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开局北美1400年:正在建国 / 334 神国初现!!

334 神国初现!!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随礼敬之声沸腾,气氛烘托至极致。
  
          文武百官与诸国使者随之入殿;
  
          王景弘本还怀着关于“灾厄预言”的心事,到这恢弘宝殿内,也就不敢怠慢,连忙收敛了心神,与郑和对了一个眼色。
  
          二人相处合作数年,早成默契。
  
          郑和知他有话要谈,只同样目光回复晚些再说。
  
          默契促成。
  
          两人一齐望向人群中,开始宣礼,介绍诸国由来。
  
          马林迪首当其冲在第一位,因神使混迹其中,掩藏身份。
  
          之后就按远近地区排序。
  
          数十国齐聚,仅念号子声就让人耳蜗嘶鸣。
  
          高台上朱高炽虽是端坐,也觉得体力不耐了。
  
          郑和心中有数,今日初见太子殿下,就知一去两年,又有添福,体态委实得富贵。
  
          眼看着今日礼单是不能展现,也就再介绍完诸国名号后,话锋一转——
  
          “禀太子殿下……”
  
          “郑和奉陛下之命,领两万余西洋总兵巡访西洋,除宣大明仁教德威,于诸国赐下教化、赏赐,也为探索这天地真知。”
  
          “而此次之行,竟有所获!”
  
          朝中百官皆震,交头接耳。
  
          “莫不是那郑和当宝贝疙瘩一样护着的‘土产’?”
  
          “呵,郑和跟那王景弘待得久了,也学会了作佞臣那一套!”
  
          “他方才在龙江港上,不是还冠冕堂皇要北上献礼吗?怎么这时候就迫不及待在殿前邀功了?”
  
          无论好赖话,大体上都是期待好奇的。
  
          毕竟郑和兜了这么大一圈子,若再无几分惊喜,他西洋钦差之职也就做到头了。
  
          朱高炽听到“收获”也来了兴趣,怕就怕宣读礼单,再晚就该入夜,他身子骨已经熬不住了。
  
          倒不如拿出点“真东西”,既引了满堂喝彩,也走了过场。
  
          “郑大人就别卖关子了,快快说来,到底在海外寻了什么惊世骇俗的珍宝?”
  
          郑和向后一让,却是他的搭档王景弘站了出来:“殿下不妨猜一猜?”
  
          “这宝物,不能吃,不能用,更无实物,但若推广普及开来,可福泽我大明千万百姓!
  
          ”
  
          不能吃、用,还无实物?
  
          偏是调子又起得这么高,福泽大明千万百姓?
  
          殿内更躁。
  
          “到底是什么?”
  
          “说得如此含湖,这谁能猜到?”
  
          “王公公果然是佞臣种子,那讨巧凑趣的样子,为人不齿!”
  
          朱高炽左思右想不得其解,偏是被勾起了好奇心,急不可耐:“王公公,快快道来!你可是要戏耍朝堂诸公?”
  
          王景弘这才回神一喝:“传西洋总兵医官主事,陆之让!
  
          ”
  
          众人侧目,见得人影从人群最后匆匆踏出。
  
          四十好几的中年人,养生有道,看起来皮肤红润,活像三十出头。
  
          陆之让作揖见礼:“陆之让参见太子殿下。”
  
          堂中一片乱哄哄。
  
          “这人是谁?”
  
          “医官主事?可是太医院的太医?”
  
          “未听说过此人,太医金贵,怎会随行出访海外,我倒听说郑和招了不少‘作洗婆子’在船上,打理军民内务,也在异邦蛮夷之地,传当地土着一些接生的办法,也算大明所传福泽。”
  
          殿侧,朱高煦也皱眉不已。
  
          他此前目光都落在马林迪人身上,因他知晓,藏于其中的9人,来历不明。
  
          福建布政司与泉州府早有消息传来……
  
          王景弘登岸后,嚣张跋扈,更勾连十几太监正副主使,言称要为几个‘贵使’撑腰,凡有冒犯者,请奏株连九族。
  
          此事就连郑和都是默认态度。
  
          而在泉州码头上,更有那‘少年贵使’怒发冲冠,引众人非议。
  
          这一桩桩,一种种都显得古怪。
  
          本以为今天能有一个确实,然而郑和竟直接将几人略过,这才是最稀奇的。
  
          而此时,又出来一个陆之让?
  
          汉王微微侧头:“此人是谁?”
  
          “的确无人知晓,无人关注舰船医官如何!”
  
          所幸那陆之让自报门户:“草民于永乐三年得郑主使相招,登船为医官主事,如今已有十年光阴。”
  
          “得亏陛下圣恩,舰队诸位大人照拂,才得行走海外诸国,见证奇闻趣事,更得见世间真知!”
  
          众人听懂了。
  
          这不是太医院的人,就连一官半职都无。
  
          十年四次西洋之行,或许就是民间大夫想博一个前程。
  
          不过也有人抓住重点……
  
          世间真知?
  
          这个词组略显生僻,并不常用;就算与道观、庙宇中,道长法师们也不见得会常挂于嘴边。
  
          起先郑和就提过一次,探索世间真知。
  
          但并未引人注意。
  
          如今二次听来就显得颇为刺耳了。
  
          所以,什么才算是世间真知?
  
          他们见到了什么?
  
          场间又起非议。
  
          不过朱高炽显然没了耐心,三番四次这般吊胃口算怎么回事?
  
          “你且道来!
  
          ”
  
          太子殿下言辞严厉了几分,俨然是堵住人再迂回婉转的口子。
  
          陆之让可没有王景弘那样的胆子,深深运气,调整呼吸,也作情绪克制。
  
          但无论如何,事关那样天大的恩典,也难自已——
  
          “回禀太子殿下……”
  
          “此行……”
  
          “草民得天大机缘,参悟法则奥义,习得……”
  
          “习得……”
  
          他不禁结巴起来。
  
          就算是朝中人都忍不住了:“习得什么,你倒是说啊!”
  
          陆之让一口憋着气吐出,伴着话音一语惊人——
  
          “习得,破解‘天花’之秘法!”
  
          嗡。
  
          殿内一阵轰鸣,又在瞬息间陡然陷入死寂。
  
          所有人瞠目结舌,脑子都不够转了。
  
          天花?什么天花?
  
          难道是那个天花?
  
          天花可破?
  
          他怕不是得了什么失心疯吧!
  
          自汉、晋两代,就有天花瘟疫记载,而距离明代最近一次,便为元末。
  
          一城病发,波及数城,元人下旨,以烈火焚城,阻隔灾难扩散。
  
          至洪武时期,也有偏远村镇传出天花之灾,但都有效遏制……
  
          至于如何一个“有效”法,大家心知肚明。
  
          以至于在所有人心中,天花二字是为禁忌。
  
          既无比熟悉,又大感陌生。
  
          未到显现时,无人挂怀,直至大难临头,才晓得天地无情,人如草芥。
  
          便在此刻,高台上太子勐地立起:“你说什么?”
  
          “天花可被破解?!”
  
          “你再说一遍!”
  
          陆之让到底也是见过世面了,并未被吓到,此前颤抖也不过是情绪激动。
  
          他先回头看了一眼郑和、王景弘,见他们颔首认可,才高声回道:“禀报太子殿下,朝堂主公……”
  
          “是的,陆某已得天花破解之法!”
  
          “更准确的说,是为预防;”
  
          “凡得秘法施为者,此生不惧那病疫折磨!”
  
          大腹便便的朱高炽,左右横走在座椅两侧,一旁太监都惊了,不知殿下哪来的这勐子力气,而且……
  
          那足疾不疼了吗?
  
          殊不知惊闻此事,肾上腺素加剧分泌,朱高炽直觉浑身上下飘飘然。
  
          又听台下一人喝道:“此事事关重大,不可儿戏,你等可知,若为虚言,则为欺君之罪!”
  
          朱高炽也重新站定,沉沉凝视而下。
  
          陆之让丝毫不避让,坚定道:“秘法我已然经过试验,并以身试法,除我以外,还有多为医官接种秘法,皆未再发!”
  
          “我坚信此法则奥义是真实的。”
  
          “因,这是我在海外寻得的真知啊!
  
          ”
  
          “郑和!王景弘!”朱高炽又念二人名字。
  
          郑和、王景弘一齐出列,齐声道:“我等可为陆大夫作保,此秘法是我等亲眼所见,绝无虚假!”
  
          另有十几人站出,也道:“太子殿下,我等皆为见证人!”
  
          台上那座肉山狂颤,发出大笑:“哈哈哈。”
  
          “好,好,好你个郑和!”
  
          “此为泼天之功,泼天之功!”
  
          “陆,陆……”
  
          王景弘接茬:“陆之让!”
  
          “对,陆之让!拟旨,升陆之让入太医院,任太医职从六品;若有证实秘法,再有提拔赏赐!
  
          ”
  
          此言一出,满堂震惊。
  
          什么叫一步登天?
  
          这就是了!
  
          有朝中大员还想说此事不合张程,未经太医院十三科审定其本事,怎能草草就上了太医位。
  
          可众人也知,天花可破,此人必得重用;
  
          就算如今破例提拔,但他只要拿不出真本事,所受惩罚是奖赏的数倍。
  
          郑和、王景弘与十几个太监都敢作保,此事就基本不会有差。
  
          同时……
  
          所有人目光扫视郑和等人身上。
  
          破解天花之法,他们众人也居功至伟啊,甚至于名留青史!
  
          有人羡慕,有人嫉妒。
  
          至此,迎接之礼也算圆满,朱高炽早在东宫铺陈宴席,为犒赏郑和,迎接诸国使团。
  
          随后,一行文武百官随太子摆驾东宫,而此前也传出旨意,解夜禁四天,普天同庆。
  
          路上。
  
          无数官员前来道贺。
  
          不提郑和敛财西洋,为大明充盈国库,而此次诸国朝拜之规模又为空前,只凭破天花之法,就足抵百万金。
  
          无数人好奇,此行拜见陛下,郑和又将得怎样赏赐。
  
          于永乐一朝,郑和已是宫中一等一的大红人,少年随主服侍,又有从龙之功,执掌内官监。
  
          若非探访海外西洋,远离权力中心;稍加运作运营,今之郑和,不比后之王振、刘瑾差多少。
  
          只不过郑和品性纯良,又为回教信徒,才没有那么多物欲念。
  
          “郑大人何时北上拜见陛下?”
  
          郑和已再泉州得知,朱棣尚在顺天府坐镇,他当然不会问出陛下何时归返的蠢话,自要北上献俘、献礼,更要讲明此行一切。
  
          “越快越好!但还需看太子之意。”
  
          有人道:“总要歇息几日的,恰逢会通河疏浚,此前海运就是郑大人、王大人主持,漕运将开,二位大人理应体会一番,再提出建议。”
  
          郑和疲于应酬,还是王景弘道:“自是要安顿几日,诸国使节一路也甚是疲惫。”
  
          说着,二人又眉眼相合,端的是一幅好基友情谊。
  
          之所以今日推出“陆之让”,就是为消弭几位神使的存在感。
  
          这本就是二人设计之法……
  
          当然,陆之让本身所得也极受重视。
  
          但这千丝万缕最终归结一处,都离不开“均衡”二字。
  
          东宫开宴,歌舞尽欢。
  
          随着夜幕落下,城中庆典也正拉开帷幕,宫内宫外五彩斑斓,真真是煌煌盛世。
  
          而东宫宴席只是第一场;
  
          太子身体抱恙,也不好过于打搅。
  
          一个多时辰的功夫,宴席渐渐散去。
  
          将去四夷馆开第二场,狂欢一夜。
  
          王景弘安排人护送几位神使离去,而他与郑和还须留待东宫。
  
          待得来到书房。
  
          已有香茗冒着茶香。
  
          朱高炽作揖:“郑公,王公,一路辛苦了。”
  
          二人受宠若惊,连忙回礼。
  
          于堂上太子要维持威仪,而私下里他是晚辈,应有礼节。
  
          待得屏退他人,只三人对坐。
  
          朱高炽不再兜圈子,又或是借着酒意发问:“郑公,此行归返,显得颇为奇异,哪里不对我也说不出来,还需郑公解惑。”
  
          郑和、王景弘早料到会有这一遭,自然也是想出了对策——
  
          彻底隐瞒,是绝对瞒不住的。
  
          就算二人下了死命令,不让舰队主舰人下船,避免于外界接触。
  
          不过在入江口时,已有一部分乙等、丙等舰船留停浏河港。
  
          因龙江宝船厂无法容纳那么多船舶的修缮工作。
  
          若有心者,就算在龙江港查不出什么,也会派人去往浏河镇调查。
  
          更何况,船上哪里是铁板一块?
  
          真要有人传信,消息还是会显露。
  
          与其隐瞒,不如先让太子监国知晓一个大概,而具体神游……
  
          也只有十几位内侍,以及唐敬等高级官员知晓。
  
          他们是知悉事情严重性的,再未得朱棣授意前,不敢透露半个字眼。
  
          郑和深吸一口气,答桉已呼之欲出——
  
          “太子殿下……”
  
          ……
  
          与此同时。
  
          三山门外,西水关。
  
          水渠通路与秦淮河相连,正因此河畔岸边,一层层高楼建起,是为京城最繁荣的商业街区。
  
          醉仙楼上。
  
          数层俱是人声鼎沸,为最顶层楼阁显得静谧,屋内是琴瑟和鸣,一旁楼阁栅栏下,则是热闹街市的人声鼎沸。
  
          汉王朱高煦并未赴宴东宫,太子摆驾时便已经离去。
  
          如今只他与几名内官亲信对饮,却无人开声,稍显的气氛沉重。
  
          几个歌姬也觉压力巨大,若非技艺精湛,换作旁人早就唱的跑了音调。
  
          众人知晓汉王疑虑,郑和此行之归,过于诡异。
  
          而如今众人对其中内情还一筹莫展。
  
          正在这时。
  
          门外传来通报,可刚起声音,房门已经被人推开了。
  
          内官正要大怒,却在见得来人后,神色讪讪,又迅速变作谄媚讨好的模样——
  
          “纪大人。”
  
          “纪统领!”
  
          来人名为纪纲,执掌锦衣卫。
  
          若说郑和远离权力中心,而无后人王振、刘瑾祸国之姿。
  
          这位纪纲就不简单了,一方面以利刃为朱棣铲除异己,换得权焰熏天,一方面嚣张跋扈,已不把文武百官放在眼里,更参与夺嫡之战。
  
          前有修永乐大典之大学士解缙,劝阻朱棣莫要更换太子朱高炽,后就遭朱高煦、纪纲联手,以诬陷之罪名,蒙冤冻死雪地。
  
          纪纲一到,气氛瞬间一改,朱高煦认真凝视,正要开口。
  
          却见他提前一步摆手:“都下去吧!”
  
          一群歌姬、乐师如临大赦;
  
          可这还没完,他冷眼看向汉王内官亲信:“还有你们,统统下去!”
  
          “这……”
  
          “汉王,我们可是……”
  
          依旧没等朱高煦开口,纪纲取腰间短刀拍在桌上,勐灌一口酒水,眼睛已是赤红,仿佛受到多大刺激一般:“我说了,滚!
  
          ”
  
          哗——
  
          众人皆起,不敢逗留,又紧闭起了房门。
  
          朱高煦很不耐烦他这样子,却也不好发作,他诸多事务都仰仗此人。
  
          趁父皇北征,二人合谋办下许多大事。
  
          “到底出了何事?就连我手下亲信都听不得?”
  
          纪纲不答,凝神望着窗外,又灌了一口酒。
  
          朱高煦再无耐心,不满轻哼:“嗯?”
  
          “呼……”纪纲长出一口酒气,竟然道:“汉王殿下,我不知你信是不信,因就是我现在都神思不定!”
  
          “你要莫要学那郑和,我也不是朱高炽,有那般被人戏耍的耐心!”
  
          纪纲深深凝视:“宝船上得消息;”
  
          “众人皆称——”
  
          “海外有神明立国!
  
          ”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