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师傅虽然岀生在兵荒马乱年代,但他家是远近闻名的地主,拥有千亩的良田和庄园,师傅从小过着锦衣佳肴无忧无虑的生活,受到良好的教育;说到这不得不提师娘,也就是我母亲的堂妹,按照辈分我应该叫她小姨或姨妈;我的姥姥家当时是富甲一方的商贾,县城里街上的店铺一半是他家的,拿出几个店铺都比他家千亩良田值钱!姥姥家要在老家盖厅房,需要占邻家花园,讲好价钱,对方又反悔,说用银元铺院子,又说要十块大洋立排排满才行,分明是讹钱;马家厅房几经周折终于建成,成为当时远近闻名建筑,就是现在也是很气派的建筑群,可惜没有保护好,成了人们的记忆。解放后划成份师傅家成了地主,师娘家通过工商业改造成了国营和集体企业的职工。话说他们都到了结婚年龄那个小伙不萌动,那个少年不怀春,遥窕淑女,君子好逑,门当户对,郎才女貌,水道渠成,顺利成章步入结婚的殿堂。少年时的师傅是个孩子王,村里的自行车没有几辆,他家有辆相当于现在的宝马,德国造“马”牌,与另一少年比试谁骑得快,象飞一样,回来时满头是汗,气喘吁吁;下河游泳上墙爬树全村无敌,从小就没有服的事,与谁都敢叫板,小伙伴个个都佩服他。一次偶然的机遇,他迷上了二胡,自己买来二胡,当地买不到教材,自己坐火车到青岛,利用空闲时间,工作间隙拼命自学二胡,经过多年的苦学钻研,稍有名气,成了村,镇文艺活动的骨干。转眼到了六十年代末,地区歌舞团来镇上招人,通过层层考试选拔,他名列第一。可惜因是成份问题没有被招录!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师傅去了镇文化站,一直工作到退休。退休以后也没闲着,收徒弟办二胡学习班,学员来自当地乡镇厂矿,当地驻军子女也来找师傅教孩子,学员多的时候光部队子女就二十几个,忙的不亦乐乎。师傅十分重视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当发现班上人多,相互影响,教学效果时,果断停止采取一对一教学模式,有重点分类指导,学员的成绩上去了,可是他不辞辛苦在学员间来回授课,有原先跑一趟成了跑三四趟了,为得是什么,是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说到教学,师傅是个要求非常严谨的人,甚至到了有些苛刻的地步。上课时,“音高了”,“音低了”,“不对”,“是这样”,还是不对,这样怎么学好二胡,怎么又犯了”因一个音符或拍子不对,手把手给你示范纠正!他的嗓音又大,出去三里地都能听到他训人的声音;尤其那些女孩子常常抹眼泪,不好好学的学生常常被训得哭了,我是最不愿意去上他的课,有段时间萌生不想学的念头,也是常常被骂的最厉害的那位学员了。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我们的师傅也是桃李满天下,每每说起自己的得意门生,喜悦之情益于言表;现虽已过古稀之年,头发花白,但依然精神鑑烁,教学育人,送学生考级,不过带得少了,必竟岁月不饶人。刚退休那会当地文艺团体纷纷上门聘请他参加各种商演,是歌舞团的首席演奏师,台柱子,虽然退休了,但也忙得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