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明耀千秋 / 第四十六章 新时代

第四十六章 新时代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连年大灾战乱,孤儿众多,明耀281年,崇祯下旨,全国各地建立皇家孤儿院,更在山西建立皇家孤儿城。
  皇家孤儿城的孤儿来自全国各地,第一期建设规划容纳十万孤儿,其中男童四万,女童六万。
  皇家孤儿城是小太学院,实行军事化管理,读书、劳动、军事训练同样重要。
  劳动,主要是种粮种菜,养猪养鸡,还有孤儿城的各种服务管理工作,比如做饭做菜,洗衣等等……孤儿能自己做的尽量自己做。
  明耀282年,朝廷招安海匪郑芝龙。
  明耀284年,葫芦岛船厂按照永乐时期封存的图纸,造出大舰。
  帝下旨,朝廷要组比三宝太监更大规模的船队下西洋,私人可自组商船随行。
  旨意一出,万民炸裂。
  远洋贸易和高利贷类似,都是一本万利的暴利,但最大的问题都是安全,而朝廷要下西洋,安全问题就不是问题,民间即掀起造船大潮,造船厂如雨后春笋建立起来。
  郑和下西洋是以政治目的,经济上难以为继,而现在不同。现在也有政治目的,但政治目的依附于经济,不可同日而语。
  明耀287年,水军提督郑芝龙驱除台湾、苏禄等地西班牙、盒栏殖民者。
  明耀289年,驱逐东印度公司。
  明耀291年,大洋上发现一个大岛。大岛广阔无边,面积和大明以前大明疆域差不多。
  大岛广阔无边,还人烟稀少,高云下旨移民。
  明耀293年,清丈田亩结束,不包括关外,大明实有田亩数为一千三百四十二万顷。
  这一次清丈田亩,立时十三年,各项数据都极为详尽。
  没人敢不实报,既不敢瞒报,也不敢拍脑门瞎报。旨意说得清清楚楚,不据实以报,以后出了问题必严厉追责。
  会出什么问题?朝廷会根据各地的数据制定政策。
  报少了,可能出的问题是朝廷拨钱拨少了;报多了,可能出的问题是赋税抽不上来。总之,如果不据实以报,就可能会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且,最要命的是谁也不知道政策会怎样定。
  没人瞒报,也和崇祯废除了给士绅拥有的土地免税有关,其过往瞒报的主力就是这些士绅。
  清丈田亩和人口普查同时进行。
  人口普查和清丈田亩一样,都尽可能真实,录得总人口一亿七千六百二十五万。
  清丈田亩和人口普查结束,高云下旨,调整地税。
  地税定为阶梯制,户人均土地以三十亩为一个数额纳税。
  当然,地主再也不能把税负转嫁给租地的农民。同时,皇家钱庄开辟了新业务,收购田地。
  自耕农卖了田地后,可以优先租种,皇家钱庄代为办理。
  这个业务一开,自耕农蜂拥卖地,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合算,更是因为信任崇祯。
  不只自耕农卖地,有些地主也卖。
  地主卖地是因为形势变了,还想像从前那样,拥有土地便能称王称霸,不可能了。
  皇权下县,这本就是对地主乡绅一个巨大的冲击,而皇家钱庄和皇家供销社的存在,更是千百倍放大了这种冲击。
  无论是对豪绅,还是对当地官吏,皇家钱庄和皇家供销社的存在都是极大的震慑。
  皇家钱庄和皇家供销社并不能直接介入纷争,他们只是崇祯的耳目,其内部人员构成使得外力的影响降到最低。
  皇家钱庄和皇家供销社的工作人员有三部分,一是退伍兵及其家属,一个是锦衣卫及其家属,最后一个是太监。
  三部分人分属三个系统,三个系统都直属崇祯。
  乡镇一级的纷争能有多大利益?而要把三个系统的人都搞定,得需要多大的代价?何况,乡镇不是与世隔绝,乡镇周边的乡镇也有举报之责。
  地主兼并土地,最大的动力不是经济,而是为了权势,为了称王称霸。
  修建水利设施能多打粮,地主不修;做生意赚钱,地主的动力也不大,原因就在于此。
  现在,权势的动因减弱,地主对土地的兴趣也就大减,而回归到了经济层面,于是做生意就越来越成为选项。
  何况,留着那么多的土地,谁知道哪一天就归了崇祯这个王八蛋。
  最后,对那些少数最顽固的地主,崇祯放出了大绝,地主子弟不得从政从军。
  大绝一放,天下同此凉热。
  至于买地的钱,虽是天文数字,但对崇祯而言,完全不在话下。有皇家钱庄,付账就是左手倒右手,以后可以慢慢平账。
  明耀295年,高云下旨,废了衍圣公。
  废不废衍圣公,和其他别的没一点关系,废衍圣公,只是因为时代变了,衍圣公不适合新时代了。
  旧时代,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需要衍圣公,而现在,新时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皇帝、百姓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皇帝和士大夫之间多了个百姓,即天地反覆,旧时代的伦常不再适合新时代。
  ――――――
  九月,京城的气候不冷不热,极之宜人。
  京城的大街小巷,一群又一群,身穿奇装异服的男男女女四处乱窜。
  奇装异服寻常见,但一下子来这么多,则不常见。
  京城出现这么多奇装异服的人,是因为大帝下旨,召集番邦属国开大会。
  各个番邦属国的国王都来了,不仅国王来了,大臣也来了不少,而且很多家人也都跟来了。
  之所以来这么多人,是因为大明保证,在他们离开的日子,国内不会发生任何不好的事。
  大明既然做了保证,那就绝对没人敢惹事。
  明耀296年,九月初九,重阳日。
  万邦阁里,清国、暹罗、苏禄、倭国等五十七国国王和各国重臣齐聚。
  众人要走了,高云设宴给众人践行。
  三年前,大明向藩国发出倡议,建议各国签订一个协议,固定各国疆界,严禁军队越过疆界,违者共讨之。
  此议一处,欢呼者众,不喜者也无力反抗,大明太强大了。
  在大明的主导下,固化疆界联盟成立。
  固盟成立之后,严禁一兵一卒进入盟国,各国之间发生矛盾都可以在固盟解决。
  固盟总部设在京城,五年召开一次大会。
  ――――――
  黎明即起,习武强身。
  晨曦初露,大明的疆域内,不知有多少人聚集在大大小小的空场,下腰踢腿,开始练武。
  太学院,能活动的人更是几乎倾巢而出。
  练武的人,男子多,女子也不少。
  女子多是太学院教职工的家属,少部分是太学院的学员。
  应广大女同胞,尤其是女卫的激烈呼吁,于明耀281年,大帝下旨,太学院开始招收女学生。
  女学生和男学生一视同仁,公平竞争,成绩见高下。
  太学院练武的人不仅有男有女,也有不同肤色,有金发碧眼的西夷人,也有一团黑炭的黑人,还有棕色皮肤的人。
  皇室的生意已不仅局限在大明疆域,现已扩展至天下。
  每六年,皇家的船队都会下一次西洋。
  下西洋的船队,比郑和下西洋时的船队规模还要大数倍。
  如此之多的海船并不都是皇家的,一大半都是私人的,皇家收取一定的保护费。
  途径非洲,邀请非洲贵者赴大明。
  一来二去,非洲贵者把子弟送来太学院求学就是应有之意。
  途径糜州,也带上了一些印第安人。
  在太学院,对这些非洲贵者子弟,教育的中心思想是非洲是非洲人的非洲,对印第安人也类似。
  ――――――
  明耀297年,帝下旨。
  同一时间,大明疆域内,每一个乡村城镇,每一所学校,每一个部门,不知多少块天律碑被立了起来。
  根据条件不同,天律碑的材质有铁材,有石材,也有木材。
  天律碑的碑文是天条,天条是不能违背的,天条是大帝为大明制定的不可违背的律条。
  天条有二十七款。
  第一天条是土地皇家所有制不可更改。
  如今,四海归一,大明的所有土地尽归皇家所有。
  第二天条是不许变更教育基本制度,教育基本制度主要有四条。
  第一条是进入体制的人,必须具有小学、中学、大学完整的皇立教育资历。
  第二条是农村和城市,根据人口比例录取学生。
  第三条是所有大学生的家庭情况必须公开,接受公开监督,极少数例外必须由皇帝批准,并且每年的例外情况不许超过三十例。
  三是城市的教师必须去农村支教三年。
  第三天条是功勋条例。
  弄虚作假者皆死罪,审核失察者亦死罪。
  第四天条是《皇企管理条例》。
  关于成立工会,工人监督,皇企倒闭等项,必须严格执行。
  第四天条是八小时工作制。
  第五天条是禁烟令。
  ……
  ……
  ……
  从此,各种考试又多了一道送分题。
  虽然是送分题,但错一点就加倍扣分,而且成绩单列,记入档案。
  此前,大帝下旨,在各种考试都要默写《陈涉世家》,而现在又多了天律碑碑文。
  这是天律碑的第二十七条。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