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我的姐夫是太子 / 第五百七十七章:神奇的事发生了

第五百七十七章:神奇的事发生了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第五百七十七章:神奇的事发生了
  
  
  夏原吉入宫.
  
  与朱棣奏对.
  不过君臣之间、似乎并没有谈几句、夏原吉便告辞.
  
  随即诏书颁来、敕命夏原吉为教育部尚书、克日上任.
  之所以朱棣没有与夏原吉细谈.
  
  其实这也是出于朱棣对夏原吉的掌握、毕竟君臣这么多年、换做其他人、上一次就足以让夏原吉死无葬身之地了.
  
  可最终、夏原吉也不过是致仕而已、而且很快、又接受了监督神道修建的职责.
  
  倒不是因为朱棣徇私、而是对朱棣这样的人而言、同样的事、不同的人、其居心不同、自然会区别加以对待.
  
  虽人们常说君子论迹不论心.
  
  可实际情况中、却是全然不同、朱棣至少还晓得夏原吉办事还是牢靠的、而且并没有什么过于险恶的心思、而之所以闹出上次的事、不过是夏原吉骨子里读书人的思维作祟而已.
  若说有什么居心叵测的企图、那就太过言过其实了.
  
  此番众臣公推夏原吉为新部尚书、也算是众望所归.
  
  一方面、文渊阁大学士们与夏原吉的关系都很深厚、又得到了礼部尚书刘观的力荐、其他各部部堂、资历都远不如夏原吉、对夏原吉也算是敬重、自然都纷纷附议.
  
  至于其他的大臣、尤其是那些清流、别说在一次次的打击之下、朝中的清流、已成了稀有物种、即便是有的、哪怕他们再如何腹诽夏原吉无耻、居然耍滑头、两头下注.
  可细细想来、除了夏原吉之外、剩余的人选、哪一个不是那些新政的死党?
  
  这一个个的、都已将老子要弄死士绅这样的话刻在脸上了、与其让这样的人担任新部尚书、还不如夏原吉呢.
  
  夏原吉虽然首鼠两端、可毕竟还是遮遮掩掩、犹抱琵琶半遮面、表面上说几句冠冕堂皇的话、换做其他的、鬼知道是不是一个要砸了孔庙的家伙.
  
  因而此次廷议公推、可以说是一面倒的局势、自朱棣登基以来、朝廷的廷议、从来没有昨日那般意见一致过.
  
  夏原吉在面圣的过程之中、其实心里已大抵有了对新部的一些想法、毕竟昨夜已经和自己的儿子畅谈、大抵已明白新部的目标.
  
  这世上的事、大抵就是如此、没有办事经验的人、你手把手教他、他可能也手足无措、不知个所以然.
  
  而但凡有办事经验的人、尤其是夏原吉这样宦海浮沉、掌握了一个部堂十数年之久的人、其实无论办什么事、还未开始动手、其实心里已经有章法了.
  新部的主要职责、无非就是课纲、大学堂、公学、管理的除了无数学堂的新建、还有就是未来可能数万甚至是数十万的教师.
  
  那么、要将事办的井井有条、那么就是制定出新部堂自己的章程、不说其他、各布政使司、都需设对应的清吏司i
  除此之外、再设负责钱粮的主事和郎中、再设一处督学司、一处负责课纲的文选司、有了一个框架、区分好职责、紧接着、再一件件事的去办.
  
  先算出大致的预算、而后求拨钱粮、之后、命各省清吏司招募教师、选定学堂的一些主官以及次官、京城这边、这是文选司联络各大学堂、负责课纲的制定.
  
  之所以要请大学堂来参谋课纲、是因为本质上、未来这天下各州县的学堂、优秀者就是要考入各大学堂继续深造的.
  
  若是不能满足各大学堂对未来学员的要求、闭门造车、等到时真培养出来、结果大学堂却不满意、不免要起争执.
  
  因而、医学院、算学学堂、官校学堂、讲武学堂、工学学堂、铁道学堂、海政学堂的等知名学堂、纷纷汇聚一堂.
  
  至于其他的大学堂、毕竟影响还不足、无法尽都顾及.
  
  除此之外、教育部这边、夏原吉干的第三件事、便是筹划师范学堂、而这、也是重中之重i
  毕竟……现在利用秀才进行教学的办法、只是暂行的办法、不可能苌久下去.
  
  这一点、其实夏原吉心知肚明、任何逼迫大家去干的事、起初效果肯定总是还好、可一旦时日久了、就必定会被人挖空心思找到漏洞、而后、再想尽办法去破坏它.
  
  这就如太祖高皇帝时期的国子学一样、在太祖高皇帝的高压之下、监生们不得不入国子学读书、可时间一苌、大家也就懈怠了、以至于这国子学、如今早已杂草丛生.
  
  真正想要将一件事贯彻下去、且能获得苌久的支持、那么……不是去逼迫一群不情愿的人、而是应该、有一个仰赖此维生的群体、他们才是这一项国策的坚定拥护者、谁要是砸他们的饭碗、便是和十万百万漕工对着干.
  这师范学堂就是如此、想尽办法、招徕生员、毕业之后再入各公学为师、他们要学以致用、将来吃的就是这一碗饭、公学就是他们的衣食父母、招徕更多的学童入学、则是他们的绩效、是他们领取钱粮的根本所在.
  
  如此一来、这一个桃李满天下的群体、如果有朝一日、有人对他们说、要裁撤公学、只怕他们第一个要跳起来、断不肯退让的.
  因此、这师范大学堂、规模一定要足够大、且部堂这边要亲自主持、绝不可假手于人.
  
  办完了这几件事、其实就是洽商的环节了.
  
  办公学、除了朝廷拨发钱粮、本质上、就是要解决学童的问题、学童入学、可以识字、掌握算数、这当然是有好处的.
  
  可凭这些好处、还不足以让人奋进.
  
  现在的问题是、京城这边、确实有不少的大学堂、可相比于全天下而言、这些大学堂所能招纳的学童、却是杯水车薪.
  
  大学堂其实现在多少都能盈利、一方面来源于学费、另一方面、也来自于资助.
  
  因此、夏原吉的想法是、这大学堂必须扩建、或者说、在天下各布政使司、都尽力要有两至三所以上的大学堂.如此一来、则为本地的学童继续进学深造、提供了便利、这其二、也意味着每年入学的学堂名额也大大增加.
  若是进个大学堂、犹如科举考试一般、一年下来、才寥寥数千上万个名额、对于绝大多数学童而言、这是可望不可即的存在、自然而然、也就断绝了进学之心.
  
  可若是每年能有十万甚至十数万的员额、且进入大学堂之后、颇有前程、那么……就完全不同了.
  
  说到底、新部的职责除了建学堂、其次则是劝学、要教天下军民的子弟都入学、单凭几个公文、是不可能的、这就从前鼓励人读圣贤书一样、若没有功名、谁肯读书?
  
  大抵敲定了这些、这新部堂、也总算可以维持运转了.
  
  夏原吉又上了诸道奏疏、俱奏以上种种事宜、又请调一些官员、进入新部、说到底、他年纪老了、不可能事必躬亲、必得有一些用的顺手的人、作为左右手.
  朱棣看过他的奏疏之后、倒也痛快、没有多说什么、就直接批奏了.
  
  这件事派下去操办之后、京城之内、近来是难得的太平无事.
  可正因为太平、却让人总觉得好像缺了一点什么.
  每日的邸报、几乎也都是乏善可陈的消息、反而令人有几分索然.
  
  唯一热闹的、可能就是栖霞了.
  
  栖霞这儿、楼宇林立、有太多商行将自己的总部设置于此、因而、显得格外的热闹.
  尤其是走马街那边、更是商贾们平日里经常出入的所在、可谓是天天热闹非凡.
  
  这些时日、就连张安世居然也隔三差五的来.
  他不讲商德.
  
  起初、人们见了宋王殿下亲自来此、都不由得欣喜、毕竟宋王殿下在商人们这里本就很有人望.
  
  何况宋王殿下肯屈尊来此、更教商贾们觉得脸上有光.
  
  这走马街、其实就是大宗商品的交易地.
  
  不过、大宗商品的交割、毕竟费时费力.
  许多商贾买卖时、等不急、便在此直接下了商单直接交易、只要立了字据、交付了金银、协议便算生效、之后再寻时间去提货即可.
  
  久而久之、有人看出了门道、随着交易的频繁、便有人连货都不去提了、而是直接与人签下了认购的单子、转过头、若是行情好、再高价将这单子转售出去、攥取差价.
  
  在这里、已经开始出现了一群特殊的群体、就是买卖各种单子的、再加上这些时日行情好、因而不少人挣了钱.
  
  当然、亏本的人也不少、只是……愿赌服输.
  
  张安世大抵了解规则.
  
  这走马街之所以出名、还是因为、这儿有一个商单的交易所、而这交易所、则是数十家大明最大的商行联合作保创立.
  
  因为这些大商户、个个家大业大、尤其是领头的栖霞商行、有他们作保、自然而然、大家才肯信得过.
  据闻这里每日交易量、十分惊人、遇到好的行情时、一日甚至可以突破千万两纹银.
  
  张安世几乎隔三差五的就来.
  
  很快大家就发现了猫腻.
  
  譬如上一次、宋王殿下来、走了一圈后、很快市面上的大宗白糖便开始被收购.
  
  而后没过几日的功夫、就传出了消息、这大宗的收购白糖、居然是因为位于吕宋的最大白糖作坊失火、这消息一传来、白糖的价格就立即暴涨了.
  紧接着、就听闻只是短短数日时间、宋王殿下就挣了两百多万两银子.
  作为商人、嗅觉是最是敏锐的、对于他们来说、一点蛛丝马迹都有可能是价值连城的信息.于是大家的目光、都毫无疑问的落在这位宋王殿下的身上.
  
  今日清早、张安世又例行来此、依旧的前呼后拥、寻常人不得靠近、不过他也只是来走了一圈、就回去了、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可显然大家都瞧出了一些端倪、因而许多人都纷纷开始死死地盯梢着市面上的一举一动、就等着看宋王殿下让人收购了什么、他们也好跟一回风.
  
  只可惜、市面上一点动静都没有.
  就在所有人失望之际.
  
  却有人道:【今日的成交额、倒是一点也不高、比昨日少太多了、说起来、昨日的交易额……倒是罕见的很、一日之内、就有一千三百万两……怪了、昨日也没见有什么重大的消息啊.】
  
  这时、似乎有人警觉起来、紧张地道:【昨日?昨日交易的都是些什么?】
  这等事、只要有人去查、便立即意识到、昨日有人不知如何、居然大规模的在抛出木材、收购钢铁.
  听到抛售木材、就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了.要知道、现在到处修建铁路、对木材的需求必然极大、所以这些时日、特定的一些木材、价格是一直都没有下来过的.
  
  而至于钢铁、当然价格也不低、不过去岁的时候、随着天下许多处的铁矿开采、更多的钢铁作坊开始建起来、所以钢铁的价格、虽也在铁路的带动下、居高不下、不过……和其他的商品相比、却是平稳了许多.
  
  可现在的情况看来、显然有人在背后、暗中操控着市场.
  
  可问题就在于、这市场的逻辑在哪里呢?
  
  就在所有人都匪夷所思、人们争相议论、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
  
  两日之后.
  
  【老爷、老爷……】
  刘记商行里、一大早的、大东家刘鲁就被一道急切的声音惊醒.
  
  这位大东家刘鲁揉了揉还不大清醒的脑袋、趿鞋而起、便见掌柜的亲自来了.
  这掌柜的面容焦急、当面就道:【最新来的消息、最新送来的消息……安南大捷、安南的汉王殿下、率军向西开拓、击溃当地土邦的主力、一举扫荡数百里、夺大小城镇三十余、俘贼四十余万、据闻此番直捣贼穴、杀入了这土邦的王城、收获极大、听闻……单单得来的金银、就不计其数.这些地方、林立众多、其中许多林木、最适合制造枕木……】
  
  这刘鲁一听、大吃一惊、身上的那点瞌睡也一下子消散了.
  
  而后、又听这掌柜的道:【那汉王殿下、现已昭告安南、要率先修建安南铁路、安南那边、已建起了安南铁路司、并大肆建造枕木的作坊、不但自用、还要源源不断的通过海运进行兜售、只是……安南境内、铁矿贫乏、就在十数日前、安南的商团、已预备进京、要洽商大规模采购铁路修建所需的钢材事宜、除此之外、还有定制蒸汽机车……现如今、这安南的商团、已在路上了.】
  
  刘鲁的神情凝重起来、他认真地看着掌柜的道:【这铁路的规模多少?】
  
  这掌柜的便道:【可不少、安南狭苌、上下两千里、可一旦贯通、收益极大、所以此番、汉王殿下大捷之后、显然打算暂时罢兵、将一切的心力都用在这铁路上头.何况此次掠地、收益应该不小、再加上安南物产丰饶、金银也是极多、若是再向我大明钱庄借贷一些、足以支持铁路的修建了.】
  
  【这样大的规模?】刘鲁一愣、显出几分震惊.
  现在天下虽都在修建铁路、可不少布政使司、采用的都是在本地寻找矿脉、就地兴建铁矿和钢铁作坊的办法、虽也需大规模的采购、可这采购的数目、毕竟有限.
  
  可安南那边、一条这样大规模的铁路建设、却因为钢铁的贫乏、全数外购、这几乎可以想象、这在未来、会出现一个多么大的钢材缺中.
  不只如此、依着汉王的性子、十之八九、这条铁路、最终还是要与大明的铁路进行接驳、那么……未来可能数年甚至是十数年、都有大规模的建造工程.
  
  这汉王、果然是如往日传闻里的好大喜功、却不得不说、这绝对是大手笔.
  
  刘鲁皱着眉头、若有所思地道:【这样说来、铁矿、钢材、都要大涨了?】
  这掌柜的道:【已经开始涨了、只可惜前些时日、大量的钢材、就已被人收购一空、现在市面上的钢材并不多、各大作坊、都说要扩产i可如此大的缺中、想要一时扩产、哪里有这样的容易?因而现在交易所那儿、都已疯了、还有人说、前些时日、那暗中收购钢材单子的人、只怕这一次、必定要赚的盆满钵满.】
  
  【你说的是宋王殿下……】刘鲁听罢、下意识地道.
  
  这掌柜的道:【这可不好说、大家都猜是宋王殿下、可是没有证据.】
  【这样说来、宋王提前得知了消息.】刘鲁喃喃道.
  
  掌柜道:【会不会汉王殿下、提前与宋王通了书信?】
  
  【有这个可能、不过……】刘鲁想了想道:【照理来说、就算是汉王提前通了书信、可这么大的事、汉王府上下、肯定是要商议和讨论的.咱们商行、在安南也不是没有朋友、只要他们一讨论、就该有老夫的朋友给老夫修书快马而来了.总不可能是、这样的大事、汉王殿下秘而不宣、也不和任何人商量、只和宋王殿下修一封书信、然后突然宣布吧、事不是这样办的啊.】
  
  (本章完)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