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背嵬军策 / 第九章 习习谷风

第九章 习习谷风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伏戎山间,先锋敢死营的十个纵队,每队军头带五十兵,正屏住呼吸,静静的望着山下方七佛大军的动向。
  大家都进入了亢奋状态,紧张、恐惧、兴奋、无奈。唯独李未奢趴着好似睡着了一样。
  见其他军士匍匐着向前移动,韩世忠移过来,拉了一把李未奢,说道:“想什么呢?”
  李未奢答:“没想什么。就是觉得咱们这样不值得!”
  韩世忠:“此话怎讲啊?”
  李未奢:“该去打契丹、西夏的,相煎何太急啊?”
  韩世忠:“内乱不平,如何抵御胡虏?况方腊并不受降。”
  李未奢口中自顾自的喃喃念着:“习习谷风,维山崔嵬。无草不死,无木不萎。忘我大德,思我小怨。”(出自《诗经.小雅.谷风》)
  韩世忠会意,点了点头,拍了拍对方,二人相视一笑,默默的回味着这首“怨妇诗”:哎,既然是官军了,还哪里分得清对错,战场之上,敌我之分,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也不能多想,打好这仗再说吧。
  其实,何止是他们不解,历史的长河到了这里,正是个大转弯,只是当局者迷罢了,在这场民族之间的大博弈中,大宋是什么角色,个中人物又是什么角色,只有留给后人评说了。
  在天下有识之士的心中,以为宣和三年大宋集结的这十五万军队,此刻应该在征辽的途中,何必劳师南下千里?平方腊又何必调集征辽军?
  西北军——征辽军,坐北斗虎狼久矣,一鼓作气方为上策,该一举争夺太祖太宗魂牵梦绕的燕云十六州啊。
  岂不知一寸江山一寸血,好男儿当沙场驰骋,驱除胡虏,夺回祖业,只为百姓安、江山固。
  事实上,宋帝国在这一年,基于宋金“海上之盟”(两国在渤海湾间签订的联合攻辽盟约),道君皇帝宋徽宗正发愁是不是得罪了辽国,又不好违背宋金联盟,左右危难、进退维谷之际,正遇到南方方腊国的由头。
  因此大宋剑锋一转,正好借平方腊,令征辽大军先“安内”,以缓解他们内心的复杂心里。
  童贯率领的大军真是运动神速,短时间终止全部应奉局事,罢免朱勔父子,夺回要塞重镇,方腊军则节节败退。
  山东方面,海城张叔夜受朝廷诏令,也已出兵,有望招安小股反叛的宋江起义军。
  朝廷主力剑锋所指江南义军,方腊建国后仓促组织的数十万军队,将面临着一场极为惨烈的战斗,江南百姓也将经历一次重大的浩劫。
  看来在庞大的帝国遇到内乱之时,帝国的机器会奇迹般的再次运转起来,而且十分高效。
  纵观历史,沉睡的华夏民族骨子里最根本的原动力,会爆发出惊人的力量,随后在两宋交替之前前后后,这种内在的驱动力将会爆发出惊人的效能......
  此刻,秀州以北,方七佛的前军已绕过伏戎山,中军却列于山北侧逡巡不前,先锋敢死营第一纵队的军头韩世忠有些着急,令一哨骑再探。
  只见自山间急匆匆又上来一小卒:“韩将军,其余九个纵队向北山靠拢。他们叫你也带队过去。”
  韩世忠沉思片刻,焕然大悟:“大事不好,恐中计了!”
  那小卒道:“为何?”
  韩世忠一皱眉:“七佛将才,不会不知道此山是伏兵之地,如今他中军列于北山不动,原因只有一个:那边地势平坦,骑兵易于展开,他是准备瓮中捉鳖呀,敢死营危矣!”
  小卒着急:“我这就去告诉他们。”
  韩世忠:“来不及了。李未奢,领兵二十将部分中军引入我陷阱中。魏三秋领二十精壮,着环锁铠,待那九个纵队杀出,你伺机直取方七佛。”
  “得令!”
  “得令!”
  此次南下,一路走来,韩世忠深感都统刘延庆带兵的涣散、无谋,兵法精妙在乎变与不变、将动未动之间,无论出于怎样的战略考虑,刘都统的打法都略显简单了,这是极不负责任的表现。
  这样一场关键的诱敌战,先锋敢死营只配了五百将士,要么,他是老谋深算,可能料敌先机。要么,他就是原本就想好了要放弃先锋敢死营!
  此刻山下的义军中一员悍将,剑眉倒竖,金黄的开加上凸着七个弥勒佛头,他手持方天画戟,仰望伏戎山,此人正是方七佛。
  他似乎感觉到了什么,急令中军停止前进,又安排几队人马迂回到山谷隘口。
  一近卫军问道:“大帅,我等急行军,何故忽然停止?”
  方七佛透过林子的阳光,闻着泥土的芬芳,半闭着眼:“大军过此山,不见鸟兽惊散,我料定有伏兵!”
  说罢,他接过护卫递来的酒壶,“咕咚咕咚”的喝了个尽,遂又仰面朝天,双目紧闭:“来吧,出来吧,你们这些喝百姓血的杂种们!”
  敢死营的九个纵队再也按捺不住,只听一声炮响,“呼啦啦”冲杀出来,一时间,山谷中滚木礌石,飞失四作。
  方七佛泰然自若,岿然不动:“哼哼!我中军带甲三万众,纵使你家主力来了,七佛也不虚!”
  敢死营的将士果然个个悍勇,他们左突右杀,不多时候便搅乱了方七佛中军。
  早已有探马回报刘延庆,而这位将军偏说要等王禀大军,形成南北夹击,按兵不动。
  战斗从午后杀到黄昏,眼看这九纵队四百多人渐渐的淹没在在大军之中。
  列在山头韩世忠,已经是最后的一支敢死营纵队,当此危急时刻,也没有动静,刻意在埋伏的位置竖起一面红色的旗帜。
  方七佛显得依然淡定,他岿然不动,端着方天画戟,若一石佛,似个天神,静待这支先锋营彻底的消失......
  正在九个纵队陷于重围之时,一支二十人的骑兵突然杀出,直奔方七佛。
  方七佛的护卫箭阵军立刻作出了反应,“嗖嗖”的密集放箭,来人皆穿着乌黑色的环锁铠,轻盈的躲避着十面飞矢,一路砍杀,到了中央。
  为首的一将——三狼神魏三秋,他手持双戟,前后左右钩、啄、刺,若轻舟破浪一般,直杀到方七佛近前,如入无人之境。
  方七佛仍然不动,又有七八个精壮的义军围将上来,魏三秋腿点镫,双戟一个“大鹏展翅”,紧跟着又一技“扶摇直上”,但见那七八个兵被削了腿手,“嗷嗷嗷”的直叫,在地上乱弹腾。
  三狼神再去寻那方七佛,眼看就要近身,忽又来七八个精壮武士,挡在面前,和他拼了命的砍杀起来。
  战斗已近白热化,所剩的几十名敢死营兵士见魏三秋神勇,不由来了心劲儿,如猛兽一般向这边靠拢。
  目下,魏三秋拭了蒙血的双眼,挑开一卒,在夕阳下看到遮天蔽日的旌旗,旗帜上尽是“方”字,回头望望遥远的山峦消散处:娘的,看来刘延庆是不会派兵救我们了,想不到魏某竟会死在此地!
  这时,百步外令旗一挥,只闻听义军喊道:“预备,放!”
  “嗖嗖嗖”,刹那间,羽箭遮云而至。
  只这一下,连同义军和敢死营将士一同倒地数十人,三狼神也身中两箭,
  他砍去胸前的羽箭,继续拼杀,此时自家的敢死营兄弟所剩不过十余人了!
  山间,韩世忠部带三十个兵仍然静不动,大家都着急,一个小卒忍不住问道:“将军,如今其余九个纵队几乎杀绝,三狼神已经孤立无援,怎么不见我军主力呀?”
  韩世忠没有回应,但他心里清楚,即使十个纵队的五百将士全部阵亡,也等不来什么主力了。
  刘延庆用兵通常就是“不见兔子不撒鹰。”没有绝对的胜算,他宁可放弃这五百人,也不轻易涉险,后来其子刘光世也承袭了他的一部分用兵特点。
  眼下只能祈祷王禀大军早些赶到。
  斜阳里,风萧萧,兵戈响不绝,孤军无援。
  三狼神一双戟,翻飞上下,重围之下,多处创伤,他渐渐露出了疲态
  一个不当心,左左右右的铁矛扎进他的铠甲,“啊!”的一声他又强作精神,挑开铁矛,半跪于地,再也没了反抗的力气。
  就在这紧急关头,他的“朋友”到了,和他形影不离的三只野狼来了。
  它们山野之间一阵嚎叫,由山坡上冲了下来,在刀枪剑戟之间穿梭、撕咬。
  义军见了猛兽,包围三狼神的圈子开始散乱,纷纷退避,不敢接近。
  方七佛方天画戟一展,虎目睁开,“特、驾”,
  他驱马而至,一声惨叫,一戟挑了一只狼。
  三狼神此时已经精神恍惚,他持双戟去战,方七佛反手轻轻挑开他一双兵器,顺势扎在他肩头。
  另两只野狼见状扑咬过来,只听两声惨叫,它们也随即毙命。
  三狼神跪在地上,拔出佩剑做殊死抵抗,其余同战的敢死营将士已经全部阵亡。
  而方七佛方似乎不急杀他,方天画戟抵住他的剑锋,望着山间的那面红旗,笑道:“还有多少,都杀过来,圣公义举,对得起天下,杀尽污浊,杀尽肮脏!”
  三郎神用尽力气去挑那方天画戟,不想却滑了过去,一头栽地,方七佛顺势用戟尖抵住他的背:“匹夫,效忠老赵,愚蠢!”
  三狼神顶着戟尖慢慢的站起来,戟入背三寸,环抱起身边的一只野狼,目露凶光:“狼兄,今日咱们一起赴死!”
  韩世忠觉得时机已到,对身边的小卒说道:“随带的三把神臂弓可准备好了!”
  身旁一小卒道:“韩将军,早就准备好了,已布置在距方七佛二百不的地方。”
  又一小卒提醒:“将军,李未奢独自一人去了!”
  待韩世忠去看时,发现山下一堆兵士的尸首附近,李未奢正收集着斩马刀。
  这种斩马刀是在宋神宗时重置汉代的斩马刀,其刀柄、刀身有所加长,威力更强,是出色的步兵战刀,对付骑兵,斩马腿,谓之神器。
  但见他把斩马刀,遍插盔甲内,用绳子一一捆好,共背了八把斩马刀,远远看去,似三头六臂的哪吒三太子。
  李未奢不紧不慢,摸了摸飞鹰马:“一起吧,缘分一场,来世再寻潇湘神!”
  说罢他翻身上马,徐徐而进,从容不迫,螭吻盘龙棍横在马背。
  进了方七佛的圈子,他自怀中扯出一块白纱,蒙在眼睛上道:“我乃恒山悬空寺静宇生,不才,愿与各位义士决生死,因不忍见同袍血,故而以纱布蒙眼。“
  方七佛收了刺进三狼神的方天画戟:“好一个不忍那,呀呀呀,休得猖狂!“
  他正要迎战,不觉身侧一骑飞出,吼道:”休要猖狂!我来战你!“
  此将使一把蛇茅,武艺颇精,到了近前。
  二人交兵,李未奢平握盘龙棍。千钧之力,一扫之下,“哐啷”一声,只见对方那将兵器脱了手。
  刹那,不及反应,李未奢又反手一棍,打的他是脑浆迸裂,鲜血四溅。
  方才蒙眼的白纱布被染红,他颔首叹道:“在下,久在边塞,知国之大事,非区区应奉事,唯平西夏、契丹、女真尔!”
  一语之下,众义军敬佩,军中哗然,又一将正要出战,却被方七佛拦住。
  但见他点蹬跃马,反手持方天画戟而来:“驾!哇呀呀呀,小儿,某家战你!”
  二人厮杀,方七佛和李未奢战十几个回合不分伯仲。
  一个马镫错,那方天画戟挥在盘龙棍上,李未奢手一颤兵器竟脱了手。
  他趴在马背上,顺势从腰间抽出两把斩马刀,腰一使劲,反推开又来的方天画戟。
  又一错镫,他看准一个空当,飞身跃起,继点马背,双刀错落,凌空而来,方七佛横戟接招。
  李未奢两刀落在他戟柄上,顺势向两边分开。
  方七佛两手只得脱手,紧接着他悬空又接住自家兵器。
  两把斩马刀便分向滑出方天画戟。
  一刹那,李未奢就在空中一个旋转,只见他背上捆好的左右各三把斩马刀“嚓嚓嚓”的挂在对方身上、腿上、马身上。
  重甲在身的方七佛倒无所谓,可他坐下马匹却是受了疼,惊的是乱蹄跳。
  此时,韩世忠翻身上马,抬槊,手一挥,除了三名神臂弓手,其余兵士像开闸放水一般拥杀出来,直奔中军,呈“一字”形向纵深楔入。
  再看李未奢,立地成佛,好一个天神人物,直砍得七佛铠甲无了颜色。
  方七佛的马惊啼鸣跃出,其余兵士迅速围将上来。
  李未奢忙护住魏三秋,原地展开了白刃战。
  残阳彻底消失之际,最后的先锋敢死“神机队”已杀的所剩三五人而已。
  七佛受挫,怒而杀回,神桑槊者——韩世忠可不惯他,直打落他头盔,刺翻他坐骑。
  火把晃动之下,韩世忠仰手一槊又击他面门,方七佛刚躲开,又来一槊,速度之快,他只有招架之功,无还手之力。
  他随即低头伏于马背,可一槊又来,他顺势吊在马侧。
  方七佛从未遇到这种高人,他见势不妙,拉住马辔跳出圈外。
  韩又来追,他冷不丁的回手一记大力回旋劈,韩世忠迎面横槊侧挡,挡是挡住了,可自家马力不支,半跪于地,只觉手臂麻木。
  又见,李未奢身上的六把斩马刀,在重军之中,进退自若,义军多不敢近身,只仗着声势胡乱扎铁矛过来。
  最终,只剩下韩世忠、李未奢和倒地不起的魏三秋,三人被团团围住,义军“嚯嚯嚯”一寸一寸的推进!
  当此危难之时,韩世忠早就埋伏在山上的神臂弓手终于该出手了......
  神臂弓,亦是宋神宗时发明的一种远程重型弓弩,其弓身长三尺三开外,亦有四尺五尺的规格,足射二百四十步至三百步,据说金朝大力士乌延蒲卢浑,膂力过人,也不过二百四十步!
  人说“好弓一年成”,果然不虚,神臂弓每一把的锤炼都是有些年月的,此强弓是为利器。
  该弓制作要求极高,其以桑木为身,集“干,角,筋,胶,丝,漆”六材,需因时打磨,不可操之过急。
  讲究的是“冬折干,春液角,夏治筋,秋合体”,檀为秢,铁镫头,铜马面,麻扎弦......
  其工艺古拙繁复,崇尚自然,法度尊严。
  又借鉴失传的诸葛连弩,可连发“三停箭”,“木羽箭”,“飞天弩”。
  “三停箭”,长约三尺,其箭头为四楞空心响箭,一来声彻长空震慑敌人,二来被射中者定会被旋出个窟窿来。
  “木羽箭”,长约三尺三以开外,其箭头尖锐,穿透力极强,能直接射穿战马、将领,杀伤威力巨大。
  “飞天弩”,相较最短,长不过三尺,其箭身用料多以杨柳为主,极轻且具备韧性,适宜精准狙击,致命之箭。
  后世为解决神臂弓的稳定加了固定的“龙腾座”,形似锥子,脚镫楔地。
  最重要的是增强弓弦拉力,还特别配备了一种精巧的“神机钩”,这是一双“风火轮”样式,从两轮轴上伸出两个缠着绳索的钩爪子,只需左右手转动轮柄,即可完成强力上弦,以折角过半的角度,力度最佳。
  目下,仅剩的三名娴熟的神臂弓手,默默的念着苏东坡的江城子:“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放!放!放!”
  无意识激发是为最高境界,离弦的强弩“嚓嚓嚓”的穿透三四个义军的身体而过,又兼几匹战马被“三停箭”扎了个窟窿倒地。
  一时义军大乱,七佛指着神臂弓射来的位置,急令:“喂呀!神臂弓!石宝,厉天润带兵速攻之!”
  话音未落,“嚓嚓,嗖嗖”又来六箭,方七佛应声倒地。
  他箭头有铠甲被削去一半,险些中箭,遂恼羞成怒,正要跃起,又飞几支神臂羽箭
  见身旁大将纷纷倒下,他“哇呀呀”的青筋爆裂:“气煞我也!”
  失去理智的抽出佩剑,向山头攻去!其余兵士跟着蜂拥而去。
  这时,山间早已隐藏多时的王禀大将军怅然一笑:“时机已到!准备出兵吧。”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