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乱世百姓:汉末三国 / 第一章 百藏沟

第一章 百藏沟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天完全黑了下来,风开始凄厉地吼。沟里蓄起风,鬼哭狼嚎,树折屋倾。各家各户都已合了窗,灭了灯,早早的睡了。这处沟里有九十六户人家,共一百七十二人。当地传说,沟里藏着无数宝藏,后来,有人在这里挖出了百样宝贝,于是,也便有了“百藏沟”之称。
  沟里最年长的,是马途老汉,据说他曾是一位将军的师傅。他说自己“总讨没趣”,索性来个“子通隐士”隐居起来,日子过得倒也悠闲。他教了三个学生,一个叫管宁,举孝廉出任了个地方县令;一个叫庞维,混出些许名声,担任了个杂号将军;一个叫伏清,现在不过十九岁,是个孤儿,靠着马途过日子,异常好学,马途常说:“若是太平盛世,清儿定能谋个一官半职。”
  前些日子,张角、张梁、张宝高呼“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率众造反,反贼头上都带着条黄巾,所以,反贼也便多了个称号“黄巾军”。黄巾军声势浩大,并且宣称要创建“太平盛世”,于是很多百姓就投了过去。百藏沟也不例外。
  伏清也想去,可马途不让他去。马途说:“莫看黄巾军人众势大,能谋者几人?能为将者几人?能为帅者几人?反观大汉,皇甫嵩、曹操等人莫不为帅为将。这黄巾军,有一年便可灭。萍儿,这黄巾造反,乃乱世之始。乱世之中,汝可愿听师三求?”
  伏清不能说不。马途说:“其一求:求汝莫出仕;其二求:求汝安百姓;其三求:求汝应吾求。汝可应?”
  伏清应下了。
  天渐渐明了,还余着些残风,人们开始出来走动。一阵哭叫声传来,人们停下了手头的工作,向西面望去。三个衣衫褴褛的人跑进沟来,哭着大叫道:“黄巾贼来了,快些逃啊!”
  一个壮汉上前拦住一人问:“黄巾军来了就来了,你逃什么?哭什么?”一问这话,那人哭得更厉害了:“娘的个黄巾贼,烧我房屋,杀我妻儿,我……”那人已泣不成声,挣脱开来,与另两人逃开了。
  脚步声响起,隐隐有数千之众。马途听这声音,拉伏清到屋后:“清儿,黄巾不仁,残害良民,汝且速去,务要保全性命。”
  “师傅,那您呢?”伏清反拽住马途,不让马途离开。
  “清儿,师傅不能走。”马途叹了口气,“黄巾此来,必为宝藏。此处年长者,非我莫属。我若离去,黄巾必定屠杀此处。徒儿,莫要再劝,师傅意已绝!”
  “师傅不走,徒儿也留下!”伏清说得斩钉截铁。
  “徒儿,你好生糊涂!也罢,你若不走,师傅便以死相送!”说罢,马途便要一头撞死在墙上。
  伏清连忙拉住马途,颤声道:“徒儿走,徒儿这便走!”他松开马途,十步三回首,渐渐远离了百藏沟。
  马途一颗心已是放下,从屋后探出身来,却见西面沟上,已站了黑压压一片人。
  为首一人持剑指沟底:“奶奶的,让你们主事的出来,回答大爷几个问题。大爷满意了,就放你们一条生路!”他神色倨傲,像是在俯视一群蝼蚁。
  “老夫便是这里主事的。”马途挺身而出,语气甚是平淡。
  马途这番作为可着实惹恼了那军官,军官语气冷然:“老家伙,我且问你,百藏沟宝贝都藏在哪里?”
  “不知!”马途目光一冷,顶了回去。
  军官这下子恼羞成怒:“老家伙,你若不说,我便屠了这百藏沟!”
  “马老汉,可别说,屠了就屠了,咱们百藏沟可没有孬种!”壮汉到马途身旁,怒视军官。
  “来人!”军官牙关紧咬,双眼轻眯,语气冰冷。
  一名士卒到军官身旁:“将军,找小的什么事?”
  “去杀了那两个家伙!”军官剑指马途。
  士卒闻言,抽出自己佩剑,面相狰狞,冲向了马途。
  壮汉从别人那里接过来一根木棍,双手捧起,朝那士卒抡去。
  士卒持剑去砍,剑却陷在木棍上拔不出来,木棍却不停留,直敲得士卒脑袋开花。
  大多数百姓见此一幕,忍不住呕吐,壮汉见了,也是面色一白,反倒是马途,不以为意。
  军官开始发狂,拉出十名士卒,把他们推了下去。
  “大家,走吧,这是我马途的错,我一力承担,你们没必要如此!”马途于心不忍,高声劝解。
  “马老汉,俺们不走,俺们也是这百藏沟的人,要死一起死!”百姓齐声喊道。
  见此情形,十名士卒畏畏缩缩不敢上前,这可给了百姓时间,个个拿着些日常用具等着十名士卒。
  军官闻言见状,心中更怒:“奶奶个熊,快上!再不上,本将现在便下令连你们一块儿杀!”
  十名士卒身子都是一颤,也不管前方一百多百姓,一咬牙,冲了上去。
  壮汉抡起木棍,望一名士卒砸去。
  另九名士卒散开,拿剑捅向离他们最近的百姓。
  一位大娘为她儿子挡住一剑,双手紧握剑身。她身旁一位中年人拿木锤砸在士卒眼上,双手毫不停歇,生生砸死了一名士卒。
  另一士卒则是耍了个聪明,见边上有个老太,径拿剑捅去。老太边上便是她的儿子,可惜,她的儿子正和一名士卒激斗。她也只能举手去打,然后被士卒捅入胸口杀死。
  于是,士卒打开一个缺口。
  屠杀开始。
  军官很是满意,扔掉十一名士卒,换百来条人命,也是值了。
  他咧嘴一笑:“听令,取箭。”
  几十名士卒取弓放箭拉弦,待听到军官一声“放箭”后,密密麻麻的箭飞下小沟,前后足足射了几百支箭。
  沟中,马途老汉浑身颤抖,终于发出了他人生最后一次感慨:“
  我所欲之,天不予之;
  天锁予之,我不取之。
  浩浩天乎,竟至若此!
  茫茫地乎,也尤无知!
  哀哉哀哉,圣人已失;
  悲哉悲哉,神人不至。
  陶唐有虞,再无复时;
  夏禹商汤,终无归日。
  周文周武,天不赐之;
  圣人神人,至人也矣!”
  说罢,不甘的灵魂随着身体在乱箭中倒下。
  “去找宝贝。”军官神清气爽,一声令下,士卒便乱了窝,冲到沟底,搜罗宝贝。
  有三个时辰,共搜出精剑三十九柄、重甲十副、精弓七十二张、精箭一千支、名家字画十幅和十万石粮食。
  军官大喜,收整兵马,寻主将去了。
  那沟中,箭已被士卒拔了,只剩下满地的尸体,如果细细来看的话,会发现,这些百姓,在生前的最后一刻,竟没有一个人选择退缩!
  百姓!百姓!元代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里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如此贴切。
  夕阳如血,血染夕阳。
  一道身影冲入沟中,见这一幕,跪下长嚎。看他模样,正是伏清。
  他落泪不止,站起身来,费尽全身力气挖了一个大坑,把一百七十一具尸体拉入坑中,掩埋起来。
  此时已是人定时分,伏清躺在坟头旁,痛极之中进入了梦乡。
  梦,是一个没有痛苦的地方,是人们心目中的天堂。可惜,心中的仇恨惊醒了伏清。他见天色透亮,取来一块木板,刻道:百藏沟一百七十一墓。后面刻道:黄巾不仁,残害良民。吾心甚恨,愿提三尺剑,斩尽黄巾贼,为民而谋。
  伏清打定了主意,立木板于坟前做碑,一把火烧了这些房屋。他不知道该去哪儿,却忽的想起了马途写的一首《忧思》:
  明月知我心,上照洛阳门。
  城中车马静,门卒斥归人。
  怀旧望帝宫,但遇英杰魂。
  无语怨苍天,何以报心恨?
  看来,要想复仇,是得去洛阳了。可这洛阳在哪儿呢?伏清并不清楚,所以,他决定,打听着去洛阳。
  别看他已经十九岁了,可是,他真正去的,还真没几个地方,什么“洛阳”“北平”“邺城”都是他听马途说来的。他去的最远的地方,是一个叫沈石的小镇。
  沈石镇在百藏沟的西南,远且不说,道路也是崎岖不平,还得绕山走。不绕也行,就是听当地人说,山里面有只大虫。
  伏清想明白后,毅然踏上了前往沈石镇的道路。
  一路上尸体倒不少见,这么大个地方竟没了第二个人。
  伏清唱着马途的《哀哉悲哉赋》,声音并不大,却惊动了一些人。
  “那小子,你刚刚唱的什么东西?”
  伏清回头,入眼的是一支黄巾小队,约莫有十人。
  他压不住心头的怒火,便不顾自己的安危,怒目圆睁,大喝:“黄巾不仁,残害良民。不取乌丸,为乱社稷。凡大汉子民,愿饿啖汝等肉,渴饮汝等血!”说罢,朝黄巾士卒啐了一口。
  为首一人大怒:“好个小儿,枉我大良天师传太平道!你把命给我拿来!”
  伏清心中一惊,转身就逃,直冲进了那片有大虫的山里。
  山里多年没人进入,已没了路,尽是些杂草青藤。
  伏清年前曾和马途上过一次山,倒也不惧这些。可黄巾士卒就不行了,他们大多时候是在平原、谷地作战,又没有一个是山里出来的,虽然身体还可以,但上山就有些困难了。
  尽管如此,伏清还是没能甩开黄巾士卒。他心里一发狠,冲向深处。黄巾士卒跟在他身后,可没曾想,伏清逃命之刻,脚下一滑,向下滚去,原来是到了一个坡边。
  他身体翻滚间隐隐听见一声长啸,自觉命不久矣,心里唱到:“
  天所不(fǒu)之,我愿取之;
  我所取之,天不为之。
  泱泱大国,竟此无智!
  荡荡乾坤,也尤任之!
  哀哉哀哉,民无乐事;
  悲哉悲哉,孝廉取仕。
  伊尹百里,尽不于此;
  太公相如,为何不至?
  子房萧何,埋没前史;
  贤相智辅,君子已矣!”
  也亏的这坡平缓,不然,伏清怕是早已死去多时了。终于,他忍受不了痛苦,昏迷了过去。
  而在山上,只余下四具尸体和片片血迹……
  天色转暗。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