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一代忽悠宗师沈惟敬 / 第七章:惟敬献策

第七章:惟敬献策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一席长谈,竟然让沈惟敬和小西,假公济私的义结了金兰。
  从小西那边看,应该是诚心实意,从沈惟敬这边看,应该是权宜之计。
  小西兴高采烈的挽着沈惟敬迈步出了大堂。
  沈惟敬看到行营外威严肃穆的队伍,不无恭维道:“将军,我前面过来的路上,看到您这边军容整齐、不愧威武之师,心生仰慕啊。您看,能不能再容我参观参观。”
  小西得意洋洋:“沈君,你现在所见,都是我小西的嫡系队伍,在九洲整个战国时代立下赫赫战功的。外围也是我的亲信们统帅的武士。你有兴趣的话,我这边对你不用保密。我亲自陪你看看。
  沈惟敬受宠若惊:“那我真的谢过了。其实,我也就看个热闹。不过请将军放心,今天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我都只烂在肚子里,绝不对外吐露半个字。”
  小西自豪感爆棚:“放心的,绝对放心的。再说我的部队,靠的就是硬碰硬,没有什么太多的机密。”
  沈惟敬满脸的敬仰:“光凭这点,我个人就特别认同您的人格魅力。”
  两人随即翻身上马,在副将引领下,顺着军营一路查看过去。所见之处,骑兵如云、鸟铳如林、步兵如山!
  沈惟敬:“不瞒小西将军,我只是书本上读到过所谓的威武之师。今天跟着您算是开了眼界。只是我不太熟悉军营的排兵布阵,不过这一路看过来,您这边可没有10万大军啊。”
  小西平静的答:“沈君,我手头10万大军不假,自平壤撤出来后,我亲自带兵屯守黄州牧,驻守在黄海道这边的主力有近5万。你说,我这5万精兵应对李如松的主力没问题吧?”
  沈惟敬继续贴着狗皮膏药:“要说我个人的感觉吧,你们是旗鼓相当。”
  小西有些不服:“不应该吧,据我所知,李家军人数可不到五万。”
  沈惟敬有意无意的问:“我只负责议和,才懒得管他们布兵打仗的事,他李家军是多是少,管我屁事。我觉得您这五万雄兵布放在此,如一道铜墙铁壁。那么除了这里的五万,您其他的兵力呢?”
  小西:“沈君,实不相瞒,目前在朝鲜的其他部队,全部撤到平壤以北了,我在海州牧、开城府、京畿道、江原道各安排了5000左右兵力屯守、王京汉城府布置了1万兵。”
  沈惟敬不解:“您说十万武士,这可对不上啊,那还有近三万兵力呢?莫非是将军您用了三十六计的虚张声势吧?”
  小西笑盈盈作答:“沈君,我是个生意人,首先要考虑成本,其他的兵力啊,都暂时部署在东瀛本岛的广岛沿海,只要朝鲜这边有需要,第一时间可以登岛支援。放在九洲本岛上,更节约成本啊。”
  沈惟敬:“我说将军,这三万军士要从广岛渡海,不容易吧?”
  小西:“这个简单,我手头有各式战船和运输船超过800艘,全部满载每趟可运送一万五千多军士,两趟来回就能将他们全部送到朝鲜战场第一线。”
  沈惟敬适时恭维:“将军啊,要不怎么说您是东瀛最大的生意人呢。光这800多条船舰,只要战争一结束,那不都成了商船吗?能发多大的财啊。我可眼红了。”
  这个话题显然是说到小西心坎里了,他颇为自得道:“嗨,要说跟这带兵打仗比,我本人还是宁愿去做做贸易。”
  沈惟敬:“您是亦商亦战。商场和战场均有建树,我当好好学习。”
  这样的恭维,小西很是受用:“沈君,等战事消停了,我带着你做点贸易啊。”
  沈惟敬表现出很惊喜的样子:“那我先谢过了,托你的福,沾你的光。我后半辈子的生活算是有着落啦。”
  小西:“这个好说,有钱大家赚,那钱才有更大的意义。”
  沈惟敬:“您这么一点拨,我想起来了。条件成熟的时候,我想办法通过宋老爷,帮你张罗张罗通贡的事情,这事情如果搞定了,您以后跟我大明的沿海贸易,还真是独一份。”
  小西听罢,瞬间眼放亮光:“通贡事大,远比这鬼战争要来的有意义。这个事情,就拜托沈君好好操作。”
  沈惟敬拱手:“将军的需要,就是我去努力的目标。那我就此别过,跟您这次误会烟消云散,我总算安心了。我先不去平壤城了,我跟姓李的说不到一块去,还是少见为妙。我就径直回京复命了,然后再伺机而动,看看条件成熟时再帮你提提租借朝鲜地块的事儿,还有通贡的事情。
  小西显得依依不舍:“山高水长,沈君保重啊。”
  平壤明军行营。
  沈惟敬并没有像他说的那样直接回京,而是第一时间赶到李如送将军行营。
  李如松正在跟手下商量排兵布阵事宜,看见沈惟敬风尘仆仆的进来,匆忙相迎:“沈钦差,你一路辛苦啊。”
  沈惟敬行礼:“李将军,小西那边不仅稳住了,而且还大有裨益啊。今天特意赶过来见你,是有重要的想法,和你商议。”
  边说,沈惟敬边环顾了左右。
  李如松看了看左右:“各位将领都先退下,容我跟钦差说话。”
  众人退出。
  李将军神情严肃:“沈钦差,你从敌营回来,不做休息就直接过来找我,是不是小西那边有什么重大变故?”
  沈惟敬倒是笑盈盈的:“李将军,小西他就是一个生意人,糊弄糊弄他没有问题的。我急着过来见你,是这路上一直在盘算,想着给你出出主意,看看能不能短期内先局部范围内干他几个漂亮的仗,等把小西打蔫了,到时候咱再跟他和谈不就是更有砝码了吗。”
  李将军喜道:刚才我们还商量着,准备先打黄海道。将士们想一鼓足气先把小西的主力部队给拿下再说。
  沈惟敬惊呼:“将军啊,万万使不得啊。”
  李如松充满疑问:“为何?”
  沈惟敬义正言辞反问道:“李将军,你可还记得祖承训的教训啊。”
  李将军:“祖承训原是我父亲旧部,他第一次入朝带四千多官兵在平壤城被东瀛区区千余官兵包了饺子。”
  沈惟敬:“我听宋老爷说了,那是他祖承训眼高过顶,太过自信,没有很好的去打探敌情,不能知彼知己,肯定无法百战百胜。”
  李将军若有所悟道:“那请问沈学士,你有什么想法?”
  沈惟敬语气诚恳:“我此去小西行营,尽其所能的吹捧他治军有方、领有威武之师,他是个来了兴致、什么都不顾的人,非要带着我去军营溜达了一圈,其实不就是为了满足一下他的虚荣心而已。这一路看过来、问过来,我大致摸到了老底。”
  李如松急问:“是什么底?可有助于我?”
  沈惟敬:“小西部队号称十万,其实带到朝鲜本岛的不到八万。这其中黄海道摆放了四万多精兵,正可谓重兵把守,我们如果直攻黄海道,等于去硬碰硬,锤子对榔头,哪个硬、鹿死谁手,难说啊。”
  李将军点了点头,继续追问:“那依你之见,有何良策?”
  沈惟敬继续分析:“小西亲口跟告诉我,他在海州牧、开城府、京畿道、江原道各安排了5000左右兵力驻守、在王京汉城府布置了1万多兵。”
  李如松:“这阵势叫虎头蛇尾。”
  沈惟敬走到了军用地图前:“李将军,你且来看,我回营的时候,想了一路,也不知道是不是管用?我的想法是,咱们集中抽调4万兵马自平壤出发,绕开黄海道,也就是避开他的虎头,经平安道东南、过江原道西北,再一分为二,一路去攻打海州牧、一路去抢占开城府。”
  李如松顿有所悟:“避实就虚,这点子不错。那你且说说,为什么是海州和开城这两个地方?”
  沈惟敬:将军,这海州牧是东瀛鬼子从西部沿海登陆的重要港口、势必也是他们的粮仓所在地,抢了海州牧,等于占了他的登陆点、断了他的粮草供给线;这开城府又是小西部队南北通道的枢纽,咱拿下开城等于掐断了他的脖子,他小西在黄海道要是知道海州和开城丢了,肯定如困兽犹斗、跟丢了魂似的。”
  李如松:“只要那两边的战事一开,那他肯定会尽其所能去救援。”
  沈惟敬:“正是。他定会分兵两路去救援,待他倾巢出黄海之时,咱们留守平壤的那部分兵力再加上朝鲜可以动用的全部义军,就可以智取黄海道,那个时候的黄海道,估计只剩下空城。这场战役只要将军您安排巧妙,定能用最小代价,夺回黄海道、抢占海州牧、解放开城府。经过这一通操作,小西他不得不退守汉城府。他元气一伤,估计得大半年恢复了。”
  李将军思索良久,右拳不停砸在左掌上:“沈学士,妙计,妙计。一石三鸟,事半功倍啊。”
  沈惟敬抱拳:“经此一役,定能血洗祖承训大败的耻辱,扬我大明国威,更让您李大将军在朝鲜半岛一战成名。”
  李将军紧紧握住了沈惟敬的双手:“若真能取全胜、夺下三城,你今天的寥寥数语,那可是字字珠玑、一字千金啊。”
  沈惟敬很感恩状:“将军,我是看在您如此器重于我,知无不言、瞎蒙而已,不足挂齿的。”
  李如松神清气爽道:“待此役结束,我定会向朝廷如实禀报你的功绩。也会向我父亲极力举荐,好让你此趟差事结束后,给你更合适的位置。”
  沈惟敬兴奋不已:“李将军抬爱了,我也是平时前朝野史看多了,什么火烧赤壁、暗度陈仓、声东击西的,今儿正好派上用场。”
  李如松感慨:“正是学以致用。”
  沈惟敬:“李将军,为了避免强攻造成伤亡,我建议抓紧订制一批东瀛军服,让咱们的先头部队换上他们的服装,以假乱真,等咱们抵达海州牧和开城府的时候,就以换防的名义骗得他们打开城门,在他们毫无防备时一击命中。”
  李将军惊喜万分:“看来沈学士不止只是喜欢读前朝野史,你还深谙兵法之道啊。”
  沈惟敬谦逊道:“将军过奖。下面的事情,我就不参与了,我前面糊弄小西说我直接回京述职。等你们顺利拿下这三座城池,我估计还要再去跟小日本谈和。”
  李将军:“我既然开打了,还跟他们谈个鬼啊。”
  沈惟敬:“将军,这仗越打久越耗银两和人力。这次如果偷袭成功,后面他小日本就不会再给咱们这样的机会。只能无可奈何的进入到更残酷的消耗战,那是人财两失、得不偿失的事情啊,所以朝廷肯定还会继续议和。当然,如果是光谈不打,也解决不了问题。前面祖承训大败,让东瀛鬼子多了些底气和谈判资本。只要这次李将军能巧妙用兵,抢了开城、占了海州、取了黄海道。那以后谈判的天平就会自动倒向我大明方。”
  李将军:“那沈学士也不能弃我而去,既然是你献的良策,这三盘连贯的大棋,我还时刻需要仰仗你在一边出谋划策,方能完全朝我们设计的方向落子。”
  沈惟敬:“多谢李将军挽留。那我就听凭将军调遣。”
  李将军真诚道:“不说调遣,以后我们俩商量着来啊。”
  沈惟敬:“李将军,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咱这边大战在即,应该让李国主尽快安排好粮草供应,只要手上粮草才能心底不慌啊。”
  李将军点头:“说得极是。”
  随即对外招呼:“副官。”
  副官应声入内:“在。”
  李如松吩咐道:“你马上去请李国主和他的钱粮官、军需官、指挥官前来商议。”
  副官应承一声,马上出门。
  不大一会,朝鲜国王李昖带着钱粮官一行就匆匆赶到。李昖一见到沈惟敬,就像是见到了救世主,当即行了重礼:“沈钦差,又劳你辛苦。”
  沈惟敬回礼。
  李昖转身指了指身边的几位:“李将军,这三位是前线指挥官柳成龙、钱粮官张建国、军需官项志勇。”
  李如松语气坚定:“李国主,接下来我们会有一连串的行动,目的只有一个,替你李昖出头,教训教训这帮小日本。所以你那边要全力配合啊。”
  李昖回道:“应该的,分内的事情,李将军和沈钦差这都是在为我朝鲜国的事情操心。有需要用得着我们的地方,尽管开口。”
  李如松用商量的口吻:“李国主,从明天开始,需要你尽快准备好4万军士的口粮和2万马匹的草料。”
  李昖转头问:“钱粮官,听清楚没?”
  总钱粮官张建国略显紧张:“听明白了,4万军士的口粮和2万马匹的草料。那我斗胆问问,咱大明天军每天需要消耗的口粮是多少?”
  副官接道:“咱这边每位军士每天需要消耗大米或面食1.5升,战马每天消耗草料和豆饼共3升。”
  张建国一听这个数字,明显一哆嗦。
  李昖吩咐道:“尽快筹措军需粮草,不得贻误。你那边可有问题?”
  张建国噗通一声就直接跪下了:“启禀我主,从朝廷掌握的账面上看,是够支持天军至少两个月的粮草,但自小西带队打进来后,库存的粮草能抢的被抢、能烧的被烧,平壤府内库存严重不足,平安道东道和宁安道北道,应该还有些库存,肯定够不上天军半个月的消耗。具体数字请容我安排快马统计上报。”
  沈惟敬不忍看到钱粮官如此狼狈,便打起了圆场:“李将军,我看这位钱粮官说的是实情,我们双方都尽力凑凑吧。”
  沈惟敬边说边贴近李如松,轻声道:咱这第一仗不就是去跟小西要粮仓么?
  李将军点了点头:“好好,大战在即,我们需要精诚团结、相互配合。”
  李昖应承道:“万死不辞,万事不辞。
  李将军:“副官,你负责通知军士,每人准备好3天的粮草,随时开拔,绝对注意保密。”
  副官:“是。”
  李将军:“李国主,另外还要劳烦你安排一下,抓紧赶制4000套东瀛官军服,一定要秘密赶制,千万不能走漏风声。”
  李昖:“好,没问题。”
  军需官项志勇自告奋勇:“秉李将军,这个差事,我马上安排。”
  李如松:“除了军服之外,你要尽快落实好相应战船和火船,归柳成龙将军调遣。”
  李如松转身拍了拍柳成龙的肩膀:“柳将军,你是朝鲜国的骄傲,平壤一战虽败犹荣,这可是你们朝鲜义军第一次真正的在朝鲜本岛上重创倭贼。”
  柳成龙激动道:“尊敬的李将军,末将兵败平壤,肚子里正憋了一股子劲儿,您只要能带着我打个翻身仗,哪怕是送了我这条小命,我保管不眨一下眼睛。”
  李如松:“好,要有这样的气概。你的命可是属于全朝鲜国人民的,你是李国主亲自任命的前线指挥官,你在,朝鲜就有希望。”
  柳成龙:“末将明白。”
  李如松:“柳将军,我需要你在五天内,将能调动的战船悄无声息的开到海州湾设伏,到时候等我指令,一举歼灭海州港所有东瀛船只,记住了,至于成功不许失败。”
  柳成龙:“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沈惟敬适时插了句话:“柳将军,小西那边的战船容量,估计能运载200人左右,属于中型战船,我们别硬刚。我建议你仿效周瑜火烧赤壁计,多准备小火船,到时候先烧他个乌龟王八蛋再说。”
  柳成龙心生钦佩:“钦差金点子啊,我去准备。”
  李如松:“另外。劳请柳将军把平壤周边能归集的朝鲜义军,全部集中到我的军营附近,到时候统一归我调遣。”
  柳成龙:“禀将军,平壤城及周边待命的义军有近三万,撤至平安道退防的有三万。。。”
  李如松:“三万足够。”
  柳成龙略有犹豫:“只是。。。”
  李如松:“只是什么?”
  柳成龙:“将军,不瞒您说,只是这三万义军,被小西的部队一路追着打,有些怯战了。”
  李如松:“正好,我们都需要一场全胜来提振士气。诸位请相信我李某人,我定会带着大家打一场超大规模的翻身仗。”
  沈惟敬正视着李昖:“李国主啊,前面阶段的战争没打好,你别畏惧,也别气馁,更别太软弱。东瀛兵并不可怕,你看我两次孤身探营,他们也都没怎么着我。”
  李昖不住点头:“是,是,是的。”
  沈惟敬:“他东瀛兵杀到咱国家,是有备而来,势必气盛。咱们又安定太久、疏于防范,局部战场和局部战争的输赢没什么可怕的。俗话说得好,一而再、再而三、三而竭。我料定他们气数将尽,蹦跶不了几天了。你们既已忍无可忍,就无需再忍,这帮东瀛鬼子掳走王子、绑架大臣、贱淫我姐妹、奴役我同胞、侵占我国土、掠夺我财富,是时候去要回尊严了。”
  李昖:“沈钦差,听君一席话,惊醒梦中人啊。您的慷慨激昂,令我们汗颜。”
  沈惟敬义正辞严:“今天,我大明王朝李大将军领军朝鲜,朝鲜义军不仅要做好配合,更要冲锋在前、报仇雪耻。”
  李昖国王的双拳越握越紧。
  柳成龙:“报仇雪耻。”
  李如松:“诸位,有我李某人在这里指挥,有沈钦差在这里出谋划策,有李国主的全力以赴,我们定能不辱使命。请各营传令下去,即刻整顿粮草、栓束马鞍、磨锐刀剑,随时准备开拔。”
  李国主情绪高涨起来:“那我们先回去备战了,告辞。”
  李如松:“副官,替我送送李国主。”
  副官:“是。”
  一行离开。
  李如松满带着欣赏的语气:“沈学士,你刚才一席话,对李国主是一道良药啊。他生性太弱,又对东瀛抱有幻想。现在他和他的臣子们都能丢掉幻想,知耻而后勇,未尝不是好事。想想你我,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个人,在朝鲜国一见如故,难得啊。”
  沈惟敬:“如果不是这场战争,我还是一介书生。如今在朝鲜与您某事,是您抬爱我啦。”
  李如松:“此刻,我感觉自己文思泉涌,我欲赠诗一首,敬请笑纳啊。”
  沈惟敬:“求之不得,求之不得啊。早就听闻李大将军文武兼备,今日有幸得真迹。”
  李如松沉思良久,提笔:
  提兵星夜到江干,为说三韩国未安。
  明主日悬旌节报,微臣夜释酒杯欢。
  春来杀气心犹壮,此去妖氛骨已寒。
  探笑敢言非胜算,梦中常忆跨征鞍。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