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李当天下 / 第三十四章乱赋二

第三十四章乱赋二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第三十四章:乱赋二
  “宣李淳进殿”太监在大门口马上说道,但是却没有一点声音,现在连一个针掉在地上都可以听见。
  以前早些时候李适就听说此子顽劣不堪,贪图玩乐、不好学识,致使担任宫学授课的大学士们一直在私下抱怨。
  但因为此子年幼,况且现在还小,于是李适先前也就没怎么关注。
  没想到今日此子作为太子殿下的长子居然都不好好的努力,这让李适心中恼怒。
  大唐天子默不作声地坐回龙椅,面色阴沉很是不好看。
  这让四周观试的众大大臣们面面相觑,他们也不敢多说什么。
  而已入席的那些位皇孙们则是一副事不关己的表情,有默然的,有准备看热闹的,唯独蜀王的儿子李江满脸担忧之色。
  众皇孙中,他李江与李淳关系最为密切,当年去蜀地避难的时候,二个人就好像前辈子见过面似的,每一天都天天在一起玩,玩着玩着感情就出来了。
  他们尽管都是李氏子孙,但是为了这个位置也会争的头破血流,这就是帝王家的战争,没有硝烟,但是都是勾心斗角。虽然现如今他俩的年纪渐渐大了,已经好久不见了,但关系依旧密切。
  大约过了一炷香的工夫,一干宫殿郎卫领着一位年轻的皇孙走入到文德殿,只见此子生得眉清目秀、相貌堂堂,虽然年幼但颇为俊秀。美中不足的是,也不晓得此子是不是刚睡醒,眼睛上的眼屎还没有弄干净,他的举止间带着几分慵懒困意,眼神远不及其他几位皇孙那般炯炯有神。
  估计是没有睡醒就被嗨起来了,所以一点精神气都没有。
  看着太子殿下的世子这幅表情,大唐天子立马猜到,此子必定是被太子妃从被窝里拖起来的,可是摆着殿内那些位大臣们在,他也不好意思将这件事拆穿,只好狠狠地瞪了李淳一眼,示意他入席。
  见众皇孙终于到齐,李适便颁布了这次考级试的考题,同时也给他们定一个原型,毕竟自己以前都没有见过这些孩子们。
  总共两道题,第一题考验才学,要求七名皇孙以个人志向挥笔成文,参照《大学》写一篇文,诗辞不限;第二题,则考验皇孙们的治国之学,要求众皇孙写一篇《强国论》,可以剖析当今大唐的国情议论,也可以评论朝廷所施行的种种政策的利弊、并适当加以个人的观点,总而言之,只要是能增强大唐国力的,都可以写出来。
  颁布完考题后,李适就起身赴早朝了,留下殿内的大学士和一些太监们盯着他那些孩子们,而李适是不可能一直在这里看着他们写东西的,因为勤政殿有许多的折子需要李适去批。
  大概一个时辰左右,早朝结束,李适又带着大太监高铁返回未央宫,准备检验这些孩子们在这一个时辰内的成果。
  此时七名皇孙都已写完了文章,停了笔,坐在考案后恭候着他们的父亲来批阅验收。
  李适起初是很满意,可随着他的目光扫过整个大殿,他脸上的笑容便僵住了。
  这不对啊,明明七位皇孙,怎么又少了一个?
  瞪大眼睛仔细一数,李适发现现场果然就只有六名皇孙,还有一个不知去了哪里,仔细回忆了一下,李适发现此子竟然就是太子殿下的世子。
  “弘润呢?”李适问道。
  话音刚落,魏王的世子李阳坐在席中笑着说道:“回皇爷爷话,李淳他回去了。”
  “回去了?”
  “是。……李纯说他没睡几个时辰就被太子府强行拉起来,不得不赶至大殿来参加皇试,既然写完了,那就回去继续补觉。”
  “这逆子……”大唐天子不满地嘀咕了一句,摆着众大学士在场他也不好发作,忍着怒气勉强说道:“哼!看来我孙子是成竹在胸啊!……谁去把他写的念念。”
  众学士面面相觑,竟没有一个站出来去念太子殿下孩子所写的诗词文章,想来这些位都是清楚这位皇孙殿下的才学的,以至于没有一个人主动去念他写的东西,免得念出来触怒天子,牵连到这里。
  见此,李适抬手一指李江:“江儿,你念。”
  “是,皇爷爷。”
  虽然李淳是太子妃教出来的孩子,应该是更具备王者风范的,但是不是这样的,是李江更具皇孙的礼仪,只见他徐徐站起身来,在朝着皇爷爷拜了一拜后,走到兄弟李淳的考案旁,拿起案上的纸仔细瞧了瞧。
  这一瞧不要紧,年幼的李江顿时皱紧了眉头。
  “念啊!”李适不满地催促道。
  然而,李江还是犹豫着难以张口。
  见此,大太监高铁顿时心中明了,想必是皇八子弘润写的文章写得不妥,使得李江顾念兄弟之情,难以开口。
  因此,他轻声对李适说道:“陛下,近几日风大,世子尚年幼,或许感染了风寒,咽喉有恙,不如换老奴身后的内监去念吧。”
  “唔。”李适扫了一眼赵弘宣,也察觉到此事有异。
  在大太监高铁的眼神示意下,一名小太监躬着腰快步走到赵弘宣身边,从这位苦笑不已的李江世子下手中接过了考卷,大声念了出来:“报晨之鸡尚未鸣,爷召众孙大殿问。一题凭问平时才,二题考问朝堂艺。上有吾兄读万卷,下有吾弟挥有神。奈何孙儿腹空空,翻江倒海文难成。”
  李适听得微微一乐,精于诗经的他当然清楚这首诗的格局并非怎么好,也就是很一般的水平,但不知怎么念起来却感觉朗朗上口,尤其是那句“奈何儿孙腹空空,翻江倒海文难成”,生动形象地描述出李淳刚才坐在殿中看着其他兄弟挥笔疾书、自己却苦于难以成文的窘迫。
  虽然水平一般,但是怎么没有人敢念呢?
  李适心中纳闷。
  而此时,那名小太监正念着最后一句。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念啊!”李适一脸纳闷地催促道,心说这不是写得挺好的么,怎么又不念了?
  在大唐天子的几番催促下,那名小太监憋地面红耳赤,忽然,他咬了咬牙,将最后一句念了出来。
  “索性吾志不在此,呵呵,哈哈,随他去罢!”
  此言一出,满殿寂静。
  而大唐天子李适更是呆若木鸡。
  “呵呵,哈哈,随他去吧,随他去吧。”
  猛然回过神来,李适气得双眼瞪得睛圆,他终于明白,为何李江迟迟不敢念这首怪诗。
  “放肆!”
  天子震怒,大殿内众人皆吓得叩拜在地,惶恐不安。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