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红白军团那激进的2-1-7进攻模式,本应在这一回合通过威尔谢尔的个人能力突破曼城的8人双层防线,却在博扬的深度回防下凭空又添了一层最后的保险,成功的拦下了这一回合的进攻。
而就在在阿森纳几乎已经倾巢而出的时候,哲科就作为曼城的最后一只飞矢,搭在弓上伺机而动。
站在几乎所有人身后的哲科,在这之前清楚的看到博扬一直深入到禁区内防守,他完全清楚自己的任务是什么。
后场的人数已经够了,如果这还能被阿森纳进球的话,那就只能佩服他们的实力了。
但他们的进攻失败,意味着绝佳的反击机会。
在阿森纳的后场,除了门将以外,就是两个中后卫,默特萨克和科斯切尔尼。
要找个能在他们其中一人的干扰下拿住球的前锋,现在也就是哲科了。
这一刻,博扬的传球直接在空中划过了两队挤在曼城球门前的人马,飞向了阿森纳的半场。
要拿到这一点,哲科往常可以直接卡着身高拿下,但是哲科很快就碰上了阿森纳的顶梁柱,1米98的默特萨克。
这个来自德国的中后卫第一时间就冷静的出现在了这个长传的第一落点,并靠着高出小半个头的体格优势压制住了哲科,防止哲科轻易接球转身。
哲科虽也有1米93,但在默特萨克面前却也显得不够高大。
而且,讽刺的是,虽然哲科人高马大,但他其实并不喜欢这样硬碰硬的对决。
“居然刻意安排我干脏活,博扬这个小子,一来就指手画脚的,比赛结束以后就要他好看。”
比起身体上的对抗,他更喜欢通过脚下的技术来击败对方,至少在曼城时期的哲科是这样的前锋,也因此和阿圭罗在位置上有一定的冲突,最终造成了他的离队。
但也因此,此时此刻的哲科非常的了解,要如何对付比自己更加高大的后卫。
他先是佯装在和对方用身体对抗,但在皮球落下的那一刻,自己却会突然放下重心,让对手失去对抗的平衡。
然后抓住皮球下落的时间差,再次和对手硬碰硬的扛在一起。
这一拉扯的目的,是为了让对手从原来的位置偏移半步左右的距离。
而这半步的距离,就将让自己得到无干扰停球的空间。
然而,默特萨克的对抗比哲科想象的还要更加强硬,1米98的大个子在哲科第二次的对抗下几乎没有挪动,连半步的空间都没有给出。
哲科必须要在这般强硬的对抗下将球停下。
这样的条件,无异于拿着一把巨剑,在一块大石上凿开一个指头大的小孔。
而对于默特萨克来说,把这一球顶回去,趁着自己人大多还都在对方半场继续进攻,就是现在唯一的目标。
他必须在空中就把这次进攻给彻底解决,因此决不能让哲科有任何机会碰球。
就在两人纠缠不已的这一刻,一个身影同时出现在了哲科和默特萨克的视野内。
全速冲刺的西班牙飞翼,赫苏斯-纳瓦斯已经冲到中圈了。
已经是比赛的最后几分钟了,跑了近90分钟的纳瓦斯,在这一刻竟还能全速的冲刺,甚至还有进一步提速的迹象。
“赫苏斯!”
哲科大喊了一声,这让默特萨克应对不及,奋力想要在空中就提前阻止哲科的传球,也因此把重心完全的压在了哲科的身上,想要压着哲科起跳。
而这一瞬的判断,则让哲科得到机会。
他顺势弓着身子,故意让默特萨克压了上去,但同时用腰部顶住了这个大高个德国人,让默特萨克在仅为几厘米的距离上错过了下落的皮球,自己则让这个高难度的高空球顺其自然的落在自己的脚下,让皮球滚向了纳瓦斯所在边路的另一侧。
既然球到了地上,那就是哲科的优势领域了。
转身后的哲科一个灵巧的变向加速,就直接绕过了来不及转身的默特萨克,这个1米98的身子在对抗上占有巨大优势的同时,也让他的动作变得笨重。
而哲科放在这些大个子里,完全称得上是动若脱兔了。只见他带球突破了默特萨克,来到了阿森纳防线最后一人,科斯切尔尼的面前。
身高1米86的科斯切尔尼是另一个类型的后卫,身材相对来说更为消瘦,也因此会比高大的后卫敏捷许多,他立马盯住了哲科,并试图卡在他和纳瓦斯之间的传球路线上。
即使是如此危险的场景,科斯切尔尼依然表现的十分敏锐,察觉到了对方的进攻意图,并第一时间先封堵了哲科继续带球过人的可能性。
这一刻,正确的选择就是尽可能的拖延哪怕一步,让自己的队友们及时回防。
在纳瓦斯的身后,两个边后卫队友,蒙雷亚尔和德比希已经冲回来了,他们只需要再有几秒就能到位。
这一刻,曼城的进攻球员只有哲科和纳瓦斯,因此选项也很明确。
要么一对一突破,要么传球。
选项越明确,对防守来说就更容易预判。
而对于前锋来说,在二打一的场景中,在绝大部分情况下都不可能特意去选风险更大难度更高的选项。
“交给你了!”
哲科也没有犹豫,直接一脚传向靠向球门右侧的底线,将最终的胜负交给了纳瓦斯。
科斯切尔尼也提前反应了过来,转身追了上去。
单论速度来说,纳瓦斯有把握比科斯切尔尼和蒙雷亚尔都快,但这是建立双方都在同一个起跑线的基础上。
如果对方提前知道自己要跑向哪里,那么速度在没有超出人类的范畴之前就没有意义。
实际上蒙雷亚尔之前就靠着预判拦下过一次了。
而这一刻,纳瓦斯别无他法,只能用最后的手段让自己,科斯切尔尼和蒙雷亚尔三人重新站回同一个起跑线上。
那就是在接近底线的位置再趟一步,让三人在自己触球的那一刻开始再赛跑一次。
趟大了,球就会直接出底线,趟小了,就会因为加速距离不够被追上。
必须追求最极端的平衡,做不到的话,就无法触及对方的球门。
至少也要完成最后的射门,这是纳瓦斯这一刻唯一的念头。
“赫苏斯-纳瓦斯!这一刻还在加速!他从两人之间冲了出来!!但是球已经接近底线了!他没有角度射门了!!!”
解说员在场外,嗓子都几乎要喊哑了。
这一刻,在场上,距离球门仅剩最后几米的纳瓦斯,用视线的余光看到了球门的上角。
什琴斯尼站在面前,科斯切尔尼已经把下地放铲封堵最后的那一点点角度了。
在没有角度的情况下,最后的选项,就是越过眼前的后卫,直接从守门员的头顶将球打进。
最后,在纳瓦斯把这个结论化为脑内明确的想法之前,他就已经起脚射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