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我是烦啦他大爷的 / 第41章武器保养问题

第41章武器保养问题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38年春。
  日军先后占据了南京和北平,民国两大战区均被日军分别突破。
  此时,作为大后方的武汉岌岌可危。
  因为WH市民国时期为数不多的内陆工业城市,全国最强的武器生产基地。
  当然,还有一个河南巩县,可以生产中正式步枪。
  但实际上,这款被某人寄予厚望的步枪,实际生产质量堪忧。
  据说先后买过2次德国人的图纸,制造的武器零部件公差还是很大。
  以至于某人不得已从缴获的烟土税中,单独列出一笔巨款,重新弄了一个金陵兵工厂。
  这才保住了中正式步枪的名声。
  其实大部分国军士兵,更加喜欢的是结实可靠的汉阳造。
  这款步枪是从毛瑟1888式委员会步枪演化而来的。
  到了抗战时期,实际上的工艺和加工技术和其它国家的拉栓步枪并没有太多的区别。
  汉阳造步枪的风评差,其实是因为很多步枪都是超龄服役的。
  很多电视剧喜欢用步枪膛线磨损严重,来表现这把枪很差。
  其实吧,进口的毛瑟步枪保养不当,步枪的膛线也会磨损严重。
  枪和炮,在中国的法律定义上都是管状发射武器。
  所以持枪和持炮抢劫的罪名其实是一样的。
  说到膛线,它是怎么作用的呢?
  从尺寸上看,子弹(炮弹)比枪管口的口径要大,所以子弹(炮弹)其实是硬塞进去的。
  塞进去以后,相对于子弹(炮弹)在火药的推倒下,强行向着出口推进。
  这个时候,子弹(炮弹)就这样硬生生的挤进去。
  因为膛线是螺旋状态的,所以子弹(炮弹)就会形成螺旋状态的飞行姿态。
  于是,子弹或者炮弹就能打的精准。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发射出的子弹表面,就像发现上面有明显的凹陷痕迹。
  这就是子弹表面铜弹头和枪管膛线摩擦出现的痕迹。
  很多导演就会想啊!
  这子弹头天天摩擦枪管,可不就把枪管膛线磨平了吗?
  子弹是铜,枪管是钢。
  钢比铜更加硬,基本上很难磨平枪管的膛线。
  要不然重机枪不是打着打着,膛线就没有了吗?
  这条说法虽然有依据,并不是那么可靠。
  要知道步枪发明已经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难道没有一个军械专家发现这种简单的问题吗?
  显然枪管并不是被子弹磨平膛线的。
  那么回归远先的问题,枪管膛线到底是怎么消失的。
  钢的成分主要是铁元素和炭元素,外加少量其它元素。
  其中铁元素是非常活泼的一种金属元素,特别容易和某些物质发生反应。
  比如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氧化,变成氧化铁。
  再比如步枪发射药中的某些成分。
  要知道,火药爆炸,是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
  这会导致铁元素和发射药的某些氯元素快速反应成氯化铁。
  这铁就这样会慢慢的没了。
  要解决的办法其实很简单。
  武器保养,擦枪和抹油。
  所谓的擦枪和抹油,可不是当纯的为了干净。
  其实金属物体抹油,反而看起来更脏。
  但是它们确实是可以有效的延长步枪的使用寿命。
  而民国缺油。
  食用油就不说了,这东西现代人也浪费不起。
  什么花生油、瓜子油、芝麻油、大豆油...
  这些想都不要想了。
  作为粮食都不够,普通人有资格吃植物油吗?
  只有大户人家,才用得上。
  至于动物油,更加不用说了。
  民国时期,能一年吃到几次带油的菜,都算是不错的部队了。
  就算是猎户,打到动物也是第一时间卖掉,换钱买回更多的粮食生存。
  所以民国非常缺油,无论是什么油。
  至于看似不要钱的桐油,这东西可以出口到国外,给枪械和机枪保养。
  这种好东西,大头兵怎么可能有?
  所以,民国士兵即便是会保养武器,最多是用布条擦拭脏东西。
  上油,不存在的。
  这就扯到一个有趣问题。
  国军和八路军嫌弃歪把子机枪,日本人却认为这枪比捷克机枪更好用。
  因为日军有油,可以正常保养。
  国军这边完全做不到这一点。
  八路军倒是会给部队普及军械保养知识,但还是没有油。
  所以才有了最初的问题。
  是汉阳造步枪垃圾吗?
  又或者是中正式步枪垃圾?
  又或者进口的外国枪是劣质产品?
  这些都不是根本的原因。
  整个国家国力落后,这才是最致命的。
  一个小小的“油”,就可以看出来。
  油其实还是有部分可以勉强解决,武器制造这可不是人人都会的。
  现在巩县兵工厂搬迁,武汉兵工厂火力全开,支援前线。
  这武汉该不该守?
  那必须守啊。
  中国人一贯喜欢直捣黄蓉。
  日军的思维方式可能和中国人不太一样。
  日本内阁认为。
  陆军战线越拉越长,海军还在玩命的扩建军舰。
  今年军费开支太高了。
  这时候应该消停一会儿。
  日本当局其实是期望民国政府再签署一套卖国条约,承认日本人侵占已有领土的事实。
  顺带让民国政府再赔偿个十几亿大洋或者等价的黄金即可。
  而且日本内阁也确实有命令,当时的华北日军不能够跨过黄河。
  要不然这摊子就真的补充不过来了。
  但是华北什么情况,华中什么情况?
  华北出来卢沟桥,南苑一代稍微遇挫折,剩下的都是在山西打的。
  可以说,整个华北都是被日军高层忽悠下来的。
  日军的损失并不是很大,反而战果颇丰。
  基本上每一座大城市都是完好无损的。
  长江下游的城市是什么鬼样子?
  但凡叫得上名头的城市,各个都打成了废墟。
  日军多少精锐部队,多少骨干折损其中了?
  更何况南京城都拿下来了,这时候还给中国人喘气不成?
  当时有所谓的日本皇族亲自前往南京督战。
  在南京沦陷后,更加要求对中国军民赶尽杀绝。
  这样以来,那些喜欢侵略他国的日本武士阶层就大受鼓舞,坚持要南北夹击,活捉蒋某人(在徐州)。
  一场本不应该爆发的大战,就这样爆发了。
  而此时,武汉云集了一大堆逃难的人。
  机关单位更加是混乱一批,反而侥幸的躲过了最混乱的一段时间。
  那些笨重的机械,也得以日以继夜的沿着长江逆流而上,继续搬迁。
  可能现代人无法理解民国时期的绝望程度。
  你以为国府搬家的极限是重庆或者成都吗?
  那是上海沦陷的时候,提出迁都重庆的想法。
  国家的很多高级将领在南京沦陷后,已经开始规划迪化(今WLMQ设制最后国都的方案)。
  并且着手研究在青藏高原,很大西北如何科学的种植更多的水稻和小麦。
  也就是说,国府要再和日本人讲和,那是不可能的。
  国府上下一心,是坚决和日本人打到底的。
  这也是为什么教员认为蒋某人对抗战有功劳。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