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汉朝四百余年 / 第柒部:大结局 第8章 战神

第柒部:大结局 第8章 战神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当时间来到公元2世纪末的时候,东汉王朝已经病入膏肓、沉疴难起。184年,一场席卷全国的“黄巾起义”,更使得整个帝国气若游丝。
  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一个王朝的韧劲在关键时刻显现了出来:在皇甫嵩、卢植、朱俊等一群末世名将的共同努力下,这场看似声势浩大的起义被迅速镇压,帝国好像迎来了续命的机会。
  而且,因为一个人的出现,中国历史在公元184年这个时间节点上,竟然出现了若干种不同走向的可能。
  这个人是皇甫嵩!
  皇甫嵩,平定黄巾,为大汉续命36年,却被董卓玩于股掌
  张角起义开始,让三国主人公一一登场,但没有点明一件事,到底黄巾起义是谁平息的?
  其实,平息黄巾起义的,不是别人,正是皇甫嵩。
  张角、张宝、张梁三人,张角是病死的,张宝、张梁均被皇甫嵩斩杀。
  刘备的老师卢植,因为平叛速度慢被人诬陷,后来也是皇甫嵩救的。
  当时的凉州汉阳人阎忠,说皇甫嵩是“七州席卷,屠三十六方,夷黄巾之师,除邪害之患”。
  与黄巾的最后一仗,皇甫嵩俘杀10余万人,将10万人的尸体筑成京观。
  所谓京观,是古代为炫耀武功,聚集敌尸,封土而成的高冢。
  可以这样说,184年如果没有皇甫嵩,东汉也许当时就亡了。
  东汉当时如若亡了,实属正常。边境羌人、鲜卑、蛮族等族一叛再叛,一反再反。
  内部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朝廷外戚和宦官,宦官和士人打得不可开交。
  好在,有皇甫嵩横空出世。
  皇甫嵩,当然不是从天下掉下来的。他出生在一个将门世家,太爷爷当过度辽将军,爷爷当过扶风都尉,父亲皇甫节,当过雁门太守,叔叔皇甫规,同样是东汉名将,当过度辽将军。
  皇甫规的名气,不亚于皇甫嵩,他曾劝降10余万羌人,入选后世曹丕选定的24贤。
  皇甫规还讲《诗》和《易》14年,教过的学生有300多人。
  平定黄巾之后,皇甫嵩上书,请求免冀州一年田租,获准。
  好在188年,凉州又出叛乱,东汉还得用皇甫嵩这位战神。
  皇甫嵩这次是前将军,董卓是左将军。平叛中,皇甫嵩的判断全对,董卓的全错。
  这让本来就不服皇甫嵩的董卓,更加嫉恨皇甫嵩。
  别看董卓打仗不如皇甫嵩,但玩手段比皇甫嵩高明。
  董卓在洛阳一掌权,就召皇甫嵩为城门校尉。
  这个时候,皇甫嵩手里有3万兵马,有人劝他直接起兵抗拒董卓。
  但是,皇甫嵩又没听。
  他老老实实地应召回到洛阳,落入董卓魔掌,后来靠着儿子皇甫坚寿与董卓的交情,才被放了出来。
  后来逼迫皇甫嵩和众人一起,向他跪拜,董卓拉着皇甫嵩的手问他:你害怕不?
  现在的人,可能觉得皇甫嵩太傻,其实呢,董卓借着皇帝的名义召皇甫嵩,如果皇甫嵩不应召,就是反抗朝廷。
  而这,过不了皇甫嵩心里尽忠报国的那道坎。
  并且,他还不会像董卓那样玩花样,像朝廷要董卓交出部队,董卓不愿意,狡辩说他带兵已经10年,和士兵们感情深厚,已经离不开了。
  这种信口胡说,哪是皇甫嵩耻于做的。
  当他乖乖交出兵权,进到董卓给他定做的笼子时,他固然成就了自己的名将良臣之名,但是,却失去了再救东汉于危难的机会。
  说到底,皇甫嵩想做的是大汉英雄,而不是乱世枭雄。
  如果他能手握重兵,董卓根本不敢干换皇帝的事情。
  董卓死后,大汉仍有机会平息下来。有人建议让皇甫嵩来带凉州兵马,因为皇甫嵩本来就是凉州安定郡人。
  而且,皇甫嵩极体恤士卒,每次部队停顿、宿营,要等到营幔修立妥当,才回自己的军帐休息。
  将士们全部吃完饭后,他才吃饭。
  部下吏士有接受贿赂的,皇甫嵩并不显责,而是再赐给他钱物,吏士惭愧,有的竟至于自杀。
  如果皇甫嵩去接管董卓旧部,有很大机率安抚众人。
  可惜,王允不同意。
  东汉皇帝为何大多短命?
  有九位皇帝竟然没活过三十六岁!
  东汉王朝是光武帝刘秀创建的王朝。刘秀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好皇帝”,既英明神武、武功盖世,又对大臣、百姓仁慈友善。他开创了“建武盛世”,延汉祚近二百年,自己也活了六十二岁。
  然而,他的子孙们却少他这样的文治武功,外戚专权、太后专政、宦官干政现象比比皆是,皇帝自身也短寿者众,十二位皇帝中,除了光武帝刘秀和他的儿子刘庄及末代皇帝汉献帝刘协以外,竟有九位皇帝没活过三十六岁,汉章帝刘炟31岁,汉和帝刘肇26岁,汉殇帝隆1岁,汉安帝刘祜31岁,汉顺帝刘保31岁,汉冲帝刘炳2岁,汉质帝缵8岁,汉桓帝刘志35岁,汉灵帝刘宏32岁,成为历史上的奇观。
  身为皇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且“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男人的“幸福”生活达到极致。
  毋庸置疑,皇帝因为权势大,确实要风有风,要雨有雨,吃得好、住得好、睡得好,然而正如老子所说,物极必反,福兮祸所伏。
  吃得好,容易营养过剩;住得好,不能经受风雨锻炼,睡得好,如同每天被“刮骨钢刀”切下一片肉来。
  不注重自身保养,即便宫中有天下最好的太医,也救不了自己的命,因为无边的罪业,是自己造下的,哪是医生能够救得了的。
  东汉的皇帝多病态之身,这是东汉皇帝大多短命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什么皇帝爱生病,每天纵欲,生活在温柔乡里,每天的山珍海味不可能补充巨大的身体“精”力消耗,本来身体就不好,再吃上几料壮阳药“坚持战斗”,更是雪上加霜。
  你皇帝不注重节欲,太医能奈你何?
  开再多的良方,不按医生所嘱,也是枉然。
  所以我们看到的,汉章帝是病死的,汉和帝是病死的,汉殇帝是病死的,汉安帝是病死的,汉顺帝是病死的,汉冲帝是病死的,汉桓帝是病死的,汉灵帝是病死的等等,年纪轻轻就生病,病后就不愈,什么原因,身体消耗到一定程度,非药石所能救也。
  提起汉章帝刘炟,可能人们不太熟悉,然而在书法界提起章草,则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章草就是以汉章帝刘炟的名字命名的。汉章帝本来有八个儿子,但最后却立了第四个儿子刘肇为帝。
  刘肇为什么这么幸运呢?
  因为汉章帝的长子刘伉是刘炟与不知名的嫔妃所生,因为其母地位低下,所以没有继位的机会,只封了个千乘王;
  汉章帝的第二个儿子名叫刘全,和老大的故事差不多,也是因为母亲地位低,没有继承权,只封了个平春王;
  汉章帝的第三个儿子叫刘庆,成为法定继承人,但偏偏赶上汉章帝不喜欢他的母亲宋贵人,汉章帝喜欢谁呢,皇后窦氏,而这个窦氏却是个不育的皇后,嫉妒心非常强的皇后,他害死了汉章帝的四位嫔妃,包括太子刘庆的母亲。
  在窦氏的操纵下,太子刘庆被废,她抱养的另一个皇子刘肇成为继承人,而这个刘肇继位时才九岁,朝政大权于是落在窦氏手里。
  窦氏开创了东汉外戚干政的历史。太后干政,大封娘家人,是谓外戚专权。
  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小皇帝们,日子能好过吗?
  为了手中的权力不致失去,太后和外戚们巴不得皇帝早死,巴不得皇帝长不大,巴不得皇帝生病。
  小皇帝们在外戚强权的威胁下,心情能好吗?
  整天担惊受怕是常事。所以别看表面上皇帝是天下权力最大的人,但实际上很多皇帝并没有真正的掌握权力。
  汉章帝以后的东汉皇帝,有许多就是这样的命运。宫廷斗争激烈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也是皇帝短寿的原因之一。
  如果仅仅因为太后干政,外戚专权造成皇帝心理负担重也还罢了,更坏的结果是,皇帝连命都保不住了。
  汉质帝刘缵就是不幸皇帝中的大不幸者。
  刘缵的曾祖,就是汉章帝那个长子刘伉,刘伉因为母亲地位低而没有当上皇帝,他的曾孙幸运地当上了皇帝,九泉之下也该瞑目了。
  皇帝是当上了,但刘缵继位时只是个八岁的娃娃,他的上一任更不济,是个三岁的娃娃汉冲帝,因病死了。
  刘缵被大将军梁冀所立,梁冀的姐姐梁太后临朝称制,朝政大权就掌握在这姐俩手里。
  刘缵虽然年仅八岁,对外戚专权也表示非常不满,当面称梁冀为“跋扈将军”,刘缵的口无遮拦是自己给自己埋下祸根了,梁冀怕刘缵长大后对自己不利,决定先下手为强,毒死了刘缵。
  刘缵死时,年仅九岁。
  所以当皇帝是个高危行业,刘缵幸运地当上了皇帝,又不幸因为皇帝身份触犯了权臣的利益而死。
  历史上象刘缵一样悲剧命运的皇帝比比皆是,年幼被杀,也是史上皇帝平均年龄不大的原因之一。
  刘悝,他是汉桓帝刘志的亲弟弟,被诬陷后自杀而死,此人便是刘悝。
  刘悝,蠡吾侯刘翼之子,汉桓帝刘志之弟。汉桓帝刘志是个宠弟狂魔,他死后,刘悝自然没人庇护,最后下场凄惨。
  刘悝被封为勃海王,起初有人弹劾他意图造反,可宠弟狂魔刘志不忍心杀害亲弟弟刘悝,只是将他贬为了廮陶王。
  刘悝想恢复自己的勃海国,经常和宦官王甫联络,并答应如果他顺利复国,就给王甫五千万钱作为答谢。
  两年后汉桓帝刘志去世,遗诏里命刘悝恢复勃海王的位置,刘悝认为这是哥哥的遗愿,不是王甫的功劳,也没给承诺的钱,王甫记恨在心,后来刘悝也因王甫而死。
  东汉时期,西方的羌乱对汉朝的统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双方的较量长达百余年的时间。
  直到东汉末年,一位名将的出现,才彻底扭转战局,汉军在他的率领下,最终平定了羌族的叛乱。
  这位名将虽然留名青史,但却没能得以善终,最后在监狱中服毒自杀。
  那么,这位名将到底是谁,他又为何会自尽呢?
  此人名叫段颎,甘肃武威人,据说是郑国共叔段的后裔。
  段颎也算是出身将门,从曾祖父段会宗担任过西域都护。
  段颎年少时学习弓马骑射,“尚游侠,轻财贿”,成年后才开始专心读书。
  段颎是孝廉出身,担任过宪陵园丞、阳陵令,因工作出色,被提拔为辽东属国都尉。
  在任期间,段颎大破鲜卑骑兵,但却因伪造诏书未能获得赏赐。
  当时,山东爆发了起义,“郭窦、公孙举等聚众三万人,破坏郡县”,朝廷“遣兵讨之,连年不克”,于是汉桓帝让百官推荐有文武才略的人。
  在司徒尹颂的推荐下,段颎出任中郎将,奉命前去平叛。
  段颎善于用兵,“击窦、举等,大破斩之,获首万余级,余党降散”。
  段颎小试牛刀,受到了朝廷的嘉奖,“封颎为列侯,赐钱五十万,除一子为郎中”。
  159年,段颎被任命为护羌校尉,刚上任就遇到了挑战,羌族的八个部落“寇陇西、金城塞”。
  段颎亲率军队前往迎战,两战两胜,“斩其酋豪以下二千级,获生口万余人”。
  在与羌人作战时,段颎经常亲自上战场,甚至下马与敌军拼杀。
  可是到了162年,段颎却遭到了诬告,一度被下狱治罪。
  163年,羌人更加强势,凉州几乎陷落,于是段颎再度出山。
  段颎到任后,经过多次征战,又将羌人的气焰压了下去,但还是没能彻底解决问题。
  于是,段颎向汉桓帝进言,“今若以骑五千,步万人,车三千辆,三冬二夏,足以破定,无虑用费为钱五十四亿。”
  汉桓帝予以同意。
  之后,经过数年血战,段颎终于平定了羌乱。
  170年,段颎凯旋,他带着“步骑五万余人,及汗血千里马回到洛阳后,段颎被任命为侍中,之后又担任执金吾、河南尹、司隶校尉等职。
  当时的东汉朝廷中,宦官占据着重要地位,他们与士大夫之间爆发了激烈的冲突,引发了“党锢之祸”。
  段颎在这个过程中,曲意逢迎宦官,“遂党中常侍王甫”。
  段颎帮助王甫,“诛中常侍郑飒、董腾等”。在王甫的关照下,段颎的食邑达到1.4万户,还出任太尉之职。
  179年,段颎第二次出任太尉,才上任一个月就发生了日食,于是上书“自劾”。
  这个时候,段颎遭到了有关部门的举报,皇帝下旨“收印绶,诣廷尉”。
  就在此时,段颎的后台王甫垮台了,司隶校尉阳球上书要求诛杀王甫,同时也提到了段颎。
  皇帝立即派人到狱中审讯。段颎最终选择服毒自杀。段颎作为一代名将,他的死与他结交王甫有直接关系。
  汉灵帝刘宏继位后,民间一直流传着刘悝怨恨哥哥刘志没有传位给自己,想篡位的流言。
  太尉段颎与中常侍王甫结为党羽,依附宦官保全富贵,他们冤杀了中常侍郑飒、董腾等人,又陷害勃海王刘悝谋反,刘悝在狱中经受不住严刑拷打,被迫自杀,他的妻儿与府中百余口人全死于狱中,下场凄惨。
  尹勋,河南巩义人,世世代代为官宦之家。伯父尹睦为司徒,兄尹颂为太尉,尹家族也多居要位,尹勋独持清廉的操守,不以地位势力压人。
  因窦武等事,被投入监狱自杀,后被崇为乡贤。
  据《后汉书·党锢列传》,尹勋被州郡多次征辟,举荐孝廉,三迁邯郸令,政绩不凡。
  后来举高第,五迁尚书令。汉桓帝诛杀大将军梁冀,尹勋参加谋划,封都乡侯。
  迁汝南太守。上书为范滂解释,袁忠等人以党祸建议禁锢,不许做官。
  不久,征召任将作大匠,调大司农。因窦武等事,被投入监狱,自杀。
  尹勋为人刚毅直方,年少时每次读书,看到忠臣义士的事迹都放下书而仰天长叹,自认为行操不与当时的人相合,不应允州郡和公府的以礼征召。
  桓帝时,以有道科被征召,四次升迁任尚书令。
  延熹年间,参与诛杀大将军梁冀,很有方略,被封宜阳乡侯。
  后来经两次升迁列任九卿,因病被罢免,授任侍中。
  延熹八年,中常侍具瑗、左悺等人因罪被免,尹勋也被削黜爵位。后大将军窦武要诛杀宦官,任命尹勋为尚书令共同谋划,失败被杀。
  两篇的差别在于亲属关系和仕宦经历,而诛杀梁冀和参与窦武事件这两件重要事件则大致相同。
  皇甫嵩,字义真。是安定郡朝那县人。东汉末期名将,雁门太守皇甫节之子、度辽将军皇甫规之侄。
  皇甫嵩出身于将门世家,最初被举为孝廉、茂才。汉灵帝时被征为侍郎,迁北地太守。
  黄巾起义爆发后,与宦官吕强上疏请求解除党禁,被授为左中郎将,率兵讨平黄巾之乱,“威震天下“。
  战后升任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封槐里侯。到任后,他奏请减免冀州百姓一年的租税。
  后因得罪权宦赵忠、张让而被罢免,改封都乡侯。中平五年,被起用为左将军,击破王国叛军。
  董卓掌权时,皇甫嵩遭到陷害,经其子皇甫坚寿求情,才得以保全性命。
  董卓被诛后,出任征西将军,诛灭其宗族。晚年历任车骑将军、太尉、光禄大夫、太常等职。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