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1878年,孝明去世。其太子睦仁即位,定年号为明治,出自《周易·说卦》:“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
到了1890年,经过几十年的惨淡经营,日本已经成为东方继大明之后的第二强国。
但是此刻的日本,遭遇了严重的困境。
日本本土非常狭隘,必须向外拓展,才有发展余地。长期以来,日本依附大明发展,已经到了一个瓶颈期,日本必须向外拓展,才能够生存。
但东方是大明的天下,日本无论朝哪里发展,都无法摆脱大明的制约。向东,是大明东土省,向南,虽然南洋诸国已经成为大明的帝国,但属于大明的禁脔,不允许其他人介入。向西,更不用说,那就是大明本土。
躁动的日本,为了脱离困境,产生了一种奇妙的理论。
他们认为,大明皇帝历经十几代,已经腐朽不堪,屡屡被西洋人击败就是一个例子。大明需要更新,大明皇帝也需要换血。而日本国王,也是张无忌的子孙,明治的汉名是张晟真,他同样有资格做大明的皇帝。当腐朽的大明与新兴的日本合二为一,东方世界会再次崛起。
日本人决心挑战东方的权威霸主大明。这是一场豪赌,赢了,日本获得新机,输了,则万劫不复。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日本借机入侵朝鲜,朝鲜国王被迫向宗主国大明求援。
张晟茂刚刚打赢了西方传统陆军强国法兰西,而日本千年以来一直都是大陆的手下败将,极被蔑视。
他愤怒地指责日本,要求他们遵守东方世界的规则。而日本则打出了“大明皇帝腐朽不堪,需要换新血”的口号。
这个口号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很多人认为这是一场王朝内部的帝位争夺战,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北洋水师的中立。
由于两次鸦片战争导致北洋水师的重创,虽然历经几十年的重建,有所恢复,但是实力大大下降,并且必须长期与南洋诸国的舰队对峙。而日本又是北洋水师的母港,有众多的将官士兵甚至在日本安家落户,这使得他们不太愿意服从皇帝的命令对日开战。
当明日在朝鲜爆发战争的时候,北洋水师直接拒绝参战。日本国对于北洋水师的举措非常欢迎,表示不会在战争期间对北洋水师产生任何敌意。而明朝皇帝则是勃然大怒,威胁一旦战胜日本以后,会惩戒北洋水师。这让北洋水师上下感到非常恐惧,明里暗里协助日本。
缺乏海军的双方主要在陆上一决胜负。日本陆军首先攻击位于朝鲜平壤的明朝守军,以九华团练为核心组建的明朝陆军,失去了勇气,更失去了信心,遭到日本陆军的围攻,全军覆没。随后日本借助陆军的胜利,在山东威海登陆,沿着大运河南下,直逼应天。
张晟茂没有祖先的勇气,他仓皇逃离应天,去往襄阳避难。没有了皇帝的应天防守瞬间瓦解,毫不费力地被打开。
在日本闻讯大胜的明治喜极而泣,连夜登上船只来到应天,以张晟真的名义加冕登基,宣布自己是大明皇帝,要求大明上下服从自己的统治。
然而大明皇位长期以来一脉相承,这种篡夺的行为受到了大明上下的一致反对,没有人服从明治,他的命令只在应天有效。
同时,明治篡夺大明皇冠的行为也震惊了其他张无忌的子孙。
张无忌的次子之国东罗马首先严厉谴责明治,表示绝不承认他的地位,宣布将会联合一切张氏子孙的国家打倒明治的篡位。
同时,南洋诸国也反对明治的行为。
甚至罗斯也以女婿之国的身份公开表示反对。
迫于国内外的压力,明治在应天呆了不到一个月,就宣布自去大明帝号,灰溜溜地回到日本。
但是日本对于大明依旧保持相当的军事压力,张晟茂甚至不敢返回应天。在东罗马的协调下,张晟茂被迫签署了《应天条约》。
条约规定,明治放弃大明皇帝称号,但是得到日本天皇称号。趁火打劫的东罗马则获得了一旦大明皇帝失去对大明的统治权,就自动获得大明皇帝的权力。
日本还要求大明允许北洋水师加入日本国,大明不得追究其责任。
北洋水师在明日战争期间的不作为,完全得罪了大明皇帝,战后北洋水师被迫向日本求援,以获取庇护。自南洋水师背叛以后,大明再度失去了北洋水师。
失去了北洋水师,意味着大明失去了太平洋的贸易控制权,完全让渡给了日本。同时,失去了海防,沿海完全暴露在日本的打击下。
除此以外,日本国要求割让台湾府和新大陆的东土省。
明治进入大明本土以后,清醒地认识到即使身为张无忌的子孙,他也无法获得大明的统治权,既然向西发展已经失败,那么转变战略方向,向南发展,去征服南洋诸国。而台湾岛是向南的重要中转站,日本必须将其控制在手。
新大陆的东土省则是在获得太平洋的控制权以后的附属品,既然大明已经无力维持,不如由日本接手。
这次战争的结果,对于大明而言更是雪上加霜。皇帝出逃和承认日本、东罗马的皇帝称号,让大明皇室的威望受到巨大打击。
失去太平洋贸易权和东土省,对明朝的财政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而这场战争的另外一个结果,西方列强看到连小小的日本都可以打垮明朝,证明明朝的虚弱,开始掀起瓜分明朝的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