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大明皇长孙! / 第819章:美洲大陆的发现

第819章:美洲大陆的发现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正旦还没到,又要开始打仗了,咱以前倒是从来没有想过,能够打这么富裕的仗。”
  
          “终究是看了南洋那些地方,咱以前觉得那都是些蛮夷之地,现在才发现原来他们有这么多的粮食。”
  
          “你当年其他的王朝,怎么就没发现这块宝地呢。”
  
          朱元璋坐在坤宁宫的大殿门口,看着外面不断飘落的雪花。
  
          随着入冬的到来,气已经变得越发寒冷,似乎每一个新的冬,都会比去年的冬更冷。
  
          实际上这并不是错觉。
  
          朱英陪在朱元璋的旁边:“历史上,除了新开国的王朝,哪个不是处于内乱政斗之中,大多数的皇帝连掌控国家都办不到,哪里有心思对外征战。”
  
          “草原上的虎视眈眈,让大多数的王朝都疲于奔命,如果没有火车,便是大明也不知道要防备草原多少年。”
  
          “即便如此,平定草原,亦是前前后后花费了数万万宝钞,最后还是让瓦剌跑了,阿鲁台不知所踪,唯一能够活捉的本雅失里,实际上在草原早就没了权势。”
  
          “不过至少,我们赢了。”
  
          朱英话的时候,眼神中带着对老爷子的几分担忧。
  
          冬对于老人来,每一都是那么的难过。
  
          所以在乾清宫和坤宁宫这里,每十二个时辰到处都是大缸烧着热水,沸腾的热气在四处蔓延,尽可能的减少寒冷对老爷子的冲击。
  
          其实前段时间,朱英就想服老爷子去南洋避寒,但被老爷子拒绝了。
  
          朱元璋今年的京师很热闹,不想跑到远处去。
  
          其实朱英知道,是因为几个藩王回来了。
  
          即便是经常骂着逆子,其实在朱元璋的心里还是有这几个儿子的份量的。
  
          孙子是一回事,儿子就是另一回事。
  
          自朱标死后,朱元璋对于几个儿子的关注多了一些,这也或许是因为大孙过于优秀,让他没有教导的地方。
  
          “老二..老三..老四,这几个家伙,打仗还是有一套的。”
  
          “跟你爹不一样,你爹咱一直想让他当个贤明之君,能够更好的治理下,而老二几个,咱是在当做将军培养,很的时候,就带着他们东征西战,在军营里过活。”
  
          “起来,他们现在这般情况,咱这个当老子的,还是要负几分责任,尤其是老四。”
  
          “老四除了打仗的本事外,读书完全是个蠢货,都是这般年纪了,整脑子里想的都是杀人,也不多读书陶冶一下情操。”
  
          “起来也怪咱,他时候是咱有些疏忽了。”
  
          “好歹他的高炽还是让咱有几分满意,另外两个孙子,完全就是随了他那副德行,只知道打打杀杀。”
  
          “诶,高炽这孩子,最大的问题还是身体差了些。”
  
          朱元璋话的时候有些絮絮叨叨,眼神中还有几分回忆。
  
          冬季的到来让他的身体变得虚弱,前些日子还有些感染风寒,冬对于这么个老人来,完全就是一场劫难。
  
          最近的朝会朱英就没让老爷子去了,先是得把身体养着。
  
          朱英听着老爷子的话,有些微微沉默,他知道这是老爷子在帮着给几个皇叔话。
  
          现在倭国已经平定划分四省,藩王的藩国位置开始变得尴尬起来,更何况倭国还有大量的矿藏在。
  
          之前因为抵御足利义满,所以藩王们私下里搞点动作,也就不算什么,现在足利义满都已经被囚禁在了京师,这情况自然是不一样了。
  
          “高炽已经成婚了,还有了孩子,四处奔波也不像个话,不如待在京师这里。”
  
          “京师富裕繁荣,在这里长大对于瞻基那孩子也不错,能多一些见识,我去了看了瞻基,一幅聪明伶俐的样子,在京师能够更好的培养他。”
  
          朱英轻声回道,同时伸手把盖在老爷子身上的毛毯向上挪一挪,更好的遮蔽寒风。
  
          朱元璋微微颔首,他知道大孙子的意思,这是要收回原来藩王们的藩国。
  
          对于这样的决定,朱元璋也并不意外,这其实对于自己那几个儿子来反而是个好事。
  
          反倒是让他们一直待在藩国,那才是坏事。
  
          论手段,几个儿子完全不及大孙子,自己在的时候还好,要是去了,怕不是一场叔侄大战。
  
          “咱听竺很大,也算比较富庶,你几个皇叔打仗的本事都不差,草原的蛮子都能打赢,竺那些地方应该难不倒他们。”
  
          “蓝玉领了几十万军队过去,可以先行打开局面,等这冬过了,就让你那几个不成气的叔叔们也过去吧。”
  
          朱英闻言回道:“好,听爷爷的。”
  
          -----
  
          京师燕王府。
  
          今这里来了一个特殊的客人。
  
          之所以用特殊来形容,是因为曾经有很多年,他都一直生活在这里。
  
          “贫僧道衍,拜见燕王殿下。”
  
          朱棣看着面前的姚广孝,眼神中都有几分恍惚。
  
          当年,还是洪武十五年马皇后病逝的那一年,姚广孝就跟随朱棣去了北平,一直在一起将近十年的时间,朱棣并没有因为姚广孝僧饶身份而有所看轻,反而是引为知己。
  
          “道衍,一别多年,你胡子都白了。”
  
          到了今日,朱棣已然是有些唏嘘了,如果不是朱英的关系,或许道衍会一直在自己的身边出谋划策。
  
          上次跟道衍有所联系,还是最初讨伐倭国的时候,不过最终两人还是未能见面。
  
          后来道衍就去了高丽,就更加没有见面的机会了。
  
          因为特殊的关系,加上担心引起太孙的忌惮,所以两人也并未有书信往来。
  
          “贫僧本来就已经年岁大了,这般多年过去,自然是老了,倒是殿下,如今是越发的威风,亦如当年模样。”道衍的语气里也有几分感叹。
  
          他这般年纪,现在已经没有多少朋友了,论知己,燕王朱棣绝对是算上一个。
  
          “哈哈哈,你这老秃驴,外面风大,赶紧进屋喝茶。”
  
          朱棣开怀大笑,得见老友,自当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
  
          道衍也不客气,对于燕王府他可没有半点陌生,当下随着朱棣进了屋子。
  
          屋子里暖烘烘的,炉子里烧着火,煮着茶。
  
          “你这家伙,现在还敢来我这里,也不怕消息传到太孙耳朵里去。”
  
          “在这京师,还能是有什么事情能够让太孙不知道的,现在锦衣卫衙门,已经完成在太孙的手里。”
  
          “听你在高丽当国师的那些日子过得不错,之前一直都有听闻你的消息,现在也算是回到京师来养老了吧。”
  
          “也对,你年纪大了,也不必再跟个年轻伙子一样到处乱跑,太孙在这一点上,倒是做得不错。”
  
          朱棣让伺候的仆人离开,自己亲手端起了茶壶给姚广孝倒茶,就像是曾经一样。
  
          姚广孝也不客气,直接接过茶杯。
  
          “在高丽的那些日子,对于贫僧来,确实是过得比较舒坦,这一身的本事,倒是有了发挥的地方,虽高丽那地方是零,不过倒也是很不错了,这还得是感谢太孙。”
  
          “太孙当年让贫僧离开王爷身边,是因为那时羽翼未丰,行事自多了几分谨慎。”
  
          “如今大明在太孙的治理之下,已然是发展到了如此规模,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因此贫僧听到燕王回来的消息,便就过来了,便是不知燕王是否嫌贫僧老矣。”
  
          朱棣闻言,却没有直接接话。
  
          微微思索了一番后才道:“看来法师是听到了一些消息,也有了自己的判断。”
  
          “只是何苦如此,在京师安度晚年,岂不是更好,没必要跟着我四处奔波劳累。”
  
          朱棣一下子就猜到了姚广孝的想法,也同时猜到了姚广孝为什么过来。
  
          这明姚广孝肯定是从哪里得到了消息,有了判断自己回不去藩国了,会被太孙派遣到竺去征战。
  
          当然,这种可能对于朱棣来也是最大的,他也早就做好了准备。
  
          而姚广孝最后那句话的意思,朱棣也听了出来,他是想再跟着一起。
  
          其实在朱棣看来,大可不必如此,因为他真心觉得道衍在京师养老,是最好的选择。
  
          “或许贫僧确实是个秃驴,从未有过六根清净。”
  
          “对于王爷当年之事,至今念头难以通达,起来,当初的提议还是出自贫僧之口。”
  
          “这副残躯,或还可支撑几年,也算是报答当年王爷的知遇之恩。”
  
          道衍缓缓的道。
  
          他心里一直有所愧疚,虽然太孙对于大明是有着大功德,但是当年要带太孙来京师,也是道衍的提议。
  
          最终让他跟朱棣的许多打算,自此因为太孙的干系,从而镜花水月一场空。
  
          “何必如此,当年之事,谁又能想到今日。”
  
          “不过法师坚持,我自没有拒之门外的道理,时至今日,太孙已然没必要管咱们的事情了。”
  
          “法师今日前来,想必已然知晓了我要去到竺的事情吧。”
  
          朱棣叹了口气,随后问道。
  
          姚广孝点点头:“确实如此,宫中已经有些风声传来,至于藩国之事,不管对于朝廷还是诸位王爷,都已经十分明了,当今陛下尚在,他自然不会允许发生叔侄争斗之事。”
  
          “王爷去竺,已然是成了定局。”
  
          “竺富庶,贫僧跟着王爷去见识一番,也能多些见识。”
  
          “起来,太孙那边也没拦着的意思,或许对于贫僧的想法,太孙还能多几分支持。”
  
          “早两年贫僧与太孙编撰中原神话体系,至今一直广为流传,而太孙也想让此神话传播于下之间,此乃是教派之争。”
  
          “竺佛教昌盛,太孙早就想以中原神话从而对其进行教化,否则单凭武力,如何可征得竺百姓之心。”
  
          朱棣点点头,竺可谓是佛教的发源地,他自然是知晓的。
  
          太孙跟道衍一起编纂出来的中原神话体系,他也是瞧过的,这对于教化上,有着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对于竺这样信仰繁盛之地,更是有着巨大作用。
  
          “既法师已然想清楚了,我自然没有拒绝的道理,从此之后,便就多多仰仗法师了。”
  
          朱棣心里头自然是很开心的。
  
          姚广孝在此前,一直都是朱棣身边的军师,正是有了姚广孝的帮助,才能让他在北平有着很好的发展。
  
          现在回归,对于朱棣来自然相当于如虎添翼。
  
          然而,姚广孝跟朱棣商量着关于竺的事情,却不知道在此刻的京师,去往东胜神州的远征军,已然有人返回。
  
          在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后,王路等人终于是再次回到京师。
  
          熟悉又陌生的京师,让王路一行人热泪盈眶。
  
          他们是真的没有想到,竟然有一还能回来,当年参加远征之际,就已经是抱着埋骨他乡的想法了。
  
          兜兜转转五年的时间过去,今日的他们终于是回来了。
  
          因为王路搭乘东海水师舰队的船只抵达上海后,就直接搭乘了蒸汽铁甲舰,以军事通道返回京师,因此他们的消息,也只是稍微提前一点传到了皇宫里。
  
          得到消息的朱元璋,立即就传旨让王路进宫。
  
          连朱英都非常的惊讶,他没想到五年的时间过去,终于是得到了美洲的消息。
  
          他此刻并不怀疑,王路没有去到美洲,毕竟虽然没有画出地图,但大致的路线可是基本上没有相差。
  
          而朱英也有些好奇,为什么王路十几人会提前返回大明,难道是因为远征军那边遇到什么意外了?
  
          想了想朱英觉得不可能,现在的美洲大陆对于明军来,不可能有什么像样的抵抗。
  
          哪怕是没有火器,那些美洲部落又怎么能够打赢穿戴着甲胄的远征军队伍。
  
          即便是只剩下几千人,也不是还在部落时代的美洲土着可以抗衡的。
  
          当然,这些疑问随着王路进宫,自然会一一解开。
  
          不管怎么,发现美洲大陆的消息,必然会在整个大明传播开来。
  
          只要朱英建设了通往白令海峡,乃至于抵达美洲的蒸汽铁甲舰航线,这也就意味着美洲大陆从此就要落入大明之手。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