实效。执行中不发生可能的异议,不必派员烦劳请示。本诏令突出的中心是吏治。百姓违背官员、对官员有二心,根子在于官员难和百姓见面。官吏要耳听八方,辨别好坏。交粮做工的人们,久久盼望着吏治的亮光【为吏之道13:將發令,索其政,毋發可異史(使)煩請。令數匛(究)環,百姓榣(搖)貳乃難請。聽有方,辯短長,囷造之士久不陽166】。
  ★小结:秦朝的吏治管理,在坚持严格的选官用吏制度的同时,把官吏的思想教化和操守建设制度化、法制化,体现了以法为本、综合为治的特色。其思想内涵远远超出了前期法家单一的“治世”思路。这些制度,在今天仍然有着鲜活的生命力。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