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逐鹿大明:家父孙传庭 / 第二十二章 壬午之役

第二十二章 壬午之役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孙传庭放下茶杯,满腹狐疑:“闯逆提前与鞑虏遭遇?”
  孙世瑞意识到自己失言,连忙岔开话题。
  “孩儿是说,建奴今年若再入关,必定又要劫掠山东。”
  孙传庭打量孙世瑞一番,自从他从诏狱脱身,便觉孙世瑞有些不对,究竟哪里不对,他却说不清楚。
  “北兵自己巳之变起,每年冬春之季,肆意破关,长驱直入,记得袁公督师蓟辽时,明军尚可与鞑虏一战,而今敌焰燎原,风声鹤唳!望风而逃者,比比皆是。”
  “北兵发难二十余年,竟从辽东蔓延齐燕,如今已到江淮,而封疆之臣无一人为皇帝做实事,相互延靠,一味欺蒙,以致决裂至于今日!”(注释1)
  孙世瑞心里清楚,崇祯十五年前后的满清,不再是那个割据建州一隅之地的部落政权,而是满洲+朝鲜+蒙古+新满洲的超级军事联盟。
  无论是从人口数量还是所辖土地面积来看,这个时期的满清,都不是所谓“十几万人一隅之地”,而是人口百万,实力比肩辽金的成熟政权。
  加之有皇太极这个变态级大BOSS,实际上,崇祯十七年八旗入关前,明清双方军事实力对比,要比宋辽、宋金差距更为悬殊。
  毕竟,清国胜过辽金,而我大明,却实实在在不如南宋····南宋好歹还撑了一百多年,煤山大帝根本不具备完颜构的政治能力,南明也无一人堪比岳飞。
  所以,孙传庭才会称呼建奴为北兵,这应该是此时大明士大夫阶层对满清实力的认可。
  孙世瑞不敢自比岳飞,更没有挽天倾的高尚情操。
  不过,既然穿越过来,倘若直接躺平,不去和皇太极这样的人杰较量较量,到底意难平!
  “爹,豫西、山陕,仍为大明所有,因此只要我军野战不败,流贼断不能往西,山东兖州府距离开封不过四百余里,若能全力驱使李自成往东,今年冬天,李自成未必不能与建奴相遇。”
  孙传庭抚须微笑:“你能推断鞑虏隆冬时节出兵,也算略知兵事。与李闯野战不败,这就……”
  按照原本历史轨迹,今年也就是崇祯十五年(崇德七年)冬,清军将进行第五次入关劫掠,史称“壬午之役”。
  这是明崇祯年间清兵进军关内五次中的最后一次,下一次入关,就是多尔衮带着吴三桂,取道山海关,来“替崇祯老弟报仇”。
  穿越者不知道的是,清兵所以选择每年冬春时日出兵,主要目的在劫掠漕运粮米。(注释2)
  这次入关劫掠的清军统帅为多罗饶余贝勒、努尔哈赤第七子阿巴泰。
  阿巴泰出师前,皇太极曾谕令他:
  尔等一入明境,遇老弱闲散之人,毋任意妄杀;不应作俘之人,毋夺其衣服,毋离人妻子,毋焚毁财物,毋暴殄粮谷·····(注释3)
  事实证明,皇太极的谕令,饶余贝勒一句也没听进去。
  清军第五次入关,劫掠更为残酷,一路抢到了海州,烧杀抢掠,无恶不为。
  以漕运重镇临清为例,被清兵劫掠后,(临清)“存者未足一分,其官衙民舍,尽皆焚毁,至今余烬未灭,两河并街路,死骸如山若岭,岂能穷数,城垛尽皆折毁。”(注释4)
  孙世瑞之所以拿这说事儿,是因为据多方史料记载,崇祯十六年也就是明年,正月初二清兵一部(蒙古八旗)攻入海州(连云港),随即遭到袁时中所率的“小袁营”的围攻,双方在海州进行过一场小规模激烈战斗。(注释5)
  孙世瑞分析,此时的李闯大军活动区域与清军入关劫掠路线,有一部分是重合的,至少两边不会相距甚远。
  历史上因为各种原因,崇祯十五年十一月至次年六月,李自成最终未能与阿巴泰见上一面。
  顺军三堵墙精锐未能与八旗白甲兵在山东一决高低。
  皇太极还写了封亲笔信,让阿巴泰捎给闯王。(注释6)
  结果饶余贝勒进关后,只忙着烧杀抢掠,根本忘了送信这茬儿。
  对皇太极李自成双方而言,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现在,孙世瑞决定帮他们弥补一下这个遗憾。
  孙传庭到底是十三岁就考中秀才的神童,和张居正有的一比,听说流贼与鞑虏或能交手,稍稍分析一下,抬头盯着孙世瑞的眼。
  “为父从不信鬼神之说,即便有,始皇帝说,山鬼固不过知一岁事也,你又是如何得知的?”
  孙世瑞解释道:“孩儿只是预想,预想而已。”
  以秦军当下实力,能增援开封已是极限,驱赶李自成大军到豫东齐鲁,显然是痴人说梦。
  “驱虎吞狼,不啻妙手,只是力有不逮,此事从长计议吧。”
  孙传庭沉默良久,临末长叹一声:“瑞儿,你先出去吧。”
  “父亲!”孙世瑞站在原地。
  崇祯十一年建奴自墙子岭、青山口入关,蓟辽总督吴阿衡战死,总兵鲁宗文败亡,孙传庭与洪承畴奉调援助京师,与建奴有过交手,互有胜负。
  “你以为建奴战力如何?较之李闯相差多少?”
  孙传庭脸色瞬间阴沉下来。
  孙世瑞见状,连忙道:“爹,孩儿只是随口一提····”
  孙传庭欲言又止,目光凝视案牍,思绪回到了四年前。
  “时过境迁,如今的大明朝,已不是崇祯十一年的大明朝了,哎····”
  那是建奴第四次入关劫掠,吴阿衡、卢象升悉数战死,建奴攻克济南,生擒德王朱由枢等众多宗室,并押回辽东斩首。
  清兵忽分忽合,纵兵并进,驰骋于旷野平川,明军根本无力阻止,与清军交战五十七阵,竟无一胜绩,财产人口损失无算。
  当然,清军这次入关,造成最大的影响,还不止这些。
  “当年杨各部“四正六隅,十面张网”初见成效,流贼举步维艰。”
  孙传庭这时候提起杨嗣昌,竟然没有像往日那样诋毁。
  “为父与洪承畴联手,在南原,将李自成数万大军,打得仅剩一十八骑,逃入商洛山中。”
  虽然这段话,孙传庭在自己面前至少说过十遍,孙世瑞细细一想,还是不由扼腕叹息。
  “爹,你当年要是多拖延一会儿就好了,或者来个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孙传庭冷冷一笑:“若是那样,为父便是第二个袁崇焕了。”
  总之,在流贼即将彻底消灭时,崇祯下诏调天下各路兵勤王,孙、洪两人亦在其中。
  尽管孙传庭上疏:“秦军不可留也。留则贼势张,无益于边,是代贼撤兵也”。
  奈何崇祯根本不听。
  洪承畴被任命为蓟辽总督,主持防务。
  孙传庭虽被升为兵部右待郎兼右佥都御史,但由于与杨嗣昌、高起潜等人矛盾重重,无法真正得到重用。
  孙传庭因此心情大恶,最终耳聋。
  接下来的事情,孙世瑞再熟悉不过了。
  崇祯十一年这次清军入关,从某种程度上成为孙传庭心理阴影。
  不是说孙督师像其他总兵总督那样,畏建奴如虎,只是,这次勤王,让他看清了崇祯暴君刻薄寡恩的真实面目。但凡消极怠工,不管什么原因,都会受到严厉制裁。
  这也是后来孙传庭宁死也要出关的根本原因。
  孙世瑞不想在老爹伤口上撒盐。
  “我听老卒说,当年父亲您在太平寨,杀了不少鞑子。”
  孙传庭摆手道:“记不太清了。”
  卢象升战死后,孙传庭奉命率标兵一千五百人赶赴河北阻截入塞抢掠的清军,路上陆续接管了部分溃兵。
  明史中孙传庭此次勤王描写的非常粗糙,部分一些明清文人笔记野史则称孙传庭躲避战斗。
  而据明清双方档案资料,孙传庭此次作战的主要数据如下:
  孙传庭报告在太平寨与清军交战三次,获清军首级九十二颗。夺取马骡364匹、白银2000两。夺回难民至少两千人。明军至少阵亡一百一十九人。
  满清方面没有太平寨战斗的全面损失记录。仅知三个阵亡将领的名单:参领扈敏、佐领乌纳海、佐领巴海。都是中级以上的真满洲指挥官。三人均在太平寨被明军杀死。
  比对双方资料,显然是明军一次较大规模野战取胜。孙传庭与清军作战,已知上报斩获首级总数为二百一十八颗。堪比袁嘟嘟的某次大捷。
  尽管如此,孙世瑞很清楚,想要消灭满洲+朝鲜+蒙古+新满洲这样的怪物,指望一两场局部胜利是不可能完成的。
  需要的是,类似萨尔浒松山那样的大捷,是决定双方命运的国战。当然,这些,明军已然做不到了。
  崇祯十五年,是李自成势力迅速上升的一年,吞并罗汝才,吞并袁时中,如果在这时,李自成与阿巴泰迎面撞上,双方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即便闯军初战失败,对李自成来说,也不是什么坏事,至少他不会莫名其妙死在九宫山了。
  大不了死在山东吧。
  对孙世瑞来说更不是坏事,大明有了喘息之际,继续拖延些时日,他也能从容经略陕西。
  壬午之役能否像历史上那样准时发生;
  左良玉能否挡住李自成南下兵锋;
  最重要的是,如何在短期内练出一支足以逼退李闯的强军。
  ······
  机会稍纵即逝。
  虽然希望渺茫,但也值得为之努力。
  孙世瑞陷入沉思。
  注:
  1、《孙传庭集·密奏疏》卷五·三三三
  2、“奴之所为,不以秋举而以穷冬入者,岂不草枯马饥,切以为其谋甚狡,正欲乘我漕运囤积而安食积粟,以坐困我耳。”——崇祯十五年十一月十七日《兵部行“兵科抄出兵科给事中方题”稿》,《明清史料》乙编第5本,第435a面。
  3、《清太宗实录》卷六三,崇德七年十月辛亥,第864页
  4、崇祯十六年正月《兵部行“兵科抄出察办剿虏事务吴履中题“稿》,《明清史料》乙编第5本,第479a面。
  5、《山中闻见录》:“河南土寇小袁营数万屯河上,虏获山积。清人游骑近贼垒,贼夜入清兵营,连贯马羁,纵火焚其炮,人马惊起····乃移营他徙。”
  6、王先谦《华东录》:皇太极指示阿巴泰,“如遇流寇,宜云尔等见明政紊乱,激而成变,我国来征,亦正为此。以善言抚谕之,申戒士卒,勿误杀彼一二人,致与交恶。如彼欲遣使见朕,即携其使来,或有奏朕之书,尔等即许转达,赍书来奏。”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