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同理而言,相同类似的状况也一定发生在了自己的姥爷身上。
冯立不知道那件发生在姥爷身上的足以改变他的命运,进而改变高家命运的具体是什么事情。
不过他的这个好奇心会得到满足的,因为想要知道的答案肯定是在母亲那里的。
虽然现在还不是询问的时候,但冯立凭自己的第六感能清楚的感知到,彼时的母亲因为尚处在年幼的阶段,是没有资格去对自己父辈的事情发声建言的。
毕竟那时他的太姥爷和太姥姥,以及曾太姥爷和曾太姥姥都是健在的,有这些长辈在,做为最小晚辈的母亲在家里怎么会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呢?
当然这还是在母亲那时已经懂得人情世故,对事物有着自己独到见解的前提下,才会出现的一种设想。
可在很大程度上,冯立并不觉得自己的母亲当时就有这样好的一种状态,说是懵懂无知也是极有可能的。
那么在长大懂事后,当母亲从自己的父亲那里得知,他曾错失了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事情后,那份产生在母亲内心里的遗憾一定是异常强烈的。
关于这样的感受,冯立是熟悉的。
于是在想到这一层后,冯立忽然发觉自己跟母亲是非常巧合地实现了共情。
做为一个曾经给自己留下了深深遗憾的人,冯立是有资格这么说的。
这件事情若是想要细说还原,是要从冯立初三那年的中考说起的。
因为自己的父母没有好好地跟老师交流沟通有关报考学校的事情,自己又因为年纪小无法厘清选择什么样的志愿才是最有利于自己将来发展的慎重思路,所以冯立最终是从众如流地走上了大多数人都会走上的先高中后大学的,以上大学拿取文凭为终极目标的道路。
在那一年的夏天,在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优异当了三年班长的冯立,以超过济南三中录取分数线37分的好成绩考入了这所市重点高中,开始了自己的高中生涯。
进入高中的冯立在学习新知识,结交新同学的时候,自身的心智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知道了一些自己以前从未听说也无从知晓的事情。
其中最令冯立感到震惊的情况是,坐落在济南的陆军指挥学院当时是面向社会招收应届初中生毕业生的。
一直以为上军校只有通过参加高考才能实现的冯立,无意间在从同学的口里听到这个消息时,整个人是呆住了,以致于一整天下来都是心不在焉的,没有了认真听课学习的精神头。
冯立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表现,是跟他幼年时的成长经历分不开的。
这里首先要提及一下冯立的爷爷这位1940年就投身革命英勇抗击日寇侵略的老英雄,于潜移默化中对自己孙子人生观的树立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做为双职工又是生育了双子女的家庭,冯浩钦和高金香既要忙工作,又要兼顾到照顾一双年幼的子女,平日里确实是因为精力不济而有些捉襟见肘的忙不过来。
无奈之下,他们夫妇二人只得将女儿冯念送回了老家,交给爷爷奶奶代为抚养。
可不曾想到,冯念因为严重的水土不服,在经历了三个月的折腾后,整个人是面黄肌瘦地回到了济南,没什么地方再能去,只能是待在他们身边了。
面对着两个孩子只可以照顾一个的局面,唯一的解决办法那就是将儿子冯立送回老家了。
于是只有十一个月大,还在吃着母乳的冯立就被奶奶带回了老家,从此与自己的父母一别就是四年多的时间。
等到冯立被爷爷送回来的时候,小小的他是很困惑于自己在济南这样既陌生又充满着新奇的吸引力,是汶河边的那个小村庄远远不能相比的繁华大城市里,居然还会有着父母在的事情的。
以致于一直以为自己只有爷爷奶奶而没有父母的冯立,前后是用了两三日的时间才逐渐接受了眼前的这个现实,重新回归到了自己的小家庭当中。
回到父母身边的冯立每日里一言一行的表现,让暗中悉心观察他的冯浩钦和高金香是颇为惊喜的。
这是因为已长大到懂事年纪的冯立,同自己的父亲犹如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般相像。
这里说的不单是父子两个人的外貌样子,而专指的是他们两个人的脾气性格。
冯浩钦将其中的原因是归为,儿子与自己是在一个相同的环境中长大的,父子二人受到的人文影响都来自于同一个原生家庭,所思所想会有着类似的情况在,当然是可以理解的。
而做为母亲的高金香却有着一点不同的看法,她觉得儿子虽然在脾气性格方面跟自己的丈夫有些雷同,但在个人习惯上却是有着鲜明区别的。
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在对待一个事物的态度上,做为父亲的冯浩钦是非常执着于弄清楚要结果的,而做为儿子的冯立则不会坚持非要将其了解个透彻明白,只需在大体上知道是怎么回事也就好了。
关于这点上的些许不同之处,虽然看似不怎么起眼的,但无疑是造就了他们父子两个人在个人秉性上的根本区别。
所以在脾气性格基本契合的前提下,冯浩钦与冯立是有着完全不同的认知世界的习惯与角度的。
这是高金香对于分别四年之久的儿子的第一印象,随着与儿子相处时间的增长,这个看法也就更加坚定起来。
虽然父子二人的性格是看似相同实则迥异的,却有一点是并无二致的,那就是他们对于自己父亲和爷爷的崇敬,虽在岁月上有着相隔,但在情感上是达到了一致的。
毕竟他们父子都是在一个村落中长大的,周围环境的一致无他性是可以完全沁润到了自己生命当中的。
关于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由此可见,一个人在幼年时所面临的成长环境,会对自己的心灵世界产生的影响,是什么事物也比不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