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噩梦灵【洋食器的毒杀者】
……
英国史上首例铊中毒案,人物在现实中的原型——被称为“茶杯投毒者”的格雷哈姆·杨(GrahamYoung)却以杀人为乐,他投毒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成为世界上臭名昭著的投毒者。
1947年9月7日,格雷哈姆·杨(GrahamYoung)出生。不幸的是,在杨出世三个月后,怀孕期间患上胸膜炎的母亲病情加重,死于肺结核。杨的父亲弗莱德(FredYoung)终日沉浸在丧妻之痛中,于是幼小的杨便由姑姑抚养,而他的姐姐温妮芙(Winifred)跟随祖父母一同生活。
姑姑**(Winnie)和姑父将杨视如己出,一家人过得其乐融融。1950年,杨的父亲弗莱德再婚,重新组成了新的家庭,于是3岁的杨被接回父亲身边,与继母一起生活。
面对与姑姑一家的分离,幼小的杨表现地非常抵触,这种仇恨一直在他心里隐藏着。在新的家庭里,童年的杨变得孤僻、固执,与其他人格格不入。
他识字后,开始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孩子们都喜欢将书上的著名人物当作偶像,但是对于杨来说,他的偶像不是什么发明家,科学家,而是著名的投毒者“霍利·哈维·克里平(HawleyHarveyCrippen),这个英国著名的投毒杀妻狂魔。
长大后的杨越发变得孤僻,没有社交活动的他一有空就躲在屋子里,在迷恋上了希特勒后,他开始佩戴纳粹万字袖标,向身边的人宣讲希特勒是遭到了世人何等的误解。
此时的人们还没有从二战中的伤痛走出来,他们痛恨纳粹的**,并对杨的这种行为很排斥,同学和邻居都渐渐疏远他。
在学校中,生性古怪的杨没有什么朋友,同学们看见他甚至都绕道走,连老师也对这个戴着纳粹袖标的少年敬而远之。
他对学校里所学的科目都不感兴趣,却惟独除了一门学科——化学。特别是法医和毒理学,他表现出非常的痴迷。在不满足于老师课上所教的内容后,杨开始自学。
借助书籍,杨逐渐累积起堪比专业学生的化学知识。看到儿子对化学如此感兴趣,父亲弗雷德给他买了一套化学实验设备,期盼杨长大能够成为一名化学家。
拥有了仪器的杨开始将书上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他在家中进行化学实验,分析各种化合物的成分。他成功从烟花中提取出火药并炸掉了邻居家的一面墙。
到了13岁时,杨凭借过人的化学知识成功骗过当地的一家实验室,使他们相信自己已经成年,并以实验为借口,获得了接触包括毛地黄、砒霜在内危险品和铊、锑等重金属的途径。
第一例中毒
此时的杨急于将自己的成果应用于实践,他选择的第一个下手目标是他的同学——克里斯多夫·威廉(ChristopherWilliams)。威廉同样是一名化学爱好者,作为杨少有的朋友,两个人有时会一起吃饭一起在实验室搞研究,这也给了杨下毒的机会。
在威廉刚开始出现头痛、腹痛、恶心等症状时,他的家人并没有在意,以为只是寻常的小病小灾,医生也没有任何发现。有谁能想到,竟然会是13岁的同伴蓄意投毒。
此时的杨严格控制着每次的毒量,威廉虽然身体虚弱,但两人仍然可以一起外出看电影。在一次与威廉发生争执后,杨一气之下曾说过:“我要杀了你。”
威廉最终幸存了下来,各种不良症状渐渐消失,这要感谢杨的及时收手。因为杨发现,一旦控制不好剂量,中毒者卧床不起,那么他就失去了时刻观察记录的机会,对于一个化学家而言,这是不可容忍的。在思考过后,他选择了一个更适合的受害者群体——家人。
隐藏在家中的定时炸弹
尽管弗雷德经常和外人说起自己的家庭很幸福,但他自己深知,妻子莫莉(Molly)和儿子杨的关系并没有所说的那么好。
幼年因为父亲再婚,所以自己被迫离开姑姑,杨把这一切都归罪于继母莫莉。
他的同学曾见过杨把一个用橡皮泥制成的巫毒娃娃带到班里,上面写着莫莉的名字,扎满了针。他也不止一次的表示,如果自己的母亲还活着该多好啊。
杨对继母的恨意一天一天的累积。尤其是有一天,自己毒死了一只老鼠被她发现,莫莉大发雷霆,被训斥的杨回到房间给她画了一个坟墓。
1961年12月起,家人们陆陆续续地开始生病。先是大女儿温妮芙被医生诊断为颠茄中毒,而后莫莉开始头晕、呕吐、浑身疼痛。但医生们百思不得其解,做过各项检查后仍然搞不清楚病因。
就这样一直持续到第二年4月21日,莫莉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她开始出现肌肉麻痹、呼吸急促、精神错乱等症状。
这天,杨正透过窗户看着疼痛不已的继母在后院打滚,这一幕被碰巧回家的弗雷德目睹。弗雷德连忙将妻子送往医院,但当天晚上,莫莉就去世了。
医生没有诊断出死因,考虑到患者生前曾遭遇过车祸,他们以为是后遗症。
莫莉死后,在杨的建议下,家人对其进行了火化。
但显而易见,继母的死并没有阻挡杨继续实验的脚步。葬礼过后,他的叔叔、父亲、姐姐又开始接二连三出现不适,其中父亲弗雷德尤为严重,他开始住院治疗。
其实在莫莉离奇患病期间,弗雷德不是没有怀疑过自己的儿子,长久以来,杨与继母的不和他也是看在眼里的。
当他问杨是不是不小心将化学试剂放进饮食中时,杨强烈否认。爱子心切的弗雷德没有深究,特别是在杨也出现类似症状时,他打消了对儿子的怀疑。
在父亲住院期间,杨每天都去医院探望,询问医生病情有没有好转,然后回家做好记录。
当杨又一次来医院时,弗雷德突然想到了什么。
这段时间来,他虽然一直不舒服,但病情时好时坏,经常反复。
奇怪的是每次周日和儿子一起去酒吧回来,自己就会病得非常厉害,这难道是巧合么?
联想到此前杨曾偷过莫莉的指甲油进行化学提取,弗雷德开始后背发凉,他告诉女儿温妮芙,以后不用让杨来医院了。
最终,学校的化学老师也察觉到了不对劲。因为一直以来都对杨所进行的化学实验忧心忡忡,这名老师时刻关注着杨,终于有一天晚上他在杨的课桌里发现了贴有剧毒标签的瓶子,还有报道中毒案新闻简报,老师报了警。
5月23日,杨被捕,当时他身上还携带着剧毒品,他把它亲切地称为“我的小伙伴”。警方为了测定杨的精神状态,派了精神科专家与杨进行面谈。
杨以为前来的是化学专家,于是大谈特谈自己的专业知识,很快专家便被这位少年的化学天赋所震惊。随后,杨招认了一切,承认在家人中的饮食中下毒,但不承认莫莉的死与自己有关。
布罗德莫精神病院
假使杨能够接受审判,他面临的最高刑罚将是8年的有期徒刑。
然而因为莫莉已经火化,死无对证,再加上精神病医生诊断他患有精神错乱,最终15岁的杨被关押进最高安全级别的布罗德莫精神病院,成为该医院近百年来年纪最小的患者。
他经常跟病友说:“我怀念我的铊,我怀念铊赐予我的力量。”但古话说:“有志者事竟成。”在杨给姐姐温妮芙写信抱怨同住的病友经常打鼾后,这名病友毒发身亡了。
医生诊断这名叫约翰(JohnBerridge)的男子死于氰化物中毒。
有过前科的杨成为头号嫌疑人,但他并没有接触毒品的机会。当医生问他时,杨说到:“那还不简单,从月桂树叶里提取就行了,这满院子不都是月桂树吗?”
但当时医院不具备做该项化学试验的条件,约翰最终被当作是自杀死亡。
医生们会觉得咖啡味道怪怪的,然后发现里面被加入了漂白剂,在医院的公共饮水机里会有糖皂。当时的工作人员甚至将杨作为震慑病人的利器,“你再不听话,我就让杨给你沏一杯咖啡。”
不知从何时起,杨得知如果表现良好,可以提前出院的消息。他开始伪装自己,不再佩戴纳粹标志,人们好像又可以喝到正常的咖啡了。
1970年7月,医院的精神专家提交了申请释放的杨的文件,宣称他“不再迷恋毒品、暴力和恶作剧。”1971年,23岁的杨在医院待了9年后,走出了精神病院的大门。他临走前,跟护士说:“我在这待了9年,现在终于要走了,我打算待一年杀一个。”
本性难移
重获自由的杨无家可归,父亲弗雷德已经与他断绝了父子关系,杨投奔了姐姐温妮芙。虽然温妮芙也被弟弟下过毒,但时隔多年,现在她很开心看到杨已经痊愈了,于是她把杨接到自己家中和丈夫一同生活。
没过多久,温妮芙开始后悔自己的决定,她重新过上提心吊胆的日子,因为她发现杨又开始佩戴纳粹袖标。
在找到一份工作后,杨搬到旅馆居住。不出意料,过了不久,单位一名叫特雷沃(TrevorSparkes)的男子在喝过杨给他的一杯红酒后开始请病假。
特雷沃曾是一名足球运动员,在一次足球比赛时,他突然感到四肢麻木,没有知觉,随后又出现腹痛、头晕等一系列症状。
尽管医生开了药,但他在此后的几年依旧疼痛难忍,再也无法踏进足球场了。
此后,杨又和另一名同事成为了朋友,后者在不堪疼痛后自杀身亡,成为杨手中第二位(未可知)铊毒牺牲者。1971年,杨在一家化工厂找到一份新工作,担任仓库管理员。该工厂主要生产溴碘化铊红外镜头,这使得杨又有机会接触到毒物。工厂老板知道杨曾经有过精神病史,但对于他为何进入精神病院治疗却一无所知。
在新单位,杨掌握着所有人的生杀大权。他很乐意给同事们端茶倒水,但工友们却不知道在这个新成员勤快的背后隐藏着惊天的阴谋。
工厂里率先倒下的是59岁的主管鲍勃·埃格勒(BobEgle)和60岁的比格斯(FredBiggs),两人经常和杨一同结伴上班。
几乎在同时,埃格勒和比格斯出现了恶心、呕吐、腹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头发也在几日之内掉光。
在入院治疗后,病情有所好转,但在重新返回工作岗位不久,症状又再一次出现。这次埃格勒的情况更加严重,他时常出现休克,只能依靠呼吸机维持生命。
巧合的是,当时正好有一种流性病毒,先后有多名儿童感染,医生用了同样的治疗方法,但埃格勒仍不见好转,这次他再也没有回到单位继续工作。
1971年7月7日,被剧痛折磨的埃格勒在医院病逝,死因被记录为肺炎。
和十年前惊人的相似,埃格勒同样被火化,在葬礼上,杨悲伤地说:“没想到,埃格勒在敦刻尔克战役中都活了下来,却最终栽在了流感病毒上。”
与此同时,比格斯的情况也开始恶化,他由刚开始的头晕逐渐变成昏厥、并出现失明、皮疹、功能紊乱等并发症,他变得异常脆弱,甚至无法忍受身上一条床单的重量。在医院挣扎了很长时间后,12月19日,比格斯也离开了人世。
工厂里的近百名员工也相继出现乏力、虚弱的表现,越来越来的人请假或旷工,病人家属们纷纷质疑工厂毒物泄露。
工厂的管理层立刻请来专家,在经过一圈检测后,专家们没有发现有任何安全隐患,但员工们的病情却没有好转,离职的人越来越多。
在这天,专家组们来到工厂给员工的家属们反馈信息时,一名员工引起了众人的注意。
他要求医生们尽可能详细地介绍患者情况,在交谈中,人们发现,该男子竟然能和专家们没有任何障碍地沟通——他掌握着和医生不相上下的病理知识。
令人细思极恐的是,男子说了一句话:“为什么铊中毒没有被你们考虑过?”震惊的专家组们回到医院,开始研究起铊中毒案例。在对比格斯进行尸检后,医生发现,死者体内含有大量的重金属铊。医生们面面相觑:这种平日里极其少见的剧毒金属,究竟是怎样进入到人体内的。
12月21日,警方在家中将嫌疑人杨逮捕,当时杨正和父亲弗雷德和姑姑**在一起。晚上11:30,警方敲响了大门,弗雷德开门后,他立刻就知道发生了什么,转身指向了杨,姑姑**却一头雾水,“杨,你做了什么?”她说道。
杨站起身来,对着警察问:“怎么样,你们要指控我杀害哪一个啊?”
警察将杨带走后,弗雷德找出家中关于儿子的出生证明和童年照片,撕了个粉碎。
杨对自己下毒的罪行供认不讳,甚至提起当年谋杀继母莫莉一案,称它为“完美的谋杀”。但他只是口头承认,拒绝在笔录上签字,也签署任何书面文件。
警方在他家中搜到了几本记事本,上面详细记录了何时何地、用什么方式、给谁下了多少毒,针对不同体质,不同的毒量所对应的各自症状,并详细绘制了每位受害人中毒后的身体情况表,甚至还清楚地标明了他是希望将某人害死还是只是想让对方尝点苦头。
时隔多年,受害人的尸体都已经火化,就像当年警方无法凭借莫莉的骨灰给自己定罪一样,杨坚信这次警方也不会拿他有任何办法。
他很轻松,确信过不了多久就会假释出狱,在给家人的信中,杨写道:“我很快就会出来的,因为控方最大的弱点就是没有证据能够将我定罪,而这点恰恰是对我最有利的一点。”
不得不说,一步步都在杨的算计中。
在他看来,莫莉和埃格勒已经挫骨扬灰,对自己构不成威胁,而对于唯一还保留有尸骨的比格斯,到了法庭上,杨可以谎称曾给他一些铊金属用来灭虫,因此完全可以认为是比格斯自己误食导致中毒,根本没有证据指向自己。
家中的日记本肯定会被发现,他可以说是自己正在创作一步科幻小说,一切都是自己幻想出来的。对于审讯时的口头认罪,杨也想好了,就说是受到严刑逼供,不得已说出警方想要的答案,只要自己没有签字,那么一切都不算数。
万万没想到
1972年7月19日,圣奥尔本斯皇家法院正式审理此案。媒体们将法院围了个水泄不通,面对记者的长枪短炮,嫌疑人杨始终板着严肃的面孔。
在媒体为他拍照时,他要求把自己拍的冷酷一点,看起来越残忍越冷血越好。一名现场的记者说:“他的确是聪明至极,但也是个彻头彻尾的疯子,你绝对不会想要跟他对视的,因为他的眼神足以杀死人。”
杨冷漠又淡定地站在被告席上,滔滔不绝地为自己做无罪辩护。
就连杨的辩护律师皮特·古德曼(PeterGoodman)都表示:“他很骄傲自己是英国铊投毒第一人,对杨而言,最重要的是伟大的化学事业,这场审判对他来讲,就是将自己的毕生所学展示给法官。”
自信满满的杨以为一切部署都是天衣无缝,但他万万没想到,在十年前继母死后,法医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凭借现有手段,专家在埃格勒的骨灰中检测到铊,死者比格斯的妻子也作证,丈夫从没有提起家中有虫子,更不会借用剧毒品来灭虫。
法庭上,控方出示了杨的记事本,辩护团按照计划,将本上的内容称为小说情节。但控方反驳,日记里的叙述方式和字里行间,完全不像是科幻小说。他们当庭朗读了其中几句:
“D昨天激怒了我,所以我顺手就“送了她一程”。”
“这个货车司机真可怜,让他承受这种痛苦似乎很残忍,但没办法,我已经决定了……”
面对检方接二连三对自己不利的证据,杨仍然拼命抵赖,他坚称,如果找不到自己的犯罪动机,那么他们无权给他定罪。
但法庭不吃杨的那一套,在铁证面前,他们根本不需要考虑有什么动机。7月29日,法官宣判,嫌疑人杨涉嫌两起谋杀、两起试图谋杀、两起蓄意下毒,判处四项终身监禁,附加两项5年有期徒刑。
社会反应
各大报社围绕杨投毒一案,展开了疯狂地报道。在得知杨在被捕前不久刚从精神病院康复出院时,民众纷纷质疑,为什么这样的人还能够被认为是对社会无害。如果制度健全,那么是不是杨现在还在精神病院服刑,一连串的惨案就可以避免呢。
1973年,在内阁成员建议后,英国修改了法案,强调对出院的精神病人继续进行看管。
1990年8月1日,42岁的杨在帕克赫斯特监狱死亡,死因是心脏病。但外界质疑,可能是监狱中的其他囚犯给他下毒导致死亡,也有人说是杨自己厌倦了狱中的生活,选择用这种方式结束生命。他生前曾多次提起过要在杜莎夫人蜡像馆给自己建造一座蜡像,这个心愿在他死后也得以实现。
作为英国首例铊金属投毒案,杨的行为在世界其他国家成为“表率”,人们第一次认识到铊的重要作用。1991年,美国海湾战争中,美军曾将铊用作导弹涂层,产生了巨大的威力。
1995年,一部根据杨的真实经历改编的电影《一个年轻投毒者的手册》在影片全球公映。2005年,日本一位16岁的女孩模仿电影中的情节,给她的母亲下毒。警方在女孩的房间内发现了重金属铊,并在她的博客中发现了病情日记。
狱中好友
在杨服刑期间,囚犯们都离他远远地,他们听说了杨的事迹,谁也不想死得不明不白。但就有不怕死的,他叫伊恩·布雷迪(IanBrandy),因为5项谋杀罪名被判终身监禁。
布雷迪和杨在狱中形影不离,两人一起下棋,一起讨论纳粹。
布雷迪在自传中深切悼念了这位好友,他称杨和自己一样,都是尼采主义的信徒,他们思考的问题都是“我是否和芸芸众生不同?我是否具备不同于常人的能力?我应该做些什么来证明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于是两个人都选择了杀人。
在书中,布雷迪写道:“相比于美军在海湾战争中使用的铊毒分量,杨所下的毒量根本不值一提。如果杨能看到这一幕,想必他在天之灵也会感到高兴。”
该吃药了,一对疯子。
↓↓↓↓↓
翻译:七月
来源:杀手百科
……
以下为萌娘百科资料:
原型为英国的罪犯GrahamYoung,通过使用毒藥先后毒死了包括繼母和同事在內的多人。
格雷厄姆·弗雷德里克·杨(1947年9月7日至1990年8月1日)出生于米德尔塞克斯郡的Neasden。
1961年在家人身上测试毒药,他偷偷地把铊放到家人的食物中,1962年,杨的继母中毒身亡,而其他亲人患了重病。
1962年5月23日,杨遭到警方逮捕,他承认了自己对身边人下毒的所有行为。但因为年龄尚小,被送进一家精神病院而不是监狱。
1971年2月从医院获释,杨凭借自学的化学知识,成为一家化工厂的材料管理员。
杨来到化工厂不久,他手下的一名工头就病倒了,不久便一命呜呼。
紧接着更多的人开始生病,先后约70人出现中毒症状,人们注意到杨经常给工人们沏茶喝。
杨于1971年11月21日在肯特郡的Sheerness被捕,最终被判终身监禁,1990年在监狱因心肌梗塞去世。
……
攻击带毒,特殊攻击减敏捷。
打倒后得到咬毒戒指,加毒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