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成语生香之西周之前 / 第四十五回 不食周粟如何看

第四十五回 不食周粟如何看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伯夷、叔齐的传说
  诗曰:
  历史滚滚大河流,兴亡更替过眼眸。
  不食周粟如何看?公说婆说各理由。
  各位贤达:
  常言道:“识时务者为俊杰”。以庵看来,这个“时务”若指历史发展潮流,识时务自然很好;但若只是某一势力、某一人甚至是逆动势力(人物)暂时占了风头,不识时务也罢。
  言归正传。
  前面提到伯夷、叔齐二贤,庵今天就讲他们的故事。
  话说殷商末年,诸侯中有一孤竹国(河北唐山),国君有两个儿子非常贤明,大的叫伯夷,小的叫叔齐。国君尤喜叔齐,临薨[hōng]前立嘱让叔齐接班。国君入黄泉后,叔齐要把王位让给兄长。伯夷说:“你当国君是咱爹的遗命,怎能随便换人呢?”便逃走了。叔齐仍不肯继位,借口去找兄长,也逃走了。该国只好推举其他相对贤明的儿子继承位子。
  说起伯夷兄弟之所以让国,是因他们对殷纣的暴政不满,不愿与之合作。兄弟俩逃走后,在渤海之滨隐居,耐心等待海晏河清的到来。后来,听说西周伯姬昌非常贤德,便一起投奔了周。姬昌早就闻其兄弟让国的佳话,对二人非常钦佩、非常优待。于是,兄弟俩便在周定居下来。
  姬昌薨[hōng]后,儿子姬发继位。姬发对待二人一如既往。但姬发是文韬武略之人,眼看着天下百姓因殷纣的暴虐而流离失所、家破人亡、曝[pù]尸荒野,决心为天下开太平之世。
  经过多年准备,姬发决定讨伐殷纣。伯夷、叔齐虽然对姬发的文治武功十分钦佩,自己也不愿与殷纣合作,但仍然认为,周是商的属国,周民是商的子民,属国和子民不应该“犯上作乱”,因此对准备伐纣十分不满,并多次“劝谏”姬发。姬发虽然依旧优待二人,但有自己的注意。
  当姬发率领十万大军出征之前,伯夷、叔齐作了最后谏争,再次说明作为属国、臣子、子民,以下犯上属于大逆不道。
  大家想想,正待千军万马摩拳擦掌、士气高昂的时候,却有人来泼冷水、送凉风,怎不令人气恼?姬发只是耐着性子,随从却不管这些,就要斩杀二人。还是太师姜尚老辣明智,认为斩杀贤人容易离心离德,便及时制止。后来,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史记·伯夷列传》)
  一天,兄弟俩正在采薇,碰到一位妇人,妇人说:“二位大贤,你们不吃大周的东西,可这野菜也是大周土地上生长的呀!”兄弟俩一听,心想也是,就商议决定绝食等死。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最终,兄弟俩饿死在首阳山中。
  各位贤达:
  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到底该不该点赞呢?庵认为,若从气节来讲,可谓楷模;但若从历史潮流来看,他们显然有些不识“时务”了。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