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这个世界分为很多类人,有的人向往光明,有的人向往自由,有的人崇尚权威,有的人迷恋金钱,有的人喜欢歌舞升平,有的喜欢夕阳西下……有人说这是源自三观的不同,人生观———如何看待你的人生,你这一生的意义;价值观———你眼中认为的价值的定义和如何实现价值的观点;世界观———你对这整个世界从你初生至今的看法和认知。
老祖宗们以前不说三观,说人性善恶与否,有人性本善,也有人性本恶,人性的善恶这个问题自古就争论不休,有人说人性本善,因为刚初生的小孩什么都不懂,有着最纯良的品性,天性懵懂,只是缺乏教化,若有好的家庭教育必然是善良的。当然也有人认为人之初,性本恶,因为人也是自私的,当一个家庭中有两个及以上的小孩时,小孩天性会争夺本属于自己的利益,若是放任这些与生俱来的天性成长那长大后必然也是为祸一方。
但我认为人性本空,刚开始的时候小孩其实什么都没有,你认为这本自具足的空是纯善也好,亦或是隐藏的恶也罢。他都是我们最开始的状态,然后随着世界的一切扑面而来,我们不断的接触到各种事物,家庭,父母,朋友,学校,工作等等,然后又会因为各种状况发生一系列的遭遇,你的观念才开始慢慢形成也正是因为这些经历让你明白了你认为的世界,也就有了属于你自己的道。每个人的性格不一样,自然做事学习也就不一样,乐观开朗的同学往往在学习中能比较主动,说话也侃侃而谈,性格内向的则相反,因此他们眼中看到的世界其实并不一样,当外向的人被老师提问时外向的同学往往会比较自信,而内向的同学则更加关注外在对自身的评价比较容易紧张怯场,也正是这性格的主导下在不同家庭的淬炼下,不同的人对人生有了不同的看法,也就是所谓的三观。家里不富裕的认为钱需要省吃俭用,这样才能免受皮肉之苦,但是富裕的家庭有些可能没有经历过贫苦,心中没有忍饥挨饿的经历自然对花钱不会在意。正是诸多因素构成了我们心中的三观,网上才会有流行一时的标签,像月光族,蚁族,,愤青,海龟,啃老族……人们希望用最简单的几个字就把一类人定性,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只有和自己相似的人才能在一起相处融洽,不然就会出现有钱人嫌弃乡下没钱人抠门的场景了。古话也说过:“道不同则不相为谋。”
外界的影响因素这么多,社会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家庭的关系,家庭与家庭的关系,乃至大运流年对每个人的影响。
古人的四柱八字认为,人的善恶好坏是由先天之气所决定,也就是四柱八字,之前内容略有涉及,古人把八字中出现天干地支的某几个特殊时段的日子时把其定义为神煞,像之前的华盖也是神煞之一,倘若有人是在十恶大败日出生的则此类人则属于比较“恶”的人,因为先天之气中的神煞往往会左右我们的情绪,而我们一个人中往往由多个神煞组成,有好的也有坏的,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流年气运也不一样,因此人在生命活动的过程中也会出现所谓的善恶之别。
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出来了佛系青年和这两个词语的,可能是这样的人多了,也就出现了这样的帽子了吧。佛顾名思义就是随缘,有一种潇洒脱俗的感觉,感觉身在红尘心在庙堂,面对领导不卑微不抗拒,主打一个随缘。而更多的感觉就像一个顺其自然渴望身体健康众生皆好的小孩。工作上需要熬夜加班,会选择拒绝,并理直气壮说出理由,因为加班没有加班费,也并不意味着别人加班我就要加班,平时会选择养生,吃健康的食品,这种情况大概率是早年经历过某些疾病,人越是没有什么越是会渴望得到什么。因为道家本就追求长生修仙,人也不是天生的牛马,何必执着于眼前的农田。
是一群本质纯善的人,他们天性善良,有的内向有的外向,他们向往和平,反对不公平不正义的事情发生,因为他们曾经也经历过不公平,他们渴望有很多朋友,但他们发现大多数人和其他人都不太一样,他们有着格格不入的固执,但是世界和他们认为的善并不一样,成年人的世界是利益,而他们眼中最开始的时候只有公平正义,后来他们遇见了很多坏人,于是他们慢慢的开悟反省内修,但依旧坚持着正义的本心,面对不公会选择反抗,看见他人有难会帮助。但他们在其他人眼中仿佛是一个不合群不善言辞的怪人。
有些人天生就能感知别人感受不到的细节,这样的人注定内心就要承受比常人多一倍的痛苦,选择道系只是他们知世故而不世故的一种表现,在看清了这个世界后仍然选择最初的本真的一种善。
有些人开始是善的,但后来被不善的人欺负后就不善了,后来开始欺负之前和他一样的人,因为别人都这样。难道连我们自己的思想都要随他人的变化而变化吗?有钱的人花天酒地你就向往,你受尽欺辱你也学会欺辱别人,别人抽烟潇洒解压你也义无反顾……
昨日的青涩慢慢褪去,光鲜和亮丽已然成为了过去式,我们正值最美好的年华,怎能被辛酸苦楚打败,一路的崎岖也成为了记忆中耐人寻味的风景,山还是那片山,水也还是那片水,只是人已不再是那些人。
我知道岁月带给我们的一定是痕迹,一种让人能觉察出来的痕迹,但我仍然希望岁月除了让我疲惫之外依然让我保持年少时那般的勇气。我记得,当时无所畏惧。
转眼已然二十余六,看似不像一个血气方刚的年轻小伙,仿佛多了几分老成,平日里没有社交,因为低质量的社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我这些年接触了很多很多的人,再加上心思细腻敏感,平时也喜欢阅读很多人性的书籍,我深知朋友是可遇不可求的,不止朋友,世上任何事物都是这样的,当你总想抓住一样东西的时候,它往往会失去,而当你不想要时,它又会慢慢出现在你的眼前。也许这有点像玄学,但世事就是这么梦幻无常,人生仿佛也如同在梦境中一般,有时清醒有时沉醉。
大街上仿佛比以前冷清了一些,也许是自己的错觉,全家刚刚搬到这边,似乎还没有习惯周遭的车水马龙,老家的房子虽然没有那么光鲜亮丽,但是住的比较安静,不会太吵闹,可惜现在不在了。人们的思维都还停留在从前,也经常碰到有人的各种调侃,他们的言语中总是充满戏谑,仿佛以后就有破天的富贵,但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谁又能说的准呢,连昨日说好一起工作到退休的人转眼就不见了。自从出了学校,仿佛生活就变的平淡了许多,很多社交也没有意义,之前交了钱去相亲见面的也常常是走个过场,哪里还有什么爱情。我以前是相信爱情的,但后来才发现那些所谓的爱情都是书上的两情相悦,而现实却总是一厢情愿。
这个年代仿佛有着特殊的魔力,它总是能吸引人们不断得向金钱看齐,人人都在和欲望撕杀,有人沉沦有人清醒,有人甘愿当个俗人自居,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因为这个时代有太多的侥幸,以至于没有被上帝眷顾的蝼蚁仍做着春秋大梦,无法自拔。
再看看昨天,昨天的故事也只能在一些物件里重新想起,一本书一页纸里记录的岁月的痕迹,还有曾经女生写的信,一张张毕业照,似乎绝大多数的记忆都是读书时期的,但一进入社会,之前的记忆就变的模糊起来,好像很近又好像很远。
之前还有晨跑的习惯,跑了两年,因为疫情又慢慢的荒废了。生活就是在枯燥中开始枯燥中结束,除非这路上遇见了一些惊喜。
但成年人的快乐已不再是让人兴奋的多巴胺了,我觉得能让人快乐的应该是变态到自律的内啡肽,越是疯狂的自律,越是能激发自身无限的潜能。当然,锻炼需要有度,后来读了一些经典,就变得养生的缘故就不再跑步了,转而就是快走,太极咏春这种以前想都不会想了解的兴趣。国人的天赋总会在某个年龄段自动觉醒,生病的次数多了到某个点的时候就会被中医吸引,而中医里面的理论又大多都是阴阳五行,医易同源,又会慢慢开始了解周易,太极八卦,而身体上的经络又能通过八段锦这样的动作舒筋活血,从而又解锁了武术,生活老是碰壁,又不得不让人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从而又了解自己内心,学习古人的八字。心中欲望太多太杂,佛家中的各种经文浩如烟海可以静心,闲暇时可以对弈喝茶,感觉独处远超社交带来的能量和收获。
但人生也是辩证的。有得就有失。吃亏是福没错,但是很多人都不明白它真正的含义,吃亏涨的是智慧,尽早的吃亏能让你在未来的人生道理上遇见相同的事件后可以及时止损。很多人只看到了眼前的亏望而躲避,最后也失去了后面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