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一代忽悠宗师沈惟敬 / 第五章:大兵压境

第五章:大兵压境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万历兵部衙门。
  朱红色的大门徐徐展开,沈惟敬不紧不慢的跨步进去。
  宋应昌老爷官服威严,端坐朝堂。左边端坐着的,正是班师回京的李如松将军。
  只见他黑亮垂直的发、剑飞英挺的眉、细长锐利的眸、削薄轻抿的唇、棱角分明的轮廓、修长匀称的身材,坐在朝堂之上,宛若一只黑夜中的鹰,冷俊孤清却又盛气逼人,不发一语便能散发出傲视天地的强势。
  沈惟敬躬身上前行礼:“小的参见尚书老爷。小的接到快报就马不停蹄即可进的京”
  宋应昌指了指身边的李如松:“辛苦了。沈钦差,老夫给你引荐李如松李将军。”
  沈惟敬侧身行礼:“久仰李将军威名,今日得见,真是威武霸气帅。”
  李如松抱拳回礼:“沈钦差,我在回京路上就听说你单枪匹马会小西的传闻,相见恨晚。”
  宋应昌:“惟敬啊,李将军既已班师回朝,那就随时可以发兵朝鲜国,我召你前来,就是要听听对那边军情分析分析。”
  沈惟敬:“回宋老爷,禀李将军,我在平壤与小西行长谈和,了解到他出生名门,家族富可敌国,家里一大摊子生意需要他打理的,所以他并不好战,做通他那边工作没有任何问题;关键是丰臣秀吉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好战分子,一个十足的疯子,他出生卑微,完全是在东瀛岛战国角逐中逐步发家的,对于这样的好战分子硬碰硬的去打仗,即使把他打残了,他大不了重头再来,而我大明却输不起,只要战端一开,银两如流水般花花往里填不说,西北边陲那帮虎视端端者肯定又会生出事端啊,到时候腹背受敌,左右为难。”
  宋应昌首肯:“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当然为上策。”
  李将军快人快语:“尚书老爷,既然小西他占着茅坑不拉屎,那我等就有必要出兵,不管是战是和,让他们退回东瀛本岛,不再侵犯朝鲜国才是我们的初衷。”
  沈惟敬:“李将军,倭寇猖獗已久,我大明天朝历年来应该是出了不少的物力兵力去荡倭,现如今沿海一带还是越剿越乱,倭寇照样三天两头的出来骚扰抢夺。”
  李如松:“倭寇是流匪,小帮小派,终不成气候。”
  沈惟敬:“回将军,丰臣秀吉其实就是东瀛本岛最大的倭寇帮,多数侵犯我沿海流窜作案的倭帮,都听命于丰臣家族。碰到这样的地痞流氓,硬搞不得啊。”
  李如松看着沈惟敬天南地北的胡扯,冷冷的回了一句:“沈钦差如果是我账下幕僚,我真会军棍伺候。瞧你刚才所云都是在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明显有违军令啊。”
  宋应昌赶紧制止:“李将军,你先压压火。这些年来,我沿海受倭寇侵扰确实苦不堪言,流寇们化整为零,四处流窜,又残暴不仁,浙江、福建、广东那边几乎是天天有上报,兵部也是异常头疼。”
  李将军:“禀老尚书爷,我看不如趁此次出征,名为替朝鲜国出头,实为直捣黄龙,一股足气直接打到东瀛本岛,彻底团灭了丰臣秀吉,一劳永逸。”
  宋应昌:“是啊,直捣黄龙,谁不想一劳永逸。可是你现在统领的是地面部队、辽东铁骑,不擅水战更不懂海战;日本海是一道天然屏障,那东瀛小儿也正是仗着这道屏障才敢如此放肆。你是否还记得当初曹操的百万大军是如何被周瑜区区五万水军所虐杀?
  李将军不住点头:“宋老爷高见,老爷点拨的极是。”
  沈惟敬:“敢请尚书老爷和李将军,请两位相信我,真不用大动干戈,我定能让小西退兵。”
  宋应昌乐见其成:“好,好。圣上有交代,以谈促和。惟敬继续出使朝鲜国谈判,为保万无一失,烦劳李将军率队出征、屯兵平壤,小西那边谈的好也就罢了,谈不拢,就揍他龟儿子,务必要赶他们出朝鲜半岛。”
  李将军:“是!”
  沈惟敬:“是!”
  李家军部,开拔赴平壤的路上。
  李如松和沈惟敬并驾齐驱。
  李如松放出豪言:“沈钦差,我看咱们抵达平壤城后,都不用休整,来他个突然袭击,直接杀将过去,把小西这帮乌合之众切菜瓜似的都结果了得了。”
  沈惟敬赶忙献策:“李将军,小西他们在平壤城外50里地休整2个多月了,咱们现在大部队一路劳顿的冲过去,人家是以逸待劳,吃亏的肯定是咱们。依我之见,我先修书一封,让小西那边安排人前来平壤城拿封赏。咱们抓了他的舌头,可以探清敌情,到时候再排兵布阵不迟。”
  李将军点头:“此点子甚妙,你速安排。”
  沈惟敬转身叫到:“胖子。。。”
  胖子应声前来:“老爷,小的在。您有何吩咐?”
  沈惟敬:“胖子,你不用随队入城,你直接去小西军营,帮我捎个口信,就说我已经领命返回平壤,让他尽快安排手下来平壤城领赏。”
  胖子应了一声是,便催马前行。
  李将军转头对副官吩咐:“城外设防,随时注意军情变化。”
  副官:“是,在下马上安排。”
  自义州进入朝鲜国地界,眼看着平壤城越来越近。
  方知县率一众地方官吏早在路边候着了。
  看到大部队过来,当即拜会了李将军和沈钦差。
  李将军看到地方官吏,直接发问:“平壤那边可太平?”
  方知县:“秉将军,托钦差老爷的福,小西那边确实是如约退出平壤,且退守50里,最近一直按兵不动,平壤过了2个多月安生日子。”
  李将军:“沈钦差还真的妙计安邦,这帮东瀛小儿,竟然如此听话。那就等他们过来领赏的人马到后,咱们再摸摸敌情不迟。”
  方知县:“边境的老百姓都盼着能早日安定营生,尽快恢复朝鲜国的通商和往来。这些年倭寇侵扰、战端不断,老百姓日子真不好过了。”
  沈惟敬应和着:“李将军,方知县说的极是,平安是福,平安生财啊。小日本那边,不到万不得已尽量避免舞刀弄枪。自打东瀛本岛进入战国时期,掌握主导权的尽是一帮狂热的好战分子,浪人、狂人、忍者、武士道、倭贼盛行。而我大明已经40多年无战事了,伤不起啊。”
  李将军不解:“我且问问你,这浪人是个什么玩意儿?”
  沈惟敬:“在东瀛本岛,浪人指的是那些丢失了土地、没有正经营生的武士,他们自小习武、尤其精通刀法和剑道,大多掌握了足以一刀毙命的倭刀技法。”
  李将军顿悟:“怪不得正德、嘉靖年间东南沿海与倭寇频频交战还鲜有胜迹。”
  沈惟敬:“将军一定听说过嘉靖三十四年战倭的糗事吧?“”
  李将军:“哦?”
  沈惟敬:“那是一拨不到50人的倭寇流匪,从浙江平湖登岸,因为只是一小伙人,我大明官兵并没有太重视,没曾想他们竟然一路抢掠到了临安,转而又劫掠淳安,后来不知是迷路还是啥意思,东逛西瞧的,顺带把常州、苏州那片都抢了一遍,最后竟然杀到了我大明洪武皇都南京城下。”
  李将军频频点头:“想起来了,听家父提起过的。”
  沈惟敬:“虽然在我大军围剿下,这40多个倭寇全部被砍,但是他们这一路竟然杀死砍伤我官兵3000余人,要论战绩,只有两个字:耻辱!”
  李将军:“自隆庆到万历,天下太平,朝堂歌舞升平、民间安居乐业,谁也不太愿意去折腾战事了,好多武将都马放南山、当了封疆大吏,都忘了怎么打仗了。”
  方知县适时插话道:“李将军、沈钦差,咱老百姓有句大白话,叫赤脚的不怕穿鞋的。东瀛那边战乱连连,弱肉强食,地方又小,难以为继,本岛上的失利者掠夺朝鲜、侵扰大明,都是为了他们能苟延残喘。害得我义州边境这些年叫苦连连。”
  李将军义正言辞道:“我大明洪武帝曾有遗训:犯大明者,虽远必诛!本将军此番出征,就是为平定朝鲜战事而来。李家军到此,诸位大可宽心。”
  沈惟敬:“方知县,李家军的辽东铁骑,早已威名远扬,今天到平壤城这么一站台。我估计小西行长他们定会知难而退。”
  李将军:“能如此就好。咱俩听命尚书老爷,精诚联手,就是为了令日方退兵。具体计划,暂且等前来封赏的小日本兵自投罗网咱再见机行事吧。”
  正说话当儿,胖子丢盔弃甲、满脸血迹的跑了进来,边跑边叫唤着:“将军,将军老爷,大事不好啦。”
  李将军大惑:“让你去送个信儿,怎么弄成这副模样?”
  王胖子:“秉将军,小的领命后直奔小西行营,传过话去,说是李将军让他安排人马前来平壤城领赏,他知道大明有封赏,高兴的跟个孩子似的,大摆宴宴,一个个喝得不亦乐乎、面红耳赤,今儿一早还专门挑选组织了一支领赏队伍,由分队长带领,屁颠屁颠的跟我回来了。”
  李将军不解:“这不是好好的么,你又怎会落得如此狼狈?”
  王胖子:“将军,这怪不得我。我带着他们一路上有说有笑的,谁知刚走到平壤城郊外,您安排布防的那批兄弟,一看到是东瀛倭寇,不分青红皂白的,冲上来就干架,要说这倭寇的单兵格斗能力,那真是强悍,尽管酒劲还没完全清醒,又猝然遇袭、都有点懵圈,到了这份上仍旧不肯束手就擒,反而都跟疯子似的拔刀反抗,咱天军只道是这些个小鬼子会手到擒来的,没想到却遭遇意料之外的抵抗,所以就转变了策略,从单挑到群殴,3、4个人对付倭寇1个,结果当场给撂倒了15个,我怕被乱刀砍杀,拼了命大叫我是钦差随从、我是钦差随从,才保住小命,剩下的那5个比较强悍的东瀛兵,居然还让他们连滚带爬的给跑回去了。”
  李将军大惊:“哎嗨,这两军交战,不斩来使。这是哪支布防的队伍如此鲁莽?副官,副官。。。”
  副将应声入内:“将军有何吩咐?”
  李将军厉声问道:“你安排了谁在城外布防?”
  副将:“秉将军,末将考虑到震慑力,特意安排了第一虎将李成飞的队伍。”
  李将军:“怪不得会坏事,我这堂叔是出了名的鲁莽将军。光听他莽张飞的名头就知道大概了。既然已经开打,而且还一口气杀了他15个东瀛官兵,我看不如乘胜追击,直接就杀将过去得了。”
  沈惟敬赶紧劝诫:“将军,使不得啊。咱砍了人家15个脑袋、闹出这么大的误会,小西肯定正在气头上,肯定会以为我们这是在向他宣战,如果这个时候我们直接开干,他定会拼了老命来抵抗,到头来必是两败俱伤。既然咱们“当面叫哥哥背后掏家伙”的计划流产了,那咱们只能咬定是一场误会。解铃还须系铃人,我也是别无选择,还是让我再跑一趟吧,去解释解释,再忽悠忽悠那位老小儿。先把他稳住喽,将军您再根据情况,小规模的袭扰袭扰他们。”
  李将军望了望沈惟敬:我看行。那就只有再辛苦钦差啦。只是这15颗脑袋的误会,不太好圆啊。”
  沈惟敬胸有成竹:“在两军处于对垒的情况下,大家神经都会高度紧张,一句话不对头,彼此就会兵戎相见、刀光剑影,再说那5个逃回去的东瀛兵又听不懂中文,咱明军怎么翻的脸,他们不一定能说明白,到时候,还不是听我半仙两片嘴皮子一碰的事情。将军尽管放心。”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