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王福年、王二富随着钟浩穿过熙熙攘攘的牛湖郊区,朝着“张墩”小村进发。
一路上,王福年留意到沿途的农田,虽然已近年关,田地里依然透露出勤劳的气息,偶尔还能看见几只鸡鸭在田埂上悠闲地觅食,远处的炊烟升起,一幅典型的乡村年底画卷。
他心中暗自思量,若是小王庄也能有这般生机,那该多好。
抵达张广仁家,那栋崭新的红砖房在冬日的阳光下格外显眼,红砖黑瓦,透着一股子新气象。
王福年心中不由感叹:“这瓜子买卖真是能赚钱,看看这新房,咱们小王庄要是也能这样,那可真是翻身了。”
王二富在一旁搓了搓手,眼中闪烁着憧憬的光芒,显然也被这景象触动。
三人迈进院门,眼前的景象更是让王福年吃了一惊。
屋内屋外,人声鼎沸,大家或是站着交谈,或是坐着等候,还有些蹲在门槛上,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不同的表情,有期待、有焦急,更多的是对张广仁家瓜子的认可和渴望。
王福年凑近一听,人们的议论声此起彼伏:
“张广仁的瓜子可真抢手,我这都跑了三趟了,还没轮到我呢!”一位中年汉子抱怨着,但语气里却难掩对张广仁瓜子品质的肯定。
“那可不,他家的瓜子味道独特,吃了还想吃,前几天我进的货,不到三天就卖光了。”旁边一位大妈接口道,言语间满是自豪。
“听说今年张广仁还打算注册商标,以后这‘大傻瓜子’可就更值钱了,咱们得抓紧时间订货啊!”一位年轻的小伙子兴奋地讨论着,似乎已经预见到了未来的商机。
王福年听着这些议论,心中暗自盘算。
他想,张广仁的成功,不仅仅在于瓜子本身的品质,更在于他敢于创新,敢于尝试。这不正是小王庄大队目前最需要的吗?想到这,他暗暗下定决心,回去一定要好好规划,带领小王庄的乡亲们走上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王福年转身对钟浩和王二富说:“你们看,这不只是瓜子那么简单,这是个机会,是咱们的机会。咱们回去好好合计合计,争取也能让咱们的乡亲们尝到这甜头。”
钟浩带他们继续往前走,跨过一个院子后,里面又是一座新盖的砖瓦房,进去后,张广仁和他的妻子王秀珍以及他们的儿子张永成都在忙着做瓜子,一阵阵瓜子香味飘来,使人微饿。
王福年看在眼里,这是“前家后厂”的商业模式,前面是家,后面是瓜子加工厂,客商来了,在前面休息,后面拿货,这样有利于隐蔽,只要前面大门一关,谁知道里面在干什么,他看在眼里,记在心头。
张广仁看到钟浩来了,放下手中的活儿,说:“浩子,今天来进货吗?上次拿走的货卖的怎么样呢?”
钟浩说:“干爹,可好卖了,已经全部卖完,这是欠你的货款,您拿着。”
“这没事儿,有就给你干娘,没有就先缓缓,不急。孩他娘,钟浩来了。”
王秀珍也放下手中的活,走过来,接下钟浩递过去的钱,又给他们三人倒了杯茶,说些热情的接待话。
张广仁见钟浩身后跟着的王福年和王二富,对钟浩说:“浩子,这两位是?”
钟浩把王福年的想法和目的表明,张广仁和妻子王秀珍商量了下,对他们说:“现在我们挺忙的,你看大厅,等着要货的人都排着队,这样吧,你们晚上十点再来,怎么样?”
王福年想想也是,现在正是张广仁最忙的时候,等晚上夜深人寂的时候再来,一则有空,二则好谈。
他们便出了张广仁的家门,在附近转悠,直到晚上快十点了,才匆匆再次来到张广仁的家。
此时,下午那些焦急要货的人群已经不见踪迹,他们所在的大厅,已被一张八仙桌取代,桌上摆了六样小菜,若干碗碟筷,有酒有肉,看来张广仁是要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也就是王福年三人。
不多时,张广仁从后院中出来,笑嘻嘻地说:“进门便是客,钟浩,招呼你的两位朋友就座。”
王秀珍和张永成也从后院出来,每人各端着一盘菜,放在桌上,坐了下来。
大家都陆续就座。
钟浩说:“这是牛湖人招待贵客的‘八大碗’,干爹干娘你们太客气啦。”
张广仁端起一杯酒,说:“你们远道而来,招待下是必须的,再说,我最近买卖也好,也有能力招待你们,你们就别客气,把这当做自己家,随意。”说着,让他们几个一起端起酒,干一杯。
张广仁很是客气,拼命给王福年三人夹菜,三人的碗里,各自都满满都是菜,王福年心里感到特别温暖,他很少出远门,都是待在亳县,今儿个来趟牛湖,还能被好生对待,确实心里暖洋洋的。
他吃了一些菜,几杯酒下肚,便表明来意:“广久叔,此次前来,是想向您学习五香味和原味的瓜子技术,可否教我们呢?”
张广仁拿起一杯酒一饮而尽,说道:“王福年兄弟,这瓜子技术是我们‘大傻瓜子’的独特配方,也就是秘方,不会轻易教人的。你也知道像我们这种手艺活,很多时候是传男不传女,传亲不传外的。”
王福年来的时候都预料到张广仁会这么说,不是说张广仁为人不行,小家子气,而是他制作的瓜子确实与别人家的不同,特别好吃,特别香,如果换作自己是张广仁,也会一口回绝这样无理的请求。
王福年从来不打没有把握的仗,他曾经是军人,知道战术的妙用,他让王二富拿出自己带来的两包瓜子,给张广仁、王秀珍和张永成尝。
行家就是行家,张广仁才各磕了一颗,就知道王福年的瓜子好,说:“王福年你这瓜子是哪里来的?”
王福年也不打马虎眼,直接说道:“是我们村自己炒的,如何?”
“好,太好了。尤其是奶香味的瓜子,味道太美妙了,妙不可言啊。”
“谢谢广久叔的夸奖。”
“叔,我有个想法,不知当讲不当讲。”
张广仁被王福年带来的瓜子所征服,有谈下去的兴趣,说:“你说,跟叔就别客气,有什么想法尽管说来听听。”
“叔,你看这样行吗?我手上有奶香味和原味味的瓜子配方,您手上有五香味和香草味的瓜子配方。”
说到这,王福年故意把声音放大,两只手本来是岔开的,突然握住,说:“我们一结合,就像是鱼和水一结合,这鱼就活了,在水中活奔乱跳的了。”
张广仁看了看眼前的年轻人,年纪不大,大约三十左右,但很有谋略,微微一笑,心里念叨,你小子还是想要我们家那两副瓜子配方。
又想到,王福年所带来的的瓜子,味道上确实非常好,特别是奶香味的,恐怕凭自己多年的经验,也难以研究出这样的配方来。
也罢,心里已然拿定主意。
但姜还是老的辣,张广仁还打着自己的小算盘,说:“你的意思是互相交换配方,那到时候我们两家,不是成了竞争关系了吗?”
这个问题王福年也有想过,他有应对之法,说:“叔,你看这样行不?我们签个协议,白纸黑字,我们古井在北,牛湖在南,我们以某某为界,以南市场归您,以北市场归我。怎么样?”
张广仁考虑了下,心中的算盘打得啪啪响:“那省城呢?”
王福年明白张广仁的顾虑,省城市场广大,消费能力强,“合肥”省城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是一块地地道道的肥肉,谁要是能得到这块肥肉,谁就能赚大钱。
王福年心里很想要省城市场,但这次是登门求人,没有点甜头张广仁是不会轻易答应交换配方的,俗话说得好:“不见兔子不撒鹰”嘛。
王福年当机立断,他从来不是一个小肚鸡肠,为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影响大局的人,当即说出:“归您,马鞍山也归您。六安归我们,可合适?”
“痛快,福年老弟真是爽快人。我张广仁同意了,我们吃完饭马上拟定协议,协议期限为五年。”
“好,那以后我尊称您为老大哥,一言为定,来老哥,干杯!”
“干杯!”众人都举起酒杯,干了起来。
其实,在王福年心里隐藏着一个更大的远景没有说出,他本来还想问张广仁,全国除了安庆的其他省份市场该如何划分呢?张广仁却没提,也好,现在把事情都敲定死了,以后说不定还更不好操作,到目前为止,事态还是按照王福年制定的方案走。
皆大欢喜,皆大欢喜才是好。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王福年和王二富专心地在张广仁的作坊工厂里忙前忙后,学这学那,王二富说,让他一个人学就行,王福年是书记,没必要跟着一块学,但王福年觉得闲着也是闲着,不如一块学,只有深入一线,懂得技术,懂得门道,日后也好管理。
而钟浩,不愿意学,他说,他倒腾瓜子就行。
一个星期后,王福年和王二富终有所成,学会了张广仁的两味配方,更重要的是,张广仁凭借多年瓜子制作经验所制定的流程和方法也被他们学会。
学成后,一番感谢,王福年三人坐着南下的列车回小王庄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