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为了学鼓,妈妈带着我到处去找培训班上。为此,我在不同的地方试听了很多课,但最终不是因为距离的原因、费用的原因还是老师的原因,都没有成行。
我不着急,那时几乎每周都有这种试听课,我也乐得去上,反正都是敲鼓,都是玩儿,只是每次在不同的地方,每次接触不同的老师,自然还有每次都不同的同学。
我也知道妈妈是在对比和犹豫,如果问我的意见,我就说:“可以,都行”。或者问我喜欢哪个,我说:“都喜欢”。妈妈问我等于没问,她从我这里得不到有价值的意见,妈妈还是无法下定决心。这种模式持续了大概一、两个月的时候,我不愿意了。
我不愿意,倒不是因为试听,试听课和正式课对于我来说毫无差异。不愿意的是上课的内容,其实根源还是在试听课上。试听课,顾名思义,就是让你试试,又是免费的,所以我每次上的都是第一课。
这节课不可能教深入的内容,就是逗着小孩玩儿,让你喜欢,不排斥,最多告诉你这个鼓叫什么,那个鼓是什么名字,哪个东西是可以踩得,再让你摸摸鼓槌,找几个简单的节奏,敲打几下,概莫能外。
时间一长,总是这一套东西反复教,反复听,教的人虽不同,听的人却是一个。你说能不烦吗?!我就不愿意了,不愿意再去试听了,我要求妈妈让我上正式的课程,能帮我把每次都卡着的地方,打通了,理顺了,开始正常的学习。
妈妈对我的反馈意见非常重视,她其实也发现了这一现象,妈妈也没闲着,也就是这时,经人介绍,妈妈帮我选定了一个老师,这就是我后来的吴老师。
吴老师是专业的鼓手,精通从爵士鼓到中国鼓的各个领域,而且我找吴老师上课,是到吴老师家里,一对一辅导,这我当然开心了,我开心不是因为吴老师,也不是因为一对一,而是我终于不用卡在一个地方,可以把不断重播的片段往前挪,跳过去。
当然,随着时间推移,我渐渐喜欢上了吴老师,我特别想上吴老师的鼓课,我也特别愿意每周一次到吴老师家。当时吴老师家还有一条大金毛犬,格外吸引我。
现在,吴老师家的大金毛已经不在了。大金毛去世的时候,吴老师一家人非常伤心,吴老师说大金毛是他们一家从小养到大的,也是陪伴了他们十多年的一家人。吴老师为了处理大金毛的后事,还停上了一次课,让我都能感受到吴老师的悲伤之情。
我最初在吴老师家上课的时候,大金毛还健在,它给我的印象就是特别乖。我去了几次后,大金毛就认识我了,非常愿意跟我亲近,把我也当成了朋友,甚至当成了一家人。
每次大金毛看见我来,就跑过来,先围着我的腿转圈,我刚坐下,他就探过头来,伸出舌头要舔我,我刚开始其实有点儿害怕,不敢让他舔,我就向后躲,大金毛心领神会,不舔了,低下头,拿耳朵、脑门蹭我,先蹭我的腿,然后蹭肚子,最后顶我的胳膊和手。吴老师告诉我,大金毛想让我摸它,抚摸它从头顶到尾巴的厚厚的皮毛。
大金毛这个称呼真的名副其实,它身上的毛,尤其背部的毛特别厚,通体都是金黄色的,还有不少自来卷。大金毛不仅毛厚,身材也高大,全身肉墩墩的,走起路来一扭一扭,特别有趣。
大金毛虽然是大型犬,但从来不叫,更不会吓唬人,它特别温顺,好像对别的事情都不感兴趣,就是想跟你交朋友,让你喜欢它,愿意抚摸它,它被你抚摸后,特别满足,就在你脚底下盘好,耷拉着头睡觉,也不是真睡,有时能看到它睁着眼睛。
吴老师家的大金毛就这样跟我依偎着,待在一起,可不会打扰我,我练着我的,它睡着它的,但时不时好像能听懂似的,大金毛会突然立起耳朵,还会随着节奏或者高低音的变化有规律地动。我想,也许大金毛在吴老师家熏陶了这么多年,它的音乐素养比我还高呢。
那时吴老师就说大金毛老了,不爱动了,本来就温顺,这下更明显了。我说这样好,我喜欢它更温顺些。我说着,却没有注意吴老师眼中闪过的伤感。
###
我十岁那年,在寇员外家,跟阿栋一起,听到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我至今印象深刻,久久不忘。也因为听得入神,当时完全忘记了记录,这个故事也就仅仅装在了我的脑子里。
记得讲故事的是一位来自远方的僧人,一身藏青色的袈裟,没有额外的配饰,穿衣搭配略显俭朴,这没什么奇怪,很多出家人都是苦行僧,他们的内心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经历。
这位僧人已经是寇员外礼遇的第九千二百二十一位佛家客人。寇员外“许斋万僧”的圆满已经胜利在望。
僧人正处于青壮年,他的故事也是听来的。虽是听说,他却笃信不疑。故事是僧人在云游中听一位法师所讲。法师当时已是一方住持,可谓功德圆满。而故事则是出自法师的一段亲身经历。
法师年轻时,曾经历出海奇遇。法师当年是追随一位高僧,作为其助手一起出海的。
这位高僧是大乘佛教天台宗传人,立志慈悲为本、普度众生。
高僧听说在遥远的大海深处,有一个傲来国。傲来国远离大陆,风景秀美。傲来国的居民自给自足,虽然优哉游哉,但缺乏开化文明。高僧成长于江淮之地,著书立说,远近闻名。高僧打算到傲来国传播佛法,广开教化。准备为了心中理想,跨越茫茫大海,去往遥远的傲来国。弟子们纷纷劝说高僧,说路途凶险,万不可为。还说傲来国乃荒蛮之地,不堪涉险,凡此种种。
高僧不为所动,断然说到:远播佛法,死何惧哉。于是当场决定要带领弟子,劈波斩浪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