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大宋天倾 / 第一百五十三章 人祸岂可嫁天灾 二十二

第一百五十三章 人祸岂可嫁天灾 二十二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郓王府的此次会议并没有持续太久,待到太阳西斜,落在屋檐下的时候,一队人马从王府的大门而出,浩浩荡荡的往着城东奔去。
  
      郓王去了南京应天府(北宋的南京应天府是宋州,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商丘),而目的也很简单,便是巡查都水监疏浚汴河河道一事……
  
      经过方才一番商议,郓王府的一众主宾悲伤的发现,在现有的情况和规则下,若是想要再在城中得到一批粮食来解决灾民的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
  
      指望着这些,还不如指望着汴河疏浚,纲粮北上了……
  
      这并非是危言耸听!赵楷郓王如今看似是大权在握,掌握着皇城司和救灾事宜,但终究也只是一个皇子罢了。在官家没有首肯的情况下,他无论如何是不敢去动京中那些个官仓的。而京中另外的那些个大粮商,在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前,赵楷同样是不敢妄动的!
  
      毕竟,那些个人的背后,站着的可都是朝中的那一位位声名显赫的人物!若是有了确凿的证据,将那些个粮商们给抄家缉拿,榨上一番,只要不往上牵连,那些个朝臣们还会捏鼻子认了,毕竟这尚在“规则”的范围之内。
  
      但若是没有证据,赵楷便不管三七二十一的直接拿人、抄家——这便相当于是下棋时掀了棋桌,撕破了脸皮了的!除非赵楷以后没了争做皇储的想法,不然是绝然不会这样做的!
  
      至于抓住那些个粮商们的把柄……经此一役,那些个粮商们又岂能不加强防备?
  
      故而,商议了一圈,王府的众人突然发现,他们能够期求到的粮食,便就只有那还不知道何时才能过来的纲粮了!
  
      “纲粮此刻大多积压在扬州,何不使纲粮运抵汴、淮交界,再转马车运抵东京?”方才会议之中,郓王如是的问道。
  
      只是遂即便被杨庚给驳回了。
  
      很浅显的一个道理,大运河中行驶的纲船每一艘都足有数百料,足以装下三四千石的粮食。如此,一纲是十艘船,便有三四万石的粮食,只需一百艘船,便能运来三十多万石的粮食,足够京中内外这上百万的百姓吃到秋收的!
  
      但若是换成马车,每辆马车能装下一二十石的粮食已是不易——如此,莫说是三十万石,只是十万石的话,便需要四五千辆马车运送。
  
      而且,这还没有算上运送途中,那数千匹马和民夫们的消耗!要知道,一匹马的消耗可是比得上七八个壮汉了的!(马虽然是可以吃草的,但若是要让它拉车或者远距离跋涉的话,便只能给它们吃粮食了。恩,我见过骡子只吃草拉磨时流虚汗的样子……真是可怕!)
  
      而相比之下,若是换成了纲船,消耗则会少了许多。
  
      所以,郓王在会议结束之后,便匆匆的赶往了应天府,亲自去监督汴河疏浚的工程!想必如此一来,那位新上任的都水大监会暂时忘记他的那位前任落水身亡的事情吧!
  
      当然,搜查那些粮商的藏粮地这一要务,也不会落下的。
  
      ……
  
      ……
  
      出了郓王府,李存看了下时间,便往家中走去。
  
      “存哥儿回来了!”
  
      吴伯不在,还是王婆开的门,声音有些惊喜,这些日子存哥儿还没有这般早的回来过的。
  
      这几日李存和王府内的其他人一样,着急于粮食的事情,每日早出晚归,就连饭也不多在家中吃,父母一天也见不到他几面。
  
      “恩,今日的事情都忙完了,所以回来的早些。”
  
      李存含糊的解释着。昨夜他跟踪郑家运粮的马车,所以一夜没有回家,自然也就没有睡觉,此时困得厉害,自然顾不得再去处理什么事情,只想回到家中,安稳的吃上一顿晚饭,然后好好地睡上一觉。
  
      “饭好了吗?”李存走到水井旁,打了一桶清水,双手捧起,使劲洗了把脸,再起身的时候,向已经回去忙活了的王婆问道。
  
      “这就好了!”
  
      王婆的声音从厨房里面传了出来。
  
      一刻钟后,李存一家人坐在一起吃起了晚饭。
  
      “今晨城东的那场火灾怎么回事?”
  
      吃饭间,李清开口问道。上月出了广济仓失火一事,将他的儿子牵连了进去,自然对这大火有些紧张。
  
      果然,正在给媛娘擦着小嘴的李林氏闻言,也停下了手中的动作,抬起了头,紧张的看向了李存。
  
      李存便简单的将事情说出了一遍。当然,并没有说他昨夜跟踪的事情,只说是京中那些个粮商秘密储存粮食的仓库被官府发现,为了不被抓住把柄,便狠心将上万石的粮食付之一炬。
  
      李清闻言,不由的沉默了一会。
  
      “现在市面上的粮价已经涨到了七贯一石,巷东的郭书生家都已经准备抵卖祖产,聊以度日了。”李清轻轻的叹了口气,说道。
  
      郭书生和李存家住在同一个巷子,往上几代还出过一任知县,只是从他爷爷那一代起,便再也没人考取过功名了,再加上一家几代人只知道读书,不善经营,家境便日渐衰败,一家七八口便只能靠着城外二十多亩薄田和城里一处临街的小门面的租子过日子,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啊?”李存闻言有些吃惊。
  
      七贯每石的粮食已经七八倍于往日了,不可谓不高,但若真的细论起来,京中的大多数百姓并非是吃不起的。毕竟从大雨到了现在也只是月余的时间罢了,只是吃粮食的话,月余功夫一家四五口人也吃不了太多的。虽说生活在东京城内的花销很大,但对于寻常每月能有个二三贯收入的市民家庭来说,多少还是会有些积蓄,应付个一二个月还是可以的。
  
      但这可是大灾刚过,洪水来的时候很多人只来的急自己跑了了出来,并未将细软带出。而大水虽然没有将大多数人的房屋完全冲塌,但门窗却没有那般的幸运,不少人屋中的摆设也随之被冲的干净,无论是存放的粮食还是钱银,许多都不见了踪影。
  
      更何况,在京中大水方才退去的那些日子,许多泼皮和盗贼都是异常活跃,光顾了不少人家,收获也是很丰厚的。
  
      再加上大水刚过,市面上并不景气,道路也被拥塞,许多商户店铺都纷纷停业,那些个靠着做工为生的百姓们一时半会也没了进项。
  
      以上种种情况,使得很多家庭手中所剩的钱银并不多,若是寻常还能坚持些时日,可这生活必需品的粮价高涨,却是很快的将他们手本就不多的钱银榨得干净。而为了能够活下去,他们便不得不将自己几辈传下来的的宅院,或者不多的田地以极低的价格抵押给了那些粮商或者当铺,来换取不多的粮食用以果腹……
  
      (本章完)
  笔下读(http://www.bixiadu.com),更多精彩阅读,等你来发现哦。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