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见赵祯脸色依旧难看,赵曦劝道:
“范公和爹爹当年相交莫逆,必能理解爹爹当初的苦衷,且范公当年曾言‘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可知他性情之坚韧,这些年范公帮爹爹治理州郡,亦不曾懈怠,可知范公心中热血未凉!若见到爹爹还有变法之心,必会全力相助!爹爹不必为难!”
赵祯听了,脸色好看了些,打起精神,继续和赵曦讨论变法之事,如今的赵曦在赵祯眼中是真的可以一同商讨国家大事的人了:
“三哥儿先前所言,皆是不俗,但朝中积弊只会日益加重!而交趾之事欲成全功,不知何时?你为何说这是第一步,接下来又有几步呢?”
赵曦回道:
“孩儿说收复交趾是第一步原因有二:一是事关岭南,侬智高此人叛变交趾,可见豪无忠义之心,若是求归附而不得,极有可能心怀怨恨,起兵犯宋,不可忽视!”
赵祯微微点头,表示认同。
“二是在我的计划之中,大宋后续的变法都要离不开施行新法的交趾!”
“哦,仔细说说!”
“爹爹莫急,我们先来说说在收复交趾实施行政之前,应做好怎样的准备!”谈话的节奏都在赵曦的掌控之中,赵曦很是从容!
“爹爹,首先我们要知道如今的大宋要想变法不能大刀阔斧,只能细水流长!还有为什么会有人反对变法?因为变法损害了他们的利益!而这些人在朝廷中占了大部分,这也是为何新政施行困难重重的原因!所以爹爹,朝堂上需要新的官员!需要对变法支持的官员!”
赵祯叹道:
“何其难也!朝廷任官或是权贵,或是科举,权贵不用多说,自然是反对新法的!而那些举人进士,寒窗苦读十年,为的就是荣华富贵,要他们自己给自己添堵,岂不是强人所难!要知道,如范公这般一心为公的人,可是少之又少!”
赵曦点头认同:
“世人皆爱富贵,而富贵从何而来?真宗皇帝告诉他们,从书中来,千钟粟、黄金屋、车马、颜如玉。书中应有尽有!为何能从书中来,因为能科举,能当官!读书为了当官,当官为了致富,而不是为民请命!真宗皇帝一首劝学诗,影响了多少读书人,他们就连贪污时也能宽慰自己:这富贵是自己应得的!爹爹,你说,这些人在贪污的时候,会不会说谢谢真宗皇帝指明发财之路···”
‘啪’的一声,赵祯一巴掌打在越讲越大声的赵曦脸上,斥道:
“逆子,你怎可非议长辈!目无尊长!你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赵祯动了怒气,这一巴掌用了很大力,将赵曦扇倒在地。看着倒地的赵曦,赵祯怒气消了一些,但还是怒道:
“你不要再说了!回去将孝经抄写一百遍!知道什么是孝再来见我!”
说完起身要走,赵曦却在地上一滚,跪在赵祯面前,抬起头,左脸已经肿了起来,但赵曦却不哭不闹,只是看着赵祯。
赵祯看到赵曦这番模样,硬起来的心又软了下去,说道:
“起来吧!你也莫怪爹爹,就你刚才的言论,离经叛道,外人听了,吐唾沫都能淹死你!以后你要谨言慎行!”
说完就要叫人喊太医过来看看,但赵曦阻止了他,只听赵曦说道:
“爹爹,我谈及爷爷的过错,是我言行有亏,孝经我回去自会抄写,但您难道没有意识到,大宋的读书人有许多从根上就错了吗?如果再不改变,大宋就真的无可救药了!”
赵祯听了,半响无语,自己早就意识到了,可自己能怎么办?难道要自己反对亲爹吗?一边是皇帝的孝道,一边是士子根基,不管选哪一边都会动摇国本,根本无从下手!
一时间,赵祯有些痴了,只听他喃喃道:
“难道大宋真就如此不堪,不可救药?”
赵曦自然是知道赵祯的为难之处的,在这个儒家当道,推崇长幼尊卑的时代,批评亲爹的过错,不管结果对错,一定会被人说不孝,留下话柄,以后百官不管劝谏,都可以带上此事,喷上一喷,实在为难!
但赵曦早就想好了解决之法,只见他从怀里掏出一张白纸,递给赵祯:
“这是我昨日在真宗皇帝的书稿中找到的,读之令人震撼!想来是真宗皇帝看到自己早年写的劝学诗催生如此之多的贪官污吏,心有所感,挥笔写下的,孩儿认为这才是应该流传于世的劝学名句!”
赵祯听了,有些诧异,真宗皇帝手稿里有这样的句子吗?接过纸张一看,字迹有些新,也很稚嫩,不用想了,是赵曦写的!
赵祯瞥了一眼赵曦,想道:这小子的心是怎么长的,怎么有这么多心思,想出了这种破局方法!还不早早说出,使我出了一身冷汗!待我看看写的是什么?
只见纸上有四短,四长八句,短四句是出自蜀主孟昶的《颁令箴》,自太宗时就刻立于州县衙署大堂的官场箴规:‘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此四句倒是应景,不过没用,不然也就不会有这么多贪官污吏了!
赵祯又看向长四句,看了一遍,心潮澎湃,再看一遍,热血沸腾,看第三遍,不由念出声: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好句!好句!”
赵祯惊喜地看向赵曦,着急地问:
“这四句是谁人所写?记于哪本典籍?”
赵曦提醒道:
“这四句乃真宗皇帝所书,藏于书稿之中,差点明珠蒙尘,天佑大宋,被孩儿发现,献给父皇!”
赵祯听懂了赵曦的意思,这四句箴言,除了他们两个,没人知道不是真宗皇帝所写,至于为什么?因为这四句箴言外人没有见过,是赵曦自己写的!
尽管赵曦已经给了赵祯很多惊喜,但赵祯还是被惊得头皮发麻,要写出这四句箴言,非大儒之才不可!赵曦这个九岁孩童,对儒学的精研,难道已经达到了大儒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