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汉宫月落情未央 / 第三十七章:发兵

第三十七章:发兵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转过天来,刘长清向朝庭送上了两颗士兵的人头,奏报说这就是破坏凤辇的两个当事人,只是在抓捕的过程中,由于二人拼命抵抗,最后还都自杀而死,只得送上二人的头颅,同时刘长清还请自降官职,以偿管束不严之罪,刘询看了奏报,冷冷一笑,他当然知道这不过是刘长清的搪塞之词,这背后一定有文章,指使很可能还是霍家,但线索已断,无法再查,也只得做罢,还得好言安慰刘长清,驳回他的降职请求,让他安心带兵,继续报效朝庭,当然刘询也想过令人暗暗查访这件事的背后真相,但还没来得及动手,出使乌孙国的大臣常惠急急归来,带来了匈奴围攻乌孙国的消息,刘询只得将全部精力放在北方的军事行动中,而凤辇被毁的事情,也就再也没有提起。
  本来,汉朝与乌孙的关系极为友好,但日前匈奴突然发兵二十万攻击乌孙,意在逼迫乌孙王与汉绝交,转而投靠匈奴,好在乌孙王昆弥不惧匈奴的淫威,奋力抵抗,但寡不敌众,形势越来越危急,f所以请当时在乌孙的汉使常惠,带着昆弥的亲笔信回长安求救。
  按照刘询的意思,是要立刻发兵的,但是大臣们的意见极不统一,丞相杜延年就极力反对这件事,他说:“乌孙离大汉几千里,我朝派兵去救,最少要有五万骑兵才行,还要数万步兵配合,再加上运送粮草物资的民工,就得十几万人,兴师动众,消耗极大,而且,乌孙与匈奴同属夷狄,操戈相斗,徒为利耳,哪有什么事非曲直,何必为了他们,白白消耗大汉的国力。
  杜延年的话很有道理,许多人都赞同,甚至连光䘵大夫丙吉也表示赞同,他上奏道:“武帝时,屡次通西域,派使者给他们送国书,送礼物,还帮他们打击匈奴,可乌孙、龟兹、大苑这些国家却不感念大汉的恩德,动不动就叛乱,武帝不但得征讨匈奴,还得派兵攻打西域,f所以说西域各国不但不能帮我们牵制匈奴,反而是匈奴的帮凶,现在,乌孙与匈奴相争,我们何必劳师千里,去救一个忘恩负义的国家呢?
  刘询听完丙吉的意见,又看向张安世,张安世的车骑将军,地位仅次于霍光,他的意见是从军事角度入手的,他说:”乌孙国离长安数千里,我们就算去救,等集结好兵马,行军到那里至少也得个月,恐怕乌孙早就灭国了,陛下,就算我们发兵去救,恐怕也来不及了。“
  张安世的话正点中了刘询心中最担忧的地方,劳师远征,最怕徒劳无功,匈奴灭了乌孙士气正盛,乘胜再袭击汉军那可就凶多吉少了。刘询点点头,心中感叹,难道这么多大臣,就没有一个主战的吗?正想着,主战派就来了。
  御史大夫田广明并不赞同杜延年的主张,他说:”当年张骞出使西域,联合西方各国共同抗击匈奴,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匈奴既要防备西域,又要对抗汉朝,左支右绌,日渐衰败,如果失去了西域各国的帮助,匈奴没有了后顾之忧,全力进攻大汉,则我们的军事压力要比现在大得多。f所以西域不能放弃,尤其是乌孙、龟兹等国与我们大汉世代友好,他们的国王都娶了汉朝的公主,现在他们受到了匈奴的威胁,如果我们不去救,这些国家势必被匈奴各个击破,大汉的声誉一落千丈,以后再想重新与这些国家建立邦交必然十分困难,因此必须要救乌孙。“
  杜延年是霍光的心腹,他的意见,就是霍光的意见,大臣们立刻鸦雀无声了。
  度辽将军范明友也主战,他说:”乌孙确实离长安太远,派兵征伐,恐怕远水不解近渴,臣以为可以用围魏救赵之计。“
  刘询忙问:”范将军倒说说,这围魏救赵可怎个围,怎么个救啊?“
  范明友道:”我们可以出兵攻打漠南,那是匈奴的主要牧场,现在正是秋高马肥的时候,匈奴人绝不会把这么多牛马白白送给我们,一定会解乌孙之围回救,那时我们以逸待劳,正好打他个措手不及。”
  刘询早就想表达自己主战的决定,但自他登基以来,第一次面对如此重大的军事问题,他也不得不慎重,再说霍光还没有表态,他一直沉默不语,他总摄朝政,他的想法才是最关键的。
  但霍光并不着急,听完众臣的意见,他向刘询拱手道:“今天大家都表了态,非常好,依臣之见,不如我们都回去再好好想一想,把出兵的利弊研究透澈,明天再来讨论。”
  散朝后,霍光留了下来,刘询也不拐弯抹角,直接问他对出兵有什么意见。
  霍光道:“当年武帝费了十几年时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才赢得了西域各国的支持,臣以为如果大汉放弃西域,不但令向往天朝的各国心灰意冷,我们先前的f所有努力也将付之东流,更可怕的是,匈奴吞并西域后,势力会越发强大,于我朝十分不利,f所以臣主张出兵。
  刘询禁不住喜形于色,他笑道:”大将军与朕想到一起了,朕也同意出兵,那就不要等明天了,我们现在就把这件事定下来。“
  霍光心阻止道:”现在还不是时候,朝中很多人不愿出兵,如果不说服他们,出兵的必要性就难以形成共识,朝野上下不能齐心协力,即使出兵,也不会有好的结果,陛下,现在不是乾纲独断的时候,必需要耐心疏导,待上下同心,才可下旨出征。“
  刘询道:”那得什么时候,兵贵神速,恐怕耽误不起啊。“
  霍光道:”陛下大可放心,臣马上就去安排出兵的各项准备工作,保证旨意一下,大军立刻开拔。“
  刘询点头表示应允,刘询觉得霍光面临大事,沉稳果断,不急不躁,目光开阔,经验老道,这都是值得自己好好学习的,想到这儿,心中不禁对霍光由衷的钦佩。
  此后几天,早朝都在议论出兵的事情,渐渐的,大家意见统一起来,同意出兵的人占了大多数,这不但是因为大家已经感觉到皇帝和大将军强烈的出兵意愿,也是因为对匈奴的同仇敌忾,毫无疑问,大汉最可怕的敌人依然是匈奴,只要匈奴不灭,谁都没有好日子过,那打就打吧,现在正是好时机,国库虽然不充裕,但丙吉掐着指头给大家算了一下帐,此次出兵的钱还出得起,在霍光的调遣下,各部兵马也都已到位,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于是刘询下旨,出兵。
  派遣御史大夫田广明为祁连将军,带领四万馀骑,出西河;度辽将军范明友带领万馀骑,出张掖;前将军韩增带领万馀骑,出云中;后将军赵充国为蒲类将军,率万馀骑,直出酒泉;云中太守田顺为虎牙将军,万馀骑,出五原;计划各部出塞攻击二千馀里。任命常惠为校尉,持节出使乌孙,邀乌孙兵共击匈奴。
  大军出发之时,刘询与众臣亲自送出长安城外,看着大军浩浩荡荡的出发,只见旗帜如树林般密集,人马蜿蜒上百里,气势恢宏,十分壮观,刘询油然而生豪迈之情,他对身边的张安世道:”大军如此强悍,剿灭胡虏指日可待呀。“
  张安世却没有附和,他眯着双眼,看了一会儿,对刘询道:”陛下,恕臣直言,我朝兵马虽多,解乌孙之围固然易如反掌,但要想消灭匈奴,还力有不逮,臣恐这几路人马都会出师不获,劳而无功。“
  刘询目瞪口呆,他还头一次听张安世说这么多话,他问道:”张将军为什么会有如此判断?“
  张安世道:”匈奴盘踞沙漠,地域方大,人马来去自由,足够回旋,而我军地形不熟,难以捕捉匈奴主力,f所以例来对匈奴作战,最重要的是突然袭击,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当年的霍去病就是这样,偃旗息鼓,突然出现在匈奴境内,才立了大功,而现在,我军出师,声势如此浩大,臣恐大军刚刚出城,匈奴的单于已经得到消息了,他们岂能坐以待毙,肯定是避我锋芒,早早跑到草原深处,f所以,这几路大军,必定是无功而返。“
  刘询埋怨道:”将军何不早说,我们也可以悄悄出兵啊?“。
  张安世拱手道:”陛下,便是悄悄出兵,也没有太大的作用,因为我们没有霍去病那样的帅才。这五路人马,除范明友和赵充国还有些作战经验,其他诸将都是滥竽充数罢了。将士们久不征战,战斗力低下,即使捕捉到匈奴主力,也难以取胜,不如就这样鸣鼓直进,匈奴远远躲开,既能解乌孙之围,又可保我边境无虞,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张安世的话给刘询如火的热情浇了一盆冷水,他的脸色也凝重起来。他意识到,战争是一种高超的艺术,决不象常人想象得那么简单,军队的训练真的要提上日程了,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就没法保障国家的安全。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