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几乎与商朝建立同时,古希腊文明的中心也开始由海洋向陆地转移,其最后结果是新的希腊半岛上的迈锡尼文明取代了克里特的米诺斯文明而成为欧洲历史上的第二代文明。迈锡尼人与米诺斯人之间不存在血缘关系,他们是来自欧洲北部内陆地区的民族,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定居在了希腊半岛地区。与同时期已建立阶级国家的克里特岛相比迈锡尼人的文化较为落后,仅在经济上步入了铜器时代,国家犹未建立,尚处于文明门槛之外。但是,克里特岛发达的海运交通使得迈锡尼人得以学习米诺斯先进的文化,进而融会吸收而推动了本民族的历史进程。至公元前1600年,迈锡尼人开始称王建国,而随着克里特岛的莫名覆亡,迈锡尼文明也正式成为了欧洲文明新的领军人物,进而开创了欧洲大陆历史的新纪元。再让我们回到埃及。公元前1553年,残留于尼罗河中游的埃及人在其国王赫雅摩斯的带领下北上战胜了喜克索斯人,建立了历史上的第18王朝,埃及重获独立和统一,古埃及文明也进入了新王国时代。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最先领导反喜克索斯人压迫的人并非赫雅摩斯,而是其兄弟、第17王朝的末代国王卡美斯。当时的喜克索斯人在埃及烧杀抢掠,埃及人民饱受煎熬;而卡美斯的大臣们却普遍因为喜克索斯人允许他们能在北方地区自由放牧而置百姓于不顾,反对向喜克索斯人开战。不甘国家民族受辱的卡美斯在一次政治会议后愤怒地否决了上层大臣的普遍反对意见,宣布对喜克索斯人开战。尽管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卡美斯仍然没能看到埃及的重归一统。他死后,雅赫摩斯继承了其遗愿,历经17年,终于将喜克索斯人赶出了非洲,埃及的第二中间期也由此结束。
再接下来延续既有文明发展的地区是两河流域。由于国王穆尔西里一世的意外死亡,赫梯人在攻破巴比伦城后不久便退出了两河流域。这时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群龙无首,巴比伦人的势力已经几近消亡,这就给了来自外敌的移民加喜特人可趁之机。加喜特人发自西部伊朗山区,早在古巴比伦王国灭亡前便开始逐步进入北部两河流域,时而进行流动性骚扰,但直到古巴比伦王国灭亡后才逐步向南部迁移并在此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公元前16世纪中叶离两河流域最近的两大势力亚述和埃兰均处于衰落状态,加喜特人于是采取远交近攻策略,与西方最强的国家埃及建立了同盟关系并开始对巴比伦旧土进行征服,大概在公元前14世纪中期完全统一了南部两河流域,建立了本地区的第4个统一王朝——加喜特王朝。于是,苏美尔-巴比伦文明便交由另一批民族之手而得以延续了下来。
最后一个恢复正常秩序的古代文明是古印度文明。在哈拉巴文明消失250年后,约公元前1500年左右时,一批来自亚洲腹地、操印欧语的民族陆续进入了南亚次大陆,这些人就是被后世某些种族主义者(比如希特勒)称为“世界上最高贵的种族”——雅利安人。在这块陌生的土地上,雅利安人并没有接触到已灭亡的哈拉巴文化,相反却仅仅遇见了一批文明程度较自己高不了多少的黑皮肤、低鼻子人,他们被雅利安人称为“达萨”。善战的雅利安人为了夺取土地和资源,对“达萨”进行了无休止的征战,最终将这批土著赶到了印度半岛南部,堂而皇之地占据了本属于他们的领地,开始了南亚地区一段完全不同的文明。
尽管世界各地均已从战乱中复苏,但此时的古代文明已走过了一个时期的最顶峰。在西亚,一次巨大的变革即将到来,届时它将摧毁整个世界的固有体系,为人类世界的发展带来一次质的飞跃,其影响甚至远及我们今天的生活。
我们即将看到。
本章完。
日期:2012-6-2820:57:00
第七章埃及-西亚-希腊(4):新时期发展总论
公元前16世纪后,中东地区的文明发展渐呈百花齐放之势。
第18王朝是古埃及历史上最强大的时期。自开国君主雅赫摩斯一世起的历代国王都致力于向南北地区进行征服,最终将埃及王国扩张为了一个地跨西亚北非的大型奴隶制帝国;而随着疆域的扩大,埃及内部的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也急剧发展,埃及地区的开发已接近此时埃及人民所能达到的顶峰。
迈锡尼文明在公元前1600年至前1200年之间亦主要呈上升趋势。当时以迈锡尼为中心的希腊半岛上出现了一系列的城邦国家,其中便包括后世赫赫有名的斯巴达与雅典。所有希腊城邦之间的文化趋于一致,其农业可能与克里特文明一样由于环境原因而不甚强大,但手工业和商业比较发达。迈锡尼人在前1450年左右时可能和平入主索诺斯王宫并掌握了原属于克里特人的海上贸易控制权。除此之外,迈锡尼人有可能吸收了全部的索诺斯文明遗产,并在线性文字A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文字——线形文字B。公元前1400年至前1200年,迈锡尼文明达到了顶峰。
至于西亚地区的发展势头则更为汹涌而复杂。
自公元前16世纪以前西亚地区的文明发展都是同一个模式,即以两河流域为中心的单点扩散模式。不论是分裂群邦争雄时期,还是统一的三个王国时期(阿卡德、乌尔第三、古巴比伦),两河流域始终代表了西亚地区最先进的文明所在,周边其余民族和部落皆受其影响和熏陶。而现在,两河流域的地位开始动摇了。
首先是美索不达米亚本身的文明此时已经易主,掌权的加喜特人尽管较为完整地保存了两河流域的文化,但毕竟是新生,其融会贯通本身即需要时间,更何况本土之人民尚未心服,外域之国家也未必认可,所以加喜特人此时所面临的问题要远大于400年前阿摩利人对两河流域的重建——事实上他们也没能成为第二批阿摩利人。
其次,也是更重要的原因是,经过数百年的磨合,西亚地区两河流域外的部分地区已具备独立发展先进文化的能力,而他们中的主要代表即我们上卷所提及的亚述、赫梯以及即将登场的腓尼基与以色列。
在穆尔西里一世死后赫梯国内部爆发了一次长达数十年之久的王位争夺战,为此,公元前16世纪后期登基的国王铁列平进行了一次广泛的政治改革,以长子继承法取代了过去的由贵族大会和公民大会决定王位的混乱制度,同时设法让王室之间的矛盾减至最小。这些改革调整了王室内部的矛盾,将赫梯王国的政权建设推向了完善化、合理化,巩固了王权。铁列平改革后的公元前15世纪末至前13世纪中叶,赫梯进入了鼎盛时期。
与赫梯相比,亚述的发展就比较落寞了。至公元前1000年为止,亚述人在本时间段内大体处于西亚二流国家的行列。由于埃及和赫梯的强大,亚述人基本无法向西和向北发展。而就在此时,亚述地区最早的土著民族胡里特人又在亚述城旁边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米坦尼王国,这使得亚述人的压力更大,甚至当时的中东诸国都一度把亚述认作米坦尼或加喜特人的臣民。
不过亚述统治者们并不是碌碌无为的。在公元前14、前13世纪时亚述也一度雄起并威胁到了赫梯、腓尼基人的安全——它甚至还摧毁了米坦尼王国。但之后不久,赫梯再次兴盛,亚述亦再次遭到压制。不过这也并非全无利处:由于国际环境的恶劣,所以亚述人被迫开始注重本内部的经济发展,将资本和精力由国外转向国内,同时改革了政治制度,颁布了本国的法典。尽管这些都意味着亚述内部的阶级矛盾会愈演愈烈,但与同时期的中东各国相比亚述人能更大程度地发展自身的力量,而这些都将为亚述日后奠定其重要历史地位的起到决定性作用。
尽管赫梯和亚述在西亚拥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但较之于其附近的两个“微小”文明而言却又显得黯然失色了一点,这两个文明便是腓尼基和以色列-犹太。