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将军,您找我有何事。”
经过几天的休息,张议潮的精气神已得到恢复,见吴天明进来便说:“贤婿,这次多亏有你,不然我这老朽之身真就马革裹尸而还,我决定留你镇守这焉耆城。”
“将军,这……”
“勿要多言,我知道你想说什么,你怕我走后,吐蕃人复来攻城,我在这里待一个月,你在这一个月里征招一万士卒,训练成兵,以防不测。再说经过此战,吐蕃人已元气大伤,没有完全的把握,他绝不敢攻城。我走之前,再给留一千步卒,助你防卫这焉耆城,如何?”
“末将领命。”虽然吴天明极其渴望统领一州,但瞬间多了这么多的人口,吴天明倒有些不知所措,只能先答应再来在做打算。“待我走后,你要加固城防,恢复百工,修养生息,勤于练兵,两三之后,便可进退可依。”
当然,兵是一定要练,距离吐蕃这么近,待张议潮走后,万一哪天吐蕃攻过来,小命丢在这里岂不可惜。
第二天,吴天明就带着张大彪,拿着户籍册,挨家挨户的搜人,所有男子都被带到城外空地上,挑出一万年龄二十岁到五十岁的强壮男子,分给手下的士兵,每人带领一百人。
上午培养纪律,下午训练杀敌。教官士兵用吴天明训练他们的方法训练这些新兵,对于那些屡教不改而且故意作对的痞子,吴天明决定砍几个杀鸡儆猴,对于表现良好的晚餐给他们加鸡腿,树立榜样,这样的棍棒加葫芦卜政策,使得一万新兵服服帖帖。对于城里的其他人,吴天明也没让他们闲着,让人带领他们去挖红柱石和石墨。
吴天明坐在湖边看着波光粼粼,美不胜收的博斯腾湖美景,却陷入沉思。等张议潮进长安之后,回鹘人翻脸,占取西州。那么到时候焉耆西有吐蕃,东有回鹘,北是天山,南是大漠,焉耆可就成孤城一座,孤立无援。再说这里离自己的老巢巴城有七百多公里,中间隔着西州和伊州,哪一个城池叛乱,他的粮道被掐断,焉耆也是一座孤城,如此一想,便更觉这里不是久留之地。
吴天明折断了手中的树枝,猛地站起来,自言自语道:“对,就这样,不破不立。”
他立马回到住处,拿出笔和纸,快速写下一封信,差士兵给杜佳盛送去,他又找来刘伯,用恳求地语气道:“刘伯,我想让你领五百壮丁帮忙去一趟曾经地鹰娑都督府,向突厥鼠尼施部遗族购买牛羊、马匹等牲畜,能买多少就买多少,多多益善。”
“营长,你莫要说帮忙,你救了我,我这条残躯就是你的,明天我进动身。”
“好,我明天将全部地财宝和敌军遗弃的刀剑给你们,你们尽快出发,最好在九月之前赶回来。”
七月初,焉耆东门外。
“贤婿,这焉耆城交给你,我就可以放心的走了。今日一别,不知何日才能相聚,望贤婿保重。”
“将军保重。”
张议潮转身跨上马,向吴天明望了一眼,就扬鞭而走。
吴天明朝着他的背影大声喊道:“将军,莫去长安啊!”吴天明不确定张议潮有没有听到,但是他知道有的人虽离开历史的舞台,被历史尘封在黄沙之中,待重见天日的那天,他将会被万人敬仰。
张议潮走后的第二天,吴天明就开始忙碌起来,让独立连的何坤带人准备一万人的干粮,三日后驱使一万成年人向东迁徙,若是路上有逃跑,就地格杀。不仅如此,吴天明还在城中散布吐蕃人正在练兵,打算十月份又来攻占焉耆的消息。
八月初,第二批一万人的移民被张大彪驱使着向东迁徙。
八月中旬,吴天明带领收割完焉耆城最后的一场秋收,刘伯去巴音克鲁克购买牛羊的队伍也回到焉耆,马匹几千,牛羊各万头。
八月底,吴天明开始最后的准备,把焉耆城能用的资源装满几百车,马匹驮起所有的粮食,所有的牲畜夹在队伍中央,老弱病残统统架上车,那些俘虏也被士兵押着,三万多人的大迁徙开始。尽管有些人不愿意离开,但也拗不过士兵手中的利刃。走之前,吴天明派兵到焉耆城的各处放火,把焉耆城能点燃的东西都点燃,整个焉耆城处在一片熊熊大火之中,从汉代到唐,一座历经千年的城市被吴天明的一场大火送葬。
刘伯回望者身后的熊熊大火惋惜而道:“烧了好,至少比留给吐蕃人强。”
吴天明道:“走吧,我们还会回来。”
吴天明明白,只要有这些人力,这焉耆城想建几座就建几座,最重要的要有能力去保卫。
两公里长的队伍缓慢的蠕行在荒野上,等他们到巴城已是一个月后的事。
而在巴城,杜佳盛接到信,打开一看,只见信上写着:择合适之地,安置一万八千户合五万余人移民,向各州购置粮食,以备冬用。
五万余人可不是个小数目,如果全部安置到巴城肯定安置不了,巴城最多可以安置一万多人。杜佳盛站在巴城盆地的沙盘前,看着巴城周围空地,顿时有了主意,何不在巴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个建村落,分别安置一万人,其他人可以安置在城内。拿定主意之后,他立即让巴城所有的工厂停工,只留伐木场和砖厂,其他们全部修房子,城中的房子可以用砖修筑,而周围四个镇子的房屋,先夯土而成,待材料、人力充足之时在翻新。另一方面,杜佳盛派遣尚玉恒前往伊州购置各种生活物资,以供新移民使用。
八月初,第一批一万人成年男女进入巴城盆地,立即被拆分成五队,赶往五个地方参加修筑房屋,虽然这些人的加入提高了修筑速度,但是要满足五万人的需求至少还得一年的时间,杜佳盛索性每家只修一个屋子,厨房索性就不修,到时候修一些大食堂,就像后世五六十年代那样搞公社,先让这些移民干活,拿公分换取粮票,到公共食堂就餐。虽然这样无法引起百姓的积极性,但在这样资源短缺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过渡性措施。
九月初,第二批移民进驻巴城,杜佳盛安排这批移民收割粮食,摘采棉花,整个巴城处于一片热火朝天的状态,好像没有一个闲人。如果有闲人的话,那就是在家待产的张云清和照顾她的林晓梅、医生诸葛贞。诸葛贞不明白两位总理为何要改郎中为医生,一年的交往中,诸葛贞也已习惯。
在古代,生娃是一件很艰难的事,男人们总是面临保大还是保小的灵魂质问。起初巴城也是这样,诸葛贞第一次被派去接生,结果因为男女授受不亲,诸葛贞没有进入产房导致一尸两命,杜佳盛劈头盖脸的骂诸葛贞一顿,但诸葛贞拿出各种子曰反驳,这让杜佳盛恼怒不已,以后每次接生,杜佳盛就派兵把刀架在他脖子上赶他去,若是有人阻拦,便被士兵抓起来,并且杜佳盛就在一旁监工,亲自指导诸葛贞如何操作。铁厂的赵刚总理捎来一套设备,有剪刀、有镊子、有小刀,明晃晃的刀具比他见过的任何铁器都要精致,每次使用之前,杜总理总是让他先用棉球蘸酒精擦拭,说是能消毒,他不懂也只能按总理说的去做。这位是吴总理的妻子,自己更是得小心翼翼,若是有半点差池,自己该如何交代。
床上的张云清疼的大叫,林晓梅按住她的身子,并在她耳旁不停的说道:“云清,使劲,在使点儿劲,快要出来了。”
诸葛贞则压住张云清的腿,阻止其乱动,终于“哇”地一声,一个男孩呱呱坠地。
苍天保佑,母子平安。
“云清,想好给孩子去什么名字了吗?”
张云清抚摸着怀中的孩子,笑道:“还没有,等他父亲回来,让他父亲取。”
九月底,天气转冷,吴天明带着最后一批移民进入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