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第二天清晨,朱玉儿醒来,洗了个脸,用盐水漱了口就想出门呼吸下清晨的新鲜空气,忽见一个壮汉在沙滩那边喘着粗气。
“子雅哥哥,你怎么了呀?”看着宋韵喘着粗气,朱玉儿还以为他怎么了。
“玉儿妹妹来了,我看这天气甚好,早上就想出来走走看看了”
其实宋韵已经在沙滩小跑了一圈,以检验身体的恢复程度。自己之前有锻炼身体的习惯,现在已经大半个月没锻炼了,虽然不担心长胖,但也怕一身肌肉塌陷下去啊。
朱老汉家在村子的最东边,再往东就是山。而村子是自朱老汉家往西,房子似一字排开,一直到东边尽头有一条不大不小的路与外界相通。但海岸线上有一条狭窄的沙滩线似乎是一望无际的,宋韵就是沿着这条线一路小跑。
“嗯,我也觉得这一天之中啊就属早晨最舒服了,特别是夏天的时候,早上既凉快又舒适,鸟儿在后山歌唱,浪花在海边起舞,鱼儿在岸边嬉戏,他们都好快乐呀”
“是呀,要是能够长期生活在这样的地方倒也是件人生幸事”
“那就长住在这里呀,又没人赶你走”
“哈哈,哥哥还有要事在身,还有很多事情等着哥哥去做,我又怎能乐不思蜀呢”宋韵小手指敲了下朱玉儿的额头
“子雅哥哥,你要走了吗?”朱玉儿略有失落。
“嗯,以后会回来看你和朱叔叔的”
“要多久呀,要像哥哥们那样久吗?”朱玉儿这里指的是朱一旦和朱小策两位亲哥。
“玉儿、宋公子”朱老汉边叫喊着边跑过来。
“玉儿,我今天要去城里办点事,你好好待在家里,可不许乱跑啊”朱老汉叮嘱着。
“知道了,爹爹,你就放心去吧”
“宋公子,你有伤在身,也在家歇着吧,有什么事吩咐玉儿一声,她大事小事都可以做的了的”
“朱叔叔不必担心,玉儿有我照顾,您路上小心”宋韵本想问朱老汉去城里做什么事的,但觉得这样问可能没礼貌。自己身上因为在海中被礁石撞伤的伤口也都还没有愈合,出去也不急这一时。
“玉儿啊,这里离“城里”远吗?”待朱老汉走后宋韵想从朱玉儿这里来了解更多信息
“我也不知道算不算远,上次爹爹带我早上去的,快到天黑了才回呢”
“爹爹经常进城吗?”
“差不多一个月一次吧”
“这么离城里这么远,他进城去都是做什么呢?”
“我也不知道,反正每次回来他都会给我带些小饰品、小玩具、还有好吃的。对了,还有盐”
“盐?盐也要去城里买吗”
“是的呢,还挺贵的,有些挑私盐的有时也会来卖,他们的便宜些,但官府也抓的厉害,他们不能经常来”
宋韵又一次怀疑人生了,又一次想起自己当时在荒岛时,手机锁屏上显示的“908.6.18”。自己现在身处的真是公元十世纪?!
宋韵到海边试了一口海水,较咸,盐度够。
“玉儿,你跟我来”说着拉着玉儿来到旁边山与村子交界地方的一块平坦的空地。
“子雅哥哥,这是要干嘛呀?”
“玉儿,去给我取把锄头来”
“好的”
玉儿拿来锄头,宋韵开始挖地,不一会儿就挖出一个十来平方的凹槽来。又叫玉儿把海边的石子尽量挑光滑的捡过来,用那些光滑的石子把刚刚挖好的凹槽铺了一遍。宋韵又到海里礁石上铲来好些生蚝群,成千上万的生蚝沾在一起就像一块块“生蚝板”,宋韵把这些“生蚝板”插在刚挖好的槽四周,围起了一个池子。又和玉儿找来些水草,把那些空缺的小洞小缺口全都堵上。小池子看似变得密不透风了
“子雅哥哥,我们这是要干嘛呀,是要在这里洗澡吗?可是里面是干干的,没有水呀”朱玉儿貌似不解。
“谁说我是要洗澡,过几天你就知道了”
......
“我饿了,子雅哥哥,我们回去做饭吧”
“嗯,我也有点饿了,跟我来”宋韵再次拉着朱玉儿到海边。
“我们不是要去做饭吗,子雅哥哥,为什么来海里呀?”
“你不是说要吃螃蟹吗?”
“原来是抓螃蟹呀,我喜欢,嘿嘿”
“这次呀,哥哥不仅仅让你吃到螃蟹,还要给你做好多好吃的呢”
朱玉儿满心欢喜,在岸上抓着螃蟹,而宋韵则正在海里摸着鲍鱼、海星、海螺、海胆、大虾。这边海域海产真是丰富,很快两人就满载而归。
回到家玉儿生起了火,宋韵则把所有海鲜都倒一锅里煮,不一会儿海鲜就变成黄色了。宋韵跟朱玉儿就这样围着炉火吃了起来。
“子雅哥哥,你真厉害,你怎么知道这些东西都可以吃的呀”
“我也是看别人吃我才吃的呀,这个世上呢,有很多东西是可以利用的,老天爷给了我们丰富的食物和资源,让我们在这个世上可以活的开心快乐,我们也要善于去发现和尝试新鲜的事物”
“嗯,我以后也要发现很多好吃的东西”
“诶,但是你不认识的东西就不要吃哦,一定是要看别人已经吃过了没事的才能吃,记住了吗?”
“哦,玉儿记住了,嘿嘿,反正以后有个什么都知道的子雅哥哥教我”
宋韵只能苦笑。
宋韵一边嚼着海螺一边想着此时要有瓶酱油和一碟小米辣就好了。
吃完饭,宋韵甚感无聊,放眼整个“明月乡”人们好像除了打鱼晒网就是聊天,连喝茶的都很少。宋韵想想如果真的是在十世纪茶叶应该还真是挺珍贵的东西,这样偏远的地方确实很少普及吧。这些“古人”也真是太无聊了...
......
“玉儿,你知道象棋吗?”
“象棋?那是什么”
“来,我们再去捡石子,要圆的、小的、扁的”
玉儿不知道宋韵要干嘛,但是子雅哥哥说的她就会照做。宋韵把一些圆润、大小相近的石子挑出32枚,用小刀在上面刻出了“車”、“馬”、“炮”、“象”、“仕”、“帥/將”、“兵/卒”。又抓来一条墨鱼给黑子染上黑色,用红花汁给红字染上红色。然后在一块比较平坦的大礁石上又刻好棋盘。
玉儿不识字,宋韵便教她认识这些字。然后教她象棋的规则,玉儿学得不亦乐乎。
他们的举动也吸引了村子里的孩童们,很多的孩童甚至大人们都围了过来认这些字;学习象棋的规则。明月乡的人们没见过这种东西,虽然那个时候象棋已经在中国中原地区普及,但这个地方似乎从未见过几颗石子和字相结合还可以这样玩。
看着孩子们的热情,宋韵一遍一遍不厌其烦的教着他们,然后让他们自己对弈,小孩子有学习的天赋,给他们讲一下规则再看个几遍基本就都明白了,剩下的就是逻辑的思考和经验的积累了。
一直玩到日落孩子们依然不肯散去,临了一个孩子还问:“子雅哥哥,这幅象棋能借我一晚吗?”
宋韵见他们如此有兴致,当然也应允。
翌日,宋韵依然起得很早,可能是睡的早的缘故,村子晚上没“光”的事实一下子也解决不了。
宋韵来到昨天做好的水池旁,惊喜的发现池子里居然装满了水,看来昨晚就已经涨过潮了,自己选择的地方也是对的。
宋韵愉快的沿着海岸“沙滩线”慢跑起来,然后坐下俯卧撑,肌肉拉伸。但是一圈下来,发现昨天海岸线上的石子少了不少,自己和玉儿捡的也没有这么多啊...
从东头往回跑时看见三个孩童正在昨天下棋的礁石上,其中一个孩童老远就朝宋韵大喊:
“子雅哥哥”
宋韵来到他们这边......
“子雅哥哥,你看我们下得对吗”孩子们问。
“嗯,对,但是这个馬不能这样走哦”宋韵发现可能他们还是对马蹩脚不太理解,于是又坐下教他们一遍。教完宋韵看了看“棋子”,发现并不是昨天自己刻好的那副棋子。
“这棋子,是你们自己刻的?”
“对啊,我们照着子雅哥哥的棋子刻的呢”
“那我昨天的那副棋子呢”
“我们照着刻完就给别人借去刻了,现在不知道在谁家呢”
“看来明月乡的孩子们不仅对新鲜事物接受很快而且还非常欠缺娱乐性活动啊”
宋韵感觉经过这几天的休息调整,身体已经好了个七八成,于是决定这一天去外面一趟看看外面到底是个怎样的世界。临行前吩咐那几个小孩:
“你们帮我看着那个水池子,别让旁人乱动,若是玉儿姐姐问起来,就告诉她哥哥去办点事晚点就回来,等哥哥回来带你们玩更好玩的”。孩童纷纷点头答应。
宋韵沿着“明月乡路”走出村口,一路上并未遇到什么阻拦,没有遇到什么异常的事情,偶尔有一两个上山采药的村民而已。这一路上都没什么人,宋韵发现这好像真的是佛家圣地普陀山,朱老汉没有骗自己。一路上都没看到什么田地、也没看到大块平坦的地方,有的只是山和海。大概走了个把小时,路遇两个和尚。宋韵便想上前去打探一下。
“见过两位大师”。宋韵不知道当时对和尚是怎么称呼,但是以不失礼貌的“大师”尊称来称呼对方总没错,并行之以作揖礼。
“施主”和尚亦回礼。
“两位大师,请问此地为何地界啊”
“此地乃普陀山,定海县所属”和尚两人对望一眼,然后对宋韵答道。
“此地如何去定海县?”
“需与船家乘船”
“需要多久到达定海县呢?”
“不出半日”
“多谢大师指点”宋韵再次作揖告别。
“施主慢行”和尚亦回礼作别。
宋韵又连续问了好几波路人、和尚,答案都无二致。
出来一趟,明月乡外的世界竟与明月乡一致,竟都是古装打扮,操古语。宋韵心想,若是人为设局,这个局未免太大了吧,把整座普陀山“包”下来得花多少钱!自己虽是一个不算小的公司的接班人,但是也不至于让设局者这么劳心费力花如此大价钱去给自己制造一个天大的假象吧
......
宋韵看见海边有船家,本想与船家前去更大些的“定海县”再次一探究竟,可是摸摸口袋,自己可没有这时代的货币啊,银子这些硬通货也没有。更重要的是明月乡朱老汉和朱玉儿也没有告别,大热天的走了这么远的路,也着实累了,还是先回去再从长计议吧。
回到明月乡已是下午三四点了。只见海滩上孩子们三五成群,有些全神贯注,有些低头不语,有些大声争论、面红耳赤。看到宋韵过来,争论的那一群小孩忙上前来围着宋韵。
“子雅哥哥,你来评评理,我这一步棋哪里错了,他输了不承认,真耍赖”
宋韵看着他们认真的样子,自己郁闷的心情也暂时烟消云散,忙替他们解围。这一片海滩放眼过去,起码有七八群人原来都是在下他“创造”的象棋,能给他们平淡的生活带来快乐与不一样,自己心里还是挺欣慰的。
“子雅哥哥”朱玉儿看见宋韵回来,飞也似的奔了过来......
“子雅哥哥,你去哪里了,怎么这么久才回来呀”
“哈哈,我就是出去走走,看看外面是怎么样的,走吧,我们回家,看看我们的盐池怎么样了”宋韵摸摸玉儿的头,看她这个着急样,自己竟有些惭愧。
“盐池?”
“对啊,走,带你去看看”
这七八月天的气候真是够给力的,居然一天的功夫就把一池子水给晒干蒸发完毕了,留下这浅浅白白的一层,宋韵大喜。叫玉儿去取来布匹,自己用晒干的水草把池子里的盐扫了起来,因为是石子铺就的,所以基本保障了盐的干净,但是毕竟没有水泥,石子与石子之间的夹缝还是损失掉了不少盐,即使这样,这一扫起来一家子吃上个把月也是够了。
朱老汉看到自家居然可以自己生产盐,自是欣喜不已,对宋韵大加赞赏。以前只是听说过些许盐的制作方法,但明月乡里还是没一个人真正去尝试过的。
朱家造盐的事马上就在明月乡传开了,第二天几乎是家家户户都围到朱老汉家这边想来“拜师学艺”,盐池里甚至有人还在用小刀刮残留夹在石子之间的盐。
宋韵其实也正有此意把“晒盐法”传授给大家,以实现明月乡盐的自给自足,与朱老汉商议后便带领大家开挖盐池。因为明月乡本来面积不大,所以宋韵决定全村只挖三个盐池(包括朱老汉家挖好的这个),以保证不占用过多其他土地的使用。宋韵估算三个盐池足够这一整个明月乡的居民使用,三个盐池视潮汐而定,不间断的生产盐,生产出来的盐给村子里的居民均分。
为保秩序,宋韵还与村民保持一条约定:明月乡所有生产的盐只供明月乡使用,不得带出去私卖,一旦发现有人私卖,便剥夺他分盐的权利。
村民们纷纷响应,可以不用出去买盐了,真是天大的好事呀。于是村民不论老少,纷纷对宋韵感恩戴德,都说明月乡来了个大秀才。宋韵再次与村民约定:此事不要张扬,不要让官府知道,我们明月乡村民安居乐业就好。
(大家别慌,我这是历史改编文,后面陆续会有很多重量级人物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