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武德3年(公620年)7月,唐高祖李渊命秦王李民率领唐军往东征讨盘踞在东都洛阳的郑国皇帝王充。此时的天下已经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也就是占关中等地区的李唐王朝、盘踞在河地区的王充的郑国政权,以及占领了河大部分地区夏王窦建德政权。从武德3年(公620年)的秋天一直到武德4年(公621年)3月,总8个多月的时间里在李民率领的唐军不断对洛阳合围的情况下,这时河的50多个州县已经后投降了唐军。围困在洛阳这座孤城的王充等人早就已经陷入到了弹尽粮绝的局面,而李民天都率领唐军不断地进攻洛阳城,然而久攻不下,唐军将士们的士气和体能也都达到了非常落的地,但是就在李民和将士们量如何解决危急的关头的办法之际,李民突然到紧急军情:“3月21日,夏王窦建德已经同意了王充援的请,亲自率领夏军10多万人前来救援,并夏军已经后成功地占领了管州、荥阳和阳翟等县城,窦建德的夏军很快就要到达洛阳城下救援王充了。”这份紧急军情让将占领洛阳的李民和将士们都觉得形势变得加严峻起来。
窦建德(公573~621年),贝州漳县(河故城县)人,祖上都是农民。大业7年(公611年),隋炀帝杨广第一次率领大军征伐高句丽时,担二人长的一个小官职。后来因为帮助同乡孙祖起义,窦建德的家人县里当官的全部杀害,窦建德就带领手下200人起兵反隋,然后窦建德等人就到达高鸡泊(在河故城),去投奔高士达领导的起义军,高士达命窦建德为司兵。大业12年(公616年),高士达战死后,窦建德自封为将军,拥有10多万人的军队。大业13年(公617年),窦建德自称长乐王,年号为丁丑,都城为乐寿(河献县),唐武德年(公618年),窦建德自称夏王,年号为五凤,国号为夏。武德2年(公619年),宇文化及的大军遭到夏王窦建德率领的夏军和唐朝的右翊卫大将军、淮郡王李神通率领的唐军的两面夹击,最后宇文化及和他两个儿子宇文承、宇文承趾,以及二弟宇文智及一起夏王窦建德活捉并杀害。武德3年(公620年)11月,王充派遣使者来向窦建德援,窦建德在中宿舍人刘斌的劝说下决定亲自率领夏军10多万人前往洛阳救援王充[1]。
早在武德4年(公621年)2月,唐高祖李渊就曾经因为洛阳城的攻时间太长,将士们精疲力尽、士气落,发来密令:“命令李民撤军长。”但是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李民只是考了几分钟,就出了在场的所有人大吃一惊,都觉到有点冒险的决定:“命行台左仆射屈突通和四弟、齐王李吉一起继续包围洛阳,本王只带领3500人的玄甲军去对战窦建德的夏军。”意是说李民要围城援,两线作战。虽然许多将士们听后都不断地劝说李民不要这样这个十分冒险的决定,但是李民却对大家说:“大家不要说么了,本王已经决定就这样。”那么李民为么要这个十分冒险的决定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在地图上看见战略位置非常重要的要塞——虎牢关(河荥阳市部)。3月25日,李民率领3500人的玄甲军昼夜兼程,终于赶在窦建德前面,抢占领了这个重要的关隘。李民着又命令对窦建德的夏军不断发动小范围的进攻,并成功切断了夏军的粮道,5月,在虎牢关与窦建德的夏军对峙数日之后,李民又命令大家在虎牢关的城楼上坚守不出,就这样两军一直对峙到中午,这时的夏军的阵型开始大乱,士气落,李民趁机率领秦琼、程咬金、尉迟恭、大奈等人突然绕道窦建德夏军的后面,窦建德等人看见惊慌不已,夏军唐军得落荒而逃,惊慌失措的窦建德等人成为唐军的俘虏。5月11日,窦建德关进囚车,然后窦建德李民等人押解到洛阳城下,王充看见在囚车里的窦建德,大为震惊,王充自己已经觉到大势已去。只好穿上一白色的衣服,然后王充带着单雄等文武大臣开城门向李民投降[2],不久王充的部下单雄等人李民命人处死于牢中。李民凭借自己卓的军事能,结束了这场长达一年的东征洛阳之战。
武德4年(公621年)7月9日,李民率领唐军把王充和窦建德等人押到了长。窦建德最后唐高祖李渊命人斩首于长城内,时年49岁。王充后来免除死罪四川,最后王充和家人一起暂时关押在雍州(古代州的字,所在天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境内)境内时,王充仇人、定州刺独孤修德杀死。
但是在这场长达10个月讨伐王充的战争中,一向一马当的秦王李民有许多次都是身处危险的绝境,并随时都有可能战死沙场,在李民的戎马一生中经历过许多次生死的瞬间。五代十国、后晋时著的政家刘昫等人编著的《旧唐书》里记载:“武德4年(公621年)的一天,李民率领唐军在洛阳的邙山下对王充和他的郑军展开了一次围剿,在这场围剿中,李民亲自率领10多人的玄甲军骑兵从侧方进攻郑军的阵法,后来李民和这些玄甲军骑兵不幸走散了,只有部下、左禄大夫丘行恭跟随在李民的身边。这时,郑军的几骑兵追了上来,突然郑军骑兵的箭射中了李民的坐骑飒露紫。情况非常危急,就在这个钧一发之际,丘行恭立调转马头来护李民,攻击郑军。丘行恭向郑军射了许多箭,郑军吓得不敢前进一,然后丘行恭把自己的坐骑让给了李民,着丘行恭的右手拿着一把长刀,左手牵着身中数箭的飒露紫走在李民的前面,并和郑军展开厮杀,砍杀了许多郑军的骑兵,一直护着李民的全,最后丘行恭和李民一起成功冲出了郑军的包围圈,到了唐军的营帐。”
丘行恭(公586~665年),原姓丘敦,字敬,河洛阳人,鲜卑族,擅长骑射,唐朝初将,儿子是武时著酷吏丘神勣。一直跟随秦王李民征战,成为了开国功臣,担秦王府左一府骠骑将军的官职。贞观14年(公640年),跟随潞国公侯君消灭高昌后担右武侯将军,册封为天水郡公。唐高宗麟德2年(公664年),丘行恭去,享年80岁,追封荆州都督,陪葬于昭陵[3]。
现藏于陕碑博物馆中的“昭陵骏”石刻里,只有一幅是雕刻有人物形象,这幅浮雕作品《飒露紫》。在这幅浮雕作品上描绘了丘行恭和李民一起冲出郑军的包围圈,到唐军的营帐后,丘行恭把飒露紫身上中的箭拔下来的场景,箭拔后,飒露紫这匹英勇的战马也就倒下了。李民的另外两匹坐骑——青骓和伐赤也在虎牢关下的战斗中,因为分身中5箭,后阵亡,加上之前在平定薛举、薛仁杲父子的起义军时李民的坐骑白蹄乌,以及在消灭刘武和宋金刚的起义军时李民骑的勒骠,最后加上后来李民在平定刘黑闼叛军所骑的、身中9箭的拳毛騧,这就是历上著的“昭陵骏”。
贞观10年(公636年)11月,唐太宗李民决定用青石雕刻这匹坐骑的形象。传,李民命著画家阎立本把“骏”的形象画出来,然后命著工匠、阎立本的兄长阎立德雕刻于石屏上,这些骏马雕刻成后就置在昭陵面献殿前的东两厢。
昭陵是唐太宗李民和长孙皇后的合葬陵墓,位于陕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嵕山的主峰上。
从唐贞观10年(公636年)长孙皇后死后葬于昭陵,到唐玄宗开29年(公741年),昭陵的建长达了107年之久,昭陵总占地面积200k㎡,有180多座陪葬墓,是著的关中“唐十八陵”之一,也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园中规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誉为“天下陵”。
1914年,法国人戈兰兹将“飒露紫”和“拳毛騧”准备偷偷地运出去,不料当地农民发现后拦住,但是这“二骏”后来又落入到当地军阀的手中,最后又著的古董卢芹斋以12.5万卖到了国外,现藏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
1918年,国人毕士博准备盗走另外的四骏石刻,运输前他命人将这4石刻砸碎成数块,后在运输的过程中当地的民众发现后拦截,最后运到了陕图书馆里存。1953年,陕博物馆(现在的碑博物馆)成立的时候,了这4石刻,后来专家对它们进行了修。1961年4月,石刻工艺师谢大德又制出了“飒露紫”和“拳毛騧”,连同现有的四骏陈在碑博物馆的“石刻艺术室”内,希望“飒露紫”和“拳毛騧”这两石刻早日到祖国。
注:[1](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岳麓书社,第1363—1369页。
[2](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岳麓书社,第17页。
[3](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岳麓书社,第14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