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真巨子看穿了李慕然的心思,便转移话题询问起了她受伤的事情。
李慕然于是把前夜发生在北郊荒野的事情娓娓道来,却是听得真巨子悲戚不已。
真巨子之悲,既是怜悯李慕然被圣武真人重创,更有对南明离火消逝的无奈和悲哀。
却说当年堇朝问鼎中原后,开国的高祖皇帝曾与世外高人问测国运,在得知堇朝开基三百年后将遭遇一场万劫不复之灾后,高祖皇帝遂决定逆天改命,以期避免这个结局。
是时,高祖皇帝以开炼银矿为名,从亲信部队中抽调出一万余人秘密进驻至八百里秦川深处。
这些人抵达目的地后,一边开挖银矿一边着手秘密练兵,只数年时间里,他们就打造出了一支五万人的精锐部队。
但人数一多,各种配套就得逐一跟上,如何隐藏便就成了一大难题。为掩人耳目,高祖皇帝最终决定让他们以江湖门派的形式出现。
纵观历史,唯有号称山中诸侯的墨家最适合借用,于是墨隐派就此诞生了。
此后数百年,墨隐派在各代真巨子的带领下一边积累银矿财富,一边持续练兵,最鼎盛时,墨隐派麾下握有雄兵十万,早具备了灭国之能。
可是一切又都在八年前崩塌了。
彼时的堇朝在经历了三年奇旱之后,各地都纷纷爆发了民变,堇朝末帝不思抚恤反而听信谗言一味镇压,最终又导致民变升级成为席卷全国的赤眉之乱。
由于堇朝承平日久,各部武备废弛,派去镇压的部队每每一触即溃,不到一年之间,朝廷就要面对无兵可调的困境了。
值此危急时刻,幽州刺史秦密主动请求在当地招募民团对抗乱军,其余州郡要员闻讯后亦纷纷以此请愿。
堇朝末帝病急乱投医,竟然金口大开答应了他们。
至此,各州刺史皆极力招兵买马,人人都成了手握重兵的一方军阀。
赤眉之乱虽然被镇压了下去,但各州有了自己的兵马后就不再听从洛阳的宣调了。而如幽州刺史秦密,更是率先自立称王。拥兵自重的各州刺史见有人起头,遂纷纷效仿,一时间,堇朝大地上便多出了四十多位自封的王来。
堇朝末帝大为着急,便欲御驾亲征讨伐叛逆。但令他想不到的是,大将军梁洞国竟也起兵造反自称楚王。若非驻守大同的晋王李从俭率部驰援,堇朝末帝当时就要死在乱军之中了。
可是堇朝末帝经历了太多叛逆之事,便对前来驰援的李从俭也起了疑心。尤其是在一众宦官的挑拨下,他竟认为李从俭此举是要效仿曹孟德挟天子以令诸侯。如此,末帝便要李从俭交出兵权以示效忠。
但李从俭麾下的兵马,除了一部分承袭自堇朝驻防部队外,大部分都是他在镇压赤眉之乱时自行招募组建的,末帝就算收了调兵虎符,却也指挥不动任何人,反倒是此举引发了各部的不满。
于是在奸细的挑拨下,最终酿成了一众军头首领包围皇宫的恶劣后果。至此,堇朝末帝再也不信任李从俭了。
满心冤屈的李从俭只得负气出走,洛阳于是又成了梁洞国只手遮天之地。
只是堇朝末帝敢驱走李从俭并直面梁洞国,也并非是单纯的意气用事之举,因为他还有一个不为世人知晓的杀手锏——墨隐派。
就在李从俭去后不久,墨隐派的十万精兵便已开赴到了洛阳。见此威武阵仗,梁洞国也要心里发虚的考虑自己的后路之选了。
双方随即爆发了激烈战斗,战至最恶时,一日就要折损几万人。如此打法,梁洞国根本坚持不了几天。
但关键时刻,梁洞国却发现了对方的一处致命要害:墨隐派带来的部队虽然各个精锐,却独独缺少各级将才。
梁洞国的眼光果然独到,墨隐派当初接受的任务本就只有练兵,然后再将这批精锐交给朝廷各部指挥调度,因而并未在将官方面着力。
但眼下的局面却是:朝廷的各路将军死的死,反的反,末帝麾下根本就没有可用的将才人选了。
看透此中破绽的梁洞国于是布下埋伏:他先是引对方主力至城郊平地决战,然后派出重甲兵吸引火力,待得墨隐派精锐齐出之时,梁洞国再令左右两支伏兵收拢合围。
墨隐派的精兵虽顽强反抗,但孤立无援之下亦不能久支。
经过两天两夜的厮杀之后,墨隐派的精兵消耗殆尽,堇朝最后的本钱就此彻底用光。
末帝自知大势已去,便于乱中托人将年幼的新安公主送出洛阳城,如此才算保全了李慕然的性命。
而其余宗室贵胄及各路公卿,皆在洛阳城破之时被梁洞国所部诛杀殆尽。
至于堇朝末帝本人,则被梁洞国囚禁起来,直至六年后忧愤而死。
此役过罢,墨隐派亦元气大伤,虽经七八年休整而不能恢复。如今又听闻南明离火合二为一消失无踪,真巨子却也怕堇朝气数真要尽去了。
但墨隐派既负恢复堇朝使命,作为首领的真巨子自不可灰心,便就是千难万难他也要践行自己的职责。
真巨子于是精神抖擞的说道:“少主,自你出山后的这两年里,我又练出了三千精锐,再加上原有人马,咱们至少有七千精兵。”
李慕然听罢当然开心,毕竟复国大业最需要的就是兵力。
但李慕然也知道,在当今七王争雄之际,仅靠六、七千兵马是根本站不稳脚跟的。
且不说各拥十万兵马的梁洞国和李从俭,便就是最弱的燕、云两州,帐下也各囤了数万兵力。
李慕然要想与这七王逐鹿,还须得大量招兵买马才行。
可是各州藩镇皆严防有人拥兵聚众,再加上连年战火使得各处人丁凋零,李慕然就算有钱也无处招兵买马。
这个问题却难不倒真巨子,他以自身墨隐派为例,证明了武林门派及江湖仁人志士将是李慕然复国的兵源所在。
真巨子此说的确不假,各藩镇虽然十分防备聚众之举,但武林江湖古已有之,他们也无法禁绝;况且这些藩镇还有许多事情需要那些门派代劳,如此他们也甘愿听之任之。
李慕然在见识了拜火教、红莲教这类教众数十万的武林门派后,亦是有此打算。
但武林门派又涉江湖纠葛,无论行事逻辑还是处世风格皆不同于他早前的贸易经历。要往此处发力,绝非简单之事。
真巨子的老道经验恰好能给李慕然带去解决思路,在他看来,江湖之争既是名利之争,更是乱世当中的道义之争。
李慕然主导的恢复堇朝事业,既能给他们提供建功立业的机会,更可彻底清除七王间不休不止的攻伐混战,还天下太平。只要让武林人士知道了这两点,他们必定纷纷来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