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被太后挖走了济南郡,齐王刘襄非常愤怒。
“那个老巫婆,从我爹手里挖走城阳郡,还贪心不足,又要从我手里挖济南郡。没完没了,老子反了。”刘襄在王宫对舅舅驷钧吼,发泄心中的不满。
“冷静,冷静。那可是毒杀赵王刘如意的主。”驷钧说。
“民间主母毒杀庶子有悖于伦理道德,她作为太后,国之母竟然敢毒杀皇子,就不怕社会舆论谴责吗?”刘襄说。
“社会舆论?”驷钧说。驷钧本想说小民才怕社会舆论,太后才不怕呢。不过社会舆论也不是无用,用好了力量还是很大的。
“对,要制造、引导和利用社会舆论。制止太后进一步弱齐,就算不能制止其弱齐,也可以制造悲情,争取民众和诸侯的同情和支持。天下已经太平了,人都想平平安安过日子,都不愿意反叛,要反叛先要争取人心。”驷钧说。
“善!舅舅,我们怎么干?”齐王问。
“暗地宣扬国主必须道德高尚。美化惠帝,丑化太后。将惠帝美化成道德模范,将太后丑化成自私狠毒的妒妇,让民众与诸侯王都对太后不满。面对风传,她想报复都找不到报复的对象。如果社会舆论将其逼疯了,倒行逆施,我们就有机可乘。如果她还能保持冷静,她就顾及社会舆论不敢进一步弱齐,大家都相安无事,我们也不必逆势而为。这样我们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驷钧说。
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了,太后毒杀赵王刘如意本来已经淡出了人民的话题,由于齐国背后的推波助澜,这事又沉渣泛起。人们又将挖济南郡封吕王的事件与毒杀赵王联系起来,再进一步臆想,因为嫉妒八卦出太后要对所有皇子不利。
面对汹涌澎湃的舆情,太后真是有口莫辨,因为根本就找不到辩论的对象。就算想自辩,也是越描越黑。太后年纪大了,进入更年期了,更年期本来就多病,有事没事就气胀,这下更气胀了,真病倒了。
吕婉是吕产的嫡长女,吕家基因本来就不错,打下天下后吕产才娶名门闺秀,生下吕婉,自然是非常漂亮,深得太后的喜爱。从小吕婉就在太后膝下长大,耳濡目染,政洽早熟。
姑奶奶气病了,吕婉懂事留在病床前伺候。心病还须心药医,为了舒缓太后情绪,吕婉给太后读吕家的传家宝——太后的陪嫁《吕氏春秋》。吕婉一句一句轻轻地读,太后闭上眼睛,静静地听,读着读着就读到《吕氏春秋卷二十二·慎行论·疑似》
“三曰:使人大迷惑者,必物之相似也。玉人之所患,患石之似玉者;相剑者之所患,患剑之似吴干者;贤主之所患,患人之博闻辩言而似通者。亡国之主似智,亡国之臣似忠。相似之物,此愚者之所大惑,而圣人之所加虑也,故墨子见歧道而哭之。
周宅酆、镐,近戎人。与诸侯约:为高葆于王路,置鼓其上,远近相闻;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当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说,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丽山之下,为天下笑。此夫以无寇失真寇者也。贤者有小恶以致大恶,褒姒之败,乃令幽王好小说以致大灭。故形骸相离,三公九卿出走。此褒姒之所用死,而平王所以东徙也,秦襄、晋文之所以劳王而赐地也。”吕婉读到这里,突然停止了。
太后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睁开眼睛看见吕婉在咬唇沉思。
“婉儿,想什么呢?”太后问。
太后的问话将吕婉从沉思中拉回来。
“太后我有办法了,戚夫人就是褒姒,我要遍一出《击鼓戏诸侯》的戏,让人们认识到如果让戚夫人得逞,大汉就会像西周一样亡国。杀戚夫人是为国除害。”吕婉说。
太后一听立马精神了,就是呀!那么多大臣怎么就没有想到,让小小的侄孙女想到了。在读《吕氏春秋》时想到了,读当年的陪嫁《吕氏春秋》想到了。难道是先祖显灵,托小侄孙女之口,解今日之局。
“好,好,好!你这个想法太好了,姑奶奶支持你。按照你的想法去干吧!”太后说。
于是吕婉召集了一批伶人和文人可是《击鼓戏诸侯》的戏曲创作和排演。选了好几个人演褒姒,演得都不像戚夫人,吕婉小时候见过戚夫人,因为恨之入骨,所以对戚夫人体态特征印象深刻。为了让人们将褒姒与戚夫人划等号,吕婉决定亲自出演戚夫人。伶人演的戚夫人虽然仪态万方,虽然形似,但不神似。夺嫡万一失败将是万劫不复,戚夫人精神压抑得有些惊慌的妩媚,没有经历过是演不出来的。
大汉伶人虽然不属于贱人,地位比普通人还高一点。皇帝和大臣高兴起来也会学伶人手舞足蹈。例如刘邦像伶人一样手舞足蹈长《大风歌》,曹参喝多了也常常与官员隔墙对歌。吕婉的身份与诸侯国长公主相当,做伶人,抛头露面演出,还是太掉价了。吕婉也顾不了那么多了,为了太后拼了。
在排练的过程中有人提出,击鼓不如烽火传警距离远,现在传警白天用狼烟,晚上用烽火。就是一个烽燧被敌偷袭了,没有发出警示,前面的烽燧发出的警报,后面的也能看见。现在都用烽燧传警了,烽火比击鼓让人更觉得军情紧急。不如改为《烽火戏诸侯》。吕婉觉得有道理,采纳了此建议。
一个月后《烽火戏诸侯》在长乐宫长信殿为皇上太后试演。吕产等吕家子侄作陪。
第一场:褒姒魅幽王
当演到褒姒依偎在周幽王怀里,言语神态如戚夫人。太后忍不住起身骂:“贱货。”
褒姒立马求周幽王保佑她们母子平安。而周幽王立马对着太后严斥申后。
太后气得张开双手就要冲上,被吕产一把拉住,轻轻说:“那是婉儿呢。”
太后一愣,可不是吗,自己太激动了,差一点要上去掐死褒姒。没有想到婉儿演戏还真有天分,将戚夫人的妩媚演绎的惟妙惟肖。
第二场:烽火戏诸侯
周幽王问国卿虢石父:“襃姒不笑。寡人怎么都逗不乐。卿可有高策。”
虢石父说:“褒姒非不好笑,是因为太子和申后的缘故。想到将来自己和孩子性命不保,怎么笑得起来。”
周幽王问:“那怎么办?”
虢石父上前对着周幽王耳朵说,周幽王直点头。
周幽王点烽火,敲大鼓,召集军队。诸侯见烽火,以为寇至,慌忙带兵勤王。等诸侯悉至,周幽王牵着褒姒的手登台阅兵。
周幽王当众宣布:“召各位前来,不是为了剿寇,而是要宣布一个重大决定,寡人决定废申后及太子,以襃姒为后,伯服为太子。”
褒姒惊喜掩口,忽见诸侯目瞪口呆,忍不住大笑。周幽王也跟着一起哈哈大笑。
见此太后忍不住说:“祸水。”
吕产说:“幸好我朝都是忠臣。”
第三场:兴师勤王
当演到嬴襄公对部众说:“嫡长子继承王位天经地义,虽然我们不是正规军,但王发出号召,作为周朝的国民,自当义无反顾地响应。”
皇上忍不住喊了声:“好。”
皇上年纪小,对烽火戏诸侯理解不深,但皇上是皇后的儿子,对嫡长子继承制还是明白的。
嬴襄公率先高唱《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秦部众跟着嬴襄公高唱《无衣》汇入周平王的队伍。
受其感染,周朝的百姓都高唱《无衣》送周平王东迁。
皇上又忍不住鼓掌。皇上就是太子,太子受老百姓拥戴皇上虽小,却还是明白的。
第四场:思念故土
当演到东周大臣回到故土,悲愤吟诵《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太后眼里噙满泪水说:“应该让大臣们看看,西周是怎么亡国的,西周亡国后西周人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周朝亡国亡家的悲剧不能在汉朝重演。”
吕产说:“是,太后。”
于是太后以皇上的名义请大臣看《烽火戏诸侯》。一连三天,陪群臣看了一遍又一遍。大臣都看明白了,于是纷纷上奏“学习体会”。
光大臣们看还不够,要让全民都看。一个戏班太少,于是太后下令,让京城的戏班都学演《烽火戏诸侯》。
京城舆论风向发生了变化,戚夫人与褒姒画上了等号,太后的行为由泄私愤变成除国祸。压在太后心口的一块大石头终于搬除了,终于可以自由的呼吸了。太痛快了,感觉从来没有这样痛快。
吕婉到了婚配的年纪,吕婉这么聪明,这么漂亮一定不负政洽联姻的使命。为了进一步拉拢赵王,太后决定将吕婉嫁给赵王,就算是对她的奖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