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从古至今,在中国历史的长河里,后人总是要找前人算账的,历来如此,儿子对父亲也是如此。反目成仇或者一笑泯恩仇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人生在世,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生活当中,我们总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困难。但无论生活如何变化,我们一定要谨记一条:往往越有本事的人越懂得收敛自己的锋芒。正所谓高处不胜寒,越高调,只会给自己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正如《鬼谷子》一书中提到:“天狂有雨,人狂有祸”。有些人因为自己有财有势,便目中无人,不可一世。殊不知登高必跌重。事实证明,人不能作恶,也不能太狂,否则这报应,说来就来。做人,一定要认清自己的位置,不要太张狂。做人别骄傲,心胸如海,才有大山。因只有海一样的镜子,才照得住大山。古人云,天狂必有雨,人狂必有祸。
所以,做人,一定要学会低调和谦虚,才能更好地融入这个世界。低调的人,才能成为天下无可相争的精神层次高的圣人。
公元190年春天,各个地方的军阀都开始打着讨伐董卓的名义,纷纷起兵,而由于起兵的州郡都在关东,所以讨伐董卓的联军,又被称为“关东联军”。
当时讨伐董卓的行动,得到了很多地方诸侯的响应与支持,很多军阀都纷纷带着自己的兵马前来支援,大家推举渤海太守袁绍作为盟主,兵分三路,从三面夹击董卓。
这场原本属于董卓的报应,却连带将刘协一起捎上了。
董卓因为忌惮关东联军,所以只能挟持刘协,一路从洛阳挟持到了长安,这个时候的刘协哪里还是什么皇帝,只不过是董卓手里一个堂而皇之的人质而已。
刘协不能反抗,更没有办法逃走。
而对于这场诸侯争霸而言,其实谁是天子根本不重要。
公元191年,关东各位诸侯军阀们,大家都想争夺政治上的领导权,而且还都想掌权掌的名正言顺,袁绍、韩馥等人就想令立新帝,立刘协的表亲,幽州牧刘虞为帝。
这个提议一出,瞬间遭到了袁术、曹操等人的反对。
而此时,刘虞的儿子刘和,正在东汉朝堂上担任侍中,饱受苦难的刘协就想通过刘和,联系关东联军来拯救自己,所以遍派刘和潜伏出城求援。
可这个时候的关东联军们,哪里还记得自己一开始都打的是什么旗号,哪里还记得他们的皇帝还在董卓手下受苦受难,这个时候的诸侯们都想着自己如何能掌握更多的权力,谁都不想在将时间与精力,花费在董卓与刘协身上。
刘协等了很久,每天日思夜盼,盼望有一天能有一位英雄,踏着七彩祥云来拯救自己,有一支军队能够杀进长安城中,赶走董卓。
但是无论刘协如何翘首以盼,最终还是没能等来关东联军的一兵一卒。
眼见着指望关东联军无望,这个时候指望外援还不如指望朝廷内部的百官们。
就在这个时候,朝中的司徒王允,联合了几个大臣,秘密说服了吕布,和他们一起刺杀董卓。
吕布本身不仅是董卓的亲信,还是董卓收的义子,深得董卓信任。
但奈何董卓本人性格阴晴不定,所以吕布也早已与他心生间隙。
同年四月,吕布等人已计划周全,并且觉得时机成熟,趁着这一天汉献帝大病初愈,百官上朝之际,董卓与李肃合击将董卓刺死。
就这样,董卓死了。
董卓死了之后刘协的日子会变好吗?
是不是没有了董卓的掌控,刘协就可以有尊严,就能当一个名副其实的皇帝了呢?
当然不能。前面讲过,其实东汉的皇权,早在何进扶刘辩上位的时候,就已经是名存实亡了,皇权早就失去了对地方实质性的控制,真正掌握权力的,早已经是地方的各位军阀诸侯了。
所以董卓一死,刘协只不过是从一个狼窝,换到另一个狼窝而已。
董卓去世之后,王允录尚书事,吕布晋升为奋威将军,二人共同主持朝政,共掌朝廷大权。
只可惜王允的能力不怎么样,就在二人杀掉董卓不出一月之后,董卓的旧部李傕、郭汜等人高喊着为董太师报仇的口号,带着人杀了回来。
这一次,吕布兵败逃命,王允全家被杀,而刘协这个时候,则又成为了李傕、郭汜等人的掌中之物。
李傕原本是董卓的部将,性格勇猛诡谲,善于用兵,有辩才。当时的侍中刘艾认为李傕、郭汜用兵作战的能力在孙坚之上。
初平二年,在阳人之战后,董卓派李傕为使者来游说孙坚,欲与孙坚和亲,并许以高官厚禄,被孙坚拒绝。
后李傕被董卓的女婿牛辅派遣至中牟与朱儁交战,击破朱儁后,进而至陈留、颍川等地劫掠,大军所过之处被掳杀一空。
当时曹操的谋士荀彧是颍川人,他在李傕劫掠颍川之前就让族人全部离开了颍川,所以逃过一劫。
初平三年四月,董卓被王允、吕布谋杀,随后牛辅也被杀,李傕等人归来时无所依托,本欲解散部队逃归家乡,又怕仍得不到赦免,武威人贾诩当时在李傕军中任职,便对李傕说:听长安人议论说欲诛尽凉州人,各位如果弃军单行,则一个小小的亭长就能抓住你们了。
不如率军西进,攻打长安,为董卓报仇。
事情如果成功了,则奉国家以正天下;如果不成功,再走也不迟。
李傕等人采纳了贾诩的建议,到处说:“朝廷不赦免我们,我们应当拼死作战。如果攻克长安,则可以得到天下;攻不下,则抢夺三辅的妇女财物,西归故乡,还可以保命。”
部下纷纷响应,于是同郭汜、张济等人结盟,率军几千人,日夜兼程,攻向长安。
王允听说后,派董卓旧部将领胡轸、徐荣在新丰迎击李傕、郭汜。
结果徐荣战死,胡轸率部投降。
李傕等沿途收集部队,到达长安时已有十余万人。
五月,李傕等人又与董卓的旧部樊稠、李蒙、王方等人会合,一起围攻长安,八日后城陷,与吕布展开巷战,吕布败走,王允等人遇害。
李傕等人纵兵劫掠,百姓、官员死伤不计其数。
李傕等人占领长安,挟持汉献帝封李傕为扬武将军,郭汜为扬烈将军,樊稠等人皆为中郎将。
此时,汉少帝刘辩的妃子唐姬自从少帝被李儒毒杀后回到娘家颍川居住,李傕攻破长安后派兵掳掠关东地区,掳获唐姬,李傕欲娶唐姬为妻,唐姬坚决不答应,也始终没说出她是少帝妻子的事,后来尚书贾诩知道了此事,告诉了汉献帝,献帝十分伤感,下诏接回唐姬,让她住在少帝的园中,派侍中持节封唐姬为弘农王妃,自此,唐姬终生未嫁。
八月,诏太傅马日磾、太仆赵岐杖节镇抚关东。
李儒属于东汉末年董卓手下的头号谋士,从某些方面来讲,当时最看好董卓的人就是李儒。
可以说李儒跟董卓的关系,几乎就相当于周瑜跟孙策的关系,但是董卓毕竟不是个毛头小伙子,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想法。
当时在虎牢关之前,看似十八路诸侯一起讨伐董卓,实际上却也是董卓平推天下最好的良机。
只可惜当时的董卓脑子突然间秀逗了,明明占据着最大的优势,却选择撤退。
董卓下面谋士只有李儒和贾诩,而贾诩都是先谋自身,归于李催手下,刻意隐瞒自己,没有献过计。
为董卓出谋划策的只有李儒,董卓前期弱的时候,在何进和宦官中间左右逢源。
董卓真正起来的时候应该是在黄巾之乱的时候起来的,后期基本打了半片江山了,因为貂蝉的事董卓没听李儒的建议才最终灭亡,如果董卓听李儒的,那么天下还未可知。
以当时董卓的实力,完全可以平推天下。
不错,的确是平推下去,什么十八路诸侯,都是渣渣!
但是无奈董卓这个西凉武夫,被洛阳城内的繁华迷失了双眼,失去了雄心壮志。
伴君如伴虎,然而伴君就要当好伴君的角色。
对于主子的意图,我们要心领神会,我们要揣测于心。
但是在此之前,务必擦亮眼睛。自古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
帮助主子全面分析事情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是一位大臣的本分。
古有周公,再有管饱,作为拿着国家俸禄的这些大臣来说,我们要敢于直言进谏,敢于对君王提出自己的异义,敢于对帝王的决定说“不”。
当听说董卓已经被吕布给刺杀的消息传来的时候,李儒已经被冲进家中的侍卫给带走了,然后处斩于市集之中。
只能说李儒真心有夺天这谋,但是所遇非人,当时的整体形势几乎就属于一面倒的局势,但凡董卓给点力,世界就会换一种风彩,可是李儒把所有的事情都想到了,也都做到了,就是没想到董卓居然还有老年痴呆这种毛病,只能说天不随人意呀。
初平三年九月,又进封李傕为车骑将军、开府、领司隶校尉、假节、池阳侯,郭汜为后将军、美阳侯,樊稠为右将军、万年侯。
张济被封为镇东将军、平阳侯,外出屯驻在弘农。以贾诩为左冯翊。
李傕、郭汜、樊稠三人共同把持朝政,随自己喜好任免官员,又常纵兵劫掠,几年内三辅百姓损失殆尽。
兴平元年三月,马腾、韩遂联合关中部分士大夫共攻李傕,李傕派郭汜、樊稠以及侄子李利与马腾、韩遂大战于长平观下。
马腾、韩遂大败,损失一万多人,只得退回凉州。
李傕击败马、韩之后,郭汜、樊稠因有战功而加“开府”之权,造成郭、樊权力大增,跟三公、李傕合为六府,朝廷在关中内部的权力大减。
此时是李、郭、樊三人权力最大的时刻。
这一年全国大荒,李傕因为军队粮食不够,不听贾诩所言而侵夺献帝原本要拿来赈灾的钱财。
接着李、郭、樊因为军队还是缺粮,竟任由军队掠夺百姓,造成更严重的饥荒,关中百万以上的人口,各自饿死逃窜,纷纷南迁至刘表、刘焉、张鲁等人的领地。
兴平二年,李傕等人相互争权夺利,矛盾越来越激化。
二月,樊稠欲带兵向东出关,向李傕索要更多的士兵,李傕顾忌樊稠勇而得人心,又因为当初樊稠私自放走了韩遂,于是让樊稠、李蒙过来参加会议,使外甥骑都尉胡封在会议上刺死了樊稠、李蒙,兼并了樊稠、李蒙的部队,诸将更加相互猜忌。
李傕经常在自己家设酒宴请郭汜,有时留郭汜在自己家住宿。
郭汜的妻子害怕李傕送婢妾给郭汜而夺己之爱,就想挑拨他们的关系。
一次李傕送酒菜给郭汜,郭汜妻子把菜中的豆豉说成是毒药,郭汜食用前郭妻把豆豉挑出来给郭汜看,并说了李傕很多坏话,使郭汜起了疑心。
过几天李傕再宴请郭汜,把郭汜灌得大醉,郭汜怀疑李傕想毒害他,赶紧喝粪汁催吐解酒。
于是率兵相攻,交战连月,死者万计。
李傕请贾诩为宣义将军,来帮助自己。
汉献帝派人劝解,没有成功。
同年三月,安西将军杨定害怕李傕谋害自己,就与郭汜合谋劫持
汉献帝到自己的营中,但计划被人泄漏给了李傕,李傕抢先下手,派侄子李暹劫持汉献帝到自己营中,郭汜随后劫持了前来劝和的公卿,二人继续交战。
李傕对汉献帝多有怠慢,汉献帝敢怒不敢言,进封李傕为大司马,位在三公之上。
镇东将军张济自陕至,想和解李傕、郭汜,迁天子幸他县。
李傕和郭汜答应和解,并许诺以各自的爱子做人质。
同年七月,汉献帝出长安东归,李傕引兵出屯池阳,张济、郭汜以及原董卓部下杨定、杨奉、董承皆随天子车驾东归,汉献帝以张济为骠骑将军,开府如三公;郭汜为车骑将军,杨定为后将军,杨奉为兴义将军。
皆封列侯。又以董承为安集将军。沿途诸将屡有争端。
建安元年七月,献帝辗转流亡,回到了已成为废墟的洛阳,最后被曹操迎奉到许都。
张济因军中缺粮,出兵到南阳掠夺,攻打穰城,战死,余部由侄子张绣率领,驻扎在宛城。
建安二年,左将军刘备诱杀杨奉。汉献帝在曹阳逃过一劫后,贾诩离开了李傕,投奔段煨,不久后又归张绣。
郭汜被自己的部将伍习杀死,余部被李傕兼并。
冬十月,曹操派谒者仆射裴茂率领关西诸将段煨等讨伐李傕。建安三年四月,李傕退守黄白城,被张横、梁兴等击败斩首,曹操下令夷灭三族。
首级献给曹操后,汉献帝命令高挂在许都示众,表达他对李傕的强烈痛恨。
董承,字号不详,冀州河间人(今河北省献县)人。东汉末年外戚大臣,汉灵帝母亲董太后侄子,汉献帝嫔妃董贵人之父。
初从西凉军,为董卓女婿牛辅部曲。
护卫汉献帝刘协从长安东归洛阳,拜为卫将军,受封列侯。
建安四年,拜车骑将军。董承自称领受汉献帝衣带诏,联合刘备、种辑、吴子兰、王子服、吴硕等人密谋诛杀曹操。
五年正月,图谋泄露,董承诸人及董贵人全部遇害。
兴平二年,占据长安、把持东汉朝廷大权的凉州军阀李傕、郭汜之间的矛盾激发,举兵相攻累月,后经张济调和才罢兵。
此时,汉献帝遣使向李傕提出东归旧京洛阳的要求,艰难得到李傕允许。
七月,献帝车驾驶出长安,曾为牛辅部曲的董承受拜安集将军,与郭汜、杨奉、杨定随汉献帝车驾一起东归。
行至十月,郭汜突然反悔,想挟持献帝至郿县,董承、杨奉、杨定不予理会,郭汜使其下将领伍习趁夜烧毁焚烧学舍以威逼献帝,杨奉与杨定引军击败郭汜,郭汜恐怕有变,弃军逃命。
献帝车驾进至弘农郡华阴县,杨定诬陷驻守于此的将军段煨谋反,引兵攻其营,但久攻不下。
此时李傕与郭汜借口救援段煨引兵前来,实欲劫回献帝。
杨定为郭汜军所阻,转而出逃荆州,张济因与董承、杨奉不合,亦率兵会合李傕、郭汜前来追赶献帝。
十一月,双方在弘农郡东涧大战,董承和杨奉战败,死亡的百官、士卒不可胜数,女眷辎重,皇室的各种器物典籍全部被丢弃。
王师败绩,汉献帝唯有露宿在曹阳的田野中。
杨奉和董承于是假装向李傕等人求和,暗地里派遣使者前去河东郡招纳白波军将领李乐、韩暹、胡才以及南匈奴右贤王去卑,得到数千骑兵,凭此大破李傕等军,斩首数千级,献帝车驾得以继续东进。
董承与李乐保护车驾左右,杨奉、胡才、韩暹、去卑断担任后卫。
十二月,李傕等再一次引军前来追赶,双方再一次大战,董承等战败,百官又一次惨遭大规模的杀戮。
从东涧开欠承始四十里当中攻杀连续不断,献帝的车驾好不容易才到达陕县。
当时遭难之后,虎贲羽林卫士不满百人,李傕、郭汜的兵士绕着献帝的营寨大声呼喊,众人都有离去的心思,杨奉和董承担心夜长梦多,护卫献帝趁夜渡过了黄河。
经河东郡大阳县时,河内郡太守张杨也加入了护卫车驾的行列。
行至安邑县,献帝派遣太仆韩融至弘农郡,向李傕、郭汜等求和,局势得以缓和。
建安元年二月,护送汉献帝的诸位将领出现矛盾,互相争权夺利,韩暹更是领兵进攻董承,董承走归张杨,张杨让董承前去修缮洛阳的宫殿。
七月,献帝的车驾终于辗转进入洛阳,杨奉和张杨出屯护卫洛阳,董承则和韩暹留在京中守卫皇宫,并因功升任卫将军。
此后,韩暹居功自傲、为所欲为、扰乱朝政,董承忧虑之下,秘召兖州牧曹操勤王。
于是,曹操入朝进贡,趁机奏报韩暹、张杨的罪过。
韩暹惊惧,单骑投奔屯兵于梁县的杨奉,但献帝念及韩暹护卫的功劳,并没有追究韩暹的过错,并封董承等十余人为驼套列侯。
九月,汉献帝在曹操护卫下迁往许县,董承随百官一并前往。
建安四年,董承升任车骑将军,并得以开府。
自汉献帝定都许昌之后,朝廷实际为曹操掌控。
董承于是声称自己领受献帝藏在衣袋中的密诏,借以联合刘备诛杀曹操,但刘备并无行动。
董承又拉拢偏将军王子服道:郭汜曾以几百兵力击败李傕数万人,所以就看你与我是否同心了!
吕不韦有了子楚之后得以富贵,现在我和你能这样。
王子服连忙推辞:“我惊恐而不敢当,且兵力不足。“
董承回应说:“若成功杀死曹操,就能得到他雄厚的兵力,难道还不够吗?“
王子服又问:“在京师有办事的人吗?“
董承答道:“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都是我的心腹。“
双方于是定下密谋。
后曹操与刘备从容论述天下英雄,刘备恐曹操不能容己,加入了董承等的密谋集团。
但还没开始行动,刘备即接到曹操的命令领兵征讨袁术。
建安五年正月初九日,董承等密谋诛杀曹操的事情泄露,董承、种辑、吴子兰、王子服以及董承的女儿董贵人皆为曹操所杀。
韩暹,东汉末年将领。初为黄巾起义军余部白波军将领,后受原白波军将领的兴义将军杨奉招纳,引军前来护卫汉献帝东归洛阳,因功受任大将军,领司隶校尉。
此后居功自傲、扰乱朝政,献帝为曹操接向许县后,韩暹失势,随杨奉投奔袁术。
建安二年,袁术攻打吕布,韩暹又投向吕布,助其大破袁术。
同年韩暹与杨奉于吕布授意下进犯刘备,杨奉被刘备诱杀,韩暹欲出逃并州,中途为杼秋县屯帅张宣所杀。
中平五年二月,黄巾起义军余部郭太在白波谷起兵反抗东汉朝廷,史称白波军。
韩暹初为白波军手下将领,伙同杨奉、李乐、胡才等,后杨奉投靠了凉州军阀李傕。
兴平二年七月,时在长安的汉献帝在得到把持东汉朝廷的凉州军阀李傕和郭汜的同意下东归旧京洛阳,将军杨奉、董承等一并同行。
行至途中李傕等反悔,合兵前来欲劫回汉献帝。
十一月,双方在弘农郡东涧大战,结果杨奉和董承战败,百官士卒死伤无数。
王师败绩,汉献帝唯有露宿在曹阳的田野中。
杨奉和董承于是假装向李傕等人求和,暗地里派遣使者前去河东郡招纳韩暹、李乐、胡才以及南匈奴右贤王去卑。
韩暹等合军成数千骑兵前来支援,帮助杨奉、董承大破李傕等,斩首数千级,献帝车驾得以继续东进。
董承与李乐护卫左右,韩暹则与胡才、杨奉、去卑断后保护献帝车驾。
十二月,李傕等再一次引军前来追赶,双方再一次大战,杨奉与韩暹等战败,百官又一次惨遭大规模的杀戮,从东涧开始四十里当中攻杀连续不断,献帝的车驾艰难到达陕县,趁夜渡过了黄河。
经河东郡大阳县时,河内郡太守张杨也加入了护卫车驾的行列。
行至安邑县,献帝派遣太仆韩融至弘农郡向李傕、郭汜等求和,局势得以缓和。
在护送献帝期间,韩暹与杨奉、董承、张杨因相互间意见对立而变得不和。
建安元年二月,韩暹领兵进攻董承,董承走归张杨。
七月,献帝的车驾终于辗转进入洛阳,杨奉和张杨出屯护卫洛阳,韩暹和董承则留在京中守卫皇宫。
八月,韩暹被汉献帝拜为大将军、司隶校尉,并得以假节钺。
此后,韩暹居功自傲、为所欲为、扰乱朝政,董承忧虑之下秘召兖州牧曹操勤王。
曹操于是入朝进贡,趁机奏报韩暹、张杨的罪过。
韩暹惊惧,单骑投奔屯兵于梁县的杨奉,但献帝念及韩暹护卫的功劳,并没有追究韩暹的过错。
九月,献帝在曹操护卫下前往许县,韩暹随杨奉自梁县出兵想要劫回献帝,但没能赶上献帝的车驾。
杨奉与韩暹于是引军到颍川郡的定陵县劫掠骚扰,曹操不予理睬。
十月,曹操出其不意突然攻击杨奉、韩暹位于梁县的军营,杨奉、韩暹失去立足之地,向东投奔袁术。
建安二年春,袁术自称天子,派韩胤为使节,向盘踞徐州的吕布转达即将称帝的事情,同时想和吕布结成亲家。
吕布听取沛相陈珪的意见,拒绝亲事,并将韩胤交给了曹操。
袁术听闻大怒,便派手下大将张勋、桥蕤等人同韩暹、杨奉合兵,率领步骑数万,分七路进攻吕布。
陈珪建议拉拢杨奉与韩暹,吕布于是写信表明联合之意愿,又答应打败袁术之后,将军中钱粮全部赠与。
韩暹、杨奉大为高兴,决定联合吕布,在下邳攻打张勋等人,袁术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此后韩暹伙同杨奉在徐州、扬州一带抄略为寇,并在吕布授意下前往抢掠刘备军的军资。
不料杨奉被刘备诱杀,韩暹恐惧,想要逃亡并州,在途中被杼秋县屯帅张宣所杀。
荀攸,河南许昌人,荀彧之侄,东汉末年谋士。
荀攸在何进掌权时期任黄门侍郎,在董卓进京时曾因密谋刺杀董卓而入狱,后弃官回家。
曹操迎天子入许都之后,荀攸成为曹操的军师。
曹操征伐吕布时荀攸劝阻了曹操退兵,并献奇计水淹下邳城,活捉吕布。
官渡之战荀攸献计声东击西,斩杀颜良和文丑。
又策奇兵,派徐晃烧袁绍粮草,同时力主曹操接纳许攸,画策乌巢,立下大功。
平定河北期间,荀攸力排众议,主张曹操消灭袁绍诸子,被曹操上奏朝廷封为陵树亭侯。
荀攸行事周密低调,计谋百出,深受曹操称赞。建安十九年,荀攸在曹操伐吴途中去世。
荀攸被称为曹操的“谋主”,擅长灵活多变的克敌战术和军事策略。
他生前设奇策共十二计,只有钟繇知道。
钟繇整理未全就去世了,故后世不得而知。另著有《魏官仪》,今已佚。
荀攸出身于士族家庭,父亲荀彝,任州从事之职。荀攸从小失去父母。
祖父荀昙是广陵太守。
荀攸十三岁的时候,他的祖父荀昙去世,过去荀昙手下一个叫张权的官吏,主动找来要求为荀昙守墓。
荀攸对叔父荀衢说:“这个人脸上的神色反常,我猜他是做了什么奸猾的事情!”
荀衢趁着晚上睡觉的时候趁机盘问,果然张权是因杀了人,逃亡在外,想以守墓隐藏自身。从此人们对荀攸另眼相待。
中平六年,大将军何进秉政,征海内名士荀攸等二十余人。荀攸抵达洛阳后,拜黄门侍郎。
中平六年,董卓之乱,关东兵起,董卓迁都长安。
荀攸与议郎郑泰、何颙、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人商议说:“董卓无道,天下人都怨恨他,虽然他聚集了不少精兵,但实际上不过是一个勇夫而已。我们应该刺杀他以谢百姓,然后借皇帝的诏令来号令天下,这是像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霸王之举。”
事未成就被人发觉,收何颙、荀攸入狱,何颙忧惧自杀,荀攸言语饮食自若,恰好碰上董卓被杀而得以免罪。
弃官返归,又被官府征召,考试名列优等,升迁为任城相,没有赴任。
荀攸因蜀汉地险城坚,人民生活殷实,于是请求担任蜀郡太守,因道路不通,停驻在荆州。
建安元年,曹操迎汉献帝至许县建都,给荀攸写信说:“现今天下大乱,正是有谋之士费心劳神的时候,而先生却在蜀汉静观时局变化,不是太保守了吗?”
于是征召荀攸为汝南太守,入为尚书。
曹操久闻荀攸之名,与语大悦,对荀彧、钟繇说:“公达不是平常的人,我能够和他一同商议大事,怎么还会忧虑得不到天下呢?”
自此,荀攸成为了曹操的军师。
建安三年,荀攸随曹操征讨张绣。
荀攸看出当时的形势对曹操很不利,就对曹操说:“张绣与刘表联合,互为犄角之势,但是张绣人马靠刘表供给,时间一久,刘表力不能支,必然与张绣分裂。我不如缓兵以待其变;若急切进攻,刘表必拼死相救。”
曹操没听劝告,出兵对张绣作战,刘表果然发兵相救,曹军失利。
曹操对荀攸说:“没有听先生的话才会这样。”
于是设下奇兵再次和张绣、刘表联军大战,大破之。
同年,曹操自宛征讨吕布,到了下邳,吕布败退,固守城池,曹操进攻,没有拿下,连续作战,士兵疲惫,曹操想收兵撤退。
荀攸与郭嘉说曰:吕布勇而无谋,如今三次交战都败了,他的锐气已经衰落。
三军以大将为核心,大将衰疲,部队就没有奋战的意志。
就算陈宫有计谋也太迟了,现在吕布士气尚未恢复,陈宫的计谋尚未定夺,乘此机会奋进急攻,就可以击破吕布了。
曹操随即引沂水、泗水灌进城去,攻破了下邳,生擒吕布。
建安五年二月,袁绍首先派大将颜良围攻白马(今河南滑县东)。
四月,曹操亲自率军北上救白马之围。
当部队正向前开进时,荀攸认为不能与实力悬殊的强大敌人正面对抗,他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声东击西、解救白马的作战方略。
他认为袁绍兵多,应设法分散其兵力,于是劝曹操引兵先到延津,伪装渡河攻袁绍后方,使袁绍分兵向西应战,然后再派轻骑袭击进攻白马的袁军,攻其不备,一定可以打败颜良。
曹操听了他的这一番话,觉得十分有道理,就依计而行,袁绍果然分兵延津。
曹操乘机率轻骑袭击白马,颜良不及防备,被关羽斩杀。
曹操解白马之围后,率六百骑兵押送粮草辎重沿河西退。
军行不久,与袁绍五六千追兵相遇。
诸将见敌众我寡,都感到很害怕,劝曹操退守大营,荀攸知道敌人的弱点,就说:“这正是歼敌的好时机,为何要退呢?”
曹操与荀攸对视而笑,心意相通,于是命令士兵解鞍放马,丢弃辎重,引诱袁军;
待袁军逼近,争抢辎重的时候,曹操突然命令上马,迅猛发起攻击,大破袁军,斩杀骑将文丑。
曹操于是和袁绍在官渡形成对峙局势。
双方军粮将尽,荀攸对曹操进言说:“袁绍运粮车一天之内将要到达,押车将领韩猛精干但轻敌,攻击他可以获胜。”
曹操说:“谁可以派遣?”
荀攸说:“徐晃。”
于是派徐晃及史涣半路截击,打败了韩猛,烧了他押送的军用物资。
适逢许攸前来投降,说袁绍派淳于琼等人率一万多士兵押运粮食,将领骄恣,士兵懈怠,可以中途截击。
众人都怀疑他,只有荀攸和贾诩劝说曹操听从。
曹操于是留下荀攸和曹洪守营,自己率军进攻打败了袁军,斩杀了淳于琼等人。
袁绍的大将张郃、高览等人烧掉进攻用的器具,投降了曹军,袁绍只得弃军逃回黄河以北。
张郃前来投降时,曹洪怀疑他,不敢接受,荀攸对曹洪说:“张郃的计谋不被袁绍采用,一怒之下前来投奔,您怀疑他什么呢?”
曹洪这才接受了张郃等的投降。
建安七年,荀攸跟从曹操讨袁谭、袁尚于黎阳。
建安八年,曹操刚刚前往征讨刘表,袁谭、袁尚争冀州。
袁谭遣辛毗请降求救,曹操许之,问部将。部将多认为刘表强,应先攻之,袁谭、袁尚不足为虑。
荀攸说:天下正值多事之秋,而刘表却稳守江、汉之间地区,他没有吞并四方的志向不问而知。
袁氏占据四个州的地盘,有甲兵十万,袁绍凭宽厚得到众心,假使他的两个儿子和睦相处,保守他们的既成功业,那么天下的灾难就不会停息,现在袁氏兄弟交恶,结果不会是双方都得到保全。
二袁如果联合起来,力量就会强大,那时就不易谋取了。
趁他们内讧谋取他们,天下就平定了,这个机会不能失啊!
曹操说:“很好。”
于是答应与袁谭结亲,随即派兵击败袁尚。
这以后袁谭背叛,荀攸又随从曹操在南皮斩杀袁谭。
冀州平定,曹操上奏汉献帝为荀攸请求封爵说:“军师荀攸,从开始就辅佐臣下,没有哪次出兵没有跟从,前后多次战胜敌人,都是靠荀攸的谋划。”
于是封荀攸陵树亭侯。
建安十二年,曹操下令论功行赏,说:“为人忠诚正直而善于密谋,为我安抚内外的人是文若,公达则次于他。”
增邑四百,并前七百户,转为中军师。魏国刚建立时,荀攸担任尚书令。
荀攸多谋深算,心思缜密,明智而能保守机密,自从随曹操四处征战,常常运筹帷幄,当时很少有人知道他说了些什么。
曹操每每称赞他说:“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炫耀自己的长处,不夸大自己的功劳;他的内智别人可以达到,他的外愚别人却达不到,即使是颜子、宁武也赶不上他。”
曹丕在东宫做太子时,曹操对他说:“荀公达,是人之表率,你应尽到礼节尊敬他。”
荀攸曾经生病,曹丕前去慰问,独自在床下礼拜,他受到特别尊敬就是这样。
荀攸与钟繇交厚,钟繇说:“我每次有所行动,都反复思考,自以为没有什么要变动的了;但拿去一问公达,他的答复总是超出我的意料。”
荀攸前后设奇策共十二计,只有钟繇知道。钟繇整理未全就去世了,故后世不得而知。
建安十九年,荀攸跟从曹操征孙权,在路上去世。曹操每次说起他来就流泪。
正始五年冬十一月癸卯,魏帝曹芳下诏祭祀荀攸于太祖庙庭,追加谥号敬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