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伍鱼焦头烂额,从前听讲学的时候,他有的是雄心壮志,他相信,只有给他一个机会,他一定比讲学口中的帝王做的更好,毕竟已经有了前车之鉴,如何会重蹈覆辙?
是啊?如何会重蹈覆辙?
军中粮草不足,忍饥挨饿使军心不稳,听闻有人带头打劫,口号叫得很漂亮,说是劫富济贫,把从百姓克扣来的民脂民膏还于百姓。
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粮食是活命的根本。
除了世家大户,哪家有多余的粮食?要强抢?只能踏着尸体过去抢了。
伍鱼已经不敢说他的队伍是人民的队伍了。
他们变成了一群强盗。
劣行劣迹比之真正的恶棍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更为恶心、虚伪。
因为他们的强盗行径,贵族富商都仇视他们,随着无辜枉死的人越来越多,起义军声名狼藉,被各大主流学派所抵制。
现在的情况和伍鱼想象中的“一呼百应”“众望所归”情景全不相同。
连万元都开始动摇了。
觉得他不是当王的料。
与当年一起种田的工友嘲笑他的眼神一样。
不自量力。
也许他确实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但是如今已经是骑虎难下,后悔又能顶什么用呢,历史上哪一国没出国昏君?从小锦衣玉食,继位名正言顺,而且在位名臣相佐,在此等优越的条件下,尚且不能培养出一位杰出的君主,他这个乡野小子在称王路上栽几个跟头也在情理之中啊!
但是部下不会体谅他。
因为部下不是臣子,不讲礼法,甚至没有忠义,他们因为绝望走在一起,却是为了各自私利而战,若他不能给予他们需要的,只会被抛弃。
伍鱼惶惶不可终日。
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等到他的兵都成为逃兵之前,他必须称王!
这是他青史留名的唯一的机会了!
不日,伍鱼宣称是黄帝名臣伍胥之后,为了纪念先人,自封为“伍王”,因秦国新王治国不善,鱼肉百姓,所以心中不忿,聚集天下有志之士,为民请命。
对从前曾借用过名号的赵以只字不提。
一山不容二虎,一国不容二君。
他不想以后史书记载这一段事的时候,以“赵以的属下”来称呼他。
一切的事都是他一手谋划来的,怎么舍得给别人做嫁衣。
想明白这是一场希望渺茫的起义后,伍鱼反而彻底放下了心中思虑,他不再约束部下的行为,甚至提倡“顺者昌,逆者亡”,大肆搜刮财物,抢劫行商,欺辱妇女,无恶不作,一开始被孝敬财物和女人的时候,伍鱼还推辞,后来也来者不拒了。
这是一场罪恶的狂欢。
所作所为与初衷相去甚远,起义军不少心存良善的人默默离开队伍,也许是逃去山林之中或者直接逃到国外,也许是去秦军那里自首,具体如何不得而知。
赵以就遇到过这些人,垂头丧气如丧家之犬,无家可归。
从他们口中,他知道现在的起义军中如一盘散沙,伍鱼自己跳出来称王,在还未做出什么成就的时候,在队伍还没有足够凝聚力的时候,威望不足的时候。
不知道该说他勇敢还是不要命。
好笑的是赵以还听到了自己的“死讯”。
伍鱼,这个妄自尊大的小小民夫,冒用他的姓名行事就算了,竟然过河拆桥,用完就宣布他已经被“奸人所害”,这里的“奸人”必定是暗指赵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