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第一百六十二章芒种的种
“陛下!”
就在刘彻带头转身的那一瞬间,曹酩猛地开口将他叫住。
刘彻眉头微挑。
还有什么事情?
念头一起,他就立马转身往曹酩看了过去:“臭小子,还有什么事情?”
“没什么……”曹酩咧开嘴巴无声一笑:“就是想补充两句话……”
一面说着,他就伸手指向了群臣:“五年内,别让我看到汉麦一号出现在某些人家的田地里。”
“原因有两点,其一,陛下诏命已下,这些种子是由我和农研所进行保管的。”
“其二……”
“这种子是我前前后后在农研所投了千万钱才研究出来的,整个大汉,仅此一家,别无分号,换一句话来说,这些玩意儿是我的私人物品,价值连城的私人物品。”
“汉律当中,对盗匪窃贼如何判的,我想你们应该比我清楚,一旦这五年内,我发现你们当中的某些人家田地里出现了汉麦一号,哪怕只有一株,我也会尽全力追查……别怀疑我的本事有多大,当然—你们也用不着怀疑。”
“毕竟,你们已经见过了不是么?”
人多代表的就是混乱,先前包括刘彻在内的人可都没少往田地里凑。
或许会有些比较聪明的人能压得住内心的贪婪……但不可否认,人有百样,花有百色。
有聪明的人自然也有蠢货,有脑子灵活的人自然也就会有脑子比较轴的人。
这一点完全不用考虑。
更何况……
不论是汉律还是后世每个朝代的律法,都有着漏洞可钻。
尤其是像这种科技手段还没能发展到足以对比基因序列的时代,其余人完全可以说他们拿到......r#他猜不到现如今的刘彻会不会还是如同正史上一样,对匈奴战争直接开莽。
事实证明,正史上刘彻选择的直接开莽以及那么大胆的任命,确实没错。
万一他谨慎过头了呢?不敢直接把之前没有任何战功的卫青丢上汉匈战场呢?
龙城之战缺了卫青会是怎么样一个下场?
公孙贺、公孙敖、李广?
还真不是他看不起这三个人。
李广擅守和小规模流寇式作战。
公孙贺……老迷路人了。
至于说公孙敖的话,老迷路人不善战。
对上匈奴,李广还能有点反击之力,但不多,撑死了跟一路匈奴打成平手,只是,谁能料到公孙贺老迷路人属性一上战场就爆发了呢?
这一路匈奴加入李广、公孙敖所面临的战场后,两人直接被揍了个满头包。
老惨了。
龙城之战,唯一取得小胜的,也就只有卫青这个自带gps、精修过犁地战术的人了。
这也给大汉取得了战中喘息的机会。
可若是刘彻没敢在这一场战斗中用卫青的话……
曹酩还真不敢猜测大汉一方在随后还能否继续胜利下去。
众所周知,不管哪个时代,只要开启战争,那第一场的胜负就代表了接下来国家内部各方势力的胜负。
虽然龙城之战仅仅只是一路小胜,但也确实给了大汉朝堂上主战派以希望。
那些主和派系虽然也颇有微词,但双方大体上也还是维持了均衡状态。
也就是—可以打,但是同样也得继续观察。
一旦龙城之战彻底输了,恐怕到时候主和派的声音肯定会占据朝堂上的主流。
主战派被压下,军队气势也会顷刻消散。
都说哀兵......必胜,那也是要先把哀兵的后路给彻底斩断,才能让他们知道不拼命不行。
可一旦有退路的话,情况就会截然不同。
谁都清楚打不赢可以退回去,有朝廷给他们兜底,这还打个屁!
张八百破孙十万,不就是这种的?
不过当时给东吴兜底的确实不是朝廷,而是地方豪强地主—东吴的兵,本来大多就是各地豪强地主家的私兵。
东吴朝廷手里的兵,还真不多。
至于说为何期待……
曹酩目光在刘彻身上停留了许久。
在刘彻身上,鲁莽是他的优势,但也同样是他的劣势。
开战鲁莽,后备力量不足的问题始终围绕在汉朝身上,而且这个问题,也随着汉匈双方每一次大规模战争的继续在逐渐加深。
一直到最后,民生凋敝,国家困苦。
如果在后备问题上刘彻能更谨慎一些的话……就眼下而,粮食军械这两方面如果大汉军队能够对匈奴形成碾压克制之势。
比如……超重步对上匈奴的轻骑兵,然后再辅助以强弩兵、车兵……之类的。
虽然这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卫青的统帅作用。
但个人秀的削减一般代表的就是己方战后有生力量的存留。
也就是轻伤以及未伤军士的增多。
算是极力削减了朝廷抚恤、征兵的支出,也保存了现有青壮劳动力。
当然,眼下超重步的打造……好像连拉开都还没拉开。
毕竟大汉算是全民皆兵了,连普通兵器现在都未必备齐了。
也不知道纯钢甲的轻步兵打造拉开序幕了没有……
这一切眼下都还属于未知数。
刘彻说完,而后就立即转身离开了,丝毫不带留恋。
他没兴趣主动去......查眼下这么些人当中究竟有没有人去偷摸着干某些事情。
当然,曹酩也一样不感兴趣。
与其将这么些人拦下来一个个查还真不如让他们自查。
更何况刘彻都已经说了。
曹酩可不想将群臣的内部矛盾全部揽到他自己的身上来。
那样纯纯得不偿失。
到时候还会再度勾起某些人心中以往的怨念。
现在,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芒种、芒种。
这个节气本就取的麦芒、稻种各自其中的某一字,麦芒够硬,代表着的就是麦子成熟,而稻种的话……更多还是代指应该下种了。
后世,小麦跟水稻有着极其明显的南北划分,当然,不是北方不能种水稻,而是北方气候、水文等条件并不怎么适合种水稻。
历来人的认知就是北方天然干旱,而作为深处内陆的长安更是干旱。
……
但!
在这个时代,情况却跟后世有着极其明显的不同。
如今的大汉,南方沼泽遍布,温度也高,明显就是一个高温高湿的环境,更像是后世东南亚一代的气候。
而长安这一带,水文气候明显更加宜居。
再加上学院所处本来就有一大片河谷,别的不说,单就曹酩的体感而……这片河谷明显更接近后世的蜀地。
当然,夏季温度上确实没有后世蜀地那样高。
这也是曹酩为何会选择就地准备水田的原因之一了。
至于说其次的原因……方便。
既然在学院里就能找到更加适宜种植水稻的地方……那为何还要舍近求远呢?完全没有任何必要!
而且一旦出了学院,万一别人来祸祸水稻田呢?
如果能够在学院这么个环境当中培......育出来高产的水稻,随后再将这水稻搬出去普及种植,甚至南方(吴楚荆襄等),那不仅能用起来那些天然的沼泽地,也能把水稻推到一个更高产的地步。
占城稻的一年三季,无非就是高温高湿高营养的环境下,水稻天然发生的适应性变异再加上人为筛选了。
理论上来说,大汉南方如果一直能保证现有的样子,那大汉也一样能培育出来三季稻。
不过真要那样来的话,必须以人力作为主导,自然气候作为辅助了。
……当然,这是理论,理论上如此,不代表一定就要如此。
大汉还有另外一个更好的选择,打下来东南亚那块地方,或者说打服那块地方。
然后直接去那块地方上搜罗三季稻,拿过来之后再跟已经培育出来的本土高产水稻杂交,直接转嫁高产基因。
当然……这个也很麻烦。
因为高产基因要转嫁,原有短季节成熟的基因也需要保留。
这两点听起来很简单……但真要操作起来的话,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在微观科学没能发展起来之前,这种操作完全就是属于碰运气了。
运气好一次碰上,运气差好几年碰不上。
而后,曹酩就给卫青打了个眼色。
赶人吧。
这群人没有再留在这里的必要了。
再留着他们,只会徒生事端。
接下来得赶忙种水稻了。
芒种……忙种嘛!
让这群鸟人知道一个高产小麦足矣,至于说新品种水稻的事情,暂时能瞒就瞒。
尤其是在专利法出来之前。
卫青自然反应了过来,当即就看向群臣:“诸位,请吧!”
“学院内部禁止任何外人留存。”
刘彻都已经走了,这......些人若是再留下来……那算什么?
找死!
学院里的秘密可不止粮食,真正重要的,还是那些学子。
人……尤其是人才,才是真正的根本!
粮食说到底了不过还是为了保证‘人’存在(活)的基础。
不是说粮食不重要,而是对比粮食,人明显更加重要。
在卫青及一众军士的‘监视’下,在场群臣明显没有机会看到更多。
或许说……除了这粮食跟农研所的人,他们明显没有看到任何一个还活着的生物。
而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他们被‘送出’了学院所在的范围。
他们真正离开之后,曹酩也才松了口气。
再度回来。
他脸上就挂起了浓郁的笑意。
眼中映着的,除去一众农研所的研究人员外就只有那些金灿灿的小麦种子了。
‘啪啪啪……’
双手轻拍,将众人目光吸引过来。
“我宣布,汉麦一号,研制成功!”
“所有人的禁足全部解除!”
“水稻播种结束后,学院所有成员,三天院庆!不夜!”
“汉麦一号入库,不准有任何松懈,种子库周围两百步范围内,禁止见火!”
“院庆时间内,酒肉不限量供应,不准有任何浪费!”
一道道声音落下,顿时,周遭一片寂静。
曹酩目光再度扫过,随即嘴角缓缓勾起:“怎么,不开心?”
四年以来,除去年节,学院基本没有任何休息日,包括所有老师、学子以及工农研究所的研究员都是一样。
就算年节,也只是一天休息。
可以说朝堂上那种休沐的频率也要远高于学院。
但也没有谁有怨的。
......学院没有具体教学进度的要求,学子们也没有学习进度的要求。
也就是说,对于这些只能在学院内部待着(全封闭式)的人来说,日常学习就已经是休息了。
唯一有严格要求的……可能就只有某些根本性要求了。
比如……男女不准串寝之类的。_&学院没有具体教学进度的要求,学子们也没有学习进度的要求。
也就是说,对于这些只能在学院内部待着(全封闭式)的人来说,日常学习就已经是休息了。
唯一有严格要求的……可能就只有某些根本性要求了。
比如……男女不准串寝之类的。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