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大唐之第一逍遥王 / 第七百八十二章 雪停了,崔氏父子

第七百八十二章 雪停了,崔氏父子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放心吧巧儿姐,交给我吧,先关起来,别饿死就行了。”
  对此,唐苏凡那泛起冷意的嘴角掀起一抹少有的冷笑。
  “莫非苏凡你有办法让他们开口?”
  这倒是新鲜了,连她都有些头疼这些死士的事情,苏凡这个读书人还有办法?
  对此,唐苏凡的目光闪了闪。
  ……
  “废物!!!一群废物!!”
  此刻,一处私宅中。
  曲径通幽却传来一声暴怒声。
  那怒意,让得此人目光如焰,波涛不定。
  二十七名死士,却杀不了一个唐苏凡?
  足足二十七个武中好手!
  本应十拿九稳之事,却让那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小儿活了下来?!
  “活余剩下几人?”
  沉寂之间,气氛安静的可怕。
  不刻后,终于再度传出了声音。
  “回家主,回余十三人!”
  崔允济目光烁烁,下方禀报之人递上一份陈卷,上面记录着这次的所有经过与案细。
  半晌之后。
  崔允济那隐怒的眼神泛起一股冷意,从中注意到了三个字——
  “苏…美玉?”
  眼皮低垂,看完所有的崔允济,目光幽幽在这三字上面转动……
  不刻后,崔允济放下了手中陈卷,转过身去。
  背于身后的手指有节奏的敲动着桌案,随即传来崔允济低沉冷漠的声音——
  “让这剩下的十三人全部消失,不可留下把柄,至于未回来的十四人,查一查,可否有遗留的家眷,若有,哼,可知怎么做吧?”
  这话,让奉命那人都忍不住背脊生寒。
  “小人知晓!”
  不过,崔万纪眼神又是一凝。
  “另外,查一查这陈卷中苏美玉这女子,务必要快!”
  “是!”
  很快……
  房间内重回静寂。
  崔万纪目光冷静之间,充斥着诡异。
  这区区唐氏小儿,到底有何本事与底气?
  但敢对抗他崔家乃至其余几家?
  仅凭他背后哪位座尊极首的那位为他镇底?
  不,不够。
  但——
  如今这唐氏小儿与我崔家,与我崔允济作对,那只能除之而后快!
  就在崔允济心思幽幽之际,门房外传来了通报声,且这声音略显稚嫩。
  “家主,太父召见!”
  房内的崔万纪顿时眉头一跳,面色动容。
  这时候,父亲大人召见……
  ……
  半刻钟后。
  古色古香的房间中,焚香萦绕,摆满了经卷手扎。
  并无许多引人注目的饰物,一鼎硕大的香炉便是最为显眼之物。
  首位,坐着一个佝偻的老者。
  老者手持经卷,眉眼微垂,如同枯木,不过那一身气度……
  却足矣让身居朝堂前首的崔家家主崔允济俯首低眉。
  此乃崔家太老爷子,上一任崔家族长,崔万纪!
  如今长安城但凡还知道这位的,大多都是成了如今长安城有名有姓的人物。
  “怎么,喝不惯老夫的茶汤?”
  这时候,崔万纪那干枯的声音悠悠传来。
  让的此刻“乖巧听话”的崔允济连忙回话。
  “哪里,多谢父亲赐茶。”
  说罢,崔允济规规矩矩的喝了一口茶汤。
  最后,那崔万纪又以手枕头,面色在在的看着手中经卷,虽看,不过那老眼低垂,有些惺忪,身子都时不时的晃悠着。
  不知道的,还以为寐着了。
  “不知……父亲今日……召允济何事?”
  终究,崔允济忍不住开口问了。
  “咳咳……”
  崔万纪咳嗽之际,慢慢抬了抬眼眸,那干枯的眼里,却有着古井不波的精光。
  随后一边如呢喃般……
  “让我想想……唐氏小儿这事,本应当快刀斩之,却直待如今,留下言柄…”
  “咳咳,却……不是你行事之准啊。”
  “怎么,是担心皇室的掣肘,还是担心……你崔允济所为的败露?”
  崔万纪的最后一句话,让崔允济身躯狠狠的一震,如一响闷鼓,响在了胸膛处。
  “父…父亲……”
  当崔允济惊彻的眼神望去时,崔万纪却是半点回应的动静都没有。
  还是那老而在在之色,不过那干枯老眼眼底的精光,却从未松缓半分。
  “怎么,咳咳,觉得……我这把老骨头知道的太多了?”
  “不!不敢!”
  崔允济连忙低头,那额头上,不知不觉间已经出现细密的汗纹。
  此刻崔允济的心底和那微眯起来的眼神,只剩下后怕。
  “这些年来,伱的所为,该知道的……不该知道的,你真以为,瞒得过老夫?”
  崔万纪眉眼微抬,轻轻看向了谨慎心微的崔允济,崔允济心神一紧。
  不觉间,崔万纪已放下了手中经卷,那行将入木的身体动了动,手指轻轻叩了叩,轻缓的话透露着三分威严。
  “咳咳,扶老夫起来!”
  一旁,崔允济连忙起身,将自己的父亲小心翼翼亦谨慎的扶将起来。
  崔万纪在崔允济的扶持下,慢慢踱步到了窗前。
  窗外,门堂外那困扰长安数月的雪意已经散去,几分春芽已经悄露枝头。
  父子二人,再配合门堂窗外的雪散春来之景。
  颇应那病树床头万木春之句。
  “吾等氏族之所以能立于天下大势之中,皆举天下之名,皆举天下之义,身可损,唯名义,不可损!”
  看着窗堂外的景色,那崔万纪低沉有力的声调传来。
  “乱世不可争,安世不可平,自古宗氏成势以来,不变之理。”
  崔允济附和点头,这些道理,他自然知道。
  “四儿,你可知……当年老夫哪怕违众族老之意,也要推你为当下崔族执权之人吗?”
  这时候,崔万纪突然呢喃而来的问话,让崔允济眼神一凝,这话,他同样心头迷惘许久。
  崔家老族长嫡生四子,却是这其中最为年轻的老幺登位崔族话事人,本就是一件耐人寻味之事。
  “敢问父亲,为……为何?”
  崔允济凝眉而问,若是他说他有此能力胜任,争的过当年的老大跟老二,别人信他都不信。
  论学识,老大当年就已有前朝司空之位。
  论官途,老二当年已是前相封德懿之亲传学生,不过三十五便官达从四品,前途无量……
  而老三……
  崔万纪目光悠远,淡淡道。
  “因只有你,不执着于名义,相比老大老二,你心更有狠辣与手段……”
  崔允济目光一震,思量着自家父亲话后的深意。
  崔万纪的话,继续徐徐传来。
  “大唐之立初起,老夫便慢慢预见,十年,二十年后的崔家。光靠名义,恐已无法立足……”
  “或……循汉武旧制,亦是……复八权乱国之代?老夫思寻许久,亦,无有完全之路矣……”
  崔万纪呢喃却深沉有力的话,每一句都发人深省,悠远沉吟……
  崔允济心神一凝,接着从侧一拜,目光如炬,谨慎问道。
  “允济斗胆,愿闻父亲详解!”
  话音落地,崔万纪干枯的身子往窗前靠了靠,崔允济小心跟着。
  只听——
  “咳咳,大业十三年,李渊太原起兵,向关中进发。同年,便占据长安,军神李靖归唐。”
  “武德元年,李密叛唐,于秦王李世民镇压弹反。”
  “同年,灭之陇右薛氏的不轨之心,秦王之名,闻名关中。”
  “武德二年,李世民便收复河西,九月,降杜伏威归唐。”
  “武德三年,李世民击败刘武周、宋金刚与突厥之联军,收复陇西之境。”
  “武德四年,李世民攻伐洛阳,败窦建德,降王世充,秦王拜封,天策上将……”
  ………………………
  (本章完)
  本章完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