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育子感怀
(诗/林方)
喧嚣尘世转如轮,育子方知路行辛。
昔日娇儿迷学径,今时俊彦觅智知。
劝君莫急催苗长,且待花开自有春。
人际纷纭同此理,宽容放手梦归真。
(词完)
在城市的喧嚣角落,林方的生活如同大多数中年男人一般,在家庭与工作的轨道上周而复始地运转着。
这一天,清晨的阳光洒在窗台,林方匆忙出门,却浑然未觉手机被遗落在了家中。
直到中午,妻子才带着手机赶来他的工作地点。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林方的办公桌上,他正全神贯注地谋划来年的工作计划。
这时,手机突然“叮当”一声,打破了办公室的宁静。
林方拿起手机一看,是儿子程程的班主任秦老师发来的信息:
“接MZ市教育局通知,请班主任转告上周六早上参加在幼儿大学开展的智慧少年节目录制的家长不要购买任何培训产品和课程,也不要参与宣传活动。”
林方看着这条信息,微微皱眉,心中暗自庆幸自己那天处理得及时,不然好多家长要上当受骗。
林方刚想把手机放下,秦老师的第二条信息又接踵而至:
“这两周一直都是一个人坐第一桌,现在是不打瞌睡也不讲话,就是一直坐着发呆。思路完全不在课堂上呢,语文和数学老师都说如果老师声音大点,他就会被吓到。”
林方的心里像是被一块大石头重重地砸了一下,他怎么也没想到儿子在学校会是这样的状态。
他突然想起来,自己小时候也是这样,本村的吕校长还曾叫憨厚的父亲把他领回家。
小学文凭的吕校长,还曾经向父亲斩钉截铁断言过:“你家林方啊!绝对不是块读书的料!”
林方坐在椅子上,眼神有些空洞,脑海里瞬间浮现出儿子平日里的模样,那个曾经活泼好动、充满好奇心且思维天马行空的小男孩,怎么会变成这样呢?
程程生性敏感,对周围环境的变化感知极为细腻,这使他在面对一些外界压力时,容易陷入自我的小世界里。
他内心丰富,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只是这份独特在学校的常规学习节奏中,似乎成了阻碍。
林方深吸一口气,手指在手机屏幕上快速地敲击着回复道:
“秦老师您好,谢谢你,我晚上和他聊一聊。对这个儿子,我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能够自己醒悟过来,把主要精力全部用在学习上。不好意思啊!给老师们添麻烦了,在这里,我向你和任课老师们道个歉。谢谢你们的包容和大度。”
发完这条信息,林方靠在椅子上,揉了揉太阳穴,脸上满是无奈与忧虑。
过了片刻,他像是又想起了什么,继续补充道:
“我鼓励过、监督过,批评过,也揍过,可他就和我玩智力游戏,我怎么有那么多精力陪他玩?学习还得靠他自己的积极性,他的内生动力。”
“这孩子不笨,甚至是我觉得他有时候太聪明过度了。”林方又补充道。
林方的眼神中闪过一丝疲惫与挫败,他在教育儿子的道路上已经尝试了太多方法,却始终收效甚微。
最后,他又给秦老师发了一条信息:“如果有机会的话,麻烦你抽空多多鼓励鼓励他。现在他人长大了,老师说的话他听,我说的话他不一定听得进去。”
发完信息后,林方长叹了一口气,站起身来,走到窗边,望着窗外繁华的街道,心中五味杂陈。
就在这时,林方的思绪突然飘回到了曾经读过的一本哲学书上,书中提到:
“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都是一心开二门。所谓二门,其一是真如门,其二是生灭门。”
林方陷入了沉思,他深知真如门就相当于康德所说的智思界,生灭门就相当于其所说的感触界,虽然都开二门,但二门孰轻孰重,是否充分开出来,就有所不同。
中国的儒释道重视真如门,关注的重点在于生命,所以中国哲学属于人生哲学。
儒家讲性理,是道德的。
道家讲玄理,是使人自在的。
佛家讲空理,是使人解脱的。
名理是研究逻辑。
数理是研究数学。
物理是研究自然。
但是,中国人以前所谓的学问,是要懂得义理才是学问。
就如同孔子就讲过:“不仁者不可以长处乐,不可以久处约。”
意思就是说,不仁的人不能长久安处于其快乐、舒服与幸福的境地,也不能长期处于其困厄倒霉的状况。
这种人不能长处乐,不能久处约,这样不是,那样也不是,这种人很麻烦,生命不能得到妥当的安排。
林方深刻体会到,在我们人类的现实生命中,征服世界很容易,但征服自己太困难了。
而西方哲学重视生灭门,所以关注的重点在于自然,重视经验知识,或统称为外在的对象,那是知识论的立场,着重于逻辑、数学与科学等知识。
林方很了解,所谓“知”有两种知,即见闻之知和德性之知,依西方哲学来讲,以科学知识为标准,见闻之知才是知识问题,德性之知不是知识问题。
见闻之知共有八识,前五识即五官,第六识即意识,第七识是末那识,第八识是阿赖耶识,这些识知属于经验的,属于生灭门,属于见闻。
但人除了知识,还有智识,智知不是知识,智知非一般所谓的智慧,乃佛教特指的般若智。
比如,儒家所谓德性之知就是智知,在这个层次上无知识的意义。
又如,王阳明言良知,良知之知即智知,良知之知不能成就科学是很清楚的。
很多小说或多或少也都有表达过这方面的意思,比如: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当下秦氏引了一簇人来至上房内间,宝玉抬头看见一幅画贴在上面,画的人物固好,其故事乃是《燃藜图》,也不看系何人所画,心中便有些不快,又有一幅对联,写的是: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但智知是很难掌握的,因为它在识以上,若只停在识就不能成觉悟者,就是凡夫俗子,永远在生死海里头转悠,人非得转知识成智知才能解脱,才能成为觉悟者。
什么人才配称为觉悟者,如果把梵语“佛”直译成中文,“佛”就直译为“觉悟者”。
那么,就是可以说,佛是觉悟了的人。
而人之所以还是人,还是凡夫,是还没有觉悟的佛。
所以俗话说得好,人人都是佛,人人皆可成佛。
林方的脑海中又浮现出王阳明曾经说过的话:“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林方知道,圣贤就是已经觉悟了的人,就是所谓的“佛”。
当然,一个人只掌握性理、玄理、空理是不够的。
可是,如果一个人只单单掌握逻辑、数学与科学,那是更加不够。
林方喃喃自语道:
“也许,我应该多给儿子一些时间和空间,让他自己去领悟成长的真谛。”
傍晚时分,林方提前来到学校门口等待程程放学。
林方站在人群中,眼神不停地在涌出校门的学生中搜寻着儿子的身影。
终于,他看到了程程那小小的身影,背着书包,慢悠悠地走着。
林方走上前去,拍了拍程程的肩膀,微笑着说:
“儿子,今天过得怎么样?”
程程抬头看了一眼林方,眼神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回答道:
“还行吧。”
父子俩并肩走在回家的路上,林方打破了沉默,说道:
“听老师说,你上课时思想又在梦游去了,游到了哪些地方?”
程程一听,立刻停下脚步,有些委屈地看着林方,大声说道:
“我没有!我抄笔记之时,正在抬头看黑板,老师扭着看我,说我正发呆。”
程程的小脸涨得通红,眼睛里闪烁着倔强的光芒。
他挥舞着手臂,仿佛在极力为自己辩解,这股子倔强也是他性格里鲜明的特点,只要他认定的事情,就会据理力争,不轻易妥协。
林方看着儿子激动的样子,心中一软,他知道可能是自己误会了儿子。
林方轻轻地摸了摸程程的头,笑着说:
“好了好了,爸爸相信你。咱们先不说这个了,你平时看那么多的书籍,在写作文的时候要把看过的书籍运用到你的作文里,就成了你自己的了。”
怕程程不明白,林方又补充道:“天下文章一大抄嘛!看你会抄不会抄。”
程程听了林方的话,眼睛一亮,兴奋地跳了起来,说道:
“喔!我知道了,就是文坛《厚黑学》讲的吹、拉、弹、唱,十八般武艺样样俱全。”
程程一边说,一边手舞足蹈地比划着,脸上洋溢着得意的笑容。
那灵动的模样又展现出他性格中的活泼与乐观,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不会长时间沉浸在负面情绪里。
林方看着儿子可爱的模样,忍不住笑了起来,他轻轻地点点头,说道:
“孺子可教也!”
回到家中,林方走进厨房,开始准备晚餐。
他系上围裙,熟练地洗菜、切菜、炒菜,不一会儿,厨房里便弥漫着饭菜的香气。
程程则走进自己的房间,放下书包,开始写作业。
晚餐后,程程坐在书桌前,面对作文题目《难忘的一天》,眉头紧皱,手中的笔不停地转动着,却迟迟落不下去。
林方看到儿子苦恼的样子,轻轻走过去,坐在旁边。
“怎么了,儿子?写作文遇到难题了?”林方轻声问道。
程程抬起头,看着林方,无奈地说:
“爸爸,我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写?”
林方笑了笑,说:
“你可以先想想,哪一天是让你印象最深刻的?那天发生了什么特别的事情?”
程程眼睛一亮,说:
“上次我们去爬山的那天,我觉得很难忘。”
“那你就可以从爬山那天的天气、出发时的心情写起啊。”
林方耐心地引导着,“比如,‘阳光明媚的早晨,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和爸爸妈妈一起踏上了爬山之旅。’然后再详细描述爬山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比如山上的景色、遇到的困难,以及你是怎么克服的。”
程程听了,开始奋笔疾书。他写道:
“太阳公公早早地就爬上了山头,像是在催促我们赶快出发。我站在山脚下,望着高耸入云的山峰,心里既兴奋又有些害怕。刚开始爬山的时候,我像一只欢快的小兔子,蹦蹦跳跳地走在前面。可是,没爬多久,我就累得气喘吁吁,脚步也变得沉重起来。”
林方看着儿子专注的样子,欣慰地笑了。
林方继续说道:
“在描写景色的时候,可以用一些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让文章更生动。比如,‘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像一把把绿色的大伞,为我们遮挡阳光;山间的小溪潺潺流淌,仿佛在弹奏着一首欢快的乐曲;远处的山峰云雾缭绕,好似仙境一般。’”
程程眼睛放光,立刻在作文中添加起来。
程程边写边说:
“爸爸,这样写真的好棒!感觉作文一下子变得有趣了。”
林方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说:
“对,写作文就是要把自己的感受和想象融入进去。那后来呢?在爬山过程中有没有发生什么特别的事情?”
程程想了想,说:
“有啊,我差点摔倒,还好你及时拉住了我。”
林方不断的深入指导:“那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细节描写点啊。你可以写‘突然,我的脚下一滑,身体向前倾去。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爸爸的大手紧紧地拉住了我,那温暖而有力的手,给了我满满的安全感。’这样可以让读者更能感受到当时的紧张和你内心的感动。”
程程按照林方的建议认真地写着,不一会儿,一篇作文就完成了。
程程读着自己的作文,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夜晚,林方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眠。
他望着天花板,心中想着儿子的事情。
林方知道,教育孩子不仅仅是要关注他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他的身心健康和成长。
林方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儿子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帮助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日子一天天过去,林方每天都会关注程程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他发现程程开始逐渐改变,上课不再发呆,作业也完成得更加认真。
有一天,林方接到秦老师的电话,秦老师在电话里高兴地说:
“林方,你家程程最近进步很大啊!上课积极发言,作业也完成得又快又好,和之前简直判若两人。”
林方听了,心中大喜,他连忙说道:
“秦老师,这都多亏了您的关心和教导啊!”
挂了电话后,林方迫不及待地回到家中,想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程程。
林方走进家门,看到程程正在客厅里看书,他走上前去,轻轻扶摸程程后脑勺,兴奋地说:
“儿子,你太棒了!秦老师今天打电话给我,说你最近进步很大。”
程程抬起头,看着林方,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他说:
“爸爸,我会继续努力的!”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程程的成绩越来越好,他不仅在学习上取得了进步,在其他方面也表现出色。
程程参加了学校的书法比赛,获得了一等奖。
另外,他还参加了学校的科技小组,发明了一个小创意作品,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
看着儿子的成长和进步,林方心中感慨万千。
林方知道,儿子的成长离不开自己的陪伴和引导,也离不开老师的教育和帮助。
林方相信,只要儿子继续保持这份努力和热情,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然而,就在林方为儿子的进步感到高兴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一天,林方接到学校的通知,说程程在学校和同学打架了。
林方赶到学校,看到程程站在办公室里,低着头,脸上有一些擦伤。
林方走上前去,焦急地问道:
“儿子,你怎么了?为什么和同学打架?”
程程抬起头,看着林方,眼中闪烁着泪花,他说:
“爸爸,他们欺负我,说我是书呆子。”
林方听了,缓缓转身对旁边的同学说:
“你们是同学,应该要互帮互助、团结友爱!”
又转身向程程说:
“程程!和同学握个手,这事就算过去了。”
这时,班主任秦老师走了过来,对林方说:
“林方,你先别激动。这件事情我们已经了解了,是他们几个先挑衅程程的,但是程程也不应该动手打人。”
林方冷静下来,他知道秦老师说得对。
他看着程程,严肃地说:
“儿子,不管别人怎么说你,你都不能动手打人。你要用正确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程程看着林方,点了点头,说:
“爸爸,我知道错了。”
回到家中,林方和程程坐在沙发上,认真地讨论起今天发生的事情。
林方对程程说:
“儿子,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些人可能会不喜欢你,甚至会欺负你。但是你不能因为别人的错误而失去理智,你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用智慧去解决问题。”
程程听了林方的话,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他说:
“爸爸,我明白了,我以后不会再这样了。”
经过这次事件后,程程变得更加成熟和稳重。
程程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他的成绩也没有因为这次事件而受到影响,反而更加努力地学习。
时光荏苒,程程升入了初中。
新的学习环境,更多的课程和更高的要求,让程程一开始有些应接不暇。
第一次月考成绩出来后,程程看着成绩排名,心情低落。
林方看到儿子沮丧的样子,鼓励道:
“儿子,这只是一次月考,它的目的是让你发现问题,找到自己的薄弱环节。你看,这几科的知识点你掌握得不太好,我们可以一起制定一个复习计划,把这些漏洞补上。”
程程听了,打起精神,和林方一起分析试卷,找出问题所在,并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
每天放学后,程程都会主动完成作业,然后按照计划复习功课、预习新知识。
遇到不懂的问题,他不再像以前那样逃避,而是主动向老师和同学请教。
在学校里,程程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
他还加入了学校的文学社,在社团里,他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文学作品,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
程程每次的见解独到,常常能得到大家的赞赏。
在一次社团组织的作文比赛中,程程凭借着自己扎实的写作功底和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一篇精彩的文章,获得了比赛的冠军。
同时,程程在数学和科学方面的天赋也逐渐展现出来。
利用空余时间,程程还参加了学校的数学竞赛辅导班,在辅导班里,他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不断挑战难题。
在一次数学竞赛中,他冷静答题,发挥出色,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林方看着儿子在初中阶段的成长和变化,心中充满了欣慰和自豪。
他知道,儿子正在逐渐成长为一个有担当、有才华、全面发展的少年。
一天晚饭之余,林方慢悠悠地走到阳台上。
此时,夜幕已如一块巨大的黑色绸缎,轻柔地铺展在天地之间。
繁星如同镶嵌在这块绸缎上的宝石,闪烁着神秘而迷人的光芒。
浩瀚的银河横亘天际,像是一条流淌着星砂的河流,无声地诉说着宇宙的深邃与无垠。
林方透过落地玻璃窗,眺望远方在星光映照下轮廓朦胧的砚台山,他不禁感慨道:
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有时候,放了孩子,也就等于是放了自己。
在人际交往中,有时候,放了别人,也就等于是放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