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在家里,逢初一十五须上香,这是传统。
除了上面那两个时间,还有往常过节,清明以及过年这段时间,都是必须对祖宗对神上香供奉的,这也是习俗。
初一十五的时间,在祖宗的祠堂、母亲的仙庭、灶君、门口土地财神这几个地方要上香,流程倒是简单,烧香的数目一般是以3的倍数为准,这时候贡品可有可无。
遇到过节(只算农历不算新历),我们那边一年到头有几个时间算是过节的,什么叫过节?不是国家传统意义的节日,而是我们那一带地方的风俗习惯,就是到时候有些亲戚或者朋友会来家里,然后我们都会自己作一些美食招待:
三月三:这个节倒是没落了,一般也是吃得好点,没有什么亲戚上门的。
五月五:我们不认识什么屈原,也不怎么知道端午,这个时候是制作粽子的时间,有咸的有甜的粽子。我们家乡制作的粽子不是超市里卖的三角粽,而是长方形的,先把糯米过水晾干,然后用花生仁或者红豆仁倒进糯米里混合均匀,接着准备好相关物品:已经洗干净的大片的竹叶,剪好的稻草绳、两只筷子,腌制好的肉馅(五香粉是必不可少的哟),洗干净的绿豆。粽子的做法:首先在竹筛上用几张竹叶平铺,然后倒上一碗糯米,在糯米中间顺着长方形开一条沟,放入绿豆,接着再在绿豆上面开一条小沟,放上肉馅,用筷子固定好一方,把这方的竹叶合起来,再拿另一只连筷子固定住另一方,合起来用稻草绳子捆3段或者4段,最后把筷子抽出来,煮之前,还需要拿另外一个稻草绳穿入那3段之间,系起来方便拿。至于甜粽,并不是说粽子本身是甜的,本身甜棕冰没什么味道,只不过糯米在经过了稻草灰的水侵蚀后,米的颜色变成了米黄色,再经过煮熟后,就变成金灿灿的了,这时候需要用红糖水或者沾白糖一起吃。这味道真是想念。
七月七---七月半:在农村没有什么所谓的情人节或者七夕节,我=我们俗称鬼节。在这些天依然要上香,烧纸钱,如果是煮了糍粑(我们叫大肚糍粑,糯米做成粉,再加水捏成面,展开成面饼并往里加已经炒过的肉馅,包起来然后加水开煮而成),稍微供奉几分钟就可以了。
八月十五:也没有中秋节的概念,但是又团圆节的意思。不用做什么吃的,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活动,最重要的是,家人能够聚在一起,围在餐桌旁,快快乐乐的吃个团圆饭。吃饭饭,拿出仅有的几个月饼(每个饼平均是1元钱这样,没有盒子,只有一块红纸包成长方体,一筒有4个饼)发给我们,然后就往楼上跑去,当雪白的月光照在宁静的村庄上,整个村庄披上了一层银色的外衣。我们点燃一支香,往月饼中间插上,几个伙伴一起摆在水泥围栏上,就在楼顶打闹,玩游戏,直到香点完为止,我们都很珍惜来之不易的月饼,一个饼要分几天才吃完。
十月十六,十一月十六:这两个节通常都会有亲戚过来,带上一些礼物,然后家里也准备丰盛的食物来招待客人们。我妈常说她是有福之人,跟我爸一样,因为他们一个是农历十月十六,一个是农历十一月十六出生的,在我们村,这两个时间都是过节,食物很丰盛,吃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