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特种兵明末做皇帝 / 第三十九章 初闻叛乱

第三十九章 初闻叛乱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天启七年,九月十八
  距离朱由检,登基称帝已经过了快一月。
  一个月来,朱由检基本在政事上,没有什么发言,一应事务均委托,魏忠贤处理。
  所以过的,还算是比较清闲。
  他忽然有些理解,天启皇帝。知道自己,能力不行,索性做个甩手掌柜。
  还真是难得糊涂呀。
  这天早朝,朱由检本也想着,草草应付了事。
  忽然有御史上奏折,讲陕西有乱民作乱,已二月有余,至今仍未平息
  并呈燎原之势。
  据奏折上说,今岁以来陕西大旱,饥民遍地。
  加之疫疾肆流,死民甚多。
  七月下旬,白水农民王二、种光道等,聚集灾民数百,
  操刀械,以墨涂面为志,插旗起义于白水县。
  乱民先是,攻破澄城县,诛杀了知县张斗耀,开仓放粮。
  后恐官军合围,退至白水县洛河以北。
  在洛河北,不断裹挟饥民,声势日大,遂转战渭北各地,攻城夺寨,
  处斩当地官吏,打富济贫
  官军多次清缴无果....
  “王二,王二,这个名字倒是有些印象。
  据史书记载,算是明末农民起义
  ---鼻祖级的人物
  也可以说是打响了,明末农民起义的第一枪...”
  该来的还是会来,随着小冰河期的到来,大明将面临不可避免的天灾
  千里赤地、遍地饥民。
  如果处置不好,到时历史的悲剧,恐怕会重演。
  “魏卿,你说此事该如何处置?”
  “回禀圣上,此事老奴早已知晓。
  熹宗皇帝,也曾下旨安抚灾民,并御令从湖广,调集粮食救灾。
  当下算来粮食应该已经发放到位。
  这些刁民,不思先皇之浩浩隆恩,反倒犯上作乱,罪该万死。
  不过,这些人原本不过是,土里刨食儿的庄稼汉,翻不起什么大浪
  皇上不必过于劳心。”
  看到魏忠贤,把叛乱说的这么,轻描淡写,根本没当回事儿。
  刚才上书的御史,也就悻悻立在一旁,不搭话。
  其余众臣,大多纷纷点头,附和魏忠贤的话。
  除了有个别出言讲,继续加大力度,清缴乱民外
  再没有其他的谏言。
  朱由检表示无语,这帮人一个个尸位素餐,难怪崇祯皇帝临死的时候,讲了一句经典的话:
  “所有文官皆该杀。”
  朱由检虽然知道,自己现在发布的命令,很多都不一定能出宫门,但还是忍不住继续发话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若处理不好,怕动摇国本。”
  “皇上明鉴,皇上可下旨,让陕西三边总督杨鹤,认真督办此事,务必限期剿灭乱匪。”
  魏忠贤想着,反正没什么大不了的大事,既然皇上提了
  就给他个面子吧。
  “魏卿所言甚是,弹压叛乱不是目的,最主要还是要,安抚好灾民,要确保朝廷赈灾粮食,发放到位。”
  “皇上所言甚是...”
  “魏卿可知道,洪承畴这个人?”
  “洪承畴?”
  魏忠贤转动了一下脑门儿,对这个名字感觉有些陌生。
  “启禀皇上,魏公公,如果奴才所记不差,皇上所说的洪承畴应该是
  --洪彦演,万历四十四年的进士,
  祖籍福建泉州,现为陕西督粮参政...”
  朱由检一看,出来讲话的是,司礼监掌印太监
  ---王体乾。
  朱由检知道,这个王体乾也是靠着,巴结魏忠贤上位,早晚有一天要换掉。
  没想到这会儿,提及朝廷的官员,竟然如数家珍
  看来还是有点本事。
  “传朕旨意给杨鹤,抚恤灾民之事,一定要尽心尽力,
  魏卿可差锦衣卫督办,发现贪赃枉法,中饱私囊,截留救灾钱粮者务必重罚;
  平乱之事,可让杨鹤,交于洪承畴专办,限期两个月全部平息..”
  “皇上怎么今天,专门提及洪承畴,难道一个小小的,陕西督粮参政,有什么特别之处,竟得皇上如此看重。
  或是有其他人,为皇上引鉴。
  不管是哪种情况,下来必须要好好查查,如果却是人才,一定要想办法,为我所用...
  魏忠贤脑子里盘算着。
  朱由检做为后世的人,当然知道,洪承畴这个在历史上,颇具争议的人。
  论起带兵打仗,自然不在话下,可谓是大才。
  不然也不能,训练出当时,天下闻名的
  “洪兵”。
  这个兄弟,人狠话不多,看见流贼上去就砍,打的流贼们,闻风丧胆。
  大明鼎鼎的闯王--李自成,当时自诩兵强马壮.
  遇到洪承畴,几万人被杀的只剩十几骑,狼狈不堪钻山沟里,不敢出来....
  对于目前刚刚冒头,战力很弱的农民起义来说
  绰绰有余。
  至于后来,投降清朝这一污点,朱由检也表示理解
  毕竟人家,刚开始也是绝食求死,只是没死成
  至少也算的上一个大丈夫。
  至于后来的选择,也只能说是“识时务者为俊杰”
  毕竟当时的大明,已经是烂到根子里了,之前为了大明奉献了那么多
  就算换了老板,也算已经对得起崇祯。
  况且,世人大多只知道,骂洪承畴为汉贼。
  却不知道,其实他也为,汉文化的承续传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时,他在清廷颇受重用,经常向顺治皇帝建议,满人“习汉文,晓汉语”,
  了解汉人礼俗,倡导儒家学说,淡化满汉之间的差异,得到当朝采纳。
  算是对,中原汉文化的存续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
  有这样一个,文武双全的人才,又刚好在陕西,不用就浪费了。
  所以朱由检,理所当然的,推举了出来。
  魏阉一党和其他大臣,又没有反对的理由,所以此条建议,很顺利的通过了。
  下了朝后,魏忠贤立马让人,去查洪承畴的底细。
  魏府里,照样人满为患,宛如一个国中之国,很多国家大事和政令,都是在这里敲定的。
  不过,这里的最高长官,这会儿手里依旧是,攥着他的宝贝
  ---骰子。
  “一、二、四点,小,哈哈,不好意思,我又赢了。”
  在他对面,有一个身着,宦官服饰的中年人,得意大笑。
  如果朱由检在此的话,一定能认出,此人竟是,自己从小的陪读太监,信王府的管家
  --徐应元。
  要说徐应元为何在此?
  当然不得不说,之前魏忠贤还未得势的时候,徐应元和他,都是宫里打杂的太监。
  宫里赌博成风,徐应元和魏忠贤,之前也经常聚在一起赌博
  自然而然就非常熟悉。
  二人的关系,可谓是
  --老同事兼赌友。
  不过,自从魏忠贤傍上,客巴巴之后,在天启皇帝前面,一天天得势,二人的身份越拉越大。
  不在一个等级,也就玩不到一个圈子,关系自然就慢慢淡了。
  但如今,徐应元的身价,又开始暴涨。
  无他,从小在当今皇上身边,侍奉的人。
  按照常理,一定会得到皇上重用,当然就属于奇货可居,成为众人拉拢的对象。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