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光武天下 / 大获而胜

大获而胜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再说这王莽接到田况的上书,省视一过,便弃置一旁,开始吹胡子瞪眼,道:“简直是荒谬,纸上谈兵,书生之见!不就是不战而却人之兵吗,你以为我没有读过“孙子兵法”吗?说什么坚壁清野,以守待攻,堂堂朝廷怎可如此示弱,一场小败便龟缩不前。反贼就是老鼠,朝廷就是猫。老鼠怕猫,这还需要什么战争艺术?直接简单粗暴,朝廷大军理应是秋风扫落叶,扫帚掸灰尘般干净利落的消灭反贼。只有真正的遭遇战,歼灭战,那才是朝廷应该有的气派,王者之师的风度。说什么坚壁清野,那不是长反贼志气,灭自己威风。老田啊老田,你以为我不知道你在想什么吗?你就是想玩寇自重,以为打了几个小战,就得意洋洋,还要指导朝廷的平叛策略,如果什么你都可以搞定,那还要我这个皇帝做什么?”
  说到底,王莽就是在嫉妒田况。田况剿贼接连获胜,而王莽派去的中央军却落得惨败。这就好比是在昭告天下,田况的方法比较好用,而皇帝的水平不行。本来,田况的胜利也是他王莽的胜利,所谓君不与臣争功,可是王莽偏不这么想,估计这哥们也是当大臣当久了,什么功劳都要争取,如果胜利,必须是他王莽的胜利,是他王莽指挥有方,而不是你田况有多大能耐。
  可怜田况也是一腔热血,要为国尽忠,可惜他犯了一个错误,就是永远不要高估帝王的度量,当大臣的,可以做锥子,但千万不要戳破那个气球。否则帝王的气量会一下子消失无踪。田况其实应该是要在上书中多列几个策略,让王先生做一个选择题。如此一来,王先生就有了参与感,选择正确答案又可以获奖,满足了虚荣心。要知道王先生是要做无所不能得天子。
  话说回来,田况关于撤回中央军的建议,其实也并不是很合适。中央军业已开始集结,动静之大,天下皆知,岂能说散就散?再说,就算王莽同意撤军,王匡和廉丹两位主帅也不会轻易答应。田况想要名垂青史,王匡和廉丹就不想名扬天下吗?在他们看来,东征这一战,犹如以石击卵,随随便便都会获胜。兜一圈回来,在添油加醋,自己便会成为力挽帝国狂澜的肱股之臣,甚至可以直接进入本朝史书列传,从此万古留名。如此大好机会,他们有岂会甘心让他从嘴边轻易溜走?于是王匡和廉丹二人见王莽,请求将田况调离青徐二州。王莽对他们言听计从,下诏田况西迁长安,拜为师尉大夫,美其名曰剿贼有功,入京高升。
  田况接招后大哭,向长安跪泣:“许臣一年,反贼足以减半,许臣三年,可还你一个太平世界,恩诏何太急矣!”然而君命难违,田况也只能即日启程西行。
  随后王匡与廉丹便率领十万中央精兵杀气腾腾的直奔青徐二州。大军抵达东方,樊崇主动邀战,预备给他们来一个下马威,又担心乱战之中难以分清敌我,于是命士卒皆染红眉毛,以便相识。这就是著名的赤眉军的来历。
  不过,出乎樊崇预料的是,官兵也学会了田况的坚壁清野,闭而不战。聚守重要城池。很显然坚壁清野并非王莽本意,一上来就摆出积极防御的态势,怎能显示出朝廷的威风?田况就是因为提议坚壁清野才被罢免,谁还敢顶风作案,扫王先生的脸面呢?
  廉丹敢!决定坚壁清野的,正是更始将军廉丹。他是战国名将廉颇的后代,身经百战,功勋显赫,在当时名将中,威望无能能及。此时的廉丹,已是花甲之年,眼光却异常毒辣,一到青徐二州,便知田况的计策,实乃最佳战术。
  太师王匡,是王莽的侄子,最明白王莽的心思,这场战不仅要打赢,而且要打硬仗。王匡虽然名义上是主帅,可毕竟才三十出头,资历尚浅,与廉丹一比,只能算是黄毛小孩,有摄于廉丹的赫赫威名,因此并不能公然反对坚壁清野,只能默许。
  然而,坚壁还可以,清野副作用很大。官兵所到之处,都是合法的烧杀抢掠,其凶残程度比赤眉军有过之而无不及。
  乱世百姓之苦,自古如此!
  看着部下放纵滥杀,廉丹非但不制止,反而是故意纵容。所谓慈不掌兵,义不掌财,在廉丹看来,战争的逻辑是残酷的,这些散步野外的百姓,如果官兵不抢他们的粮食,那么赤眉军一定会抢走。如果官兵不杀了他们,那么他们就有可能被赤眉军胁迫加入队伍,反过来对付官兵。一时的仁慈不忍,只会是便宜赤眉军,祸害自己。
  但坚壁清野,打得是消耗战,持久战。没有一年半载是看不出效果的。因此半年以后,见官兵毫无战果,赤眉军依然逍遥法外,王莽的耐心用完了,给廉丹下了诏书。
  诏书共十六个字:“仓廪尽矣,府库空矣,可以怒矣,可以战矣!”一连串的感叹句,显示出了王莽先生高超的写作技巧,可是王莽的文章虽然巧妙,但廉丹此时无心鉴赏,作为王莽的老臣子,他太明白这十六个字的分量了。廉丹接招,大为惶恐不安,连夜召集部下冯衍,以书示之,叹道:“陛下震怒,诏书责问,某受国重任,不捐躯中野,恐怕无已报效皇恩。”
  冯衍见廉丹大有破罐子破摔的意思,连道不可,全廉丹不如割据一方,等待时机。冯衍道:“今海内溃乱,人心思汉,甚于诗人思召公也。人所歌舞,天必从之。为今之计,莫过于屯据大郡,镇扶将士,砥砺其节,纳豪杰之士,受忠智之谋,兴社稷之力,除万人之害,则福禄流于无穷,功烈著于不灭。何与军覆于中原,身篙于草野,功败名丧,累及先祖哉!”
  廉丹苦笑道:“此话休要再提,不然军法从事。”冯衍书生之见,割据叛变哪有那么容易!且不说他在长安的家眷将会性命不保,单说真要割据,十万大军有七万掌握在主帅王匡手中,这他带不走,而他统帅的三万军队,又有多少人愿意跟随他造反呢?
  廉丹接招不久,东平郡无盐县县吏索卢恢等人结交赤眉,据城造反。王匡见廉丹遭诏书谴责,胆气大装,力主进攻,廉丹不得已跟从。一天之内,便占领无盐县城,斩首万余,胜利来得巨大而且轻松。王莽闻报大喜,什么坚壁清野,都不如自己的强硬政策管用!于是遣中郎将前往劳军,进封王匡,廉丹两人为公爵,其余各军将士均有封赏。
  初战告捷,王匡也是信心百倍,原来赤眉军也不过如此,此时应该乘胜追击,全面开战。恰逢赤眉军董宪率众数万人屯据梁郡,王匡下令进攻,廉丹苦劝道:“新拔城,应当休息整顿,不宜再次出击,更何况是长途奔袭!”王匡此时哪里还听得进,出言讽刺道:“廉将军老矣,不能饭矣!”引兵独进。
  廉丹无奈,只得率众随行。万一王匡有什么闪失,那可是王莽的大侄子,这罪可当待不起。
  官兵行至成昌,正好遇到董宪伏兵,一时间,四处杀声一片,不知多少伏兵。王匡大惊失色,未及交战,便仓皇而逃。廉丹苦战正酣,闻王匡已经逃跑,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不胜感慨,良久之后,命小吏持其符节,交给王匡,道:“小儿可逃,吾不可走!”于是纵马冲入赤眉军中,力战而死。廉丹一死,其部下一时群龙无首,不多时十万大军,已经死伤大半。
  王莽闻廉丹阵亡,而且是明明可以逃生,却偏要主动战死,也是大为忧伤,赐廉丹谥号“果公”,厚赠其家属。
  眼看一代将星陨落,而王匡又是个酒囊饭袋,王莽不禁又开始为主将人选发愁,此时我们的老朋友哀章出来主动请缨:“黄帝之时,中黄直为将,破杀蚩尤,今臣居中黄直之位,愿平山东。”
  王莽又不傻,这哀章比王匡还要无能,但王莽相信自己的眼光,却又更加迷信,既然中黄直曾有过大破蚩尤的先例,那么派遣哀章说不定是个好主意,于是命哀章统领五万兵马,驰援青徐二州,与王匡合力并剿赤眉。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