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汉朝四百余年 / 第陆部:帝国飘摇 第32章 瘟疫

第陆部:帝国飘摇 第32章 瘟疫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东汉末年的瘟疫,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医疗卫生非常落后,加上朝廷救灾不力,造成了无数人染疫而亡,尸横遍野。原本积贫积弱的东汉王朝,不得不忍受几十年的天下大乱,政令不出皇宫大门,导致大量民众流离失所,北方一乱,大批流民迁往南方安定富庶之地存身,江南、荆襄、巴蜀等地随之瘟疫大流行。当时,汉代著名的建安七子,其中有五人,死于瘟疫。曹植有《说疫气》记载:当时,每家每户都有僵卧的尸体,更有因病灭门的惨事,贵族宗室也不能幸免,这场疫病也直接影响到曹军赤壁之战,瘟疫肆虐也助推了曹操的败局。东汉末年的政治经济民生大格局,就此重大转变。
  瘟疫是什么样的惨状,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的家族亲身经历,张氏家族并非泛泛,一场瘟疫下来,不到十年时间,家族二百余人死去三分之二,而大部分是因为伤寒。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张仲景开始了对“伤寒”的全力攻坚。
  中国古中医学,一直是治病救人的最佳选择,很多古人对发端于道家、阴阳家的中医药学颇有研究,以冷静的眼光看待,排除神神鬼鬼的色彩,对时疫阐述自己的观点。
  比如:被后人尊为“医圣”的张仲景,活动于东汉后期动荡时代,祖籍河南南阳。
  张氏家族也是书香仕宦之家,只是后期没落,张仲景有先天优势,能够读到当时稀缺而珍贵的许多藏书,良好的学识素养,奠定了后来一代名医的基础。
  同为南阳郡的名士何颙,颇有识人之明,他曾经说张仲景“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
  当时,张仲景还是个十岁的孩子。
  学问长得快,全靠名师带。
  张仲景有幸遇到同族的一位名士,精擅医术的张伯祖,几年下来,张仲景尽得其传,更胜于蓝。
  再精湛的医术,也扛不住来势迅猛的瘟疫流行,张氏一族拥有极品医生,也难免大半死于伤寒(古代将急性传染病皆称“伤寒”)。
  朝廷、贵族和庸医们在做什么?庙堂之上仍在忙着争权夺利,贵族们则忙着囤药屯粮,闭门自保,那些庸医无心钻研业务,只知道囤积居奇哄抬药价,“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以至于疗效很差,草菅人命,于病无益。
  又或者爱惜名誉,不肯轻易出手,坐视病亡而不发声。
  这种医德医品医术,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评价道,“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怎么办?
  张仲景带着“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的美好愿望,总结前人经验,结合临床实践,终于写成了《伤寒杂病论》。
  如今,但凡医药店铺,多数都以“堂”为名,各有堂号,如“同仁堂”、“胡庆余堂”、“济生堂”等等,并且都有自己的坐堂医生问诊。
  这一行业其实就源自医圣张仲景。
  最初张仲景也曾进入体制,《南阳府志》记载,张仲景“灵帝时举孝廉,官长沙太守”,他通过“举孝廉”入仕途,担任长沙太守,当时的太守一职,大约相当于今天的高官,而军政司法大权于一身,是封疆大吏。
  张仲景在任时仍不忘研究医术。遇到伤寒流行,百姓大量死亡,而受制于氏族礼法制度,贵族和贫民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隔阂,见面交往犹为不可,更不能直接为百姓诊病。
  张仲景胸怀医术,为了拯救百姓,他决定冒天下大不为,公然打破官府清规戒律,每月两天,初一十五打开衙署大门,张仲景就在大堂上坐着,不办政务问案,只做诊脉医病,受到贫苦百姓欢迎,后来张太守办公行医两不耽误,居然形成定例。
  后来,流传这一传统,就把医生坐诊看病称为坐堂问诊。
  饺子家喻户晓,尤其北方最爱,可说“皮薄馅嫩,百食不厌”。其实此物原名“娇耳”,也是传自张仲景之手。
  东汉末年,朝政不起,有识之士皆弃官归隐,张仲景也离开长沙守的职务,回到家乡继续行医。
  当他回到故乡时,正值天寒地冻,百姓缺衣少食,很多人在饥寒中瑟瑟,有些脸上手上都生了冻疮,甚至冻掉了耳朵。
  医者悲天悯人,张仲景想了个办法,他制作面皮,以驱寒的药材如胡椒等等加入羊肉,就在南阳东关街头,搭起义棚,架起大锅,用水煮这种填入馅料的面食,捏起来形似耳朵,无偿向乡亲们供应,热汤热食帮助暖身,血脉通畅避免冻伤,据说义棚开张的那天恰逢节令“冬至”。
  吃了这个东西的乡亲们,都在寒冬中生存下来,大家向张仲景询问这是何物,张仲景因型具相,起名为“祛寒娇耳汤”,民间减省称之为“娇饵”,后世称为饺子,以羊肉白菜胡椒馅最能抵御风寒低温。
  张氏义棚从冬至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次日就是初一,有条件的百姓也仿照此物自己制作,从此成为家家必备的过年食品,一是避寒,也是纪念医圣大德。
  说东汉元嘉年间,汉桓帝刘志突发风寒恶疾,派人去请张仲景诊治,根据病症表现,给他开了一剂“调胃承气汤”,以炙甘草调和大黄、芒硝,三样药皆属寻常,组合起来就有起到攻下泄热的作用,桓帝发汗后退烧愈可。
  张仲景经过辩证施为,为桓帝治好了风寒恶疾,桓帝欣赏他的才能,就留他在朝廷为官,授“侍中”一职,在御前行走。张仲景看到了朝廷内部的问题,认为“君疾可愈,国病难医”,人的病症可以通过治疗痊愈,而当时东汉国家的病症却已经无可救药。
  于是向皇帝辞行,回到河南老家,到少室山隐居去了。
  汉灵帝刘宏,生于河北深州,东汉第十二位皇帝,汉章帝刘炟的玄孙。
  刘宏是汉章帝刘炟的玄孙,曾祖父是河间孝王刘开,灵帝世袭早逝的父亲刘苌解渎亭侯的爵位,母亲董氏。
  永康元年,汉桓帝刘志驾崩,皇后窦妙临朝问政。
  桓帝无子继位,窦妙与其父窦武等商议,最终选择了刘宏继承大统。
  窦妙派侍御史刘儵守光禄大夫、奉车都尉曹节等人前往河间国迎接刘宏登基。
  建宁元年正月,刘宏随迎驾队伍抵达雒阳城外夏门万寿亭,由窦武率文武百官迎接。
  次日,刘宏继位,改年号建宁,以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及司徒胡广三人共参录尚书事。
  大将军窦武因定策刘宏继位有功,其族人加官进爵,从此窦氏外戚权倾一时。
  窦武依赖太傅陈蕃主持朝政,而陈蕃大量启用在第一次党锢时受处罚的士人,二人在不久后即达成一致意见,密谋铲除宦官。
  八月,窦武指使尚书令尹勋等弹劾并逮捕黄门令魏彪,为进一步弹劾宦官罗列罪名。
  九月七日,窦武返回家中休息,而尹勋秘密写给窦武的奏章被长乐五官史朱瑀获得,事情泄露。
  朱瑀将此事通知宦官王甫、曹节等,众宦官歃血为盟,当晚发动政变。史称“九月辛亥政变”。
  到了第二天清晨,宦官取得政变全面胜利,窦武、陈蕃等人均被灭族,未被处死的族人则流放到交州。
  七月,破羌将军段颎大破先零羌于射虎塞外谷,东羌全部被平定。
  建宁四年正月初三,刘宏行元服,大赦天下。七月,立宋氏为皇后。
  熹平元年,太傅胡广逝世。朝议以杨赐、刘宽、张济三人教授刘宏。
  同年,勃海王刘悝被中常侍王甫指使他人诬陷谋反,下狱自杀。
  熹平六年,王甫联合太中大夫程阿构陷宋皇后以巫蛊诅咒刘宏,随即宋皇后被废,死于暴室。
  刘宏执政期间,多为蛮族、妖道在偏远地区叛乱,被卢植、臧旻、朱儁等人平定,刘宏认为天下稳如泰山,便安心享乐,鲜问政事。
  光和二年四月,中常侍王甫及太尉段颎下狱而死。
  十月,司徒刘郃、永乐少府陈球、卫尉阳球、步兵校尉刘纳密谋诛杀宦官,事情泄露,都被下狱处死。
  光和三年,刘宏力排众议,立何氏为皇后。何皇后父亲何真被追封为车骑将军,舞阳宣德侯;
  母亲被接入宫中居住,封为舞阳君,大哥何进和二哥何苗也被招入朝廷担任要职,何氏家门荣极一时。
  光和七年,太平道教主张角发动黄巾起义,天下八州太平道教徒揭竿而起,州郡失守,朝廷震动。
  刘宏在北地郡太守皇甫嵩及中常侍吕强的建议下,宣布解除党锢,组织政府军平定叛乱。
  至年底,由皇甫嵩、朱儁等人率领的政府军剿灭各地黄巾军,刘宏为表天下安宁,于是改元中平。
  但同时,凉州的北宫伯玉、李文侯、韩遂、边章等人又起兵叛乱。
  中平二年,刘宏先后派皇甫嵩、张温前往凉州平定叛乱,不但没有平定,反而让凉州叛军越发壮大。
  中平四年,凉州沦陷,凉州刺史耿鄙、汉阳太守傅燮先后战死。
  同年,渔阳郡人张纯、张举联合乌桓在幽州发动叛乱,斩杀护乌桓校尉箕稠、右北平太守刘政、辽东太守阳终。
  天下此起彼伏的叛乱,让刘宏逐渐从西园享乐中走出来。
  中平五年十月,刘宏在雒阳平乐观举行阅兵仪式,骑马持剑检阅军队。
  在第一次党锢之祸于永康元年结束后。
  建宁二年,山阳郡督邮张俭弹劾中常侍侯览回乡为母亲扫墓时铺张扰民,并拆毁了侯览的房屋甚至祖坟。
  因而惹怒侯览,指使同乡人朱并上书弹劾张俭等二十四位山阳名士结党,图谋不轨。
  灵帝见到奏章后,问计于曹节,曹节借题发挥,解释说党人危害社稷,要求扩大到全国范围清剿党人,灵帝准奏。
  最终这场政治灾难造成大量士人逃亡,被迫害致死的达六、七百人,史称“第二次党锢之祸”。
  熹平五年,永昌太守曹鸾上书为党人鸣冤,要求朝廷予以平反。
  灵帝大怒,将曹鸾在狱中拷打致死,并更大规模的禁锢党人及其亲友。
  光和二年,经上禄县长和海建议,灵帝下令,党人的亲属,都不受他们的牵连。
  光和七年,黄巾起义爆发,中常侍吕强认为如果不解党锢,可能会逼迫党人与黄巾军勾结,灵帝这才宣布解除党锢。
  灵帝执政期间,皇权有所削弱。
  灵帝在位20年,是宦官在汉朝历史上最长的统治时期。
  宦官的编制名目繁多,令人眼花缭乱,而且它们在灵帝时代更是有增无已,灵帝更是突破常制一次便册封了十二位中常侍,史称“十常侍”。
  建宁二年,在宦官曹节病重时灵帝以其为车骑将军,他死后又追赠为车骑将军。
  中平元年,又任命中常侍赵忠为车骑将军,负责对讨伐黄巾的将领论功行赏。
  灵帝执政早期,中常侍王甫、曹节深受刘宏信任,后来王甫被司隶校尉阳球害死,曹节逝世,张让和赵忠便成了灵帝宠信的宦官,灵帝甚至将二人比作自己的父母,可见对宦官的依赖。
  宦官们在雒阳修建的宅邸非常高大,有一次,灵帝到永安候台登高观看雒阳城。
  宦官们请中大人尚但进谏:“天子不适合登高,登高则百姓离散。”灵帝居然听信,便作罢。
  光和元年,灵帝在其母亲董太后和及常侍们的教唆下,又尝试卖官。
  朝廷公开宣布可花钱买到自关内侯以下至光禄勋下属虎贲、羽林等部门职位。
  卖官的规定是:地方官比朝官价格高一倍,县官则价格不一。
  官吏的升迁也必须按价纳钱。
  求官的人可以估价投标,出价最高的人就可中标上任。
  除固定的价格外,还根据求官人的身价和拥有的财产随时增减。
  一般来说,官位的标价是以官吏的年俸计算的,如年俸二千石的官位标价是二千万钱,年俸四百石的官位标价是四百万钱,也就是说官位的价格是官吏年收入的一万倍。
  段颎、张温等人虽然功劳很大,声望也很高,却也都是先交足了钱,才登上公位的。
  到了后来,更变本加厉,以后官吏的调迁、晋升或新官上任都必须支付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官位标价,也就是说,官员上任要先支付相当他25年以上的合法收入。
  许多官吏都因无法交纳如此高额的“做官费“而吓得弃官而走。
  灵帝成年后,设置西园供自己享乐,灵帝将卖官所得收入用于西园的建设。
  中常侍吕强进谏:“天下财物都是陛下的,何必还分公和私?”
  灵帝不听。卖官的政策一直持续到灵帝逝世。
  中平五年,灵帝接受太常刘焉的建议,重置州牧,史称“废史立牧”。
  以刘焉为益州牧、黄琬为豫州牧;同年又以宗正刘虞为幽州牧。
  其结果是,造成了各地割据军阀的形成,包括刘焉在内的州牧上任后基本就不再受朝廷的控制。
  中平五年八月,灵帝设置西园八校尉,以小黄门蹇硕为统率,以此制约大将军何进的军权。
  刘宏早年世袭解渎亭侯。永康元年十二月,汉桓帝刘志逝世,刘宏被外戚窦氏挑选为皇位继承人,于建宁元年正月即位。
  刘宏在位的大部分时期,施行党锢及宦官政治。
  他又设置西园,巧立名目搜刮钱财,甚至卖官鬻爵以用于自己享乐。
  在位晚期,爆发了黄巾起义,而凉州等地也陷入持续动乱之中。
  永康元年,汉桓帝刘志驾崩,皇后窦妙临朝问政。
  桓帝无子继位,窦妙与其父窦武等商议,最终选择了刘宏继承大统。
  窦妙派侍御史、守光禄大夫刘儵、奉车都尉曹节等人前往河间国迎接刘宏登基。
  建宁元年正月,刘宏随迎驾队伍抵达雒阳城外夏门万寿亭,由窦武率文武百官迎接。
  次日,刘宏继位,改年号建宁,以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及司徒胡广三人共参录尚书事。
  大将军窦武因定策刘宏继位有功,其族人加官进爵,从此窦氏外戚权倾一时。
  窦武依赖太傅陈蕃主持朝政,而陈蕃大量启用在第一次党锢之祸时受处罚的士人,二人在不久后即达成一致意见,密谋铲除宦官。
  八月,窦武指使尚书令尹勋等弹劾并逮捕黄门令魏彪,为进一步弹劾宦官罗列罪名。
  九月七日,窦武返回家中休息,而尹勋秘密写给窦武的奏章被长乐五官史朱瑀获得,事情泄露。
  朱瑀将此事通知宦官王甫、曹节等,众宦官歃血为盟,当晚发动政变。史称“九月辛亥政变”。
  到了第二天清晨,宦官取得政变全面胜利,窦武、陈蕃等人均被灭族,未被处死的族人则流放到交州。
  七月,破羌将军段颎大破先零羌于射虎塞外谷,东羌全部被平定。
  杨赐的祖父杨震、父亲杨秉都官至太尉,且以忠正而闻名,又精通儒学,因而有许多门生,拥有很高的名望。
  杨赐少年时便传承家学,研习儒术,常常隐居教授门生子弟,州郡屡次礼命都不接受。据《后汉书•桓荣传》记载,杨赐亦曾师从太尉桓焉。
  后来,才受大将军梁冀的征辟,但杨赐并不以此为荣,反而不大愿意。
  出任为陈仓令,因为疾病没有赴任。
  朝廷派公车特征也不到,又屡次推辞三公的礼命。
  当时,青蛇出现在御座,灵帝询问杨赐缘由,杨赐于是封书上奏直引典故劾奏内官。
  杨赐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蔡邕、张驯、韩说、太史令单飏等人上奏,指出经学典籍传习久远,讹谬的情况日趋严重,请求正订《六经》的文字。
  灵帝同意他们的建议,遂命蔡邕等进行校勘,并将校正过的经籍刻于石碑,立在太学之外,作为经籍正本,这就是著名的《熹平石经》。
  熹平五年,代袁隗为司徒,当时朝廷授人爵位,没有次序,而灵帝非常喜爱游玩。
  杨赐因此上书劝谏,言辞恳切。后来因为征辟党人而被罢免,又拜光禄大夫。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